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高校学困生是指那些智力与常人无异,但是由于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双重影响,导致自身认知系统失调,思想上有待提高、心理发生故障,学业水平无法达到平均水平从而影响自身正常发展的学生。普遍认为这种情况是可以通过系统的“治疗”来使这些问题得到解决。
关键词:高校;学困生;认知系统;发展
本文引用格式:陈恩茹.高校学困生特点及转化策略[J].教育现代化,2019,6(26):156-157.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发展,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形成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现象,对高等教育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学困生的人数不断增加。探寻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措施是高校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学困生成因分析
高校学困生成因复杂多样,往往是因为内外因素共同发生作用,导致自我认知出现偏差,内部原因通常是自我管理的方式不恰当,无法适应身份的转变,由于高中生普遍接受的是一种灌输式、被动的教育。但是大学的学习方式却更佳倾向于自主性、灵活性和探索性。缺乏有效的监督,没有明确的学习动机,从而影响到自身学习的积极性,逐渐转化成学困生。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往往是学校缺乏有效的监督以及社会不良风气的诱导。在课程学习上,许多高校的公共课普遍采取大班教学,由于学生人数众多,教师管理难度十分大;在学生日常生活中,往往一个年级的学生对应一名辅导员,师生比例失调,缺乏有效的师生探讨。加之社会上出现的一些“不良之风”学生沉溺于不良网站、不良小说,难以将自身精力真正投入到学习当中去。
二 学困生特点分析
(一)归因方式导致的习得性无助感
Hjelle(1996)认为不同的归因方式对心理状态的影响不同。学困生采用的归因方式常常是一种悲观主义的归因方式,将不乐观的成绩归因于自己能力的低下。或者是将这种情况全部归因于外部,认为主要是教师的教学方法出现问题,自己就算再努力也无法改变这种现象,导致习得性无助。所谓习得性无助是一个放弃的反应,是从“无论你怎么努力都于事无补”的想法而来的放弃行为①。
(二)自我效能感偏低
学习自我效能感是自我效能感在学习领域内的表现,指个体的学业能力信念,是学习者对自己能否利用所拥有的能力或技能去完成学习任务的自信程度的评价,是个体对控制自己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②。“学困生”的最大特征就是经过较多的学业失败,自我效能感偏低。学习困难的学生往往面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会采取逃避,退缩的方式,否定自己的能力,而不是积极有效地面对以及解决问题。
三学困生转化措施
由于高等教育大众化,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总人数达十万以上。不仅对自身、周围的同学、以及学校教学资源都产生了严重的影响。需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定长期教育管理个性化策略,帮助他们逐渐找到学习和生活上的自信。
(一)塑造积极健康的人格、增强自我效能感
高校需要引导学困生正确、客观地评价自我,可以定期举行讲座,让他们对自己遇到的问题进行正确的归因分析,让他们重新树立学业自信心。在教学层面上,高校学困生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群体。他们往往较普通的学生在心理上更加脆弱,因此在教育转化过程中,我们必须明确学困生的主体地位,要以学生为本、师生之间要以平等的角色参与交流和沟通③。通过矫正和补偿性引导形成正确的学习策略,“纵向”和“横向”相结合,建议“学困生”和“学优生”形成“组对组”帮扶模式,发挥朋辈群体的优势。
(二)制定有效的教学、学习策略
“根据认知结构理论,大学生已进入形式运算阶段,自身能够运用逻辑推理的客观方式来处理问题。但并非所有的大学生都能因生理的成熟从而顺利达到较高层次的思考方式,有些大学生仍然表现出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思考特性④。”“因此需要将普通学生于学困生认知水平相结合起来,首先制定适应大多数学生的一般性教学策略,但是在差距较大的课程中尝试动态的分层、分级教学。保证学困生能够跟上学习的进度;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业水平,制定分层教学目标,实行分层施教、分层评价、及时反馈、分层矫正、调节提高⑤。”学生自身通过人身自己的学习过程以及学习习惯,可以树立分阶段目标,树立正确的时间价值观以及时间管理的目标差异,建立奖励机制,增强自身成就感,逐步提高。
(三)建立多元的评价体制、推行赏识教育
每个个体都希望获得他人的赞赏,学困生更是如此。他们与正常学生相比,往往具有更强的自尊心。人生而不同,每个人都有独特的闪光点,可以定期举办校园活动,有意识的加大学困生和普通学生之间的联系,最大努力找到他们的闪光点,并给他们展示的舞台,让他们积极的展示自己、重拾自信。目前大多数高校的评价体系都是根据学分制下的绩点为主,其他活动的奖项为辅的模式。学分直接关系到毕业证和学位证的获取。这对学困生造成了极大的心理负担。加德纳的多元智能论也提出专业的知识学习只是其中的一种。需要建立多元的评级机制,帮助学困生找到自己的兴趣点,重建他们的自信心。
(四)建立全面高校的预警机制
随着高校学困生数量的不断增多,有必要且亟需设立一种快速有效的预警机制,最大限度的对学生给予帮助,争取把事后补救变成事前的积极预防。学校层面要注意两个关键的时间节点,一个是新生入学,对学生进行始业教育,帮助学生更好的适应大学生活,完整建立新生档案。另一个节点是就业工作,可以积极开展相关就业技能指导。学校可以定期开展团体心理辅导,一对一心理辅导,可以建立定期访谈活动,让老师及时了解和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对消极情绪进行及时疏导,建立起师生互动平台,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参与到学困生的转化过程中,帮助更好的了解学困生的情况,从而使帮扶更具有针对性。
注释
①李秀云,刘希庆.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的成因及其辅导[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89-91.
②郭起浩,付建辉,袁晶,等.画钟测验的评分方法研究[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8,419(4):234-237.
③倪松根,刘徐美.社会角色理论视野下高校学困生行为偏差研究[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2,4(04):47-49.
④张雪梅.学生发展——学生事务工作的理论与实践[M].台湾:国立中央图书馆出版社,1997:56,98,126.
⑤戴金辉.高校学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研究[D].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3.
参考文献
[1]戴金辉.高校学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研究[D].沈阳航天航空大学,2012:11.
[2]崔怀将.高校学困生的类型诊断与矫正策略[J].中国电力教育,2010(35):132-134.
[3]李静.学困生成因及转化策略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0.
[4]俞国良.美国学者的差生问题研究评述[J].比较教育研究,1995(06):42-45.
[5]包艳,金越.大数据时代高校学困生教育工作的挑战及对策研究[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6(06):134-138.
[6]白洁,郭永玉,杨沈龙.人在丧失控制感后会如何?—来自补偿性控制理论的揭示[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7,25(05):982-985+981.
[7]李秀云,刘希庆.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的成因及其辅导[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89-91.
[8]曹新美,刘翔平.从习得无助、习得乐观到积极心理学——Seligman对心理学发展的贡献[J].心理科学进展,2008(04):562-566.
[9]郭起浩,付建辉,袁晶,等.画钟测验的评分方法研究[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8,419(4):234-237.
[10]何晶.当代大学生心理障碍形成的原因与对策[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26(01):106-107.
[11]李玉环.高校学困生:现状、成因与对策[J].教学研究,2008(01):41-44.
[12]楼启炜.高校学困生的心理障碍及其干预策略[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5,31(11):21-24.
[13]王伟华.高校学困生成因分析及转化探究[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03):85-88.
[14]杨燕群.基于教育合力的高校学困生“DWMY”帮扶模式研究[J].前沿,2014(Z5):172-173.
[15]Seligman M E P(塞利格曼)著.洪兰译.学习乐观——成功人生的第3个要素[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232~319.
[16]倪松根,刘徐美.社会角色理论视野下高校学困生行为偏差研究[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2,4(04):47-49.
[17]张启钱,王小青,谈静艳.我国高校“学困生”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基于对“学习困难”定义回归解读的视角[J].高等理科教育,2011(02):77-82.
[18]张雪梅.学生发展——学生事务工作的理论与实践[M].台湾:国立中央图书馆出版社,1997:56,98,12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92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