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的演讲中将精准扶贫作为中国扶贫的基本方略,这是对新时期扶贫开发的一次重要调整,也是对之前扶贫开发的反思和再认识,改变了通过发展经济来解决普遍贫困问题的传统思路,把扶贫从经济领域拓展至政治、民生和社会领域,也将公共服务和社会服务纳入公众视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社会工作;介入地方;扶贫
本文引用格式:倪伟.社会工作介入地方精准扶贫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6(20):149-150.
一 精准扶贫和社会工作关系
贫困问题于国家层面是政治决策和经济发展问题,也是社会和民生需求问题;于社会层面,扶贫政策的落实,会对贫困地区的扶贫单位以及福利机构、社会组织起到一定的督促作用,提高工作效率,精确化的扶贫工作将拉动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于个人而言,精准扶贫不仅关注解决个人吃饱穿暖的问题,更注重贫困个体的心理需求和自身能力的建设,提升其社会价值。从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来看,社会工作和精准扶贫有极高的契合度。社会工作与精准扶贫的最终目的都是帮助困难群体,具体来看,二者在价值取向、实践原则、问题评估和对策实施、工作方法,目标达成等多个方面都有一定的相似性[1-2]。
二 当前地方精准扶贫中存在的问题
(一)参与主体单一
目前地方精准扶贫参与主体主要集中在政府、政协的职能部门,也会涉及财政和教育系统,同时事业单位辅助参与结对帮扶工作,社会力量参与不足。存在政府单一支配、行政式推进脱贫攻坚的模式弊端,这种脱贫方式,不单难以真正做到精准扶贫,更易产生难以预料的后果。[3]。
(二)调动资源有限
扶贫开发涉及人力、物力、信息,服务等多方面资源,尽管从当前中国的发展现状来看,社会中的优质资源绝大多数掌握在政府手中,政府调动各方面资源参与扶贫开发似乎具有极大优势,也因此,政府成为当前扶贫开发的主体。但是精准扶贫工作具体到某一特定县、乡地域,主要是依靠当地县、乡政府来筹集和调动资源,而其行动能力却因行政区域的划分,在很大程度上限定于特定的权限范围和地域范围,即限制了政府调动资源的能力和边界。[4]。
(三)投入精力有限
所谓“上面千条线,基层一根针”,对于精准扶贫的主体,各地县、乡政府而言,扶贫开发只是日常行政事务的一部分,而非全部。这就决定了当地政府只能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放到扶贫开发上,或者只能挤占其他行政事务的时间和精力,毫无疑问会产生不良后果。中国处于转型的关键阶段,经过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地区发展差异明显。虽然扶贫的对象主要呈现的是经济问题,但是由于区域文化、社会结构的不同,在新时期地方发展目标和侧重点也会不同。精准扶贫作为地方政府工作的一部分如何融入到地区发展的长期规划中,与地区发展战略协调统一,成为地方政府需要考虑的问题;同时,如何发展社会力量投入到精准扶贫工作中,弥补和扩充地方政府在扶贫工作中精力不足的问题也至关重要。
(四)工作专业性不足
扶贫开发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工程,需要有知识、懂市场、会技术、能服务的多方面人才共同参与。在识别、管理和评估方面都需要很强的专业性。精准识别即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将高于或低于贫困线的家庭分类识别出来,准确找出导致这些家庭贫困的原因;动态管理要对贫困家庭建立档案,包括家庭成员的基本信息,导致贫困的根本性原因和详细的解决措施信息,并根据贫困的具体境况,建立标准,筛选出扶贫工作取得成果较好的家庭;扶贫工作要求有完善明确的分工,地方政府侧重具体工作的落实,中央政府侧重加强区域内的发展以及对开展工作后的成效进行考核。这些工作涉及内容广,专业要求高,但是从目前地方扶贫力量的构成看,绝大多数只有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这些人员虽然大多有着良好的教育基础和知识背景,但毕竟不是专业的扶贫人员,扶贫能力有限,扶贫方式也属于非专业性。在当前政府自上而下硬性考核的政策背景下,为了按期完成脱贫工作任务,难免出现急功近利、一刀切等扶贫乱象。
(五)脱贫成效有限
精准扶贫成为脱贫攻坚战意味着实现贫困人口的稳定性脱贫,即确保其不会因政府最终的退出而出现大面积返贫现象,因此精准扶贫的成效要从长远角度进行评估。精准扶贫从个人层面来说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心理问题和文化问题。经济贫困,政府可以从政策引导、资金投入来进行扶持,但心理和文化层面的贫困,政府往往帮扶能力有限。而扶贫成果的巩固恰恰依靠的是这两方面的缓解和消除。目前精准扶贫效果显著,但主要是体现在经济数据方面,如基础建设和收入水平,心理和文化评估不足。且作为基本方略实施不足三年,成效评估全面性和稳定性均有待考量[5]。这些困境都需要新的社会力量介入其中帮助解决。
三 社会工作介入地方精准扶贫的实践价值
社会工作源于西方的慈善事业,最初是帮助弱势群体,包括乞丐、贫民等开展一些救助工作,在长期的实务过程中发展出一套专业的理念和方法,因此对于扶贫工作,社会工作有专业的实践经验,对于缓解目前地方政府精准扶贫中的困境有较高的实践价值。
(一)建立专业扶贫关系
社会工作作为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增加了干预主体,缓解了政府精力不足的压力。并且与政府行政干预下从经济问题入手的视角不同,社会工作更关注人本身的需求,探索人与环境的关系。在实践过程中,遵循个别化、差异化的工作原则,能够因需求与致贫原因的不同而对扶贫对象提供针对性、多元化的帮助,与精准的扶贫理念是一致的,但与政府行政介入视角不同。社会工作者擅长从“同理心”出发,能够接纳扶贫对象对现状的认知、允许特殊性存在,尊重扶贫对象人格的独立性、对其隐私进行保密,在理解关怀扶贫对象需求的基础上与其建立专业性帮扶关系,相对政府工作人员的行政工作方式而言,更容易减轻扶贫对象长期以来存在的“与政府打交道”的压力,赢得扶贫对象的信任、合作与认可,也更容易开展接下来的工作。
(二)开展科学扶贫评估。
社会工作评估是社会工作的基本专业技能,包含过程评估、结果评估和成效评估三个方面。可以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对贫困人口的识别、扶贫措施的评估、脱贫成效的考核方面发挥出独特的功能。社会工作对于服务对象的需求评估涉及领域不止经济资源、同时包括个人能力资源以及社会支持资源,是对地方政府一条贫困线上下的评估方法的有力补充,能够更加科学精准识别贫困村、贫困户。在制定具体的帮扶方案上社会工作考虑更加全面;能够科学地针对具体扶贫对象选择方法,开展帮扶活动,帮扶过程更加灵活与精准;过程评估实时监测各项扶贫政策、措施的落实和执行情况,对实施过程进行动态监测和管理,以确保扶贫措施的计划性和可调节性。更重要的,社会工作能够以多维度、专业化的对扶贫对象的脱贫情况进行结果评估,呼应需求评估,内容更加全面;同时对各方力量在扶贫过程中的成本和收益进行成效评估。
(三)链接各方社会资源
需要强调的是,资源在社会工作眼中与政府行政扶贫眼中的价值不同,社会工作认为资源提供的是一种支持系统,可以分别在物质、精神和社会三方面对扶贫对象提供支持,是促进贫困个体(家庭)成长的重要媒介。社会工作将资源整合并链接,包括政府、企业、个人等社会力量在内,形成多维支持网络,找出其中的积极因素共同推动贫困地区脱贫。
(四)关注扶贫对象长远发展
社会工作开展职业性的助人利他服务,在扶贫工作中,强调以人为本,旨在恢复扶贫对象的社会功能,帮助个人及家庭提升社会适应的能力,构建健康发达的社会生态系统。所以不仅关注扶贫对象当下问题的解决,更着眼于扶贫对象应对未来困境和问题能力的提升,是一种长远发展。在此过程中,社会工作花费时间和精力引导扶贫对象开展自我认知活动,探索和发现自身的优势,并通过不断地赋权和增能,提升其自我认可,以此转变消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重塑积极向上的发展意识,改善贫困群体的心理贫困和文化贫困的问题。因此,社会工作在协助地方政府推动贫困群体经济脱贫的同时,对贫困群体知识、能力、素养、身心健康、社会融入、公民权利等方面的改善和提升更具优势,相较于目前地方开展的扶贫工作,更加精准和全面,其专业性无疑更有助于巩固脱贫成果,提升脱贫质量。
四 结语
当前,地方精准扶贫工作进入关键时期,社会工作在扶贫工作中的实践优势,意味着可以将之纳入到精准扶贫的主体当中。同时,这也意味着地方政府要转变扶贫观念和工作方法,在创新型社会治理的背景下创新扶贫方式,将现有的自上而下的行政干预,变成具有广泛的社会参与,形成政府主导、多主体协同的精准扶模式,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脱贫攻坚打好最后一战。
参考文献
[1]王思斌,精准扶贫的社会工作参与——兼论实践型精准扶贫[J],社会工作,2016,(3):3-9.
[2]陈成文、姚晓、廖欢,社会工作:实施精准扶贫的推进器[J],社会工作2016,(3):10-16.
[3]张涛、张春艳,双赢选择:多维视角下社会工作与精准扶贫[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2):197-208.
[4]刘春怡,论农村社会工作与精准扶贫之融合.[J],长白学刊2017,(3):6.
[5]钱宁、卜文虎,以内源发展的社会政策思维助力“精准扶贫”——兼论农村社会工作的策略与方法,[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7(3):123-12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90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