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高校工程类教育中自主学习实践探索论文

发布时间:2019-12-03 16:02:1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自主学习是与传统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对灌输式与僵化式教育模式的批判性反思,构成了“自主学习理念”的出场语境。自主学习理念的指导意义在于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改善传统教学方法以及还原师生在教学活动中互为主体的关系。自主学习的实施策略主要在于基于问题教学、明确自身认知、灵活设计教学计划以及实时反馈评价等方面;以工程教学为例,上述策略的执行方案具体表现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以及评价指标三个连贯的环节。

关键词:工程教育;自主学习;教学策略

本文引用格式:周文雄.高校工程类教育中自主学习实践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6(14):24-26

一 自主学习理念的出场语境及实施策略

        教育是公民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方式,相对于使对象获得一种生存手段而言,教育的本质应该在于使教学主体享受一种发展权力。依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来看,教育赋予公民的发展权力,实质上是超越了生存阶段与归属阶段的“自我实现和超越的需求(成长阶段)”。一个国家越是发达,其公民的需求层次就越高级,这足以窥见教育对于个人真正占有自身本质的关键意义。然而,在资本逻辑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文明中,教育随同劳动被异化为获取经济权力的手段,这种异化主要表现为“教学主体与教学成果相异化”、“教学活动本身的异化”、“人的生存与发展本质相异化”、“师生关系异化”4个层次,这同时也构成“灌输式教育”的根本内容,尤其在工程类教育中体现得最明显。因此,通过对这种僵化式教育的批判性反思,揭示工程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及其归因分析,构成了“自主学习理念”的出场语境。自主学习范式是在批判机械思维范式的过程中产生的,核心原则是将教学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与实践的对象性逻辑相结合,激发教师与学生的主体性,在实践中获得检验,其实质上是一种辩证思维与实践范式。

        基于机械教育理念的缺陷,自主学习发展了三大核心理念,一是抽象与具体相统一的理念,即将理论知识教育与科研实践教育相结合;二是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相结合的理念,即辩证运用继承与批判的教学方法;三是遵循“主体-教育-主体”的交互模式,疏通教学的“预测-观察-反馈-调节”通道,还原教师与学生在教育实践中作为交往主体的平等人格[1],这些理念共同指导自主式教学主体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实践方向与路径。从理论内涵上看,自主学习是以“师生共同体”作为主体,通过教师的引导,带动学生独立地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自主性、自为性与自规性是自主学习的三大基本特征,而其中自主性是其本质属性。从实施的策略上看,自主学习的教学实践应该坚持四个原则:一是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即教师适当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问题作为组织学习的基点,开发学生的提出、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自己的知识框架[2]。二是监控教学角色认知;即师生在互为主体的对话中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调节自己的认知;归正师者的本职在于传道、授业、解惑,而学者的本职在于尊师、重道、专攻术业;同时还需监管自身教或学的动机与计划实施。三是灵活设计教学计划;即教学活动中应该依据具体的环境不断调教与学的计划,使得课程或实验成为师生互动,共同推动的生成过程[3],把握教学相长的深刻内涵。四要实时反馈教学成效;基于分数的测试和评级并不是监督教育与学习的唯一手段,而应该建立一个完整与公平教学反馈机制,使教育与学习的效果评价活动不致于沦为一种“不落地”的形式。

\

 
二 工程教学中的自主学习模式及其实践

        从实践经验上看,在工程教育中贯彻自主学习理念,通过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引导,训练与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使学习者的学习策略从机械型的被动学习,转变为探究型和效益型的主动学习,学习者的学习方式由传统的课堂授课延展到企业与社会实践中,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前端控制:调整教学内容

        工程类课程教学内容调整是贯彻抽象与具体相统一、收敛与发散相结合、主体间性的教学理念的重要措施,其主要依据是在“前端环节”丰富学习内容,全面、系统和协调地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并在理论知识指导下发挥自主性,从而获得实践经验,实现自我发展与自我超越。具体而言,就是要合理配置理论教育、思维教育、实践教育在整个工程类教学内容中所占的比重与时机。教学课程的必修内容调整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要以工程类专业理论知识为基础,其比重应控制在整个教学内容的60-70%以内;此外,也要注重本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深度,以便在这个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收敛思维,为理性具体与发散思维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增加思维训练相关的教育内容,增设人文社科类,尤其是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类各二级学科,例如西方哲学、美学等,培养学生认知与选择最恰当的思维方法,其比重应控制在整个教学内容的15-20%以内。有部分高校在理工科教育内容中增设《自然辩证法》作为思维训练课程,并鼓励理工科学生选修西方哲学、美学等人文社科类课程。这是因为思维指导行为,自主创新从根本上说来,就是要冲破思维定势、陈旧观念等的束缚,这些思维定势往往作为逻辑支点制约人的行为,具有潜在性、先在性与强制性[4]。三是,重视工程实验教学,不仅要控制实验课程内容的比重,同时也要合理安排理论付诸于实践的时机;实验课程开展的形式,也应由课堂扩展到课外,鼓励与引导学生自主研发。这是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使理论知识“内化于身”的唯一途径。总之,教学内容的适时调整,体现了教学主体尤其是教师的自主性。

(二)过程引导:建立引导机制

      自主学习在本质上是开放型的教学范式,但不是放任型教学,这就要求它需要建立健全一整套教学引导机制。自主学习范式强调矫正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定位,尊重教师与学生的主体性,实现教育的功能转型,扬弃教育异化,回归教育的本质等,但这并不代表否定教育活动中的教师职能,而是将教师的控制行为转变为引导行为。因此,建立健全自主学习范式下的教师引导机制便具有了重要的意义[5]。具体而言,自主学习引导机制主要包含两个环节:一是,依国家现实需要建立自主学习引导原则,弄清工程类教育的具体培养目标。这不仅是制定自主学习范式的引导机制的先行准备,同时也是工程类教育体制改革的首要问题。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表明,教育直接制约整代人的思维与实践,基础教育为人的成长发展奠定德智体各方面基础,而高等教育则培养公民应获得生存方式与发展权力,社会主义中国高等教育致力于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因此,高校工程类教育应以培养“有品德、有专攻,全面发展,为他人服务”的真正的人。二是以培养目标为导向制定自主学习引导标准,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参考执行,获取实践经验并不断修改完善,使之形成一个开放式的标准体系。例如,制定相应的《工程案例教学标准》、《研究院、企事业单位参观实习手册》、《实验室设备使用管理标准》、《工程系统设计实验引导手册》等标准文件,并不断在教学过程中修订完善。这不仅能更好体现教师与学生的主体性,也更有利于工程教学共同体的理论与方法创新。

(三)反馈调整:调整评价指标

        要明析自主学习实践的成效如何,方向是否正确,就必须在前端控制、过程引导两个环节的基础上,依据合理的评价指标来反馈信息,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与学习过程。目前的教学评价体系基本都是将授课学时数、指导学生数量、发表论文数量、期刊所在分区等作为教师提职的依据,同时把学生课程成绩、专业年级排名、获得比赛奖项、发表论文数量等作为学生优秀与否的依据[6]。这种将教学活动结果量化的做法,虽然能提高评价效率,降低评价难度与风险,但无疑忽视了教育的本质属性,用看似具体实则抽象的量化排名遮蔽了人的全面发展。因此,自主学习实践要求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将教育与学习环节中“前端-过程-结果”三个环节中的因素综合起来考虑,尤其重视对教育与学习过程中的自主素质的考查。具体而言,自主学习范式的评价指标应当是多维的,它首先包含了前端环节中教师对讲授内容的自主把握、学生对所学知识内化的具体程度。这通常可以以教师教学能力互评,学生对教师的授课评价、对学生理论与实践知识的定期考查、尊重学生兴趣设计课堂互动等来实现。二是,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师生自主性的评价,例如在工程实验教学中考查实验失败情况、经验的总结、前期经验对提高实验成败机率的作用等;又如考查学生在解决同一理论问题或工程难题时采取的不同研究思路、研究方法、达到的成效、推广运用的可能性等。三是针对教育与学习成果的全方面评价,如学术论文质量、研究成果与方法的社会评价、成果转化的经济效益等等来评论。一句话,将对教学主体的主动性的考查贯穿于整个评价过程。

\

 
参考文献:

[1]周文雄.自主学习范式:工程类教育理念转向[J].教育现代化,2017,4(34):114-115.
[2]林少樟.PBL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策略[J].科技视界,2018(01):133-134.
[3]程晓霞.问题式学习模式的实施策略[J].当代教育科学,2004(16):24-24.
[4]邓永超.基于“预见式行动研究”的创化模式[J].高教探索,2017(1):33-37.
[5]刘爱红.浅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4(06):21-22.
[6]许鹏奎,虞庐松.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现状、问题及趋势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6(4):33-37.
[7]陈天丽.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心理接受能力的培养[J].教育现代化,2017,4(09):154-155+16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28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