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案例教学法多变的教学过程往往使部分学生不能有效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未能获得有效的教学效果。本文通过引入角色压力理论,分析学生在案例教学参与过程中所形成的角色压力来源及其对案例教学绩效的影响,进而为案例教学革新提供建议。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角色压力;教学绩效;教学改革
本文引用格式:徐岚,等.学生角色压力来源及其对案例教学绩效的影响[J].教育现代化,2019,6(18):140-142.
案例教学法最早由哈佛商学院提出,并在数十年间迅速传播至全球,成为多数应用型课程,尤其是商科教育中广泛采用的基本教学方法之一。在管理类课程中,案例教学法强调通过收集和整理有关企业经营活动实践的事件、数据和资料图片,将真实客观的现实商业世界活灵活现地展示于学校课堂,使未曾深入接触过企业实践的商科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接触市场环境,并模拟企业关键决策人对真实的市场进行务实地分析,从而在案例的讨论中,借助案例类比来习得市场营销知识和技能。
虽然案例教学法对于训练和提高学生对关键问题的分析和决策能力有着显著作用,然而,也有学者提出,案例教学法相对于讲授法、演示法、诘问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而言,其教学过程难以控制,导致教学效果不稳定,教学质量得不到有效保证,因此并非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Wassermann,1994)。
由于要求学生在案例情境中进行积极参与,案例教学的教学过程往往灵活多变,这既是案例教学的优点,也是其缺点。优点在于灵活的教学过程使学生的创造性和问题解决能力得以激发,而缺点则在于多变的教学过程使部分学生不能有效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构成了教学绩效不稳定的主要来源。因此,理解和把握学生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对自己所承担角色的理解和行为反应,将有助于提高案例教学的绩效。本文在角色压力理论的基础上,分析学生在课堂参与过程中所形成的角色压力来源及其对案例教学绩效的影响,并进一步提出案例教学课堂的革新建议。
一 角色压力理论
Kahn等人(1964)首次将角色概念用于研究工作压力的形成过程,在一系列研究基础上形成了角色压力理论。角色压力理论认为当角色承担者主观认为自己不能完成应有的角色职责,就产生了角色压力。
角色压力主要包括三种类型:角色模糊、角色冲突和角色超载。角色模糊指角色承担者不能清楚地了解角色行为的责任和要求,或者无法预测自己的角色行为会导致何种结果。角色冲突指角色承担者因为感到自己不能满足角色集合的成员的不相容的角色要求和期望所产生的冲突感。角色超载指角色承担者认为任务中的角色要求超出了其履行任务的能力和动机。根据角色压力理论,当角色承担者面对不清楚的角色期望,或者感受到与自己预期不一致的角色期望,或者主观认为自己无法完成角色期望,都会增加角色压力感。
绝大多数的角色压力研究都指出,角色压力与个人工作绩效之间的存在着负相关关系(如Tubre&Collins,2000)。个人在承担角色行为的过程中所体会到的角色模糊性越高,角色冲突感越强,角色负载越大,个人的工作绩效越低。然而,也有研究者发现,角色压力可能会促使某些角色承担者主动去分析、协调和改变现状,从而增加工作绩效(Babin&Boles,1996)。
二案例教学中学生角色压力的来源
角色压力来自于角色接收和执行的过程。在案例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需要面对包含复杂问题的案例情境,并且需要在案例分析过程中执行规定的角色行为,因此会产生角色压力。角色压力的大小与案例课堂的任务设计、互动环境、教师特征以及学生的个人特征等有关。具体表现在:
第一,学生所参与的案例任务的复杂性会影响其感知的角色压力。来自于现实世界的案例往往具有决策环境复杂、决策线索繁多的特点。虽然复杂的案例任务会更接近真实的市场环境,但对于未曾在该领域有过实践体验的学习者而言,复杂的案例任务会使学生感到无从下手,或者一味机械式地套用简单的分析方法应对案例分析,增加了角色模糊和角色冲突感。此外,案例教学中的任务往往都没有绝对的答案,这种对答题思路及案例分析结果的模糊性也会使学生对如何参与案例以及如何从案例中学习知识倍感疑惑,从而增加角色压力。
第二,案例课堂参与中的互动环境也会影响学生角色压力。案例教学要求学生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与教师及同学进行互动,通过观点的碰撞与知识的分享来完善案例分析思路,激发创造性的问题解决方案。然而,互动的环境使参与者必须与其他角色集合成员进行有效合作才能实现教学效果,这一方面使学生感到自己不能独立地掌控整个学习过程,从而增加了角色模糊感,另一方面,由于个人的学习过程不可避免地受到其他参与者的投入和表现的影响,使参与中的角色冲突感增加。此外,学生在案例参与过程中,除了分析和理解案例,还需要花费时间来协调与其他参与者的关系,从而增加了角色负载感。
第三,教师对案例教学的理解程度对学生角色压力产生了影响。首先,教师对案例学习目标的主观理解可能会与学生预期的案例学习目标产生不一致,比如,一位希望通过案例分析过程培养学生沟通能力的教师可能会与一位想得到案例分析最佳答案的学生对案例教学的绩效预期产生冲突。其次,由于案例教学过程灵活机动,每一期课堂上的学生都可能对同一案例表现出不同的反应,生成不同的分析方案,这使得教师无法执行完全标准化的教学过程。当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新问题没有充分的准备时,会增加学生在参与中的角色模糊感。
第四,学生的个人特征也影响了其角色压力的程度。O’Driscoll和Beehr(2000)研究发现,对清晰感要求较高的个体更容易产生角色压力。由于高清晰需要的学生更希望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确定性的知识,因而当面对过程和结果都相对灵活的案例教学方法时,会感到十分不适应,产生角色压力。此外,学生个人的成长经历也可能影响其在案例教学中的角色压力。个人成长经历越丰富的学生,对于与案例相似的情境事件有过体验或者思考,因而在案例教学中越不易产生角色压力。
三 学生角色压力对案例教学绩效的影响
在案例教学课堂中,学生必需面对老师和其他学生的角色期望,并执行相应的角色行为。根据角色行为内容中所规定的执行限制条件不同,角色行为可以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由个人单独执行的必需性行为,如对案例进行理论点分析、归纳和总结等;第二,由个人与他人合作执行的必需性行为,如参与小组分工和协作、参与案例分析与讨论等等。第三,由个人单独执行的扩展性行为,如收集与整理案例背景数据、对案例进行举一反三地思考和应用;第四,由个人与他人合作执行的扩展性行为,如与小组成员合作扮演案例中的决策人、为小组贡献相关背景知识、为同学提供社会支持,对教学过程给予反馈等。
当学生在执行角色行为中遭遇到角色压力时,一方面,学生单独执行的角色行为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角色压力的影响。当学生不清楚自己该怎样参与案例学习以及不理解案例学习的结果该如何评价时,当学生对案例学习的目标理解与教师设置的目标不一致时,当学生感到自己处理案例的能力力不从心时,其在案例学习中的参与动机下降,从而降低了教学绩效。
另一方面,对于需要由个人与他人合作执行的角色行为而言,学生的角色压力还通过影响与之合作的其他角色执行者,进而影响到整体绩效。当学生不清楚自己在案例学习中应当承担怎样的合作责任以及如何对与他人的合作进行评价时,当学生对案例学习的目标理解与角色集合中其他成员的理解不一致时,当学生在与其他成员的社会互动中感到力不从心时,会削弱其参与学习的动机,进而影响与之协作的其他成员的参与动机和参与绩效,因此降低了教学绩效。
然而,角色压力并不一定对教学绩效产生完全负面的影响。Behrman and Perreault(1984)指出,角色冲突可能增加创新的机会,由此提高了工作绩效。案例教学中的必需性行为相对而言有着固定的行为模式和具体的执行要求,因此学生必须按照教学方案执行这些角色行为,在参与过程中根据自己个人特点来进行调整角色行为内容的可能性较小,因此,一旦角色冲突产生,学生难以调整适应教学方案,降低了教学绩效。而对于案例教学中的扩展性的角色行为而言,教学方案中给予这些角色行为的灵活性较高,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和状况来自由调整,因此适当的角色冲突将促使学生为案例教学提供创新的建议,使学生自主选择与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习惯更为一致的参与程序,从而增加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绩效。
四 对案例教学改革的启示
正确理解和认识案例教学中学生角色压力的来源及其对教学绩效的影响,有助于更好地运用案例教学方法,对现有案例教学方案和程序进行革新,使之扬长避短,提高教学绩效。
首先,教师在撰写和设计教学案例时,应当考虑使案例素材及任务的复杂性与学生的特点和能力相匹配,循序渐进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案例参与技能。对于社会经验较少的学生,案例情境应尽量简化,采用较统一的线索来贯穿整个案例,减少决策点,并为案例中的决策问题提供较明确的答案。对于社会和工作经验相对丰富的学生而言,如MBA学员,则可以选择较为复杂的,涉及多项决策任务和多个理论应用,缺少统一答案的案例情境。
第二,教师在制定案例教学方案时,需要考虑必需性行为和扩展性行为在教学方案中的比重。对于案例教学中的必需性行为而言,应当尽量减少和控制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产生的角色压力,确保案例教学中这些行为的基本流程清楚有序,使每个参与者在学习开始之前就对案例教学的目标、过程、个人职责、结果评估有着充分一致的认识。而对于扩展性行为,应当向学生说明其创新的空间,鼓励学生在一定的角色模糊感和角色冲突下去尝试和探索新的案例参与模式。
第三,教师应当增加有关管理学生角色压力的技能的培养,通过在课前进行充分的资料准备和心理准备、在课中明确学生角色压力管理目标、在课后对学生角色压力的管理活动进行评估的方式来提高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效果。
第四,教师应当培养学生在案例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使用以问题为中心的压力应对策略来进行行动。以问题为中心的压力应对策略强调直接对引起压力的问题做出反应,积极识别和改变压力来源,因而将参与中产生的角色压力视为挑战而非威胁,更可能化压力为动力,增加参与水平和绩效。
参考文献
[1]Babin,B.J.,&Boles,J.S.(1996).The effects of perceived co-worker involvement and supervisor support on service provider role stress,performance and job satisfaction.Journal of Retailing,72(1),57-75.
[2]Behrman,D.N.,&Perreault,W.D.(1984).A Role Stress Model of the Performance and Satisfaction of Industrial Salespersons.Journal of Marketing,48(4),9-21.
[3]Kahn,R.L.,Wolfe,D.M.,Quinn,R.P.,Snoek,J.D.,&Rosenthal,R.A.(1964).Organizational Stress.New York:John Wiley and Sons,Inc.
[4]O’Driscoll,M.P.,&Beehr,T.A.(2000).Moderating effects of perceived control and need for clarit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ole stressors and employee affective reactions.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140(2),151-159.
[5]Tubre,T.C.,&Collins,J.M.(2000).Jackson and Schuler(1985)revisited:A meta-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role ambiguity,role conflict,and job performance.Journal of Management,26(1),155-169.
[6]Wassermann,S.(1994).Introduction to Case Method Teaching.A Guide to the Galaxy:ERIC.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6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