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强军目标下军队院校人才培养机制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19-12-16 11:07:5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强军目标的提出对军队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军事院校的改革与发展关系着我国未来国防军事的建设。在这之中最为关键的一项就是人才培养。本文着眼于军事院校的人才培养机制问题,主要讨论强军目标下军事院校的人才培养机制问题。文章会首先分析强军目标下军队院校人才培养需求,然后讨论目前军事院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最后讨论具体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军队校园;人才培养;强军目标

本文引用格式:谷金.强军目标下军队院校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24):45-46,55.

一引言

        习近平主席对新时期国防军事建设提出了要求,他指出要推进军事院校改革,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①。在强军梦目标的指引下,军事院校需要在人才培养上投入更多的精力,需要完成对人才培养机制的改革与创新。军事院校是培养军事人才的重要基地,是实现强军梦的主要依托。对于军队院校来说,需要在日常人才培养中贯彻落实强军梦目标。需要紧紧围绕强军梦来培养军事人才。

二强军目标下军队院校人才培养需求分析

(一)面向世情国情的军队院校人才培养


        国防军队建设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在我国的发展进程中,在不同的发展时期,我们党对军队人才建设都十分重视。现如今,军事竞争加剧,战争形态多样,对军事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军目标是指引我国军队人事建设的重要引导,对新时期军事人才培养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参考。从世情国情的发展来看,培养高水平的军事人才十分重要。军队人员素质不够会直接影响军队的整体实力。军队院校人才培养需要根植于现今世界格局的发展,结合国防与军事建设的需要,不断提高军事人才的素质,明确军事人才培养发展方向。

\

 
(二)面向实践的军队院校人才培养
 
        军事人才培养是为了实践的需要。因此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需要根据实践要求设定。在强军目标的指导下,军事人才培养需要着眼于现实需求,提高军队人才的质量,提高军事人员的政治站位,提高军事人员的自我学习能力和战斗能力,使其所学可以应用到实践中。从实践需求来看,强军目标要求军事人员培养要遵循客观规律,同时充分发挥人员的主观能动力,进而通过人才培养提高我国的国防军事能力。

(三)面向战斗力建设的军队院校人才培养

         检验军事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式是作战能力。培养军事人才建设,需要培养他们的战斗力。这是非常重要的指标,也是在军事实践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容。强军目标要求军事人员可以顺应现代化的要求和国际形势的要求,能够迅速反应、快速出击同时具备现代化作战能力。这就要求军事院校在培养人才时需要从理论上、能力上提升军事院校学生的战斗力,提高他们的战略头脑和战略意识,同时学习了解现代战争知识,提高军事实践能力。

三目前军队院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军事院校人才培养理论指导不足


        军事人才培养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但目前军事院校在人才培养中还没有形成系统性、科学性的人才培养理论体系,在一些人才培养实践上缺乏理论的指导。比如,一些军事院校学生的培养计划并不完善,尤其是在战争形态多样化的趋势下,军事院校学生没能够学习掌握最先进的军事理论,这导致他们未来不能完全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另外再比如,在思想建设上,一些军事院校还没有系统化的教学大纲。在战略战术上等还有很多的提升空间,再比如军事院校在教学实践中,将实践经验转化为理论成果的程度还有待提升,一些部队中的经验没能在军事院校的教学中体现应用出来。

(二)军事院校人才培养缺乏实践

         建设现代化的一流军队,军事院校的人才培养是十分关键的。军事院校与其他院校的一大不同在于军事院校需要有很强的实践性,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这一点还存在着诸多不足。比如在课堂教学上,存在着填鸭式的灌输学习,对军事人员的实践教学还不够,影响了学习知识的消化吸收。再比如,在一些关键重要岗位的人才培养上,具体的实践指导还不足。对于强军目标,我国军事人员的现代化作战能力还有待提升,而能够指挥现在战争的人才更是需要培养,但军事院校目前在这一类人才的培养上发力不够,缺乏一定的实践教学机会。再有就是军队院校的教师实践能力还不够,教师的水平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如果教师授课内容与实践脱节,那么相应的学生的能力也会受到限制。一些军事院校的老师始终从事科研工作,缺乏一线经验,导致他们的课程教学内容理论性过强,而实践经验不足。

(三)缺乏系统性军事院校人才培养方式

        军事院校要以培养专业军事人才为己任,相比于其他院校军事院校的培养计划是以职业发展为导向的,其职业性非常强,需要通过系统的规划来提升学员的职业能力和素质,这就要求军事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式要有一定的系统性。但目前军事院校人才培养方式还存在着一定问题,相关的配套设施还不够全面,导致学员不能全面学习、全面提升,比如一些学习设备、教学工具不足。除了教学设施设备,教学管理方式也不利于系统性的教学,比如军事院校的课程设置缺乏目标规划,导致在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与每个学员的个人成长之间出现了矛盾和不对应的问题,不利于学员的进一步成长和成才,需要进一步科学规划和系统管理,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统筹规划。

四强军目标下军队人才培养机制分析

(一)强化职责使命,加强强军办学目标


         在强军目标的指引下,军队院校需要强化自身的责任和使命感,加强军事人才的培养,明确自身的主责主业。围绕强军目标,军队院校需要首先在政治上强化自身的站位,提高学校师生的政治素质和政治觉悟,要忠诚于党和国家。同时军事院校要明确正确的办学方向,尤其是在军队改革的大背景下,学校在要思想意识形态上加强引导,使学校师生能够加强自身的认识和素质,将有利于军事人才发展的政策执行和落实。围绕强军目标,军事院校要进一步明确学校的办学方向,树立以强军目标为方向的人才培养机制,把加强军队建设和现代战争需要作为办学的方向,为军队服务、培养后备人才。在强军目标的指引下,需要军队院校建立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把培养能打仗、大胜仗的高素质人才作为自己的办学方向,需要从整体上和办学导向上调整对策和整体的办学思路,使军事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得以调整和改善,使人才培养与实际需求相符合,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方式,进而促进新型军队院校人才的培养。

(二)加强军民融合,促进多渠道的军事院校人才培养体系建立

       军民融合是我国一个重要战略,推进军民融合有助于崔进军事的发展,同时也有助于国防和军队建设。对于军事院校来说,其人才培养应当以能打胜仗为目标,这就要求军事院校需要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军事人才,而军民融合发展可以为军事院校的人才培养注入新的力量和生机,使军事院校的人才培养体系更为丰富,更具创新。

        目前国家也不断推出政策,鼓励军事院校与其他行业企业深度合作,共同助力人才培养,进而构建起军事行业与企业等多方共同培养人才的格局。这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军事院校主要依托军事资源而没有军民融合力量的局面,通过政策支持可以让军事院校与其他行业深度融合发展,在军事人才、武器设备研发等内容上,引入更为先进的力量和内容。军民融合也有助于军队院校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把部队实际作战要求转化为教学目标和大纲内容弄,通过军事院校遴选出对未来部队真正有用的后备人才。

(三)加强军事院校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能力

        军队院校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军事人才培养、军事理研究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创新军事院校人才培养机制有助于激发军事院校的活力,提升军事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要将军事院校纳入到协同创新体制内,改变军事院校的教学方式,将一些现代化教学手段,如网络课程、慕课等引入到军事院校教学中,这样可以让军事院校的教学优势通过现代化手段更好地发挥出来,同时还可以更好地利用地方院校、军工企业既有资源,补充整合,鼓励创新,进而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氛围,进而促进军事院校的转型。打造协同创新机制,还有助于突破学科专业的界限,加强跨学科间的沟通合作,形成内外联动的效果。

        对于军事院校来说,可以将一些主要专业与地方知名学校联合办学,构建起人才培养的新形势,建立人才培养基地,供军事院校学生实践教学,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将理论与实际结合。促进新型武器装备的研发,构建起军事院校、科研院所结合的培养模式,极强体制和机制上的创新实现对军事院校的支持。

\

 
(四)发挥军事院校主体作用,促进职业教育纵深化发展

        外国其他主要国家的军事院校非常注重建立全面、立体深化的学习模式和学习平台。比如美国的军事职业教育注重对作战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培养,注重对学员的长期教育和实时教育,进而是其军事人员可以永久学习,随机应变。面对互联网、科技化的发展,军事院校也需要对自身的教学方式加以改进,构建纵深化的职业教育平台。比如,军事院校可以将教学资源制定成一个内容体系,将学科内容与部队实际需要对接,通过整合和优化,并借助互联网等手段让更多的部队人员可以随时学习,不断学习。此外还可以建立军事职业教育的远程平台,让学员可以随时地掌握学习最新的军事理论,武装他们的头脑。最后,军事院校还可以探索常态化的教学组织方式,建立多种导向的教学评估,调动学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而促进人才培养。

注释

①http://cpc.people.com.cn/n1/2016/0324/c64094-28222252.html.

参考文献

[1]胡友彬,张波,左瑞亭,等.军校个性化人才培养机制与评估体系探究[J].大学教育,2016(4):51-52.
[2]王金龙,江前明.深入贯彻习近平军队院校建设思想努力建设世界一流军事院校[J].中国军事科学,2017(01):7-16.
[3]金本奎.军事院校教育应突出"教"与"学"的和谐统一[J].商情,2017(26).
[4]赵学清.强军目标是新型政工人才培养的根本引领[J].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15,16(1).
[5]尹玉富.聚焦强军目标的军队院校人才培养机制创新[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7(4):1-3.
[6]郑彬彬.浅谈军校人才培养教育制度[J].课程教育研究,2016(21):41-4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904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