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安全工程专业《工业通风》课程教学实践与改革论文

发布时间:2019-12-18 11:00:4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工业通风》是安全工程专业重要的专业必修课,是学生从事安全方面工作与研究必备的课程之一。通风工程在内容上分为工业通风和空气调节两部分,该课程内容涵盖范围广、知识点多、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并且实践性又强,对于本科生来说,知识点不易理解和掌握。本文着眼于《工业通风》课程的特点,围绕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增强课程实践应用性,改革《工业通风》的教学模式、加强案例教学、注重课程设计,利用先进的教学设施,以实践教学为主、充分利用实际案例等主要教学方法改进本课程的教学活动,构建了适合《工业通风》课程的新型教学模式。通过学习此课程使学生加深对我国安全生产方针的理解;掌握通风的基础理论和主要技术方法,进一步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安全问题的能力,并为继续学习相关专业课程提供基础。

关键词:工业通风;课程设计;实践教学;课程改革

本文引用格式:马有营.安全工程专业《工业通风》课程教学实践与改革[J].教育现代化,2019,6(28):72-74.

        工业通风工程在实现我国四个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一方面起着改善厂房车间内空气品质,保护车间工人健康,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在工业部门起着保障安全生产,提高生产质量的重要作用。随着工业生产的不断发展,散发的工业有害物日益增加,例如全世界每年估计排入大气的粉尘约为1亿吨,硫氧化物(SOx)高达1.5亿吨,这些有害物如果不进行处理,会严重污染室内外空气环境,对人民身体健康造成极大危害。例如工人长期接触、吸人SiO2粉尘后,肺部会引起弥漫性纤维化,到一定程度便形成“硅肺”。大气污染的影响范围广,后果更加严重。通过通风控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粉尘、有害气体、高温、高湿,创造良好的生产环境和保护大气环境。通过学习《工业通风》这门课程,可以了解工业有害物及其防治的综合措施以及控制工业有害物的通风方法,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局部排风罩和除尘器,掌握工业通风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本文从改革教学模式、增加案例教学所占比重、注重课程设计、完善教学实践过程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 课程目标

        工业通风的主要任务是向厂房车间不断输送新鲜空气,排出污浊空气、余热和余湿,使生产厂房车间保持良好的气象条件,使员工得到足够的换气量在适宜的环境下进行安全生产,从而增加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是确保安全生产的主要手段。课程的目的和任务在于通过理论教学以及实践环节,使学生掌握通风防尘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具备通风系统的计算和设计的基本技能。通过建设使该课程成为教学特色鲜明、教学理念先进、师资雄厚、具有不断创新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精品课程。

二 教学内容改革

(一)课程内容


     工业通风课程知识模块结构如图1。


\

(二)课程难点

         通风管道的设计计算:进行通风管道系统设计计算时,要先确定各送(排)风点位置以及送(排)风量、管道系统和净化设备的布置、风管选材等。设计计算目的在于保证生产要求的风量分配的前提下,确定合理的风管布置和尺寸,使系统的初始投资和运行费用最少,并为风机的选择和绘制施工图纸提供依据,利用假定流速法进行通风系统的水力计算是设计关键。

三 学科特点以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内容多,涵盖面广,但课时有限


       《工业通风》一共分为八个章节,课程以流体力学、物理化学为基础,需要理解掌握的内容较多,其中水力计算、通风量的计算等知识的学习有较大的难度,教学课时为32课时,和其他学科相比,课时较多属于主干专业课程,但工业通风知识体系庞大、知识点较多、学习内容复杂,课时仍略显不足。

(二)课程实践性较强,受教学课时以及实验条件的限制,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不能通过实体设备进行演示教学,学生对课程内容不能有直观的了解。老师单纯的讲授理论知识,学生不能较快的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并且由于课时较少,不能对厂房现场通风系统进行模拟,导致实践教学环节较为薄弱,致使教学效率不高,学生不能系统的掌握知识体系。

(三)课程设计任务书的设置不够合理

        课程设计的题目相对较少,一个小组题目相同,通过讨论合作分别完成一份设计说明书、平面图、剖面图以及系统图,致使大部分学生的题目、设计任务书内容都相同,部分同学不会去积极的思考和完成,限制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同时设计任务书的选题内容是否合理,对课程设计的质量会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同时课程设计教学从编选题目、布置设计任务,到设计的全过程没有明确指导老师的引导作用。

四 教学实践与改革

         根据课程的定位,调整了该课程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先行课,以流体力学、物理化学等课程为专业基础课,精简课程内容,将突出课程重点以及讲透课程难点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基本思路。

(一)联系实际生产过程,注重实践能力培养

        以专业老师的科研课题为实例,理论联系实际。尽可能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通过制定实验方案进行实际操作测量,实实在在地对通风系统的测定,在实践过程中解决理论问题。学生在通风系统测定的过程中,自己选测点进行测定,并对测定结果进行分析,利用实践教学来支持课堂的理论教学。

(二)强化合作学习,不断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在传统工业通风课程教学中都是老师讲学生听的形式,老师为了在规定课时内完成课程设计内容的目标,只是将自己的知识强加给学生,学生缺乏合作创新精神。本文认为: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因材施教。打破传统的教学局面实现课程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应鼓励学生多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并从小组中推选学生进行课程知识的讲解,强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比、超、帮的良好学习氛围。

(三)充分使用现代化教具

       在授课时要充分发挥现代化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弥补实验条件薄弱的缺点。将通风过程以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有较为直观的认识,较快的掌握一些重要的概念和通风除尘系统设计要求。同时应保证PPT课件生动形象,吸引学生注意,同时重难点突出,利用学生掌握学习。

\

 
(四)进行有顺序的教学

       在讲授新课时,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让学生利用已有的旧知识加深对新知识的认识和掌握。构建知识结构,让知识更为系统化,更易于学生掌握。

(五)注重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桥梁,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个关键环节。通过对厂房通风除尘系统进行设计增强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应从不同的厂房选址以及不同的生产工艺入手,保证课程设计题目的多样化,让学生积极思考,解决在课程设计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由于课程设计的时间有限,为了使学生较好的完成设计任务,以3~5人为一个小组,分组时要注重学生的差异化,做到团队能力互补。课程设计过程中,指导教师应随时掌握学生的设计进展情况,解答疑难问题,让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得到及时而有效的指导确保课程设计的顺利完成。

(六)完善实训过程

         鼓励学生进入管理体系比较完善的相关企业进行参观实习,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产,增加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弥补知识学习过程中的不足。

(七)加强师资建设

        经验丰富的教师是上好课的关键。滨州学院安全工程专业的发展时间较短、起步较晚,教学体系不够完善,师资配置需进一步优化,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法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方面要大力引进安全专业的优秀科研人才;另一方面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养,鼓励教师到相关高校攻读博士或博士后。

五 结论

        针对《工业通风》的课程特点以及在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本文从改革课程教学模式、增加案例教学所占比重、注重课程设计、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完善实习实训过程以及提高专业老师教学水平等方面入手,做到课堂教学以互动学习为主并加强案例分析,进行启发式教学。同时,老师通过与学生进行交流,加深对学生的了解,根据学生不同的气质类型、性格特点、兴趣爱好,采取不同形式的教育手段。构建了《工业通风》课程新型教学模式。教学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进,使学生加深对国家安全生产方针的理解;基本掌握了工业通风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进一步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煤矿安全问题的能力,为以后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魏连江,王德明,陈开岩.《矿井通风与安全》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研究与改革[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1,07(7):163-167.
[2]唐敏康,丁元春,支学艺.“矿井通风与防尘”精品课程建设与改革[J].煤炭技术,2013,32(2):233-235.
[3]胡相明,李超,耿孝恒等.“矿井通风与安全”的课程建设与改革[J].广州化工,2013,41(20):187-188.
[4]时国庆,秦波涛.《矿井通风与安全》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8(37):119-121.
[5]刘应科,刘贞堂,周福宝.研讨式教学实践中对本科生研讨行为的调查研究——以“矿井通风”课程为例[J].黑龙江教育,2018,(4):37-39.
[6]杜锋.《矿井通风》课程综合改革实践与研究[J].山西煤炭,2017,37(6):29-33.
[7]王兵建,南华.“矿井通风”组合式教学探索[J].黑龙江教育,2016,(9):10-11.
[8]康建宏,周福宝.“矿井通风”互动研讨式教学方法与教学实践[J].煤炭高等技术,2016,36(1):109-112.
[9]戚绪尧,王德明.“矿井通风与安全”研讨式教学法设计与实践[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6(1):52-53.
[10]杜凌云,黄成麟,鲁辉虎.基于教学矿井“矿井通风”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J].煤矿安全,2015,46(4):219-22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924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