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现如今,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道德支撑和重要内容。然而,高校大学生群体诚信缺失的现象在高校中普遍存在。当前我国学术诚信已出现了严重危机,缺乏严谨的科研精神,蔑视学术诚信问题等。因此,对高校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到目前的严峻形势,积极研究如何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引领高校诚信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建立健全诚信教育体系。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诚信建设;大学生
本文引用格式:冉真真,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大学生诚信建设的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9,6(24):175-177.
一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在二十四字内容中,“诚信”是个人层面的具体要求,由此可见,高校中大学生诚信建设的尤为重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部分高校对学术诚信的问题逐渐开始重视起来,针对学术不诚信的行为,相应制定了约束制度、限制措施,但是因为局限性,最终达到的效果并不明显。对于国家国民来说,诚信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靠单方面的制度约束的力度是单薄的,在此基础上,需要建立完善的制度机制。[1]当下,保障我国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首要任务,一是扼制唯论文、讲功利的不良风气的蔓延;二是避免出现将学术权力当成“唾手可得”等现象的产生;三是阻止抄袭、造假、剽窃等学术上不端行为的存在。
二价值观中的诚信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具体体现。从十六届六中全会到十九大,党中央和政府通过一系列措施、政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于国民教育、社会发展各方面,旨在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一种共同自觉、情感认同。[2]2006年,胡锦涛总书记就曾提出,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3]同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报告中,第一次明确地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命题和任务。
2007年、2011年,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六中全会分别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兴国之魂”做出了阐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任务。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最终明确提出了“三个倡导,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三个倡导”的内容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高度概括、凝练,是对其最新、最全、最准确的诠释。[4]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二)诚信的意义和价值
自古以来,诚信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很多古人对于诚信都有相关的论述,例如,孔子,“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韩非子,“巧诈不如拙诚。”中国封建社会时期,“三纲五常”就被看成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而“五常”中的诚信尤为重要。[2]
当前,中国已经进入新时代。国家恰逢社会转型、经济发展、国家强盛的重要关键时期,由于各种外来思潮的影响,诚信危机带来的巨大影响已经波及到了国家的发展。高校大学生作为实现中国梦的中流砥柱,继承和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历史重担自然地落在新一代的肩上。
中央16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歩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强调了“诚实信用”的重要性,对于其思想道德建设提出了更加具体和详细的要求,“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检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5]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诚信的地位
201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意见》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以及培育和践行的必要性和时代性。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因此,高校中大学生的价值观培育,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因此,对广大青年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国家的重视程度相当高,这关乎到我们党、我们国家社会主义建设进程。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诚信提出了具体要求,“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足以见得,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诚信”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地位。
三高校大学生诚信缺失现状
当今社会,因为经济快速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缘故,导致社会公信度下降,种种的社会现象直接影响到了青年大学生。对于诚信缺失的现象,如果听之任之,必定会影响到国民道德素质的提升[6]。
(一)学术学业中的诚信缺失
当今的时代背景下,整个社会早已被利益、功利、权利等充斥,曾经是一片净土的高校也未能避免。高校中做学术学业的群体中,部分人员意识淡薄、诚信缺失,并且近年来该现象越发严重[7]。据报道,不少高校中,部分大学生学术学业上的诚信缺失问题突出,论文抄袭、考试作弊、铤而走险当枪手等现象屡见不鲜。
(二)人际交往日益功利化
当下,部分大学生在与人交往中,重点关注的是交往对象是否存在利用价值,这样的交往模式功利心太明显,背离了人际交往的初衷,导致诚信危机。更有甚者,为了争夺荣誉和利益,一些影响恶劣的事件时有发生。
(三)经济诚信缺失行为愈演愈烈
目前,高校中存在一些现象,学生伪造各种证明,利用一些不真实的理由企图得到国家的助学金,拖欠国家助学贷款。大学生的诚信是还款的基本保障,正是因为目前国家对于该问题的管理制度尚且不够完善,导致一些学生钻了空子,把国家的助学贷款当成了唾手可得的“免费午餐”,想尽一切办法伪造、篡改材料获取,导致国家损失。
(四)求职诚信缺失行为屡见不鲜
在高校中,还存在一种现象,在毕业季的时候尤为多见。毕业生在应聘时,找到企业决定招录,他们会草率地与其签订“三方”。而随着时间推移,一旦有了更好的企业可以选择,那么不讲诚信的毕业生就会选择毁约。而单方面的毁约,必定会给企业带来损失和影响。同时,这样的行为,也损害了高校毕业生的整体形象,使得社会对于高校毕业生的评价大打折扣。
四高校诚信建设的制度思考
一直以来,在国家层面对于公民的人格塑造,始终将诚信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着力点和切入口。因此,在高校中建立行之有效的诚信制度,必须始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和核心,找准发挥主体地位和重要作用,从内容、方法、政策、效果等方面分别着手,以达到预期效果。
(一)建立有力度的学术诚信约束措施和教育制度
从管理学上讲,诚信教育内容的结构特点,决定了其在实施过程中,就已经具备了“制度”的意义。因此,措施和制度的执行就是一种教育。当前,国内高校中学术诚信建设,尚且处在初步时期,不管是在制度的设计、实施的建设,或者管理的模式、机制、效果等都有很多需要进一步加强的地方。在现行的法律法规中,找不到相关的学术诚信法律法规,这就导致在对各种学术不端行为进行处理时,无法采用缺乏有力度的法律依据进行处理[8]。
学术诚信约束措施和教育制度,应当是一套完整的、有明确程序和操作规范的行动准则。学术诚信约束和教育,需要从“萌芽状态”时介入。欧美等国家,高校教育中诚信建设是相当重要的一部分,更有甚者在中小学阶段就已经有了相关的教育建设。而反观国内的部分高校,相关诚信建设措施也已经初步见效。例如,上海大学作为我国第一所设立信用档案的高校,建立的“大学生信用档案”成效显著;吉林省大学生诚信就业“百千万”工程;中国政法大学制定的《中国政法大学诚信考试实施细则》;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于2005年开始为本校学生建立诚信档案等。
(二)开展成体系的学术诚信引导示范和教育活动
在高校中,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遵循学生认知和成长规律,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诚信引导示范和教育活动,以通俗、有趣、易于接受的形式引导学生树立诚信意识,使诚信的氛围成为校园文化中的一部分,从而让学生在生活中、课堂上、校园里都能自觉地保有诚实守信的意识,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积极继承并发扬诚信品格[9]。
具体可以根据各校实际情况开展具体活动。例如,(1)结合新生入学教育,在新生群体中广泛开展以主题班会、辩论赛、演讲为形式的系列活动;(2)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积极构建大学生诚信档案,通过与多部门合作,通过分析一系列有效的数据来衡量大学生的“诚信值”,通过这一举措能够对其信用状况实现有针对性地管理和监控。这一系列的制度,对于高校中大学生管理的措施、模式、制度提供了有力参考,多方面地杜绝诸多诚信危机现象,从本质上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提高学生核心竞争力。
(三)构建系统性的学术诚信学术氛围和教育课程
对青年学生而言,“诚信”是一种行为习惯体现,也是一种自律的表现。据当前所报道的案例来看,无论是高校中还是社会上,所有学术不端的行为,起始点都是违背学术规范。
因此,高校应承担起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文化的重任,引导学生树立诚信理念,引导学生坚守道德底线。因此,在此基础上,高校应积极探索,试点开设有关诚信教育的课程,让学生能够系统地、全面地、立体地了解诚信,接受诚信教育。这些步骤虽然是基础的,但从高校中培养大学生基本学术规范和严谨科学态度的角度来看,这些都是重要办法和有力措施,尤其是构建系统性的学术诚信学术氛围和教育课程,对大学生的诚信养成相当重要
五结语
纵观历史,任何国家、任何民族都具有其特有的“核心价值观”,只是在表述、总结、体现等方面有所不同。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直就是凝聚全党、全国、全民族力量的重要精神支撑。
因此,对于高校来说,想要长期地发展、想要更好地发展,就必须抓住青年大学生这个群体,从而也就需要注重青年大学生的素质培养和能力提升,这就要求高校积极投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中,尤其是大学生诚信建设的实践中,使“诚实守信”成为高校文化中核心内容之一,从而为青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提供坚实的道德支撑和理论保障。
参考文献
[1]刘丽.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诚信建设[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6):66-67.
[2]付兔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野下青年学生诚信建设研究[D].山西:山西师范大学,2015.
[3]胡锦涛.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民盟、民进联组委员讨论.中国政协新闻网,2006.
[4]北京化工大学.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年度质量报告[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5:243.
[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EB/OL].http://www.jyb.cn/high/xwbj/200910/t20091023_318695.html.2004-08-06.
[6]苏锐,乔华,王文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诚信建设[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129-132.
[7]阮超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大学生诚信冷漠问题研究[D].云南:云南大学,2015.
[8]解本远.学术诚信建设应做到“三个结合”[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3(4):21-23.
[9]张鸿燕,杜红琴.论加强高校诚信管理制度建设[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9(4):38-4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90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