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智慧化 司法成为一个重大发展趋势。在认罪认罚案件中,被告人自愿认 罪后,由检察机关与辩护人协商形成量刑建议。考虑到量刑往往 需要全面且充分的信息,人工智能正好可以更好地辅助完成此 部分内容, 达到更公正、更高效的目标。 为实现司法现代化和量 刑规范化改革的目标,智慧司法面临诸多的挑战。
关键词:智慧量刑 人工智能 认罪认罚案件
一、人工智能对法律发展的利弊分析
(一)人工智能让司法更透明
依赖于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法庭庭审的内容和相关材料从 纸笔记录到电子形式,录音录像的清晰、判决文书等的公开, 智慧 法庭的建设缩短了人们与法律的距离,足不出户便可获知案件的 情况与想要的信息。我们说司法公开的价值在于实现司法的公正。 通过将司法的全过程完整展现在社会大众面前,人们能知晓司法 权力的运作方式,一方面能有效避免司法权力的滥用与腐败,另一 方面信息的获取与思考也因此让人们更加了解并信任法律。
(二)人工智能让司法更高效
智能化司法首先降低了司法的人力成本。立案、缴费等相关事 项处理借助智能机器大大省去人工服务;远程作证、远程调解等能 较好地减少当事人出席和到庭的经济负担。 电子数据代替纸质材 料的过程中节省了人力物力的耗费,降低了诉讼成本。 其次,归功 于智能化的辅助,大量重复性、琐碎的可以被算法解决的问题被机 器解决,减轻了司法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这使得他们更能将有限 的精力投入到法律分析和缜密思考中去,提升了案件的审判效率 和质量。
(三)人工智能使司法更科学
建立在大数据分析上的人工智能相比于简单的信息技术手 段,有助于通过科学化的分析找到司法的一般规律,辅助法官作出 最科学的裁判。司法活动作为人类智慧的体现,往往需要情和理的 全方位考量。人工智能在统计分析之外还有学习的能力。人工智能 辅助司法,审判者还是要发挥主导作用。人工智能全面掌握既往案 件审判的相关数据,通过算法与逻辑分析,为审判人员缩小决定的 空间,合理规制他们自由裁量的发挥,有助于司法的平等和科学。
(四)智能司法的问题
人工智能为司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与推动作用,解决了许 多困难与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人工智能的发展还不够成熟,也 存在自己的短板和弊端。 数据不是理所当然形成司法科学化的 结果,简单依靠数据或者利用科技都是不可取的发展方向。随着 智能化的深入, 司法工作人员的数据意识和能力也都需要加强。 面对人工智能的处理结果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下一步的工 作。考虑到数据信息可能有不全面、 科学技术有发展壁垒等问 题,他们都极易影响司法的准确性,就目前而言人工智能只能是 辅助司法,多层次、多方位、多领域的进行安排,解决目前出现的 一些问题。此外,如何保证数据信息的准确和客观也是需要考量的一个方面。
二、认罪认罚制度改革与量刑的正当性
(一)认罪认罚案件中的量刑建议
量刑建议是认罪认罚制度的一个重要内容,学术界关于此 内容的讨论很多。 我国一直在进行的量刑规范化改革取得了一 定的效果, 相关法律的出台体现了部分成果。根据法律活动的种 类,量刑可以分为三种。 立法量刑确定了罪名的量刑幅度,是立 法者对罪行严重性和危害性衡量量化的结果。 行政量刑赋予行 政机关较大的裁量权,针对具体情况灵活确定量刑。法官量刑是 在审判过程中依据法定刑罚和自由裁量,综合全案具体情况做 出的决定,具有终局性。 法官中立地考虑问题,综合量刑的各方 面信息,因此,量刑更适宜也往往更公正。 但随着司法实践的发 展,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过大导致案件审判出现了一定的问题。检 察机关作为国家的公诉机关,对量刑问题提出建议有以下好处。 一是检察官在提出量刑建议时必然需要阐述理由,这部分内容 可以为法官量刑提供参考,减轻法官的工作量;二是检察官提出 量刑建议,本质上是一种诉讼请求,加强了检察官对案件的参 与,也可以对法官的自由裁量权予以部分制约。 认罪认罚案件 中,制度和政策导向曾经一度摇摆不定。我国检察官在认罪认罚 案件中更偏主导作用,熊秋红教授提出该制度设定的追求相比 于公正、均衡等,对效率的追求更重, 在此基础上的法定从宽具 有鲜明的国家特点。
在规范化改革的背景下,量刑建议对于法官审判只是参考, 但随着认罪认罚试点和新修订的刑诉法出台,检察机关的量刑 建议获得了更加实质性的作用,在实践中的采纳率较高是有效 的一个印证。检察机关单方提出建议,缺乏被告人和辩护律师的 有效参与一直是我国认罪认罚中检察机关量刑建议受到诟病的 重要原因。 协商带来的被告人的自愿和明智应该是认罪认罚制 度的核心价值, 因此,大多数学者强调协商是认罪认罚量刑建议 正当性的基础。 根据 2019 年《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的规 定,针对认罪认罚中检察机关的量刑建议我们需要认真思考以 下两个问题。一是检察机关的量刑建议是否是在全面的收集、整 理和评估之上做出的。 正如上文所述,量刑需要考量大量的信 息,建立在科学、客观的数据之上得出的结论才更能符合正当性 的要求。 二是量刑建议做出的过程中双方是否进行了有效的协 商。针对第一点, 笔者认为引入人工智能辅助检察机关得出量刑 建议有较大的意义。
(二)人工智能辅助认罪认罚量刑建议的必要性
1.量刑所需信息的特点给予了人工智能发挥作用的空间。刑 事案件中, 定罪与量刑是十分重要的两个部分。定罪需要的信息 包含侦查机关收集的证据和查明的事实,法条依据和内容等,而 量刑则还需要更多的调查信息,诸如被告人的个人情况和案件 的社会影响等。 现阶段这些信息的收集要么是通过委托社区矫 正机构,要么依靠检察院自己调查。 人工智能建立在大数据之 上,通过云计算将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信息予以收集整理甚至 分析判断。 这几年不断发展的司法信息系统为刑事侦查和审判 等活动提供了便捷,但普遍存在数据过于冗杂,系统服务性能较 差,数据割据不兼容等问题。而人工智能则不仅可以发挥上述系统的作用,还能利用 自己独有的逻辑和强大的学习能力,让智能辅助更加人性化,更适宜司法实践的需要。人工智能通过将相关 案件信息的大量录入并整理,找出量刑情节和具体刑罚刑期之 间的关系, 提托于算法得出罪与刑的均衡点。对量刑情节的分析 不仅需要定性还要定量。人工智能将量刑情节予以归纳量化,评 定罪犯的人身危险程度,从而提出适宜的量刑,更有利于量刑的 科学化。 此外,人工智能相比于检察官个人而言,在量刑的客观 程度和错误偏差方面往往具有较大的优势。
2. 智能量刑更有利于认罪认罚制度目标的实现。在认罪认 罚案件中,被告人通过与检察机关进行协商,放弃了部分自己的 权利以获得较轻的刑罚。 首先,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引入人工智 能辅助量刑可以有效地减少检察官的工作量,将大量重复性简 单的劳动过滤,提升案件处理的质量和效率。认罪认罚从宽制度 更多的适用于情节较为简单的案件中,通过人工智能的筛选和 分析,将这部分案件快速高效且高质量的完成,有利于帮助缓解 “案多人少”的矛盾。 其次,对被告人而言,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是 一种协商模式,当被告人较高信任检察机关有权减轻刑罚且能 公正合理的做出决定时,认罪认罚才更容易发生。从认罪认罚的 效果而言, 智慧量刑更有利于实现制度的这一价值追求。认罪认 罚从宽制度实质上是一种程序激励制度,检察机关的精准量刑 对于被告人的权益保护产生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借助人工智能 辅助量刑, 在简化程序达成效率追求的同时保障实体的公正。
三、人工智能辅助司法的未来与展望
(一)智能化司法面临的挑战与建议
人工智能对司法的辅助过程必然要经历一个漫长而艰难的 转型。 无论是司法人员还是人工智能本身都需要相应的变革与 完善。 一方面,对于司法工作人员而言,在思想上需要认可智慧 司法的理念,学习应用相关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提升自身的素质 与能力,也要最大限度的发挥人工智能对自己工作的辅助作用, 将传统司法中的人性化、 简易化等优良传统与智慧化司法的高 效高质结合起来,实现司法的优化。 另一方面,智慧司法需要过 硬的硬件支撑。智慧司法不是简单的用机器取代人工,而是妥善 利用算法和云计算辅助司法,辅助量刑。这种建设不仅需要强大 的充足的数据支撑,数据的客观性与准确性也同等重要。与此同 时,司法数据的共享也需要坚实的经济支撑。 数据离不开系统。 只有在建立完善且开放的平台后,司法数据的优势才能尽可能 地惠及更多的地区和人民,同时避免数据的割据孤立对司法的 科学性的影响。 笔者认为要最大程度地发挥智慧司法的积极作 用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保证司法数据客观且充分。 司法数据是后续工作的基础。 如果不能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全 面性,那么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分析与结论都是十分可笑的。这就 意味着前期的数据收集、整理与完善等工作必须要大量且细致。 要保证数据汇通,让各个地区的司法数据能源源不断的收集与 反馈。第二,要做好司法工作人员的培训与教育工作。人工智能 与司法的结合势必会带来新知识对司法工作人员既有的旧知识 结构的冲击。传统司法中的智慧与知识不能放弃,新的知识与逻 辑也需要补充。 这就要求司法工作人员积极学习补齐以前不懂 的知识短板,获取新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以便更好地优化自己的 知识结构和实务能力。在当今时代发展的号角下,建立数据意识 不仅仅是工作的需要,也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观念的变 革往往需要更深刻以及更漫长的转变。 第三,智慧司法要切实, 要脚踏实地的运行,不是做在表面功夫上。我们常说改革是循序 渐进的, 要一点点深入。 具体到智慧司法而言,智慧化的目标不 仅仅是无纸化、片面化,而是要实现诉讼的全流程、全方位的智 慧化,要让智慧化普及到我们每个法院,让每个人民切实感受到 智慧化司法带来的便捷化与科学化。 智慧化需要实现便民利民的目标。当人民走进法院时,他能切实的感受到智慧化带给他的帮助,从立案到诉讼,从知晓到选择, 诉讼的全过程都是人工智 能与法官共同的服务, 人民更能尊敬法律、信服法律。 智慧化也 能帮助法院实现管理的高效与质量的提升。通过智慧化司法, 数 据联通了法官与法庭、一个法院与另一个法院。 监督更便捷、共 享也更简单,既带来了司法资源的节省,也提升了司法的质量与 效果。 司法环节之间、各地法院之间、法院与社会之间都能有一 张庞大的数据信息网将他们紧密的结合在了一起。第四,智慧司 法的实质在于更公正的司法。 引入人工智能辅助司法的目的在 于帮助司法活动实现司法的目的与作用。 无论是基础的诉讼流 程还是具体到量刑, 智慧化司法是利用信息手段,借助这一高效 高质的方式实现司法公平公正解决争议,缓解社会矛盾的追求 与目标。 要警惕为了智能而智能,使智慧司法泛化的危险。

(二)智慧量刑的未来与展望
智慧量刑建立在大数据之上,通过提取相关量刑信息以及 模型训练完成分析整合,进而给出科学化的量刑建议。考虑到量 刑作为司法的关键环节,量刑的精确以及适当是必要的考核标 准。当确定被告人有罪后,根据其犯罪的社会危害程度和人身危 险性相应地课以刑罚,以达到惩戒以及帮助被告人悔悟罪行的 目的。 人工智能在此间发挥作用的空间在于帮助法官通过进行 大数据的分析整合得出某罪名刑期的发布和每个因素在一罪量 刑中的影响程度等内容,最终给出一个合理的量刑区间供给法 官选择。 其实质不是代替法官决策,而是辅助法官量刑,为其做 决定缩小选择空间,从而实现更公正合理的结果。智慧量刑是适 应我国量刑规范化改革而产生的。 量刑规范化改革要求法官参 照量刑规范计算结果,往往需要大量的检索和比对工作,此时如 何在保证准确性的基础上提高效率成为了一个难题。 在司法领 域引入人工智能则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量刑规范化改革起 初的着眼点在于定罪后刑罚与罪名的适当性。 法官手中庞大的 权力需要被规制,规范自由裁量权从而实现司法追求的公正。人 工智能辅助就能很好地帮助实现这一部分,建立在科学的模拟 和数据分析之上, 得出适当的量刑空间,对自由裁量权的发挥予 以限制。智慧量刑是必然趋势,是当前大数据时代对司法领域的 冲击以及变革需要。但目前来看, 智慧量刑也存在诸多问题。首 先,我们对人工智能必须保持审慎的态度。 要理性看待智慧司 法。很明显的一个例子是之前火热的电脑量刑的运用。该主张认 为量刑情节与量刑之间可以数字化,陷入了追求结果的科技化 之中。而众所周知个案之间微小的差别也可能带来量刑的不同。 比起同案同判的一致,我们更应该追求的是个案的公正审判与 量刑的适当。人工智能通过总结提取规律,以及依托与强大的云 计算和大数据, 有助于量刑的科学化,相比于电脑量刑是很大的 进步。 高度模仿人脑的学习能力以及强大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 力对于司法而言有很强大的辅助作用。 但我们必须认识到人工 智能不是取代法官的存在,智慧量刑不是电脑量刑。保持科技理 性,保持司法理性是我们必须坚守的思想堡垒。 其次,目前的智 慧量刑还存在一些问题。第一是数据的客观性。人工智能建立在 大数据的基础之上, 数据来源的广泛性、全面性以及客观性是保 障结果科学得出的重要方面。有学者称这种现象为“算法黑箱”。 数据如果受到人为的影响以及干预,判决的公正性必然无法保 证。 因而保证人工智能系统内算法的公开透明以及有效监管是 一个重要内容。第二是人工智能尽管运作高度模拟人脑, 但诸如 社会经验、非逻辑思考等内容无法轻易被习得。美国大法官霍姆 斯曾说过“法律完全有别于理工科的公式与公理。法律的本质是 经验。”目前来看, 对于基于长期社会生活而形成的无法用言语 来准确描述的“生活经验”较难以被人工智能习得,而这往往是 司法中对量刑很重要的考量。人工智能通过对过往案件的分析,法官的习惯和经验往往很容易被掌握, 但展示和表现不甚明显,甚至未被展示和表现的内容如 何被人工智能掌握则是需要科学家们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而这 些对于司法的公正和科学往往十分重要。最后,我们应该避免人 工智能的泛化。 改革不是作用于表面的功夫,而是深层次、多角 度、全覆盖的变化。 智慧司法追求的仍然是司法本身的目标,不 能为了智能而智能。目前电子化办公、流程的智能都只是一个过 程,人工智能融入司法是漫长渐进的,智慧量刑作为智慧司法的 重要组成也应当在不断完善中找到自己发展的路径和方向。
具体到智慧司法的三大板块而言,三者面临的技术瓶颈 也是很大的问题。类案如何被准确分析, 比对是否可以实现智 能,换言之,“自然语义识别技术”在多大范围可以解决技术的 壁垒,切实提高识别率等困难需要人工智能的进一步完善和 研发。否则,流于形式的改革最终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目前, 人工智能辅助系统对于校验人为疏误,发现问题予以提醒;帮 助处理冗杂简单工作,提升司法工作效率;提供合理分析,促 进量刑科学化等方面确实产生了很多的积极作用。 笔者认为 智慧司法的未来是光明的,人工智能与法治的融合会带来司 法的现代化, 促进审判质量和效果的优化。但是目前人工智能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许多问题和壁垒需要逐一攻克。明确人工智能在司法中的定位,树立对智慧司法正确的观念和 看法,保持信心, 脚踏实地,推进智慧司法的深入和完善是我 们应该坚持的方向和态度。
参考文献:
[1] 郑海山. 大数据时代建构人工智能辅助量刑系统的路径探讨[J]. 湘江青年法学,2018(1)
[2] 倪震.量刑改革时代人工智能泛化之批判[J].人民论坛 ·学术前 沿,2020(7)
[3] 熊秋红.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中的量刑建议[J].中外法学,2020(5)
[4] 魏晓娜. 完善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中国语境下的关键词展开[J].中 国检察官,2016(23)
[5] 汤维建.“智慧法院”让司法更公正、更高效[J].人民论坛,2017(4) [6] 赵廷光.论“电脑量刑”的基本原理[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7(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ngjilunwen/343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