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论文 > 正文

基于数学建模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论文

发布时间:2023-04-10 10:49:2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教育部2018 年颁布的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2017 版)》,数学建模素养是通过有意识的训练和实践,用数学 知识构建模型、解模并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1] 。这就要求教师 在教学中注重渗透数学建模。文章巧妙设计教学六步过程,启 发引导学生,给与教学设计策略,在学习新知中培养学生数学 建模核心素养。以人教 A 版新教材,指数函数概念教学设计为 例,将培养学生数学建模素养融入教师教学设计中。

  关键词:数学建模,核心素养,教学过程设计,指数函数模型

  近几年高考中对学生数学建模素养的考查层出不穷,以 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为主, 而高中教师对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还 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用“唯分论”去评价学生的数学建模素 养,能做对题才是重点,没有意识到数学价值,那么如何设计 有效地融入数学建模、真正用数学、体现数学价值魅力的教学 过程至关重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实际问题数学化,更 好地掌握理解新知,将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 养学生建模素养和发现数学美的眼睛。

\
 

  一、基于数学建模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策略

  1.实际问题驱动,创设合理情境 。问题是数学建模教学的 脉搏,好的问题使得建模教学活动更具活力,学生参与建模的 积极性更强, 以问题为主线启发诱导学生对实际问题的直观 感知、思考分析、巧妙解决与感悟反思,层层递进“螺旋上升” 式的建模思维培养 。教学设计以实际例子进行引入,创设数学 问题背景,激发学生对新知的渴求,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 学建模应用环境中, 要求教师在情境设置中选取应用性及趣 味性强的建模问题,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建模快乐与魅力。

  2.渗透建模思想,呈现完整建模过程 。建模教学中要学习 的数学模型对于高中生来说是个比较难驾驭的课题, 课堂处 理方法相对灵活,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营造数学建模环 境,呈现完整建模过程,通过抽象和简化,使用数学语言对实 际现象所作的一个近似刻画, 进而促进学生深刻认识数学模 型 。数学建模过程大致有以下几个流程: 提出问题—思考问 题— 阐明符号—假设模型—建立模型—求解模型—验证与改 进等,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根据教学内容,渗透建模思想, 呈现完整的数学建模过程[2]。

  3.创新教学设计流程,深化建模意识 。教学设计分为六步 走:创、析、建、练、用、悟。“创”是针对给出的实际问题,创设情 境,初步感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析”是分析问题,分析实际 问题中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尝试运用图像、表格等表示出来 利于分析理解;“建”是建立模型,将抽象的数学问题符号化、 精细化并求解模型;“练”是练习巩固,通过数学建模解决实际 问题,真正理解并熟练应用模型;“用”是学以致用,能够运用已学模型解决其他情境中的问题,举一 反三,熟练应用;“悟”是感悟理解,是基于建模素养下的课堂教学收获与反 思,感悟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解决实际 问题,深化建模意识应用于实际生活。

  二、基于数学建模核心素养的教学 设计案例

  选自人教 A 版新教材, 以指数函 数概念教学设计为例,根据教学设计五 步走,渗透培养学生数学建模素养。

  《指数函数概念》( 一)

  步骤一:“创”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通过问题叙述,引出本节课所学新知情境问题 1:同 学们,你们领略过祖国的哪些大好河山? 是北方的万里长城? 还是南方的西湖美景? 随着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使得旅 游成了人们娱乐放松的方式之一 。那么老师要考考大家,现在 有 A 景区和 B 景区,在 2011 年起 A 地区针对人群数提高门 票,而 B 地区免费观光游玩 。如表 1 所示,2011 年— 2015 年, 不同年份人数增加情况。

\
 

  比较 A 地区和 B 地区人次的变化, 同学们发现怎样的规 律?

  情境问题 2:同学们,有一种放射性元素叫碳 14.生物体 死亡后其含量会按比率衰减(称为衰减率),大概每过 5730 年 就衰减为原来含量的 1/2 。如若按照上述规律,试问其剩余量 与死亡年数的关系是什么?

  学生:分析给出的两个实例,小组讨论,初步感知

  设计意图:通过旅游人数变化规律和生物体碳 14 变化规律这 两个实例,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自主发现其中的数学问题,激 发学生真正用数学的意念,初步感知建模实际问题。

  步骤二:“析”分析问题

  教师:提示学生对于情境问题 1.可采用画出图像,观察会 出现什么规律? 情境 1 中根据表格的数据,用 matlab 软件分别 画出 A 地区和 B 地区旅游人数变化示意图(图略) 。

  学生:通过观察图像,可以看出:A 地区人次变化近似直线 上升,B 地区人次是非线性变化,年增加量越来越大。

  教师:该怎么用数学语言表达 B 地区人数变化规律呢? 我们可以知道用减法可得 B 地区人数的年增加量, 用除法可得B 地区人数的年增长率。

  学生:尝试用 2002 年人数除以 2001 年的人数,再用 2003年人数除以 2002.以此类推可以得到
\
 

  惊喜发现 B 地区景区人数增长率近似为一个常数。

  设计意图:教师启发诱导,带领学生投入 B 地区人次变化的分析思考,让学生在做中学,自主探究,建构主义强调应用已学的知识建构未知的知识领域,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步骤三:“建”建立模型与求解

  教师:增长率为常数(大于 0 且不等于 1)的变化方式,叫做指数增长. B 景区人数变化情况如何用数学式子表示呢?尝试列出表格寻找数据间的逻辑关系。

  学生:通过小组探究列出表格

\
 

  教师: 学生们通过一步步探究得出 B 地区人数变化的函数模型,这就是简单的数学建模过程。

  设计意图: 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对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有利于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学生从对模型的感性认识上升至理性思考, 进一步打消学生对分析实际问题的畏难心理,对数学建模有初次的感知和信心。

  步骤四:“练”练习巩固

  教师:针对情境问题 1.同学们已经尝试通过函数模型①近似表示出 B 地区旅游人次变化情况, 已经初步感知如何运用数学建模解决实际问题,在此基础上,下面就请同学们自主探究完成情境问题 2.可采用假设法并列出表格,观察数据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尝试并建立相应函数模型近似表示之间的关系。

  同学:通过列表找出逻辑关系:

\
\
 

  步骤五:“用”学以致用

  作业布置:必做题:115 页练习 3.求 1 个月(30 天)后,海 藻是原来的多少倍?

  选做题:115 页阅读与思考,通过上网查询,能否给出一个 倍增的指数函数模型实例。

  设计意图:通过作业布置,必做题是对指数函数模型的巩 固应用,选做题通过查阅资料放射性物质的衰减,寻找倍增的 指数函数模型实例,是对指数函数模型的变式应用,引导学生 数学建模的意识和喜爱,从而循序渐进的提升建模素养。

  步骤六:“悟”感悟理解

  教师引导下学生总结: 本节课通过对景区 B 和放射性元 素碳 14 两个实际问题的解决,经历从实际函数问题出发转化 化归为数学问题, 其次通过建模辅助工具信息技术画出指数 函数图像,再次通过演绎推理、数据计算拟合出符合实际情境 的函数模型并对函数模型进行求解, 最后回归于实际的指数 函数问题中 。教学中由“特殊—一般”得出指数函数概念,其中 体现了数学建模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广泛应用。

  设计意图:“悟”感悟理解,这一环节相当于对指数函数概 念的堂课小结与回顾, 不仅仅要求学生通过本堂课回顾学习 指数函数的概念, 还归纳总结在指数函数教学过程中渗透建 模思想,体现完整建模过程,真正会用数学建模思想,从而在 函数课堂及今后学习中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建模素养, 深化 学生用数学建模方法解实际生活问题的意识。

\
 

  三、教学设计反思

  相比于传统指数函数概念教学设计, 本教学设计创新教 学设计流程并融入数学建模思想, 引导学生通过两个实际数 学问题, 找到用于近似模拟 B地区人数变化规律和死亡生物 体内碳 14 变化规律的指数函数模型,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 探究经历数学建模过程,抛弃了教师的满堂灌与专制,实现了 数学建模课堂教学多角度、多趣味、多形式,实现了有效的指 数函数模型教学 。通过教学五步走 “创—析—建— 练—用— 悟”,进一步创设数学建模环境,加强师生的数学建模意识 。不 仅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渗透数学建模思想, 而且在课后鼓励学 生们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数学建模活动完成选做题, 进一步理解指数函数模型且激发学生建模信心,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潜 移默化提升学生建模素养。

  参考文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 [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3 .

  [2] 王丹 .数学建模思想在高中函数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陕西 师范大学,2016 .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ngjilunwen/5432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