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论文 > 正文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模具类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论文

发布时间:2021-12-06 13:41:3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针对模具类课程的教学现状,依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的人才培养理念,构建了以成果导向的课程目标,建立了课程目标 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完成了教学内容的优化和重组,设计了线 上与线下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表明改革初见成效,提高 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工程应 用能力。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模具类课程教学模式  成果导向

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石,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衡量专业人才 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1],其内涵是面向社会需求, 遵循以学生为中 心的理念,强调学生学习过程的全程跟踪与评价,培养出具有一定 工程应用背景的专业技术人才,笔者所在的佳木斯大学材料成型 及控制工程专业已于 2020 年 12 月顺利通过认证。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影响着人才培 养的质量,课程改革对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 更好地落实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人才培养理念具有举足轻重的 作用[2- 3]。模具类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对学生工程应用背景的 要求尤为强烈,因此,为满足工程教育的要求模具类课程的改革 具有重要的意义。

\

一、课程现状分析

模具工业是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顺应市场对模具人才 的需求,我校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开设了模具方向的相关课 程。模具类课程的共同特点是教学内容杂、多、难,而且具有较强的 综合性和实践性,在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是教学过程以“教”为主,不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模 具类课程教学内容多而杂,课程学时少,从而导致了教师在教学过 程中将重心放在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传授给学生更多的知 识,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的培养。

二是教学与市场需求脱轨,不能充分彰显“成果导向”。工程教 育的目的是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工程技术人才,而教学过程中“重 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难以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 中,学生解决和分析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是课程评价方式单一,难以进一步实现“持续改进”。以往的 课程评价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而忽视了对学生学习 过程和学习能力的考查,考虑的考核因素相对比较单一,不能全面 反映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难以在此基础上采取有效的措施达到 持续改进的目的。

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上述问题,围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开 展了模具类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探索, 现以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课 程为例阐述教学改革的具体做法。

二、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一)以成果导向的课程目标构建


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课程是我校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主要讲解冲裁、弯曲、拉深等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的方法与步骤;熟悉常用的冲压材料、冲压设备与典型的冲压模具结构;学会能够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对冲压工艺及其模具进行分析与设计,以解决材料成型复杂工程问题。结合工程教育认证的要求,为保证将毕业要求落实到课程教学中,依据专业培养方案构建了基于成果导向的课程目标。具体目标如下:

1.学习和掌握冲压成型原理、冲压成型工艺、冲压成型设备等专业知识,为解决冲压成型、模具设计复杂工程问题奠定基础。

2.掌握冲裁、弯曲、拉深等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的方法与步骤,根据工程需求,明确设计目标,针对冲压成型、模具设计复杂工程问题,设计开发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见表 1 所示。

\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改革

1.教学内容的优化。为支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毕业要求的达成,根据构造的课程目标优化教学内容,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是教学内容的设置,首先,根据模具市场的需求将教学内容设置为冲裁、弯曲、拉深三大模块,然后在各个模块下细化知识点,知识点直接指向课程目标,同时在各模块下融入新工科思维、智能制造、课程思政理念等知识点,实现教育本位到面向需求的转变。

另一方面是在设置的三个教学模块基础上,精选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完成自主学习,同时针对不同模块设置不同的项目,以项目来驱动教学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不仅完成项目而且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对接,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实现课程教学的知识本位向能力培养的转变。

2.教学环节的设计。为改变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实现以学生为中心,提高课程教学效果,满足成果导向要求,在教学过程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教学环节。

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在每次课前教师将课程要求、课程资源等传至智慧树平台,并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完成课前预习,实现自主学习,上课过程中设置问题情景,引出知识点及重点内容,并根据课程内容布置设计任务,引导学生课下完成模具设计,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课下学生可通过知到平台、QQ 群等多平台与教师及同学交流,实现课堂教学的延伸。

(三)基于持续改进的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

为全面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实现持续改进的工作机制,形成贯穿全过程的全面评价格局,课程的评价包括两方面,即终结性评价所占比例 70%和形成性评价所占比例 30%。其中终结性评价以笔试形式考核,卷面总分100 分;形成性评价考核内容包括课堂评价、记分作业、阶段性测试、 自主学习笔记四部分内容,共计 30 分。

为分析课程的达成情况,对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 2018 级 学生的课程情况进行了评价,经计算得到课程目标 1 的试卷有效 值为 0.89,平时成绩的有效值为 0.858,课程有效值为 0.893,课程 目标 2 的试卷有效值为 0.828,平时成绩的有效值为 0.858,课程有 效值为 0.824。本门课程针对两个毕业要求指标点对应的课程有效 值分别达到 0.893 和 0.824,两个指标点对应权重值为 0.25 和 0.15,其课程达成度按综合成绩计算分别为 0.223 和 0.124。达成度 效果很好,比 2017 级达成度有所提高。说明授课效果较好,经过一 学期学习,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专业知识的方法有所了解和掌 握,这对后继课程的学习都有很大帮助;课程整体上实现了对学生学习意识,学习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目标,从全方位实现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同时也反映出少部分同学仍需提高自主学习意识,加强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结束语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高等工科教育的必然趋势,本文围绕工 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模具类课程的教学现状,从课程目标的构建、教学内容的优化、教学环节的设计、课程 目标达成度评价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模具类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希望对未来其他专业 课的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敬肖,史非,姜淑文等.基于 O BE 理念的材料类专业基础课教学 改革与实践[J].高教学刊,2021(11):110- 113.
[2] 王飞,刘胜辉,崔玉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的地方工科院校新 工科建设的思考[J].高教学刊,2021(03):63- 66.
[3] 孙连山,付菊,赵晓等.产出导向的数据结构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21(01):73- 7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ngjilunwen/34019.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