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本文对电子信息类专业电磁场类课程群中相关课程内容之间相关性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电磁场类课程群建设的相关问题做了深入的研究。本文有助于丰富教学手段、优化教学内容、有效利用课程群内课程的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相关知识的完整性,逐步建立合理完善的电子信息类专业电磁场类课程群。
关键词:电磁场类;课程群;教学改革
本文引用格式:刘建霞,等.电子信息类专业电磁场类课程群建设与教学实践改革[J].教育现代化,2019,6(27):95-96.
课程群是为了完善知识结构、由若干门彼此独立而又相互密切联系的课程组合而成的系列课程。课程群建设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要求,分析课程与课程体系间在逻辑和结构上的关系,打破课程间壁垒,整合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有效减少课程间的重复与脱漏,整体优化课程体系,从而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业水平[1-3]。
电磁场类课程是电子信息类中电子、通信各专业(如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微电子、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技术等)的重要专业基础技术课程。这类课程既要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又要打下应用基础,既突出基础性和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又尽量避开繁杂的推导,注意理论与实际应用的结合,使学生易于接受,最终为电子电路设计、无线通信技术、光纤通信、卫星通信、电磁干扰与电磁兼容、射频电路设计、高速电路设计与开发、物联网构建等相关领域的课程学习和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课程群建设思想
目前我院开设了三门电磁场类相关课程,包括“电磁场与电磁波”、“微波技术与天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课程群建设的总体思路为:1)研究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合理定位各门课程的教学目标,规划好课程群涵盖的知识结构和框架体系,明确课程之间知识点的衔接[4];2)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并逐步建立起该课程群多元化教学及考核体系;3)有效利用实验设备等教学资源,将课程群实验内容有机联系起来;4)根据优化的课程教学大纲,编写或修订教材及教案;5)加强创新型教师团队的建设,提高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
二 课程群教学改革实践
根据我院的实际情况和多年讲授电磁场类课程的经验,吸收其他高校课程群建设的研究成果,按以下标准建设电磁场类课程群。
(一)根据课程间的相关性,规划好课程群的知识结构,优化教学内容
电磁场类课程群构建体系框图如图1所示。在电磁场类课程群中,“电磁场与电磁波”、“微波技术与天线”是2门关联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是电子信息类专业的骨干核心课程,属于课程群中的基础理论部分,是重点建设的课程;同时,“微波技术与天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又是“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理论的具体应用,组成应用模块。
这几门课程的共同特点是理论性、实践性都很强,而且课程之间存在内容重叠的现象,不同教师在讲授内容的过程中存在重复讲解或遗漏知识点的现象,不利于学生掌握课程之间的衔接和交叉。
针对这种情况,教学组将电磁场类课程有机整合,建立合理的教学体系,既要注意内容的衔接同时避免重复。例如在这三门课中都要贯穿麦克斯韦方程组、边界条件、波动方程及其解、天线辐射理论等,在教学中要根据三门课讲授的顺序,优化教学大纲,合理安排该内容在相关课程出现的位置和学时,既不浪费学时,同时要顾及知识的关联性和学生可能的遗忘,提高学生知识的全面性。
其次在教学内容上,这几门课程都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在理论讲授时要结合实验和工程实际,在实践环节又要加强对相关理论的理解和验证,将理论与实践、工程应用紧密结合。同时这些领域的应用日新月异,新的知识和技术不断涌现,因此需要不断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去掉老旧、过时的内容,加入新元素,如新型天线、RFID新技术等内容,以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
再者有效利用课程群内课程的教学资源,对多媒体课件、实验设备、实验内容、课程设计等多种教学手段进行统一的开发与利用,提高学生相关知识的完整性,逐步建立合理完善的电子信息类专业电磁场类课程群。
(二)建立课程群多元教学及考核体系
建立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群教学与考核体系,将有助于教学效果的客观评价及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进行,同时也是促进教学质量全面提升的重要保障。电磁场类课程的理论性和工程实践性都非常强,多数都包含课堂讲授、实验、课程设计等教学环节,传统的课程考试体系形式单一,不能有效地考核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课程群教学组对教学及考核评价体系进行了综合改革,实现了多元化教学方式、基于工程实用平台的课程设计、多环节综合评定考核成绩等多元教学与考核评价体系。
1.课堂上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动画及实物展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验环节探讨灵活的教学方式,如问题式实验教学方式,将问题贯穿在实验的不同阶段(预习阶段、实验阶段、总结阶段)。积极引导学生由简单操作变为主动探索,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实验,在实验中解决问题,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
2.在课程设计方面,由于电磁仿真软件在相关设计中的广泛应用,可以通过学习和正确使用工程实践中常用的电磁仿真软件,加强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针对课程群设置的多元化教学环节进行了考核改革,通过平时成绩、实验操作与报告、设计报告和结课考试等多个环节综合评定。在结课考试的试卷中不仅包括基础理论与应用的内容,还包括实验操作与数据处理等;课程设计采用“设计过程+设计报告+结题答辩”考核方式,设计过程包括资料收集、方案设计、软件建模、结果分析、结构优化等,结合设计过程写出设计报告,相关课程的授课教师形成答辩小组听取学生的结题答辩,最终给出课程设计的成绩。通过以上考核方法的改进,尽可能使考核的覆盖面更加全面,以考核促进教学,同时充分调动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6]。
4.根据优化的课程教学大纲,结合多元化教学手段,逐步对课程群核心课程的教材进行编写,力求内容更加合理和完善。
(三)加强创新型教师团队的建设,提高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
建立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和创新精神、掌握基础理论、熟悉工程应用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课程群建设的又一重要任务,也是实现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通过课程群建设,将课程群的教师凝聚在一起组建课程群教学团队,充分发挥教学团队的作用,对教学内容进行统一研究、规划、调整,合理协调讲授内容;通过沟通与交流,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交流授课经验,分享教学资源,提高团队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确保本科教学质量。
三 结束语
我院电磁场类课程群建设已近三年,在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完善考核方法上做了许多尝试,教学的整体效果有所提升。我们还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继续进行课程群的教学改革实践:编写相关课程群系列化教材;协调实验内容,提高试验设备利用率,并开发课程群系统性综合设计实验。希望通过在电磁场类课程群建设各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形成集“教学研究+课程建设+团队发展”于一体的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张青妹,徐玲.大学英语选修课课程群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以北京工业大学实验学院为例[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27(1):64-66.
[2]李震梅,李海涛,巴奉丽.精品课程群信息化教学的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8,40(1):49-52
[3]吴涛.运动控制课程群实践教学改革研究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6,9:22-23.
[4]袁春风,黄宜华,武港山等.“计算机组成与体系结构”课程群建设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0.13,80-83
[5]刘建霞,李鸿鹰,阎世俊,等.问题式教学法在微波实验课中的探索与实践[J].新课程研究,2014,8:75-76.
[6]刘建霞,李鸿鹰,乔学工.微波技术与天线课程的多元化教学实践[J]..新课程研究,2018,10:52-5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91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