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产教融合背景下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的探索论文

发布时间:2019-12-11 09:51:4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2017年底和2018年初,国务院办公厅、教育部等部门相继出台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和《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两个重要指导文件,共同形成了推动教育链与产业链、经济链深度融合的“组合拳”。众所周知,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对首都经济建设、民生安定具有特殊意义。人才质量就是专业品牌,是社会影响力的根本。然而,专业的发展不仅仅是管理者的责任,更是每一位专业教师的义务,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理论扎实、实践力强的“新教练型”师资队伍是促进专业蓬勃发展、人才质量不断提升的源动力。因此,专业的创新发展、教师的专业成长、学生的职业提升三者之间相辅相成,只有三者有机互动,才能让学校成为一个“发展共同体”,让所有师生在学校这个氛围中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

关键词:产教融合;“新教练型”教师;园校一体化;园校网络视频系统

本文引用格式:郭金萍,等.产教融合背景下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的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6(21):92-94.

        习主席提出:“教育既是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又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更是改革开放的助力者”,围绕“培养什么人”这一教育首要问题,真正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我们在注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发展必经之路上认真思考的问题。

       专业品牌的树立、文化的建设决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管理者与专业教师智慧与实践的结晶。我们通过“引企入教”,构建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发展格局,实施校企双主体育人机制以拓宽企业参与的力度、广度和深度;通过“送教入企”,为专业教师深入了解企业、高度融合搭建平台。不仅形成多主体、多层次、多维度的育人新模式,更实现职业教育所特有的“新教练型”师资队伍建设,以改革的锤炼打造中职智慧教育理念下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样本”。
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创办于1982年,至今已走过36年办学历程,每年为北京市各级各类幼儿园、早教机构、高职院校输送大量优秀人才。多年的历史沉淀,优质的办学资源,使本专业的人才质量稳步提升,获得社会各界、幼教行业的一致赞誉。

        在让每一位教师在教育教学的坐标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施展才华,成为人民满意的教师,在成为新时代“四有好教师”的成长过程中,学校、教师、学生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建设中我们有以下作法可供借鉴。

一“园校一体化”运行机制,提升教师产教协同育人的发展视角

          在专业建设中,我们紧跟学前教育发展新业态,让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形成良性互动,构建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落实“引企入教”改革机制。对于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校企合作”更准确地说应该是“园校合作”,就是中职学校与幼儿园以提升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前教育专业发展和改善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提高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为目的,以平等、互利、提高为基础而建立的一种合作关系。而我校在“园、校”合作基础上,依据国家“要广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的战略要求,根据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定位和学前教育行业发展需要,形成由34家幼儿园(企业)、非遗保护协会(行业)、学校(专业)三方共同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一)“一室三中心”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园校共育”扎根教师心间

        以园校共建共享共赢合作为平台,在专委会指导下,企业(幼儿园)、学校(专业)共同组成“一室”——“园校教研室”;“三中心”:由专家参与组成的专业建设顾问中心;以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为核心的课程导师中心;以市区级示范幼儿园园长为核心的实践指导师中心。突出企业、行业在专业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二)“园校双课堂”“实训教学体系”对接产业链、创新链

        依据“园校合作、调研先行、专家引领、实践反馈、动态调整”原则,专业教师与行业人员共同针对幼儿园岗位群的工作内容与职业能力进行分析,以职业为导向,开设美工、非遗技艺等项目的专业拓展课程,形成较为科学完善的“园、校双课堂”专业课程体系。

        “实训教学体系”以体验式、情景化学习为指导,第一年“观摩见习”,第二年“保育员跟岗实习”,第三年“教育实习与顶岗实习”,形成以应用性能力为主线的教学运行机制和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促进“学与练”的有机互动。教师利用学生下园的契机有计划、有准备地进行观摩、实践、调研活动,学生的实践活动也成为教师成长的平台,更好地推动教学改革。

\

 
(三)立德树人为本、专业能力为重,创新产教协同育人新模式

       首先,建设“优雅、快乐、阳光”的学前专业女生教育品牌。我们将传统文化与专业文化融合,加强学生品德教育、师德养成,引导她们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树立职业情怀。

      其次,把工匠精神的培育贯穿于教学全程。传统文化教育、非遗技艺在课程中的引入,提升学生文化自信,顺应新时代幼儿园国学教育发展潮流,符合新时代幼儿教师文化传承能力的基本要求。通过专业技能大赛、社团活动、教育服务实践培养有特色、有较强职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

         再次,契合行业发展,找准自身定位,年度调研促进专业动态调整。近几年学前教育行业师资队伍的规模虽然在逐年扩大,但从业人员仍然供不应求,存在缺口严重问题;行业人力资源水平的不均衡,保教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幼儿家长素养和需求不断提高,能选择的优质学位明显不足;民办园在保教规范性、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等方面整体有待提高;社会对学前教育师资不仅具有“量”的需求,更有“质”的期盼等等。这些都是专业教师在年度调研中分析得出的,调研结论为专业人才培养思路、课程体系建设的动态调整提供可行性参考和决策性依据,促进专业教师快速有效地提高专业核心力和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助力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

        第四,积极探索中高职贯通培养,促进中职校自身纵向的可持续性发展。我们始终积极实现本专业与高职、本科院校合作,让各阶段无缝对接、互融共进成为一个有机联系的体系,努力提高首都学前教育行业保教人员的培养层次和从业素质。

         最后,与国家战略同步,与经济发展同步。通过对口支援、区域合作向京津冀地区、教育条件相对落后的边疆地区输出教育标准“人才培养样本”。以定向培养、短期在职培训等方式实施教育扶贫,加速边远地区学前教育师资规模与质量提升。

二 打造“新教练型”师资队伍,课程研究推进全员“提素”

(一)突出职业能力发展的外显性,基于岗位任务重构模块化专业核心课程


        专业教师在“一室三中心”指导下,与丰台区多家幼儿园合作开展课题研究。2018年北京市十三五规划课题《互联网时代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基于岗位任务下模块化核心课程》打破传统专业课程学科分离式课程体系,以幼儿园保教岗位任务重构模块化核心课程结构,重组教学组织形态。更将传统学习的优势和网络学习的优势相互结合,设计制作学习资源包,形成“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以此实现幼儿园实时案例与课程案例资源的互通、线上探究式学习与线下讲授式教学的互融、教师指导性学习与学生自主选择性学习的互补。课题的研究将会不断推动学生智能化学习、个性化学习,构建“一人一空间”的学习环境,让课程实施更加符合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强化以能力为先的人才培养理念。

(二)“互联网+园校共育”,推动专业信息化教学手段创新

        众所周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训由于受到幼儿园安全卫生要求、岗位容量限制,不能像汽修、烹饪等专业大批量、多频率、随时性的开展。传统教学,特别是专业理论课多以线下教师讲授理论的教学模式为主,实践教学比例甚少,未能实现真正的“一体化教学”。缺少情景化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仅仅停留在理性的理论层面,缺少对职业岗位的感性体验和自主探究,这样的学习是缺乏直观性、生动性、仿真性的,不利于学生岗位能力的形成。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要努力构建“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服务新模式。为解决实践教学难题,在“一室三中心”指导下,我们在校内与幼儿园之间构建园校网络视频系统。该系统将幼儿园教育活动、区域活动实景等实时传送于课堂。“观、探、拟、评”的教学模式和“学习实践六步法”,引导学生在“任务交接、任务观摩、任务描述、理论探究、模拟实践、评价反思”的过程中认知岗位任务、强化专业能力、达到工作标准,系统为实时互动教学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

(三)借鉴国际先进教学理念,实施国际课程的本土化创新

          2017年4月,胡格教育改革项目正式引入学前教育专业,10名优秀青年教师共同组成了“胡格教育改革研究团队”。胡格教育改革项目不仅促进教学模式改革,更加推动了考核评价模式的改革。一是,构建了“素养本位”“八维度”综合职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二是,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和科研机构专家和同类院校教师组成评估团队实施第三方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突出综合职业能力评价,形成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报告;三是,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将成果展示、技能大赛、社团活动转化为学习成果,纳入评价体系,充分体现检查、诊断、反馈、激励、导向和发展的功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化发展。

三 教师“工匠化”专业化发展是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育质量的关键

          目前,中职校教师“双师型教师率”均达到98%以上,但对比国外对于双师型教师培养,我们仍有明显差距。美国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师需要通过国家专业教师标准委员会(NBPTS)的新型教师资格证书考核后才能上岗任教。日本的双师型教师被称为“职业训练指导员”,每一级的教师在晋升到高一级的教师前都必须先通过任教专业所对应行业的职业资格考试。而我国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其企业实践更多还是仅停留于企业调研、指导学生实习的层面,自己并未真正参与到真正的职业岗位中去。当然这既有幼儿园安全、卫生条件的限制,也有校内教学任务繁重、师资不足等因素的制约。

\

 
          丰台幼师附属实验艺术幼儿园是我校自主管理的专业附属幼儿园,2018年成为丰台区一级二类民办示范性幼儿园。附属园由专业直接管理,90%以上教师为我专业优秀毕业生,是本专业开展调研、专业课程改革、学生实习实训重要基地。我们充分利用附属园管理优势,采用专业教师轮流幼儿园“顶岗实践”的做法,让老师完全参与幼儿园实际岗位工作,从保育员、副班教师逐渐做到主班教师。其意义在于:一是他们能够更加了解幼儿园各岗位的用人标准和人才管理模式,继而针对岗位真实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改革教学模式,在教学中融入更加真实的“幼儿园环境元素”,从而更好地为幼儿园量身订“教”;二是让教师到幼儿园顶岗实践,增加对幼儿园文化和学前教育教育观、教师价值观的感性认识,对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和园校融合的可持续性发展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三是教师参与企业实践锻炼,能够了解学前教育最新教育理念、方法发展动态,特别是参与到幼儿园课程开发、课题研究等科研项目,能够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素质,促进产学研相结合,增强实践创新能力。当然,幼儿园教师在专业教师的带动下,在论文撰写、课题研究、资源建设、课程开发等方面也会更加规范,思路更加清晰,研究能力获得有效提升。

          由此可见,专业教师的顶岗实践是专业与幼儿园互惠共赢之举。“未来行业能手”的培养要求教师自己应先成为行业上的“劳动者”,将自己打造成“工匠”,然后再通过自己的“工匠”技术去打造“作品”也就是我们的学生。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实践能力不能仅停留在课堂、停留在书本上,只有在行业岗位上真正得到锻炼,才能成为一支高层次的“新教练型”师资队伍,这是产教融合背景下师资建设的核心理念,也是职业教育得以创新发展的关键。

四 结束语

        产教融合背景下专业建设要镶嵌在区域经济发展的链条上,要根植于城市建设的基础上。在“调结构、转方向”的关键时期;在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的社会大环境下,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蓝金领”,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时代性要求、战略性方针和方向性指引。

        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目标就是要成为学生树立职业情怀的“楷模、榜样”,要成为赋予学生职业身份和职业能力的“引路人、好教练”,铸就精品化的专业,名片化的人才,建设社会美誉度高的职业学校。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新时代全面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原则。探索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和提高效率的内在机制、有效途径和方法,才能以高质量的人才资源支撑产业转型升级,才能真正做到以北京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行动计划为着力点,服务首都,在“北京方案”下探索我们北京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育人智慧”!

参考文献

[1]刘长青,周东一,邓群英.面向地方本科院校“产教融合”转型——热工[J].教育现代化,2016(16):15-16.
[2]解为.航空服务专业产教融合动态教学组织模式设计[J].教育现代化,2016(18):3-4.
[3]罗丽丹,巫秋云,郑天竺.园校一体化合作,助推海南学前教育发展——以琼台师专学前教育专业为例[J].职业教育(下旬刊),2014(12):52-55.
[4]周荣财.山区农村“园校一体化”办学的实践与思考[J].教书育人,2011(08):14-15.
[5]蔡瑞林,徐伟.新公共管理理论视野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平台的构建[J/OL].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19(01):11-15[2019-01-2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75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