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深度学习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思维品质的重要方式。以深度学习推进高中语文小说教学,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和学习体验。本文通过系统化的任务设计、富有挑战性问题创设、真实的情境链接和有效的评价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实现其阅读能力、核心素养和思维品质的提升。
关键词:深度学习,高中语文,小说教学
深度学习是深化课程改革、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方式和路径,是指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在当下的高中语文小说教学中,教师需要关注深度学习与高中小说教学的有机结合,探讨如何在小说教学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一、设计学习任务,关注实践活动
小说作为文学欣赏类文本,可以让学生在阅读和鉴赏的过程中深度体会作者在文本中蕴含的丰富而复杂的思想和情感,从而获得自身的审美体验和对人生的思考与启发。传统小说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单向传递文本知识或教师个人的阅读感受,学生处于较被动的地位,难以获得深度学习体验。在此背景下,教师系统设计学习任务,就是要通过结构化、驱动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强化学习任务就是强调并发挥学习活动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并以学习任务的形式实现学科内部的重新整合和联动,从而打破篇目之间、知识之间的隔阂,以现实性的任务还原阅读、思考和表达的本质,将语文学科与生活建立联系。
例如,以“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的方式整合小说教学,教师可以打破单篇教学的限制,系统设计专题阅读、比较阅读、阅读分享展示等活动,打通阅读、表达、交流和创作各环节,在真实的活动中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小说的高阶能力和思维。如围绕《荷花淀》《小二黑结婚》《党费》等多部革命题材小说,教师可以整体设计学习任务,在主题阅读中让学生体会可贵的民族精神和革命的豪情壮志。再如,选修教材中包含《大卫·科波菲尔》《复活》《老人与海》《百年孤独》等多篇外国小说,教师通过大单元任务整合设计,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文化和时代背景去发现作品的艺术魅力;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微小说创作,实现阅读和写作的整合,引导学生在现实学习情境中,建构语言能力,发展思维品质。
二、创设真实情境,链接现实生活
学生在面对真实问题时,需要学会创造性地分析问题、形成自身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资源整合,在解决现实问题、生成新意义的实践中,学生的能力和思维品质得以提升。真实的情境能够为学生提供开展语言运用和实践活动的具有现实意义的环境。小说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与表达的兴趣、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激活其深层次思维。
情境的创设要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链接。教师要关注学生日常生活的情境,首先,选择学生身边真实发生过的事件,引发学生的现实体验,促使其产生更多的互动与共鸣。其次,情境的创设可与社会生活相链接,引导学生放眼社会、关注时事,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最后,教师也要关注学科前沿和未来发展,随着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将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学生在解决现实情境问题的过程中,可以获得更多深度思考和应对未来变化的能力。
情境的呈现方式可以是文字材料,也可以是视频、图片等形式。其一,小说的情境创设可以与影视作品相结合。以小说《百合花》为例。教师可以通过电影作品,创设真实情境,具体流程如下:首先,教师让学生撰写电影介绍和宣传文案、制作宣传海报,引导学生梳理情节并个性化输出阅读感受;其次,教师让学生将印象最深的细节描写改编成电影镜头,并以小组方式进行呈现;最后,教师让学生给影片结尾撰写一段纪念性的文字,使学生深化对小说主题的理解。其二,小说情境的创设可以与网络生活相结合。教师可以结合单元人文主题,搭建网络空间,进行阅读推广和作品展评;还可以编辑公众号,发布作品赏析和微视频介绍推文。其三,小说情境的创设可以与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生活场景相结合。例如,教师结合必修下第六单元,以观察和批判为主题,设计一次展览,让学生通过富有创意的方式表达对小说和生活的理解。通过创设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情境,可以引导学生在反复阅读中不断产生新的发现,提升学生阅读、鉴赏和表达的能力,深化其对作品的理解和思考。
三、设置中心问题,培养高阶思维
深度学习需要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方法、技能等来解决现实世界的真实问题。富有挑战性的中心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帮助学生经历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真实过程,促使其实现深度学习。
在深度学习视角下,教师既是引领者,也是问题设计者。这种“问题”不仅仅停留在知识和复述层面,而是在对学生现有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要求之间存在的差距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学生最近发展区提出的具有挑战性和驱动性的真实问题。这种真实、有效的问题既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也是实现课堂高效教学、学生深度思考的驱动力。
在深度学习视角下,学生更应该成为问题的提出者。提出真问题的过程,正是学生不断思考、质疑、打破、建构,提升学习力的过程。让学生大胆提出“真”问题,不仅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落实“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的培养要求,强化学生深度学习与探究,增强其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度。教师可以通过《自主学习任务单》,提供给学生包括背景资料等必要的学习资源,鼓励学生在阅读思考后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师再从中选择具有价值的问题作为课堂教学和讨论的中心问题。这些由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激发其自主阅读、思考意识和高阶思维。
例如,在《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作为问题的设计者,可以通过系统性的宏观问题或思辨性的深度问题引领学生进行阅读。如《红楼梦》为什么要以神话故事开篇?学生在阅读中往往对人物存在困惑,为何作品中不同人物对贾宝玉的评价不同?基于学生的种种问题,教师可以以“我眼中的贾宝玉”或其他人物为主题,组织分析交流活动,以专题研讨的方式深化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四、建构知识体系,提升学习能力
在深度学习视角下,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将其内隐性的思维过程的显性化,在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建立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真实的问题中,知识不是简单的线性排列,方法也没有固定的模式,这就需要教师打破传统。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学会阅读,引导学生梳理作品情节,选择切入点较小、视角新颖且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分析和鉴赏作品,并对作品进行资源扩展;鼓励学生描述自己的思维过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路径;鼓励学生在提出观点的过程中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在面对不同的观点时,敢于质疑,并在倾听与表达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适时对学生进行追问和启发,也要尊重并留给学生充分的探索与表达空间,避免将自身观点和结论强加给学生。相较于最终结果,学习建构的过程对学生素养和思维的提升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深度学习也要关注学生“元认知”的建立过程,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使其能够在面对问题时有意识地制订计划、监控实施、实时评价自己的思维过程。
在小说教学中,在深度学习目标指引下,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自主阅读的基础上,要注重发展学生的综合性、批判性、创造性的高阶思维。一是在问题提出与解决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思维。如《变形记》中看似荒诞的人变虫的情节背后,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的象征和隐喻。理解这一问题需要学生思考:人与甲虫之间有怎样的关联?人变虫象征着人在现实中怎样的困境?这与小说的主题有怎样的关系?在一系列的问题中,学生逐渐建构深层思考的能力。二是提供给学生拓展性的学习资源。包括相关联的文本等,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和分析提升综合理解能力。三是通过思维导图、阅读笔记、创意海报等形式鼓励学生外化思维过程,借助费曼学习法、小组合作法,实现学生对问题的深度理解和表达。
五、建立评价机制,激发学习动力
最好的设计应该是以终为始,从学习结果开始的逆向思考。开展深度学习,需要以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为保障,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并通过多元的评价方式,让学生在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教师评价中获得思维的提升。“教—学—评”一致性强调清晰的学习目标、教学实践落实、课程素养与评价素养。评价正是落实教学目标、贯通教学过程、实现深度学习的重要手段和方式。
在小说教学中,教师可以综合运用诊断性、过程性、总结性等多种评价方式。诊断性评价可以用于预习环节,用以了解学生对必备知识的掌握情况、对于情节的理解程度及其在阅读中存在的困难与疑问,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研究打好基础。过程性评价贯穿于学习的始终,体现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自身思考和理解情况的监控和反思,其体现在文本反复细读、思维深层次加工、情感积极投入等多个维度,教师可以借助评价量表等方式将学生学习过程外化。总结性评价则可以与项目成果汇报展示等相结合,体现和评价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倾听、沟通、合作等综合能力。评价的主体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还可以进一步扩展到团队范围,进而多向度地展示和评价学生在真实任务中的成长与收获,进一步激发其学习动力。
参考文献
[1]刘月霞,郭华.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理论普及读本)[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32.
[2]谢彩萍.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教学的尝试[J].文学教育(上),2020(1):106-107.
[3]聂欣.让学生大胆提出“真”问题—例谈“真”问题的教学价值[J].中学语文教学,2022(18):5-7.
[4]崔允漷,夏雪梅.“教—学—评一致性”:意义与含义[J].中小学管理,2013(1):4-6.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16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