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19-12-19 12:01:1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学生学习的需求,翻转课堂颠覆了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基于网络平台的微课使学生学习更加随意、便捷。本课题意在探索研究基于微课的《医学影像学》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与实施,以期提高《医学影像学》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关键词:微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医学影像学

本文引用格式:栾金红等.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28):123-124.

        随着现代影像技术的发展,《医学影像学》在临床诊疗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医学影像学》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以及学生临床实践能力,是我们影像教师面临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微课以其独特的形式展现在受众面前,得到了教师、学生和社会的广发关注,并获得了普遍的认可。本课题意在研究如何将微课与《医学影像学》教学相结合,实现课堂的翻转,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变成“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一 我校《医学影像学》教学的现状

        现今,中医院校普遍存在着学生学习课程科目多、内容多,多沿用大班授课,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过于古板、乏味,形式化严重,难以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我校《医学影像学》课程也多为大班授课,班级人数多则140~150人,少则50~60人。现行的本科教学改革普遍缩减了各学科学时数。《医学影像学》在临床诊疗工作中的作用日显突出、重要,需要学生学习、掌握、运用的知识更多。这种情况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的教学需要。

\

 
二 翻转课堂的国内研究现状及特点

         2012年开始,国内关于翻转课堂的研究快速增加,典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以下几种:曾贞绘制的“反转”教学图示分为三个步骤:观看视频前的学习,讨论并提出问题;观看视频时的学习,根据问题寻找答案;应用并解决问题的学习,深入问题尽心探究。张金磊构建了以信息技术和活动学习为有力杠杆的教学模型包括课前学习和课堂学习。钟晓流等构建了一个太极环式的翻转课堂模型。沈书生等构建了以课外、课内为时间分段,以学生为中心,以电子书包为核心技术手段的翻转课堂模型。张新明等设计出基于QQ群+Tablet的翻转课堂模型。曾你、明星等构建软件工程翻转课堂模型及其云计算教学平台。

         翻转课堂是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知识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了学生,颠覆了传统课堂的教学形式。翻转课堂的主要特点:首先,教师从传统的知识教授者变成了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其次,课堂上教师教授的时间减少,更多的时间交给了学生;最后,学生变成了自主学习的主人,自己制定学习的计划、安排学习时间、确定学习内容。

三 微课的发展和特点

         1960年美国阿依华大学附属学校首先提出了微型课程。现在意义上的微课程,一般认为始于2008年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David Penrose首创了“Micro-lecture”的概念,其核心理念是通过一分钟的微视频“产生一种”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目的是提供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的教学内容。2007年印度裔美国人Salman Khan成立了非营利性的在线开放课程网站—可汗学院,使世人看到了微课的广阔前景,从此,微课成为研究与实践的热点。

         近年来,国内也形成了微课研究热。我国微课的相关研究从2011年开始,逐渐成为学者关注的焦点。最早发表的与微课有关的文章是2011年关中客的《微课程》。我国微课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时间较短,当前研究大多停留在微课的概念、含义、特征等浅层次的探讨,对微课的设计、应用方面的研究较少。

       “微课”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教学目标,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某个具体问题设计、制作的内容短小的课程。

      微课的特点:1.时间短,一般在10分钟以内;2.内容少,多围绕某学科某一个知识点展开,主题突出,内容精简;3.数据占用的空间小,可以借助移动技术和设备,通过微信、微博、网上视频等形式传播;4.学习便利,学生可以在手机上利用各种碎片化的时间实现随时随地学习,休憩的长椅上、公交车上、排队等候的队伍中…

四 基于微课的《医学影像学》翻转课堂的设计

       充分利用微课的特点,将《医学影像学》呼吸系统内容分解,增加课前微课、课后微课,课中讲授内容做出相应调整。将整个教学过程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部分。

(一)课前

1.微课制作


         针对《医学影像学》呼吸系统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依据需要学生课前掌握的解剖学、病理学、生理学等相关知识以及需要课前预习的知识,确定微课的教学目标、方法和内容,设计、制作课前微课。课前微课主要内容一是复习与呼吸系统相关的解剖学、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知识;二是预习呼吸系统解剖、病理改变在影像上的表现。

2.上传微课

       授课班级建立微信群,在每节课前1~2天,将与本节课有关的课前微课上传至微信群,告知学生观看。教师上传微课后要经常关注,对学生观看微课遇到的疑问及时回答并予以解决。对于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加以记录,并相关内容制作在课堂教学课件中,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予以讲解。

(二)课中

         学生课前观看微课,针对本节课需要掌握的解剖、病理、生理等知识得到了很好的复习,也预习了相应的影像学知识。传统课堂讲授的内容发生了变化,重点讲授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以及课前学生普遍存在的疑问,缩短了讲授的时间,更多的时间留给了学生,学生不再被动地听,更多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课堂互动得以实现。以前由于时间原因,在观看影像图像时,学生读片、表述的机会少,更多是学生短暂观看后,教师讲解阳性征象,学生发言少,教师不能及时发现学生阅片中存在的问题。课前微课的投放,使学生能够更仔细地阅片、分析,不解和疑惑可以在课堂上更好的得到解决。

(三)课后

         挑选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正常、典型病变和疾病图片,制作课后复习型微课。制作课后微课时,应注意留给学生足够观片的时间,让学生充分思考。然后,针对阳性表现进行标注、解释,使学生可以根据标注、解释,对照自己的分析,找出分析正确和错误所在。课后复习型微课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观片,增强阅片的实践能力。

五 小结

         国内外的教学实践已经证实翻转课堂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学习成绩促进师生交流等。微课使学习更加便捷、更加随意,可以充分利用零散的、碎片化的时间。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使传统“教师教,学生学”、“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发生了改变,学生变成了学习的主人,学生学习更加积极、主动,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基于微课的《医学影像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还处于探索研究阶段,教师缺乏经验,微课和网络知识也比较缺乏,精良的微课视频制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翻转课堂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也有待于进一步学习提升。

\

 
参考文献

[1]邵小晗.基于影像思维的微课制作探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5(10):62-63.
[2]朱逸涵,陈月霄.微媒体视域下翻转咳痰教学模式的应用[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7):15-153.
[3]王娟,徐侠,石盛林.基于微课的反转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J].电子商务,2017(1):80-82.
[4]夏冬生,于彦、朱公志,等.工程力学微课设计和制作的探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6(1):73-76.
[5]黄建军,郭少青.论微课的设计与开发[J].现代教育技术,2013,23(5):31-35.
[6]史力范.谈微课的设计与制作[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5(12):44-4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935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