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双语教学模式研究与改革——以“纳米材料的合成和表征”课程为例论文

发布时间:2019-12-24 17:14:23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纳米材料的合成和表征”双语课程是一门使用英汉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以传授纳米材料方面前沿知识为教学目的的专业课程。本文结合大学课程双语教学改革的大背景,总结了“纳米材料的合成与表征”双语教学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在教材体系、课程管理模式、教学结果等方面的改革模式。

关键词:纳米材料的合成和表征;双语教学;课程改革;教学结果

本文引用格式:田维,等.双语教学模式研究与改革——以“纳米材料的合成和表征”课程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33):58-59.

一“纳米材料的合成与表征”双语教学的研究背景

(一)双语教学的研究背景


       双语教学(Bilingual Teaching)是指使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进行授课的教学方式,即在教材使用、课程讲授、考试等环节中同时使用外语(一般为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进行的教学活动。

        为贯彻落实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精神,近年来高等院校纷纷开设双语课程。在各个学科领域,双语教学均取得了显著的教研成果,促进了我国本科教学工作向更高更好的方向发展。

        近年来,国际上双语教学的模式主要有浸入型模式、保持型模式、过渡型模式三种[1-4]。我国目前所采用的双语教学模式主要是保持型模式,即双语教学的学科采用两种语言教学,剩余学科采用母语教学,一般采用英语作为第二种语言。在课程中主要采用英文进行基本概念讲解,涉及较深奥的专业知识,采用汉语进行解释,以保证学生准确理解专业知识,保证教学工作的有序进行。

(二)“纳米材料的合成与表征”双语教学意义与问题

          “纳米材料的合成与表征”课程是大学本科材料化学专业、物理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主要介绍现代纳米材料的合成、制备方法以及材料表征与性能测试方法。“纳米材料的合成与表征”双语教学的意义在于通过双语学习使物理学专业的学生能够掌握纳米材料相关的基础知识,了解国内外纳米材料合成与表征的前沿技术,提高学生阅读英文文献的基本能力。通过阅读国外原版教材,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国外最新的技术,更快的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紧跟时代潮流。虽然“纳米材料的合成与表征”双语教学尚处于起步阶段,但是其大范围推广是大势所趋。

          目前,“纳米材料的合成与表征”双语教学尚存在一些问题:教材贴合度不高,由于纳米材料的合成与表征是一门新课程,目前还没有准确适用的教材;教学内容空泛,学生对于纳米材料的理解不够准确,并且课后没法自行复习;学生学习主动性不高,不少学生由于英语基础差、专业基础知识不牢等方面因素,而缺乏学习主动性。

\

 
二“纳米材料的合成和表征”双语教学改革的方法

(一)鼓励双语教师对双语教学教材和配套体系的建设


        针对教材内容贴合度不高的问题,可鼓励教师自行编写配套教材,整理专业词汇[5],使得学生可以准确理解自己所学知识,降低学习难度。自行编写教材可以更加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进行教学,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理解。例如,在课程中讲到的不同维度的纳米材料的合成方法,都提到了PVD(物理气相沉积)和CVD(化学气相沉积)这两种方法,教师自行编写教材,则可以针对不同维度的两种不同方法进行总结汇总,制作表格分析其异同,这样能更加方便学生的理解与记忆。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教师可以以更符合国内教科书的风格编写英文教材,并可以搭配上详细的相关例子和图片,图文并茂。同时,自行编写配套教材可以有效降低教学成本,减轻学生经济压力,让更多学生参与到双语课程的学习。

(二)鼓励双语教师使用新型管理模式与双语教学模式结合

        双语教学不仅限于课堂,在进行“纳米材料的合成与表征”双语教学时,教师可使用教学网站进行辅助教学,引入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和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MOOC)等新型课程管理模式进入课堂。在这些模式下,教师提前把课程内容放到网上,在课堂上不再主要讲授课程信息,而是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去自由思考讨论,同时鼓励学生用英语表达自己的观点。例如,在“纳米材料的合成与表征”课程中讲解水热法制作氧化锌纳米棒时,教师则可以把水热法的原理以及具体实验步骤等知识点上传到网上,同时自己亲手在实验室用水热法制备氧化锌纳米棒,制备时讲解对应的知识点以及具体实验中需要注意的安全事项,并录制成视频上传到网站。这样充分的利用了新媒体的便利性,同学们不仅可以在网上学习新的知识,还能通过视频身临其境般的学习到纳米材料合成的具体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这方便了学生们的理解与记忆,也为日后进入实验室研究相关知识做好了铺垫。

          在双语课程中,语言只是教学媒介,其主要目的还是传授专业知识,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思考有利于专业知识的理解,还有利于学生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王莉等人[6]在翻转课堂在双语课程《材料学概论》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中发现,翻转课堂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提高双语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由此可见,将新型教学管理模式与双语教学模式有机结合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并且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双语课程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仍处在探索阶段,为了提高“纳米材料的合成与表征”双语课的教学质量,要求教师增强师生互动,积极与学生沟通,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对教学结果的评价,根据教学结果和学生反馈主动积极地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双语教学课程鼓励学生使用文献检索

         “纳米材料的合成与表征”是一门关于现代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以及性能测试的研究型课程,要求学生不仅仅要学会书本上已有的知识,而且要学会自我检索相关文献。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而,在进行双语教学的同时,教师还鼓励学生学会使用Web of Science等检索系统,自行探索国内外关于纳米材料研究的最新进展,更新知识体系,掌握最前沿的材料知识。例如,学生们通过Web of science等检索系统,查找与课程相关的文献如“Growth of arrayed nanorods and nanowires of ZnO from aqueous solution”等,通过阅读文献并比较文献与课程中所学习的水热法的异同,并在课上以课题报告的形式向大家进行阐述,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报告演讲能力,为学生们以后从事科研事业打下了基础。

(四)邀请国外客座教授线上交流

          在“纳米材料的合成与表征”双语教学课程中,涉及到国内外纳米材料方面前沿知识以及双语学习,仅仅请本国教师进行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本课程除了日常教学活动之外,还邀请了纳米材料方面的国外教授担任本课程的客座教授,为学生答疑。如果不方便,还可以邀请客座教授进行线上视频交流的形式与学生们讨论交流,使学生在解答疑惑的同时培养英语思维,并鼓励学生通过电子邮件等形式与国外教授用英语交流学习。同时,教师也应多与国外教授交流学习,了解国外本课程的教育方式以及课程大纲,并共同探讨研究出适合国内的该课程的教育模式。

三 总结

         纳米材料的合成与表征主要向学生介绍纳米世界、纳米材料的合成方法以及表征手段,并介绍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主要包括纳米材料的独特性质,合成方法,纳米材料的应用以及用于表征纳米材料的各种仪器介绍。通过合理编制教材,使得教材体系更加贴合学生现状,易于学生理解,使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学习到纳米材料方面的前沿知识。

\

 
          开展双语教学,一方面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了解专业英语词汇,培养英语思维,深化了学生的专业英语学习体系;另一方面,学生通过文献检索及时了解到纳米材料方面国内外最前沿的动态与进展,能够促进理论知识与时代接轨,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因此,开展“纳米材料的表征与合成”双语教学有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深化学生知识体系,提高学生专业素养,从而为培养国际型复合专业人才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梁春莲.物理双语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8,47(22):12-13.
[2]孙青竹,张佳慧.纳米材料课程双语教学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12):98-99.
[3]张耀君.基于少学时《纳米材料》双语网络平台课程的构建[J].教育现代化,2018,5(26):69-70+96.
[4]王成敏,严洁.新建本科高校双语课程教学的困惑与启示[J].教育教学论坛,2018(51):252-253.
[5]赵懿琛,赵德刚.双语教学在生物化学课程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8(48):137-138.
[6]王莉,常鹰.翻转课堂在双语课程《材料学概论》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经济导刊,2018,26(23):154-15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974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