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在工业资本主义时代,马 克思以异化劳动理论分析资本主义社 会的异化现象,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 系的剥削本质 。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 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则对消费异化进 行了深刻的剖析, 提出了异化消费理 论 。随着数字科技、智能科技的极大发 展,生产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前所未有 地得到丰富,而作为消费主体的大学生 群体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消费异化现 象,这就会对他们的学习与生活产生不 良的影响。文章从大学生个人、家庭以 及高校三个层面寻找扬 弃大学生消费 异化的路径,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消 费观。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异化消费理论,大学生消费
一、异化消费理论的提出
( 一)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
马克思 在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 稿》中,将异化与劳动相结合进行表述 , 对异化劳动思想进行了阐释。他分析了 资本主义社会异化劳动的 4 个规定:工 人同 自 己劳动产品相异化,工人同 自 己 的劳动活动相异化,人同 自 己的类本质 相异化,人同人相异化[1] 。 同时,提出了 商品拜物教的概念,对研究“异化消费” 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马克思把这种被 掩盖、被遮蔽的虚幻关系称之为商品拜 物教 。当今社会,人们开始崇拜于商品 , 崇拜这种可以支配人的神秘力量,人与 人之间的关系 因商品被人为赋予的 超自然力量而发生了异化。马克思对拜物 教的批判揭示了 当 商品从满足人基 本 生存需要的消费品转向满足人的 生活 需要的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载体时,消 费就发生异化了,变成左右消费者的支 配主体。
(二)马尔库塞的异化消费思想
马 尔库塞把资本主义社会称之为 “消费社会”,他认为在发达的工业社会 中,拥有“精神性”和“物质性”两个维度 的正常人被异化为单向度的人 。在工业 社会中,人们在机械化的简单重复生产 劳动结束后,会通过消费来释放自身的 生活压力,如此 一 来,人的消费活动必然远离人的“真实需求”,成为一种异化 了的消费[2]。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 国家利用国家机器对商品进行宣传,制 造出“虚假的消费需求”[3],引导消费者 进行非必要的消费,如此一 来必然会导 致消费异化 。一方面,消费作为一种对 消费者的虚假补偿,在丰富的物质世界 之中, 人们自以 为通过消费能享受到 “真正”的 自 由, 体现自己的身份与价 值, 但这只是对消费者的 一 种虚假补 偿,主要补偿人们在劳动过程中丧失的 自 由和幸福;另 一 方面,消费也发挥着 控制消费者意识形态的 功能, 在这个 “消费社会”中,科学技术成为了资本主 义国家机器的统治工具,它控制了人类 的思想意识,限制了人的本性 。资本主 义通过发达的科技使人类丧失批判性、 否定性的思维,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与社会都异化了,消费也不可避免地成为 一种异化消费。
(三)鲍德里亚的异化消费理论
鲍德里亚继承西 方马克思 主义批 判现实的思路,运用符号学原理的独特 视角剖析消费异化的现象和程度,从符 号的维度建立起消费社会批判理论的 新形态。他认为消费者在消费商品的过 程中考虑的更多是附着于 物品背后的 符号价值, 并不是物品的本身的功能 。 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开始变 成了一种符号,符号之间的相互联系衍 生出新的符号系列,最终建构出一 个庞 大的自我生产的意义系统 。它生产着消 费 者 所 需 要 的结 构 性 意 义 和 符 号 价 值[4]。人们争相购买耐克与阿迪的服装、 SK— II 神仙水 、苹果手机,正是通过消 费的方式来获取其背后所附加的 符号 价值, 并以此来构建彼此身份的认同, 彰显 自 身的社会地位 。 同时,鲍德里亚 把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进 一 步发展 为 日 常生活领域的符号拜物教 。人们对物 的追求不再是纯粹的物质满足,实则是 追逐物背后的符号所指的 社会建构功能[5] 。统治阶级通过对符号的缔造与垄 断来维护资本主义社会的 经济与 政治 统治地位,使人们在 日 常的生活中遭受 到符号的控制,无意识地陷入到通过符 号差异所划分的阶层之中 。即使是同一 种产品也可能蕴含着不同的涵义,一双 版型颜色都相同的鞋子,却因该鞋子标 志的不同导致价格差至几百元。人们很 容易受到符号的迷惑,掉进符号意义的 陷阱。
二、当前大学生中出现的消费异化 问题分析
( 一)冲动的盲目性消费
盲 目 性消费是指没有从实际需求 出发,它是在广告媒介的推波助澜之下 慢慢形成的社会心理的从众消费方式 。 在消费的过程中大学生由于 未能合 理 地规划 自 己的生活费,对一件商品的购 买仅仅依靠自 己的一 时冲动,或者这种 “你有我也要有”的攀比心态,就会盲目 地去购买 。再者,商家会利用各种传播 媒介为大学生制 造 各种虚假的 消费需 求 。商家为了 营销自 己的产品,会通过 一 些传媒企业进行虚假广告宣传,当 大 学生身处于这些“虚假广告”所营造 的 社会生活环境中,将极易导致其走入盲 目 消费的怪圈,失去 自 身对物品真实需 求的判别能力 。最后,随着互联网技术 的不断发展,消费购物渠道发生了由线 下到线上的转变,给人们的消费带来了 极大的便利。 但是,由于商家在某些商 品的宣传上推波助澜,网上对各类低价 促销产品大肆宣扬, 使得本来以经济、 方便为主要目的的网络消费,转变为一 种冲动、盲 目 的消费购物 。尽管很多商 品在当下并非是消费者所实际需要的, 但是由于商家折扣“太大”,不买就觉得 吃亏的心 态影响下,进行冲动非必要的 消费, 这显然已经是异化了 的 消费方。
(二)虚荣的超前性消费
超前性消费是指在没有考虑到 自身经济实力和收入水平的情况下,一味 地追求物质消费,最终造成超出自 己的 经济承受能力的消费 。消费主义强调以 物质占有来表现其身份与地位,受此观 念的影响,大学生在消费的过程中呈现 出一种高消费倾向, 追求享乐型生活 , 获得高品位、高档次的商品 。 同学之间 请客吃饭也爱讲究“排面”,生 日宴会要 在高档餐厅举办, 以此来展现 自 己的 “身份”与“面子”,一 顿饭大几千的现象 层出不穷;穿着打扮要讲究品牌,手机 、 电脑要经常更新,休闲和娱乐也要讲究 品位。但这些都需要有坚实的经济基础 为保障,这样的支出对于一般的农民和 工薪阶层的家庭而言是很大的经济负 担 。近几年,网络购物的出现为大家的 消费带来了便利,在“京东 6 .18”“淘宝 双 11”的购物节当天,很多大学生 一 次 性就消费好几千,相当于 1 个月的生活 费 。有的同学不考虑自 身的经济实力 , 也加入了超前消费的大军,当 面临“钱 包两空”的窘迫情景下,就不得不借钱 来消费 。 目 前市场上的借贷平台有很 多,不仅有审核简单的借贷平台,如支 付宝花呗 、京东白条,甚至违法的高利 贷在校园中也层出不穷。在这个“病态” 的消费时代,人在消费的过程中逐渐迷 失自我,忽视了购物过程中对自身真实 需求的满足,反而陷入了超前消费的短 暂快乐之中。
(三)炫耀的符号性消费
符号消费,顾名思义,消费的是 一 种符号,购买商品首先关注的不是它带 给自己的使用价值,而是其背后的象征 价值。[6]在大学生这一年轻化的群体中, 追求符号消费的现象也尤为突出。他们 可以通过商品符号编排出彼此之间相 互的看法,以商品符号为标志的炫耀消 费 已成为一种普遍的交际语言,并形成 了一种新的潜在的社会秩序。大学生们 很轻易地就能接受这种奢侈的消费,并 把其看作是一种对生活的依赖 。 另外, 有些商家为了满足消费者炫耀消费的 需求,往往会制造一 些“消费热点”来谋 取自身的利益 。而当代大学生从小就经 过层层选拔,历经重重竞争,心理上有 一种明显的优越感,而张扬个性的消费 方式恰好能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 。大学 生在 日 常生活中讲高档 、讲名牌 、讲时 尚,耐克 、阿迪达斯的限量版球鞋以及 iPhone 新款手机成为了他们交流过程 中的常见词汇。例如,NIKE 曾发售了一 款情人节限定的樱花色休闲鞋,由于鞋 子设计的造型独特且发售当 天的数量 有限, 受到了许多学生的热捧导致其 “断货”。随后,这款鞋子在网络上的价格被哄抬到了 2000 多元多元一双 。 由 此可见,鞋子附带的的符号价值在消费 的过程中已经超过了鞋子本身的价值。 大学生在消费过程盲 目 追求商品表面 所呈现出的符号价值,在这些眼花缭乱 的符号中丧失了 自 己的判断力与观察 力,对于符号附加价值的消费追求必然 导致符号的消费异化,
三、克服大学生消费异化的对策思 路
( 一)大学生要加强自我消费教育
解决高校学生的消费异化问题,关键是要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提高辨识 是非的能力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消费 观念和审美观念 。目前在大学生群体中 存在着忽略商品的使用价值,过度重视 商品背后符号价值的炫耀性消费方式, 这显然违背了商品存在的意义。在消费 的过程中, 大学生要坚持理性消费,拥 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在消费之前看所购 买的商品是否为自 己真实需要的,甄别 自 身需求的真实性; 坚决抵制盲 目 消 费 、超前消费和符号消费,做消费中的 主人,不做消费中的奴隶,维护 自 身的 尊严和 自 由 。 另一方面,努力提高鉴赏 美的能力,认识真正的美在于人的内在 品质, 进而祟尚内心与外表的和谐美, 达到真善美的统一,帮助自 己在 日 常生 活中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和审美观念 。 其次,大学生要把校园生活的重点放在 自 己的学业上,在满足物质需求的过程 中更要注重对精神的充实,在学习过程 中成长,在为国家的发展助力中实现自 我价值,树立科学、文明的消费理念。最 后,大学生要注重自 身综合素质的全面 发展,丰富 自 己的精神境界,以行动践 行科学的消费观,摒弃不良嗜好,充实 自 己的业余生活 。通过参与社会实践,锻炼身体,陶冶情操,增强个人的综合 素质。
(二)发挥家庭教育的引领作用
习近平同 志指出:“家庭是人生的 第 一 所学校, 家长是孩子的第 一 任老 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 一课’,帮助 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7]社会这个有机 整体是由千千万万个家庭构成的,在大 学生的成长历程中,其家庭成员和家庭 环境对大学生的“三观”的形成产生重 要的影响 。目前大学生群体中独生子女 的比例不在少数,他们自幼在父母的百 般呵护下长大,针对部分大学生生活中 存在的不合理现象,必须要从家庭教育 抓起 。首先,要营造一 个和谐稳定的家 庭环境, 家长从小要加强对子女的教 育,培养良好的家风和生活习惯 。在家 庭有形无形的影响下,帮助子女克服异化消费,做到合理支出,理性消费 。 同 时, 家长还要做好子女的思想工作,注 重节约,杜绝浪费 。针对消费过程中的 功利主义、攀比主义和炫富主义要给予 批评,主张健康文明消费,营造科学合 理的消费氛围,对子女形成潜移默化的 正面指导。
(三)加强高校的理性消费教育
高校是大学生学 习 与生活的主要 场所,对大学生成长和发展所起到的作 用是难以被替代的 。高校不仅为大学生 教授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也为大学生 树立和完善价值观起到了很好的引导 作用 。 因此,高校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 舆论导向,营造理性消费的氛围 。首先, 高校要做好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 。在思 想政治教育中,应进一 步强化“三观”教 育,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我们要大力 发扬中华优良传统文化, 弘扬勤俭节 约 、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增强学生抵 御消费主义不良风气的影响,倡导健康 合理的消费理念 。其次,发挥课堂教育 优势,将理性消费教育引进课堂 。教师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授学生专业知 识,还要注意到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消 费异化问题 。学校应该充分利用高校思 政课的平台,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科 学消费观理论,使学生切莫被商品拜物 教蒙蔽双眼 。最后,高校要营造良好的 校园文化氛围 。借助线下与网络渠道, 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学术探讨活动、 情景模拟等活动形式, 与享乐主义、拜 金主义等社会风气进行坚决斗争,努力 营造勤俭节约的校园风气,引导大学生 形成健康、理性的消费习惯。
参考文献:
[ 1] 马克思 , 恩格斯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
[2] 王慧 ,杨明 . 马克思异化理论视域下 的马尔库塞消费异化观[J]. 山西大同大学学 报(社会科学版),2021(02):5-9 .
[3] [美]赫伯特·马尔库塞著,刘继译 .单 向度的人: 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 .
[4] 韩淑梅 , 刘 同舫 . 鲍德里亚消费异化 批判的视角及其理论局限[J].社会科学研究 , 2018(05):135-140 .
[5] [法]鲍德里亚著,刘成富、全志钢译 . 消费社会[M]. 南京:南京出版社,2001 .
[6] 谢敏 . 当代大学生消费异化现象探析 [J]. 经济研究导刊,2020(25):66-68 .
[7] 教育部课题组 .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 教育的重要论述[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ngjilunwen/569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