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由于以人为本理念在学校班级管理工作的提出和应用,这就意味着教师队伍要主观的意识到在学习中学生才是一个班级的主导群体,必须要帮助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小学的班主任要遵循目前的教育发展趋势和潮流,摸索学习更适应学生学习的方式方法,将服务学生的观念融入到小学班级管理中,以此代替传统教学中管理学生的理念。这篇文章就是依据“以人为本”的理念,对小学班级管理的策略开展科学的研究,对多方面进行探讨和融合,以此来提高小学班级管理的工作质量。
关键词:以人为本;小学班级;管理策略
本文引用格式:潘佑莲.“以人为本”理念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9,6(23):127-128.
在目前的小学班级管理当中一些弊端存在着,只注对重学生管理工作而不去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的存在。诸多小学班级管理实际上还是以应试教育的模式代替“以人为本”的理念的实施,比如:班级的排座顺序以考试分数来安排划分,类似这种现象普遍存在[1]。班主任的角色就变成了管理者而不是服务学生的服务者,正是由于这种弊端现象一直的存在,造成了小学教育发展改革的缓慢进行。小学的教育是教育的初步时期,在这一时期的学生的学习意识的成长状况,直接关系到学生在今后漫长的学习时期的学习发展,小学的班级管理者要有重大的责任意识,要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融入到班级管理中付诸实施。重视和关注学生的每一个体,作为新时期教育工作人员积极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 以人为本理念的含义
“以人为本”的含义,就是在小学的班级管理教学工作当中,要求管理者重视学生个体,依据学生的自身特点结合实际,把学生自行进行学习实践的过程代替学习的过程。班级管理者担负这一过程的重要角色,需要从每位学生的自我发展状况着手,在小学的班级管理过程中,其管理手段、工作方法都需要以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基准点和目标,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伴随着“以人为本”这一理念在新课改当中的逐渐深入,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班级管理中得到了更多重视,尊重学生的发展需求,充分尊重学生的需求和发展,开设班级管理和教学活动。把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作为以人为本这一理念的重要环节。在综合素质培养过的程中要注重学生兴趣及个性担负培养,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管理制度,促进学生的发展[2]。
二 小学班级管理中存在的弊端
(一)小学班级管理观念意识落后
在班级管理过程中,一些以应试教育为主的落后观念盛行。他们把考试成绩的提升和升学率的增加作为终极目标,所有的班级活动都以升学率和学习成绩为中心,从而忽略了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阻碍了小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更减慢来了品德教育的进行。这样的观念和以人为本这一理念是相矛盾的,从而阻碍了学生的发展进步[3]。
(二)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视
一直以来,学生都处在被动学习的状态,老师教授什么内容学生就被动的接受学习什么内容。对于年龄小的学生授以这种理念无可非议。但是,我们应该意识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应该处于主动的位置,不能绝对被动。应当应对从小学阶段就开始注意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4]。大学应该建立相应的制度鼓励和督促学生参与教务管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知识学习的主动权。新的学习时代,以往传统迂腐的小学班级管理观念已经行不通,应该把学生作为班级管理的主体来倡导,这样说教务工作者的目标和方向[5]。
(三)班级管理方式单一化
目前小学班级管理采用班干部对学生进行管理工作这一单一模式。班级管理过程中往往通过一些成绩优秀的学生的意见反馈来了解班级学习活动,这样的管理模式使班级学生的真实意见和观点得不到真正的被了解,导致班级信息传递不通,阻碍了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
(四)学生的个性化培养缺乏
由于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方式,使得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得到了忽视。除了书本知识,传统教育中苦学的教育观念还存在于班级管理当中,从而忽视了学生学习中产生的负面情绪。以学习成绩作为学生好坏的评价标准这一观念是不正确的。老师应当通过综合考虑来判定一个学生的好坏,应当鼓励指导学生的多面化发展,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发现学生个体的个性光辉,使学习效率得到提高。
三 以人文本理念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一)在班级管理创建以人为本的理念
树立以人为本的小学班级管理理念,才能使班级管理工作更好的进行。制定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规章制度,需要小学班级管理者在进行班级管理活动中持续坚持以人为本这一理念为管理中心思想。在制定班级管理机制时,要深入了解以人为本的理念,学校要注重营造以人为本的氛围,管理上也要坚持创造相应的管理氛围,从而帮助提高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在班级管理中得到发挥
在班级管理中需要发扬学生的主体作用,小学生阶段虽然学生主体年龄小,但是已经形成了行事能力。会在问题发生时候有自己独特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班级管理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还能够更好的进行班级管理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小学班班级管理中,要使学生形成班级的主体地位意识,并且对其地位加以尊重,鼓励引导学生对班级管理工作进行参与。以往的教育方式是将学生封闭在固定的学习环境当中去,以学习为主[6]。“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种班级管理模式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多样化发展,只能培养出死读、书读死书的学生,这样的方式是与教育的本质理念相违背的,这样学生将在以后难以应对激烈的社会竞争,这种教学理念会导致学生对立老师这一状态的形成,使得学生对老师有畏惧感,也会出现老师当众责骂体罚学生的过激行为。这些方式和行为都是不可取的,这就导致师生关系紧张的不和谐的状况形成。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倡和实施,书本上的知识不再是唯一的目的,更好的开发学习理念,注重多样化人才的培养才是终极目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开放学生的学习思维,融合师生关系,在和谐有空的环境氛围中使得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实现和发挥。比如,开展以展现学生个性为主题的班会,让老师以参与者的身份融入班会当中,辅助学生准备和整理资料。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话题,自己主动参与主持。师生一起以朋友的身份融入到班集体活动中去。
(三)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班级管理活动
信息技术日益壮大的今天,信息技术也被广泛的应用到了班级管理活动当中。在小学的班级管理当中,要意识到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要性,利用信息技术建立与家长沟通的交流体系,从而及时的让学生的学习状态信息让家长掌握,综合教育的实施使学生得到发展进步
(四)依据个体差异,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
学生的自我个性缺乏,成为了目前教学中的突出问题。其主要原因就是现有的教育制度使学生的个性被抹杀,使每一个学生个体变得千篇一律没有自我。这个问题是相当严重的,不容许被忽视。小学阶段是每个学生人格发展的形成时期,小学的班级管理中应该注重了解学生的个体区别,因材施教,从细节抓起,创建起学生的个性化评价体系。不能采用等级区别划分的方式,使每个学生得到尊重,依据个体特点量身定做相匹配的评价体系,鼓励学生各方面得到进步,使个体的长处得到肯定,同时让学生改正自己的不足之处,使各方面得到均衡发展。
综上所述,在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已经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并且被教育工作者采用和大力倡导。这一理念已经成为了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也成为了新课标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小学班级管理中,想要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就需要小学班级管理工作者认识到个性发展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营建融洽的师生氛围,建立为学生服务的观念,将评价体系个性化。班级管理者要主动积极的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要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观念。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经过师生的一同努力,让教师班级管理工作得到顺利的开展,更大的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学习进步。
参考文献
[1]姜春玲.基于以人为本的小学班主任管理理念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2016,11(14):21-21.
[2]姜自健,孙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班主任管理中的运用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15(23):40-40.
[3]曹君.以人为本理念下小学班主任管理策略研究[J].读书文摘,2016,16(8):023-00023.
[4]万跃进.小学班主任管理中如何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J].考试周刊,2016,22(57):190-190.
[5]翟艳华.以人为本理念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J].吉林教育,2017,17(35):68-68.
[6]杨永贵,王刚.浅谈以人为本理念在小学班主任管理中的应用[J].神州,2017,22(25):119-11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7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