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随着我国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旅游摄影课程中所用的设备也日新月异。电子设备的更新导致了传统的摄影教学模式无法很好地适应当下的发展,在旅游管理专业快速发展的促进下,旅游管理专业的旅游摄影课程亟需进行优化、改革。想要准确、生动的传播旅游景点的特色信息,也就要求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必须要掌握良好的摄影技巧,并借助网络手段传播给大众。本文首先对旅游专业《旅游摄影》课程教学现状分析,指出了其中存在教学过程中过度依赖教材、脱离实际、知识运用不灵活等问题,并提出了提供实践机会、促进学生融入、搭建沟通平台等优化策略,以期能够提升此课程的教学质量,使其更符合当下的发展。
关键词:信息化环境;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旅游摄影
本文引用格式:刘宝平.信息化环境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旅游摄影》课程的教学模式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25):99-100.
一 引言
作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选修课程,《旅游摄影》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属于“个性化发展模块”中的专业选修模块。当今信息化社会发展迅速,传统的旅游管理专业《旅游摄影》课程教学已经无法满足实际的课程需求,进行有效的课程改革,保证学生紧跟技术前沿已经迫在眉睫。如果教学时所使用的设备、理念均是落后的,则学生毕业后不仅无法有效地掌握此类技能,还浪费了大量的学习时间。此外,部分老师专业化水平低,在教学时无法应用先进的教学理念,使教学变得乏味,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我们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既要从理论上懂得旅游摄影的特点、意义和作用,也要从实践上掌握旅游摄影的技术技巧,为今后开展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同时,高职院校也应顺应时代的发展,对旅游管理专业的《旅游摄影》课程做出合理的改善,培养专业的旅游摄影人才。
二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旅游摄影》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在开展《旅游摄影》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主要还是依赖教材,教师单方面的将教材的内容讲述给学生,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即便是在课堂上教师根据经验讲解一些结合实例性质的知识,也难以使学生做到知识的灵活运用。此外,由于学生能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并不多,并不能践行所学知识,此种模式也导致教学过程中收效甚微。《旅游摄影》最终仍是以实际取景、操作为主的学科,学生只有亲身实践,才能掌握摄影的技巧。
本课程在旅游管理专业所占比重非常大,旨在让学生系统地掌握摄影知识,拍出高质量的照片,能完成一系列专题摄影任务,并对照片进行后期加工处理。如果单纯的将知识以填鸭的方式告诉学生,会导致其对基础知识理解浅显,无法有效的应用到实际工作当中。也正因如此,学生们学习这门课程也只是为了通过考试,并没有对这门课程产生兴趣,因此,《旅游摄影》课程的教学质量得不到提高。
此外,旅游摄影课程具有一定的知识延展和延续性,课堂讲课时间只能够将知识进行大概的分析,无法做到深入的分析。学生可能在专业器材方面有所缺乏,但是所有的学生都有智能手机,使用其进行构图、选景方面的实践,也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但是由于一般情况下老师都是讲完即走,学生在平时难以获得有效的教导。虽然部分老师会留下微信、qq等联系方式,但是由于社交软件的私密性,老师一般不会在空间或者朋友圈发过多与教学相关的内容,导致了学生学习的连续性中断。
三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旅游摄影》课程教学模式的优化建议
(一)为学生课堂实践提供场所
在当今的信息化环境下,想要进一步完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高校应该建设可以用以实践的场所,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硬件设施,辅助提高《旅游摄影》课程的教学质量。并可以对实践场所进行扩建,不仅仅在周围布景上有着明确的要求,还应该及时更新设备,使学生能够准确的掌握新的技术。此外,在学校实践场所设置时,要充分考虑到不同水平、不同年级学生所需要的实践内容,在基础上对教学进行批次与等级上的分类。通过这种模式,让学生能够在这种环境下进行实践锻炼,获知并熟练掌握摄影技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在实践场地还可以以竞赛的形式对其摄影技能进行锻炼,让学生与老师同时参加比赛,在学生自己设计作品时还可以参照同一主题下,老师的作品内容。此外这种模式下,学生会存在互相竞争的心态,能够快速的帮助学生建立起自信心。当学生与老师一同比赛时,学生普遍会有好胜的心态,因此这种竞赛的模式,有利于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也为将来步入社会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是快速提升学生专业技术水平的有效途径。
(二)让学生融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如果在课堂上,老师所讲内容过于枯燥,缺乏代入感,则学生难以跟随老师的思路进行学习。为了提高学生的融入程度,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创作某种情景模式,让学生在情景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在角色扮演的同时结合专业的《旅游摄影》知识,让学生感受到摄影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摄影的魅力。在结合的同时,也可以对现有的优秀作品进行点评,学生通过纠错过程,能够快速的提升自己的艺术品位。
此外,还可以采取小组协作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课堂融入性。由老师对所有学生进行分组,在进行教学过程中设计有难度的问题,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回答。这样学生会通过内部对问题进行讨论,并给出最终答案,这样能够促使学生全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提高了学生课堂的参与性。在对于一些取景、构图之类的问题时,也可以让不同小组之间互相指定具体的事物进行拍摄,以此来提高学生解出问题的积极性。下图为聊城市摄影艺术学会主席赵雅军老师和同学们在一起:
(三)建立健全师生沟通互动的平台
随着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生活中兼具摄影功能的移动设备也越来越多。这些电子产品的出现,对于捕捉一些特殊的镜头有着良好的作用,能够提升摄影的及时性。例如,目前大多数手机都具备非常清晰的照相功能,虽然性能无法与专业设备媲美,但是在构图以及取景方面基本没有差别,能够随时随地的锻炼学生的摄影能力。此外,一般智能移动设备均可以快速的上网,这就为学生与教师的及时沟通创造了有利条件。学校应该大力搭建交流平台,学生通过手机等移动设备取的景,可以通过该平台来发布,供其他学生、老师品鉴。在这种功能的辅助下,老师在留作业时可以变得形式更加多样化,突破了设备对作业的限制。对于部分优秀的摄影作品,学校还可以在网络平台进行传播。
该平台上还应该有摄影的相关知识,当学生遇到一些知识盲点时,可以通过调阅相关电子书籍得到解决。学生通过该平台能够打破了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保证学习的连续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校还有必要使该平台具备直播性质,所有老师采取轮值的形式进行在线值班,学生在学习中一旦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通过该平台进行询问,以保证问题解决的及时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老师在线值班时,还可以针对某一学生提出的有代表性的问题组织在线讨论,鼓励大家在沟通中解决问题。
四 总结
《旅游摄影》课程应以强化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岗位就业能力为目标,采用摄影行业的人像、风景、动植物摄影的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等教学模式,突出创新思维在摄影中的运用,使学生的能力和技能稳步提高,为毕业后适应旅游行业工作的需要奠定良好的基础。在这种背景下,学校从学生的学习实践、课堂教学活动、搭建师生沟通平台等多个方面进行优化,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出能够高效服务于旅游管理的专业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付健.信息化环境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摄影》课程的教学模式探析[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6(02):264.
[2]魏垚.浅析信息化教学模式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中的运用——以《导游实务》课程教学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5(24):36-36.
[3]陈胜花,郭红芳.基于信息化环境下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分析[J].教育科学:引文版:00397-00398.
[4]马守佳.基于信息化环境下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探索[J].职业技术,2016,15(10):60-6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91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