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新工科背景下测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论文

发布时间:2019-12-07 14:59:4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针对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综合考虑本学科发展、学校定位及用人单位对本专业的需求,基于新工科建设的基本思想,从教学理念、专业特色和教学模式等方面,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以达到全面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创新能力、推进工程教育教学改革的目的,并以期为同类院校测控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提供借鉴。

关键词:新工科;测控专业;人才培养;改革

本文引用格式:王媛彬等.新工科背景下测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6(19):42-43.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是集、光、机、电和计算机技术等学科为一体的宽口径专业,不仅理论知识覆盖面广,而且与工程实践密切相关。进入21世纪后,随着计算机技术、软件技术等的发展,测控专业呈现出虚拟化、网络化和微型化的发展趋势,人才培养模式也相应出现一些新的变化,测控专业人才的复合型特征日渐凸显,学科内容的扩充使得仪器仪表人才的知识结构不断调整更新,覆盖的知识面越来越宽,复合程度越来越大。而新工科建设,正是促进这一发展战略转移的契机,是对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以及席卷全球的新经济的蓬勃发展这一挑战做出的积极回应。

\

 
         新工科建设是为满足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的需要,对办学定位、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和教育教学方法等做出的主动性变革。在这个过程中既要发挥传统办学优势,进一步突出办学特色,明确长期办学中形成的彰显自身发展特点的办学理念和办学风格,利用好新工科形成学校聚智聚力的平台,健全社会支持和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我们按照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对测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 存在的问题

         测控专业已经经历了十几年的快速发展,但是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高校的人才供给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主要表现在:

(一)教学理念落后

         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没能做到与时俱进,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得到提高。学生被动接受书本知识,教师决定着教学的方向和内容,掌握着教学目标和进程,学生没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学习的潜能还远远没有发掘出来。

(二)培养特色不明显

        高校人才培养主要面向的是地区和行业领域。新工科建设过程中,注重和突出人才培养特色尤为重要,培养特色要符合新技术、新产业和新经济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因此在每一所高校达到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共性要求的情况下,力求突出个性化的培养特色,针对服务面向地区和领域的需要,针对性地培养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突出本校个性化的人才。

(三)理论与实践脱节

        实践环节往往是在学生学习部分专业理论知识或在所有专业科课程完成之后,按照实验指导书做相关实验,缺乏自行设计实验及训练工程素养的环节,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主要表现在动手能力差、主动学习能力差、创新能力差、团队协作能力差等方面。还没有明确彻底地将教育从面向课程的教育引导到面向产出的教育,还没有意识到应该聚焦在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以及工程教育科学化等问题。

二 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基于新工科建设要“树立创新型、综合化、全周期工程教育新理念”的思想,我校作为一所具有鲜明煤炭行业特色的高等工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的科学性、培养体系的完整性、培养方案的合理性、可操作性等方面通过专业优化、调整、交叉融合进行深入了的研究与探索,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更新教学理念,引入项目教学法等新式教学方法

         我校以专业实验室和电工电子教学实训中心为实践载体,通过对电气或电子类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的分析,构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学习型项目,以训练学生对电路检验、调试与设计的能力,对单片机原理、测控电路、传感器与检测技术、PLC课程进行了相关的教学改革。整个过程中,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驱动,培养学生讲原理、懂计算、会设计、知应用、能调试的专业人才。在教学过程中落实以学生为中心,以OBE等理念为指导,广泛采用混合式学习、翻转课堂教学、CDIO教学、PBL教学等模式,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和实际工程应用的理解,增强教学效果。

(二)加强学校特色并适应学生多元化发展

          结合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与煤炭领域企业对测控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培养具有综合型专业人才素质为目标,进一步明确专业发展定位,强化专业的行业特色。对学生分为矿山测控、电气传动测控、过程测控三个方向培养,根据培养方向设置不同的实验课程。学生既可以去矿业单位就业,也可以到相关工业过程测控的企事业单位就业。因此毕业生既可服务于煤炭行业,也可辐射其他行业。

(三)实行“平台+模块”结构的人才培养模式

        原有的培养目标及培养模式在新形势下的不足凸显,宽而不厚、背景不深、特色不足、模式老化等特点使我校测控专业经历了市场对人才需求变化的考验和冲击。通过“平台+模块”结构的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宽口径培养,加强课程间的逻辑性、结构上的科学性、开发综合性课程,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加强模块化课程体系及实验教学体系,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新途径、新方法、新模式,按照人才需求变化及个性发展要求设置柔性专业方向,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个性化发展创造条件并搭建平台。

(四)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

         创新是教育的灵魂,创新创业教育是工程教育的有效抓手,新工科教育要强化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将工程教育与我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培养造就一批创新创业型工程拔尖人才。我们通过综合实验、课程设计、校内外实践教学等多项措施对应用型创新人才进行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近三年来,获得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12项,校级各类项目30多项,参与学生共100多人次。

(五)注重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

        对国内多所高校和用人单位进行广泛调研,充分了解测控专业建设情况,并结合我校实际进行分析论证,构建适应测控学科发展的专业培养体系。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方面加强工程测试与传感类课程知识,保证学生具有较宽厚的传感与检测技术、测试技术、智能仪器和仪器仪表电路设计等方面的理论知识,掌握开展工程测试所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最新测试技术的发展动态,注重培养学生工程测试能力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培养高质量的复合创新和工程应用型人才。

\

 
四 结语

         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我校在测控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结合本学科发展成果,汲取其他院校的先进办学经验,充分考虑了社会及用人单位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培养了一批知识面广、基础扎实的应用型创新人才,达到了预期的培养目标。今后应在保持现有特色和培养模式的基础上,继续深化测控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拓展课程内容,教学科研相互促进,形成特色鲜明的专业方向。并且将承担的国家级和省级项目的最新科研成果融入到理论和实践教学中,以科研成果提升教学水平和质量,从而为人才的培养探索新的路线和方式。

参考文献

[1]林健.面向未来的中国新工科建设[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02):26-35.
[2]蒋宗礼.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计算机类专业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17(8).
[3]徐骏,王自强,施毅.引领未来产业变革的新兴工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微电子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2):13-18.
[4]凌振宝,程德,福林君.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31(5):119-121.
[5]陈应舒.测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教改的研究及实践[J].装备制造技术,2011,2011(1):167-168.
[6]吴爱华,侯永峰,杨秋波,et al.加快发展和建设新工科,主动适应和引领新经济[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1):7-15.
[7]谢启,戴梅,李鑫,et al.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3,35(2):8-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615.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