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论文 > 正文

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论文

发布时间:2023-05-17 11:16:3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立足 国 内大循环、构建国内 国际双循环相互 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目前我国在面对 错综复杂的国 内外形势和新时期发展 任务情况下,就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 展,加快构建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新体 制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将在长期内指 导我国宏观经济发展。文章在对双循环 新发展格局提出的 国 内外形势进行分 析的基础上,从其特点入手深入分析新 发展格局所蕴含的基本内涵,并提出加 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路径。

  关键词: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国内大循环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 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 十 四 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 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要 加快构建以国 内 大循环为主体、国 内 国 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这一 新发展格局是对 目 前“十四五”阶段和 未来更长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及发 展路径作出的重大调整完善,也是立足 于社会长久安全稳定以及国家长远经 济发展的目标而做出的战略性部署,同 时对于实现更高质量 、更高水平 、更高 层次的发展,促进世界经济繁荣,都会 产生深远而重要的影响 。构建新发展格 局的思想在《建议》中具有重要地位,起 到提纲挈领的重大作用,应当更深入理 解吸收 、更精准把握要义 、更全面贯彻 落实。

\
 

  一、新发展格局提出的时代背景

  实践创新带来理论创新,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实践发展推动 了我国经济战略思想的转变。新时代要 求新发展,新发展提出了新问题,新问 题催生了新理念,新发展格局的提出则 是回应时代之问,是特定国际国内发展 环境的产物。

  1 . 国际局势。近些年来,经济全球化 遭遇逆流,单边主义 、贸易保护主义盛 行,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经济持续低 迷,增长停滞,全世界经济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对世 界经济产生巨大冲击, 下行趋势明显, 金融市场和国际投资贸易动荡萎缩。在 这样的国际政治经济背景下,我国经济 发展重心必须从国际循环向国 内循环 转变,利 用 国 内超大规模市场的竞争优 势,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弥补国 内 循环的不足,并以此充分适应国际环境 的新变化 。此外,外部环境变化尤其是 中美双边关系转入竞争为主的新常态 也是实施新发展战略的主因之一 。2020 年以来,在美国“躺平式”防疫理念下, 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严重通货膨胀等 使民众生活更加困苦, 被剥夺感增强, 矛盾激化,社会动荡加剧。为分散国 内 视线 、转移矛盾 、推卸本国治理无能的 责任,美国将矛头直指中国,大搞贸易 战,炒作“涉疆问题”“南海问题”“台海 危机”,通过搞“选边站队”方式变相围 堵中国、制造摩擦、输出动荡不安,刺激 制造业资本回流、缓解国内矛盾的企图 昭然若揭 。美方不正当做法给我国长期 形成的外向型经济带来不利影响,且在 “反中”成为美国政治正确的背景下,短 期内这一 冲击不会减弱。基于此我国必 须早作打算,妥善应对。谋全局、谋长远 的 内外双循环的新发展战略成为理想 选择。

  2 . 国 内形势。改革开放以来,从农村 到城市我国的经济体制不断变革,物资 从匮乏到充裕, 经济发展取得 巨大成 就 。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 国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上最 大贸易国。 从外部获取生产原料,依托 大量且高性价比劳动力资源将原材料 转化为物美价廉的商品, 销往海外各 地,在获取利润的同时赢得“世界工厂” 的称号并形成“两头在外”“大进大出” 的 国 际大循环为主的出口导向型经济 发展模式。这一模式对于提升我国综合 国力、改善人民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但 在其形成发展的数十年间,国 内外环境 发生着巨大变化 。逆全球化、能源市场 波动 、全球经济增速放缓、金融风险日 益增强,国际大循环对经济拉动作用减 弱 。发展面临风险,国 内产业升级转型 压力突出,外部对核心技术 、关键零部 件的限制,单纯依赖国际大循环弊端凸显 。因此立足于 14 亿人的国内大市场, 紧紧扭住扩大内需、实现供给侧改革这 一“牛鼻子”,不断巩固以扩大内需促内 生性增长的新模式, 使促进经济增长、 增强人民幸福感获得感的各环节各要 素在国内强大市场的背景下实现良好 的循环 、转化,补足经济增长动力和稳 定性,促进国内经济更好、更快、更可持 续发展。

  二、新发展格局的基本内涵

  新发展格局下的“双循环”内涵的 实质是改变外向型经济主导的发展格 局, 由出口导向型转变为内需增长型, 而想要深刻理解中国所追求的双循环 发展格局的具体内涵,笔者认为可以寻 找当今世界已经实现双循环的国家,以 这个国家现在的具体情况为例进行具 体分析 。而现在公认的实现双循环发展 格局的国家其实就是美国。美国是世界 经济第 一 大国常年占整个世界经济总 量的四 分之一左右, 主要的 GDP 创造 来源于国内消费,这是典型以 国 内市场 为主体进行的大循环,并且是与国 际循 环紧密相连、相互促进的。国 内 大循环 所产生的最大市场为美国成为世界经 济循环的主体和世界主要结算货币供 给国提供了基础 。而国际循环所产生的 廉价消费品与原材料则源源不断地为 美国的国 内循环提供产品,以维持美国 民众的高水平生活 。所以结合美国的双 循环模式与中 国对于双循环战略的描 述,认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可以用以下 特点来概括其内涵。

  1 .从经济发展的动力看 。双循环要 求将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放到内需上, 扩大国内的投资与消费, 激活国内市 场 。双循环的格局不是回到改革开放前 闭关锁国 自给自足的状态,也不是重复 2008 年金融危机后扩大内需的战略,而 是建立在 以 中 国为主导的国 际经济体 系基础上的国内大循环 。这种国内大循 环的基础就是人民币走向国 际化并逐 步升值,中国的产业链也逐步迈向国 际 中高端,从而使得国内资本增值居民收 入增加,原有从事中低端产业的劳动力 逐步转向高端制造业,剩下大部分劳动 力转向服务业,在资本溢出效应下服务 业的收入也将水涨船高从而拉动整个 国 内市场的膨胀,并像美国一样将国 内 消费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构建 以 中 国为核心的 国 际贸易体系是 一 个 漫长且艰苦的过程,而近期签署的世界 最大 自 贸 区 RCEP 则是建构这 一 国 际 循环体系的重要一步。

  2 .从国际分工看 。双循环要求中国 追求国际产业链的上游 、价值链的高端,因为增加进口与人民币国际化要求 人民币要逐步升值,而升值必然打压 目 前国 内 大量占据产业链中端的劳动密 集型产业。为了维持国内的就业与产业 制造能力就必须在人民币升值的过程 中攻破核心关键技术占据产业链的高 端 。产业的升级与人民币升值也是相辅 相成的关系,产业升级为人民币的升值 并使更多的 国家愿意为了 购买必须的 高新科技产品而使用人民币结算,而人 民币升值带来的资金也可以集中投资 于国内重点攻关的高新技术产业带动 产业提升。

  3 .从国际收支看 。双循环格局寻求 减少贸易顺差,实现贸易平衡乃至贸易 逆差逐步将“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消 费”从“制造大国”变成“消费大国”。最 大的生产国不一 定是经济第一强国,但 是最大的消费国 一 定是世界经济第 一 强国。 中国要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仅 仅作为世界工厂是不够的,还要以巨大 的人口体量成为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 和世界商品的最终消费国。这不仅可以 提高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而且可以加 强中国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乃至最终 树立主导地位。

  4 .从国际货币体系看 。 中国想要建 成世界第一 消费国就不仅要扩大进 口, 更重要的是要建立以人民币为结算货 币的进出口贸易体系 。因为在以美元作 为国际结算货币的体系下,即使中国成 为 了世界最大的消费国那也只是在为 美国的经济霸权输更多的血,作为世界 最大的消费国就应该成为世界主要结 算货币的提供国。从人民币的国际化必 然会冲击 目 前正在无限 QE 的美元霸 权,从而加快戳破美元泡沫的进程 。 而 人民币国 际化与中 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是相辅相成的过程,人民币走向国际化 可以促进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而中国 综合国力尤其是经济实力的提高又会 助推人民币提高国际贸易的接受程度 。 在相互促进下终会在某 一 临界点实现 质变,打破美元霸权并实质上终结美国 的经济霸主地位, 加快人民币的 国 际 化。

  三、新发展格局的实现路径

  1 .扩大内需,提振消费。构建双循环 发展格局的 目 的在于寻找高质量发展 的新动力 。相比于投资与外贸,消费才 是支撑中国这个 14 亿的人口大国经济 持续增长的动力, 只有充分利用 14 亿 人 口 的超大国 内 消费市场才能为未来 的经济发展提供真正的支撑。但是多年 来国内消费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较低, 尤其是占中国人口接近 一 半的农村居民的消费更是持续低迷 。未来在扩大消 费时应该把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农村消 费 、低收入人群的消费上,为此应该做 如下布局: 一是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 缩小收入差距,增加中低收入群体的人 口数量,国 内消费的市场的增长要以居 民收入水平提高为基础 。二是以扩大就 业为目标,着力破解目前小微企业因为 疫情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导致的经营困 难, 充分发挥小微企业吸收就业的功 能,并不断完善促进大众创业 、万众创 新的政策,加快形成以创业带动就业的 新局面 。三是增加对住房、教育与医疗 等民生领域的财政支出,提高社会保障 的水平。长期以来制约国内居民消费水 平提高的一 大因素就是社会房价高、看 病难、教育贵等民生支出过多导致消费 者不敢消费,只有将这些社会事业进一 步完善才能提高居民的消费潜能。四是 努力创造 、引导新型消费,发挥生产对 消费的作用。国家推动加快 5G 通信、物 联网等民用消费基础设施建设等本身 就可以开拓新的消费市场,带动新的消 费风向,激发全社会的的消费活力。

  2 .创新科技,自主研发。习近平总书 记反复强调:“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 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是构建新发展格局 的一 个关键问题 。”“推动国内 大循环, 必须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 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水平,以新供给创 造新需求,科技创新是关键 。畅通国 内 国际双循环,也需要科技实力,保障产 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创新是引领发 展的第一动力,是未来经济发展的核心 环节 。中国发展的主要矛盾已经从落后 生产力转变为不充分不平衡发展,中 国 作为步入中等收入水平的世界第 一 大 工业国,已经不能像之前一样只重视发 展的规模与速度,要把发展的质量与创 新能力摆在更重要的位置 。 当今世界, 综合国力的竞争已经变成了科技水平 的竞争, 换言之也就是创新能力的竞 争,因此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要作为 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核心战略,发展理 念也需要与时俱进, 坚持新发展理念 。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一是要补短板, 创新发展需要完善的基础设施与科研 基础,我国要进一 步加快新型民用基础 设施的建设,在补齐通信、电力等传统 意义基础设施短板的同时,注意拉高上 限,加大对 5G、云计算 、人工智能等领 域投入, 为创新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 二是强弱项 。我国近几年有些领域逐渐 追上甚至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比如 5G、 高铁等,但是仍然在大量的关键领域没 有得到突破,尤其是芯片等数字行业核心技术被欧美国家“卡脖子”,国家应该 要下大力气促进这些弱项的创新与发 展,提高对这些核心产业的资金与人才 的支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三是激活 力。国家要聚集创新资源,让创新作为 经济发展拉动的作用充分体现,通过政 策调整与制度供给释放创新活力,以新 技术、新产业、新业态不断催生新的增 长点, 为经济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动 力。

  3 .开放升级,内外循环。从更加长远 的角度来看,即使面对美国在世界发动 贸易战、新冠肺炎疫情等不利因素的影 响,经济全球化仍然是世界经济发展不 可阻挡的历史趋势,因此中国要构建双 循环的格局就必须继续坚持对外开放 的国家战略, 进一 步加强国际交流,深 化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但是我们这 种双循环战略与之前的改革开放不同 在于要逐步构建以中 国为主导的区域 国际循环体系,中国作为占世界工业产 值三分之一的世界第 一 大工业国成为 亚太地区乃至未来成为国际经济大循 环的核心,不是不可想象的事情,我们 要为中 国发展角色的转变做好充分的 准备 。我们可以看到凡是在国际市场上 具有很高竞争力的经济体都是营商环 境、企业家活力与官员素质相对较高的 地区,这也就是说进行国际循环与国 内 发展是相辅相成的过程,激烈的国 际竞 争倒逼中国改善国内经济发展环境,良 好的国际环境也可以促进中国经济在 世界大循环中提高竞争力。为此要做到 以下几点:一是要正确理解和看待国 内 国际双循环与开放发展之间的关系 。目 前所倡导且正积极构建的以国 内 大循 环为主的经济发展格局不是一种倒退, 更不是关起门来搞闭关锁国,而是要通 过积极扩大和满足国内的消费需求,以 实现像现在美国 以 国 内 消费作为经济 发展主要驱动力但是又作为世界消费 最终市场的双循环发展格局 。并且要利 用好国际和国 内 两个促进经济发展的 有效市场,以 国 内大循环的扩大来推动 国际大循环的发展,推进国际大循的发 展积极反作用于国内的经济大循环 。二 是随着新冠肺炎疫情之后世界经济形 势的紧张,吸引外资难度加大,为 了稳 定外贸, 必须改革之前的对外开放策 略,完善外商投资负面清单政策,进 一 步放开外商投资限制,积极推进中欧投 资协定签字落地,推动开放发展由过去 单 一 对外出口转变为基于 内 需的双向 出口模式转变 。三是以现有的 21 个 自 由贸易试验区为基础,进一 步建设一批 高水平的 自 由贸易港,进一 步拓展我国的开放 空间,尤其以中国大陆第一 个自由贸易 港海南为试验区,带动一批高水平 自 由 贸易港的建设,加快形成更高水平的对 外开放新格局。四是打破市场上阻碍生 产要素流通的各种显性与隐形阻碍,为 国际投资者提供更高水平、更高流动性 的市场服务,推动与国际更高水平的市 场经济制度接轨,培育国际竞争的新优 势。

\
 

  四、结语

  综上,新发展格局的提出是依据国 内外特定发展环境下回应 我国 当前和 今后发展之问的战略举措 。坚持立足国 内大循环,发挥比较优势,协同推进强 大国内市场和贸易强国建设,以 国 内 大 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充分利用国 内国际两种资源, 积极促进内需和外需、 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 发展,必将加快形成以国 内 大循环为主 体、国 内 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 格局,全面塑造我国发展的新优势。新 发展格局推动全球各地各国各企业 之 间合理分工配置,既能为世界经济增长 提供多方面的发展红利,又能为中国和 世界共同繁荣带来新机遇。

  参考文献:

  [ 1] 刘 鹤 . 加快构建以国 内 大循环为主 体、国 内 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N].人民日报,2020-11-25 (006).

  [2] 吴志成,王慧婷 .全球治理体系面临 的挑战与中国的应对[J]. 天津社会科学,2020 (03):65-70 .

  [3] 李猛 . 新时期构建国 内 国 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意义、主要问题 和政策建议 [J/OL]. 当代经济管理,2021.43 (01):16-25 .

  [4] 黄群慧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深刻 内涵、时代背景与形成建议[J]. 北京工业大学 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1):1-7 .

  [5] 张任远 .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 思 考 与路 径 [J]. 区 域 经 济 评 论 ,2020 (06):56-62.

  [6] 许光建 ,乔羽堃,黎珍羽 . 构建国 内 国 际双循环新发展 格局若干思 考[J/OL]. 价格 理论与实践,2020.NO .436(10):4-8 .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ngjilunwen/5618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