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论文 > 正文

现代文明困境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探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3-04-19 11:03:2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从 19 世纪末到 20 世纪初 的 100 多 年 中人 类社会发生 了翻天覆 地的变化,思想观念的急剧转变尤为明 显 。西方现代文明在产生巨大成就的同 时,也带来了严峻的问题。在科学分析 线性历史观的角度,对比西方现代文明 的 困境以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的传 承和弘扬的伟大意义,在百年未有之大 变局的时刻, 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 强 国、加强中华民族的文化 自信、实现中 华民族复兴大业具有重要时代价值。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西方现代文明困境

  一、西方现代文明的开始—新的 时间意识的形成

  本文中西方现代文明中所指的“现 代” 是一种新的时间意识, 在西方,现 代——“modern”这个词的原意是指“当 下或此刻”, 历史上任何一个时刻都拥 有自己的“当下的时代”, 那么问题来 了,每个时代都可以 自称为“现代”吗? 答案是否定的。 现代一词是 16 世纪被 创造出来,之后被用 作 日 常用词,可以 发现 16 世纪以前的人们并不关心 “当 下的时代”, 缺乏对当下的时间的敏感 度,站在思想观念层面“现代”意味着对 “当下时代的敏感度”是指新的时间意 识,是一种历史观 。古代社会的历史观 念中,“当下的时代”不过是以往时代的 延续和重复,并没有新奇之处,这种“循 环历史观”是古代世界的普遍历史观 。 然而随着文艺复兴的出现,特别是启蒙 时代和工业革命之后,西方社会的思想 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循环历史观” 被打破,“当下的时代”不再是以往时代 的循环和往复,而是崭新的,前所未有 的,人们对“当下的时代”表现出越来越 强的敏感,新的时间观念形成了 、崭新 的线性历史观诞生了,这正是西方现代 文明的开始 。与这种新的时间观念相呼 应的西方现代文明,人们的主体性和创 造性被充分发掘,人们开始从循环历史 的宿命中解放出来成为主宰 自 己命运 的主体并且开始怀疑、挑战传统。

\

 
  二、在古今之变中探索西方现代文 明的困境

  资本主义现 代化 促进 下的西方 现 代社会不同于传统社会的突出特点:在 经济上,是现 代工业 、商业和城市的崛 起;在政治上,是民族国家的形成以及 现代民主与宪政的发展; 在社会层面 上,是人 口 大规模的流动,包括地域的 流动和阶层的流动; 思想文化层面,人 性被解放, 理性主义获得主导地位,人 们发现自己有觉醒的能力,人们的欲望 被解放出来,自由、平等、个人权利意识 等等纷至沓来。人性的解放使传统文明 中被压制的思想得到了极大的纾解,这 种思想解放引发了西方 现 代文明的一 系列问题。

  ( 一)西方现代文明的困境一:人的 主体性的张扬所引发的人 与 自然关系 的紧张

  在古代传统社会中人们敬畏 自然, 敬畏神灵,工业落后,经济不发达,仅求 吃饱穿暖,思想中没有开采资源,追求 臻品的想法,所以并不会对自然的生态 文明造成很大的伤害,然而西方现代文 明中, 人的主体性得到了极大的张扬, 人们开始追求主体意义的享受,不仅要 满足生理需要的吃饱穿暖,还要实现吃 好穿好 。大卫·格里芬指出:主体性这种 观念“为现代性肆意统治和掠夺 自然 (包括其他所有类种的生命) 的欲望提 供了意识形态上的理由 。这种统治、征 服 、控制 、支配 自然的欲望是现代精神 的中心特征之一”[1]。说的就是随着西方 现代文明发展人的主体 性极大张扬这 种观念助长了“人类中心主义”,导致了 人与 自然关系的紧张。

  (二)西方现代文明的困境二:理性 的觉醒与自我拯救的困难

  如果说西方 现 代文明 条件下的人 类面临的生态危机是可改善的,精神危 机便是西方现代文明无法化解的矛盾。 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资产阶级在它 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 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 。它 把宗教虔诚 、骑士热忱 、小市民伤感这 些情感的神圣发作, 淹没在利已主义打 算的冰水之中。它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 换价值,用一种没有良心的贸易 自由代替了无数特许的和自力挣得的自由 。总 而言之, 它用公开的、无耻的、直接的、露 骨的剥削代替了由 宗教幻想和政治 幻 想掩盖着的剥削。”[2] 古代传统文明中, 基督教信仰是西方世界道德 基 础和人 生意义的寄托,意义极其重大。《圣经》 里讲到人类生来就有罪,只有神才能拯 救人,文艺复兴以后“人类”醒了,理性 得到召唤,著名哲学家尼采说“上帝死 了”, 尼采用了许多比喻来形容上帝之 死。他说“地球仿佛正在向下坠落”;他说 “没有尽头的黑夜来临了, 天越来越冷 ";他说“笼罩我们的是永恒的虚空”。尼 采用如此沉重 的语调来宣告 “上帝之 死”。就是在表达后果的严重性。对于当 时的西方人而言,否定了上帝,信仰的 大厦完全倒塌,生命找不到意义,人们 就会陷入虚无主义之中。贝 尔指出:“现 代主义的真正问题是 信仰问题是 一种 精神危机 。因为这种稳定的体系充满了 空幻,而旧的信念不复存在了,如此局 面将我们带回到虚无 。由于既无过去又 无将来我们正面临着一 片 空白”,[3]人弃 神了,人自由了,人堕落了,人陷入了精 神困境,找不到人生的意义。

  (三)西方现代文明的困境三:人性 的欲求和现实的求而不得的矛盾

  上一个问题中我们发现 西方 现 代 文明中,人生的意义迷失了,理性主义 无法告诉我们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资本 主义的发展带来了消费主义、 享乐主 义,告诉人们人生的意义是满足人性的 欲望。求欲被戴上了“合理”的“高”帽 子。人们只想安逸和享受,把过上纸醉迷 金的奢华生活作为 自 己的理想目标,物 欲的满足和享乐成了人 生 最大的意义 和幸福。殊不知求欲的真相是资产阶级 “为 了达到 自 己的目的不得不把自己的 利 益 说 成 是 社 会 全 体 成员 的 共 同 利 益”[4], 然而提倡求欲合理化是正确的 吗? 不合传统伦理的欲望也可以去满足 吗? 欲求和现实的伦理道德、法律规范 的冲突该如何抉择? 人都有欲望而欲望 是一个总称,现代说的“好胜心”“色心” “权心”等等归纳起来都是欲望,人的欲 望是无限的,欲望的奔驰,会使人非常 危险,能毁灭了自 己,也毁灭了世界。

  ( 四)西方现代文明的困境四:西方

  现代文明的社会秩序问题也可以说是 制度问题西方现代文明的新世界中理性是 一切秩序的基础,人们阶层的划分不再 由自然等级决定, 人们相信自由民主, 信奉人人平等,那么哪些人可以担当起 统治者的地位呢? 当统治和服从都需要 理由,那么这个理由经得起理性的质疑 和 讨 论 吗? 社 会 的 制 度 该 如 何 建 立 呢? 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在访谈中强调 技术对于人类未来的威胁,他说:“关键 的问题是,如何能够为技术时代安排出 一个政治的制度来,我为这个问题提不 出一个答案。但我不认为答案就是民主 制度。”因此西方现代文明合理制度的 建立,形成了又一个难题。

\

 
  三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价 值——解决西方现代文明困境的智慧

  把西方现代文明和中国优秀传统 文化对立起来, 看成两种分离的东西, 虽然很流行,却完全是错误的,二者的 关系决不能完全割裂开来 。二者就像对 方的镜子,西方现代文明照射出中国优 秀传统文化的优点和弊端;然而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为解决西方现代文明的问 题提供了新的解题思路。

  ( 一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的解 题思路一:天人合一的思想

  现代化的过程中导致人与 自然关 系的紧张问题,早在两千年前中国就提 出 了解题方案,那就是贯穿了 中国几千 年哲学的核心思想“天人合一”思想, 儒 、佛 、道三大流派就人与 自然的关系 进行了长期的讨论和研究。其中对“天 人合一 ”都做出了不同的理解:儒家,孔 子曰:“天何言载!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天何言载?”[5], 指一年 四 季均要遵循 自 然规律, 必须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孟子进一步理解“天人合一”, 他认为 “天”是世间万物的最高统领,认为“斧 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提倡 给自然界以休养生息的时间,也是要求 人们要遵循自然规律; 进入汉代以后, 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得到深化发展, 其代表人物董仲舒曾说过“天地人,万 物之本也 。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6], 此时董仲舒已经提出天地人是一个和 谐统一的整体,已经充分体现出“天人 合一”的整体生态观等等,由此可以看 出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尊重 自然, 尊重生命,蕴含着保护生态,人与 自然 休戚与共,共生共荣的思想。 佛家思想 中的“天人合一”在于敬畏自然,善待生 物,以慈悲之心普渡众生,爱护世间万 物,强调万事万物存在即合理,一切生 命都有生存的权利 。道家对“人与 自然和谐”的生态思想是认为“天”是自然万 物, 而人是这万物中的一员,《道德经》 中“人 法 地,地 法 天,天 法 道,道 法 自 然。”[7]道家认为,要遵循万事万物的规 律, 减少人的主观能动性对 自然的影 响,重视遵循规律,不可破坏规律,不能 肆意妄为,肯定了自然界的价值和生命 存在的意义。综上,儒家、佛家和道家等 文化尽管在具体细节上有不同之处,但 都将“天人合一”作为处理人与 自然关 系的原则 。对比西方现代文明赋予征服 自然的合法性,试图分裂天人,“天人合 一”中的生态智慧为当代生态的保护做出了指导作用,为西方现代文明的困境 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

  (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的解 题思路二:自我救赎,无需他救

  儒家思想中,孔子在《论语·述而》 中讲到,“伍远乎哉? 我欲仁, 斯仁至 矣。”孔子认为,“我欲仁,斯仁至矣”就 是说,为仁全靠 自 己,无须外力,无需他 人,只要自己努力,就可以做到。孟子进 一步提出“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 固有之,弗思耳矣。”也就是说仁义礼智 不是外部强加给我的,我们心中本来就 有这些,只是不善于用心领悟和思考罢 了 。由此看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中 国文化都是教导人成为 自 己,发现自 己 智慧的路,这一思想对西方现代文明中 理性与救赎的矛盾提供新的化解之法。

  (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的解 题思路三:道心对人心的超越

  面对第三个问题,人性的欲求和现 实的求而不得的矛盾,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中道心 对人心的超越可以提供智慧 的思路。朱熹说:“人欲者,此心疾疚,循 之则其心私而且邪。”人的欲望就像是 人内心的疾病一样,如果不治疗、遏制 、 疾病在不断地加剧,只会不断地蔓延开 来,最终导致私心的无限放大然后进入 邪路 。朱熹进一步提出“存天理,灭人 欲”的思想,认为人的欲望是无穷尽的, 利用伦理道德对人们的行为进行约束 , “存天理,灭人欲”是说服人们用“道心” 去改造“人心”,用“道心”超越“人心”。 与西方现代文明不同的是中国优秀传 统文化承认欲望,但是中国文化没有赋 予人无限求欲的合理性,强调道心对人心的超越,实现道心对人心的超越。

  ( 四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的解 题思路四:中国之治

  西方现代文明在政治层面集中体 现为民主之制, 民主之制下的政党纷 争、否决政体,治理中心缺失,对立性观 念,协商民主缺位,导致国家治理乱象 丛生; 而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本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则利用 民主参 与 、集中领导的治理秩序,合和统一的 治理理念,矛盾化解的协商民主,找到 了 国家治理有效途径。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否极泰 来”一词被广泛使用,“泰”和“否”是《周 易》中重要的两卦,“泰”是安定的意思, “否”是否定的意思, 天在上地在下为 “否”,天在下地在上为“泰”,《易传·彖 传上·泰》中说道:“天地交而万物通也, 上下交而其志同也。”站在能量互动的 角度来看,天地交感,各种能量形成互 动则是“泰”卦之象,应用在国家制度之 上,表现为合理的制度是不同力量之间 的互动,而不是一种力量的独裁 、也绝 不可能是一种力量的专断。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 中国 14 亿人民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把国家层面各种力量有机地结合起来,积极 发扬民主,扩大有效共识,广泛吸收社 会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集思广益,科 学高效地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决策,是 真正实现多种制度之间的互动 。 因此, 中国之治的制度优势为西方现代文明 发展下的世界其他国家实现国家治理 体系,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四、总结

  在西方现代文明困境视角,可以看 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的客 观性和必然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 华文明不仅对中国发展产生了深刻影 响,而且对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重大贡 献。”[8] 自 21 世纪初以来,西方声望渐 微,西方一再爆发的金融危机以及新冠 肺炎疫情下资本主义国家的应对失措, 都用铁的事实证明了 历史唯物主义对 西方资本主义诊断的科学性、“两个必 然”结论的科学性。如今,西方的政治模 式不再是世界羡慕的对象,世界的重心 正在不可逆转地转向东方。中国人民乃 至世界人民都可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中汲取美好的生活期盼、从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智慧、从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协和万邦养分,最 终实现费孝通先生的箴言“美美与共, 天下大同”的愿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 态。

  参考文献:

  [ 1] 大卫·格里芬. 后现代精神[ M ] . 北 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2] 马克思,恩格斯 .共产党宣言[ M ] . 北 京:新华书店 2014:30.

  [3] 丹尼尔·贝 尔. 资本主义文化矛盾 [ M ] . 北京:三联书店?19

  [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 [ M ] . 北 京:人民出版社,2009 552.

  [5] 孔 子 . 论 语[ M ]. 北 京 : 中 华 书 局 2016:142.

  [6] 董仲舒 .春秋繁露[ M ]. 北京:中华书局,2011:72.

  [7] 老 子 . 老 子 [ M ] . 北 京 : 中 华 书 局, 2016:261.

  [8] 习近平 .在纪念孔子诞辰 565 周年国 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 会 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2014 年 9 月 24 日 )[ N ] .人民日报,2014-09-25(2) .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ngjilunwen/54855.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