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浅析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一致性策略论文

发布时间:2025-04-21 13:38:3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摘要:《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教—学—评”的一致性,并将其视为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设计相应的评价任务,并围绕这些目标和任务展开丰富的教学活动。同时,依据学生的学习表现,采用多元评价方式来检验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指导,确保学生学有所得,实现“教—学—评”的有机统一,最终提高教学效果。基于此,文章将以统编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二框“以礼待人”为例,以设定教学目标、设计评价任务、丰富教学活动为重点,详细论述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评”一致性策略。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教—学—评”一致性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要求坚持课程育人引领,发挥课程育人作用,着力培养学生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为实现此要求,《课程标准》细化教学评价建议,指导教师实施“教—学—评”一致性。所谓“教—学—评”一致性是指以明确的教学目标为中心,以教学过程为依托,实现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教学评价三者一致的教学活动[1]。在实施“教—学—评”一致性时,教师应围绕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情,将核心素养的不同维度融入其中,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把握教学方向。同时,教师需依据这些教学目标,设计具体的评价任务,以此指导教学活动,并融入教学评价。之后,教师以课堂为依托,组织相关的教学活动。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应始终关注学生的学习表现,有针对性地给予教学评价,并监测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据此进行相应的教学指导,推动教学深入发展。本文以统编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中的“以礼待人”为例,阐述“教—学—评”一致性策略。

       一、设计教学目标,坚持目标导向
 
  教学目标是一节课要达成的效果,重在解决“学什么”“如何学”“学到何种程度”这三个问题,有利于教师和学生明确教、学方向[2]。对此,在实施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一致性时,教师应先依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情,设计教学目标。
 
  (一)分析课标,明确教学要求
 
  《课程标准》是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导向,不但指明了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育人目标、课程理念和课程内容,还介绍了教学评价,延伸了教学内容。教师应联系教学内容,分析对应的《课程标准》要求,明晰不同模块之间的关系,设计具体的教学要求,把握教学方向。
 
  以“以礼待人”这一框为例,本节课对应《课程标准》中的“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这一内容,重在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社交礼仪,践行良好行为,维护社会公德;知道诚信待人是个体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做到知行合一。同时,《课程标准》针对本内容提出教学建议:教师要以“我在社会中成长”为议题,组织多样的生活化活动,驱动学生迁移生活认知,着力探究参与社会生活对个体成长的影响,帮助学生感悟社会责任感的实践价值。此外,《课程标准》围绕本节课内容指明了相应维度的核心素养: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
 
  在《课程标准》的助力下,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搜集相关的教学资源,组织教学活动,将文明礼貌观念融入其中,促使学生迁移已有认知,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建立良好认知,努力做一个学礼、明礼、守礼的人。

\
 
  (二)剖析教材,明晰教学要点
 
  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同时也是《课程标准》要求的集中体现。因此,教师要剖析教材内容,提炼教学要点,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标。
 
  “以礼待人”是统编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二框的内容,其包括“待人礼为先”“做文明有礼的人”这两部分。其中,“待人礼为先”重点介绍了“礼”的含义、表现、重要性。“做文明有礼的人”介绍了成长为文明有礼的人的做法。在这节课上,学生需要知道“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
 
  由此建构良好认知,做出正确行为,做到知行合一,成长为文明有礼的人。对此,教师可将“礼”的含义、表现、重要性、做法作为教学要点。
 
  (三)了解学情,设计教学目标
 
  学生是“教—学—评”一致性的参与主体。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发展是实施“教—学—评”一致性的重要目的。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学习、发展情况及需求,由此明确教学目标的方向,夯实学生“跳一跳,摘桃子”的基础。
 
  在学习第一框“尊重他人”这部分内容时,大部分学生已经意识到尊重他人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内在修养,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同时,八年级学生在体验生活和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对“礼”建立了一定的认知。然而,初中生的认知能力和水平处于表层,尚未深刻地理解“礼”的含义、重要性以及做法。基于学生的发展情况,教师应引导其深刻认知“礼”的含义、重要性和做法,积累与他人交往的经验。
 
  综合课标要求、教学要点和学情,教师设计“以礼待人”这一框的教学目标:(1)正确认知“礼”的含义、主要表现;(2)体验探究活动,感知“礼”对于个人、社会、国家的影响,体验真实情境,积累讲“礼”的做法,提高个人品德修养,学做文明有礼的人;(3)在具体情境中进行表达,描述文明有礼的做法;(4)从语言、仪表、举止方面规范自己的行为,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如此教学目标不仅涵盖了教学要点、教学方法和过程,还凸显了具体维度的核心素养,有利于教师把握教学方向,切实做到“教—学—评”一致性。
 
  二、设计评价任务,注重过程性评价
 
  评价什么意味着我们将获得什么[3]。换言之,评价贯穿教学始终,能够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众所周知,形成性评价是以学生的学习过程为切入点的评价方式,是师生了解学情、共同调整教学计划、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助力。在实施“教—学—评”一致性时,教师要注重过程性评价,依据教学目标,设计具体的评价任务。
 
  (一)评价任务的界定
 
  所谓评价任务,是指将知识、技能、知识获取过程中知识间的联系、思想方法等元素融入具体情境中,通过任务的形式来检验学生学习目标达成情况的一种手段[4]。情境、知识点、任务是设计评价任务的三要素。其中,情境是教师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经验,利用多样手段创设的特定场景。知识点包括知识本身、思想方法、技能与方法等,往往隐藏于情境中。值得注意的是,评价任务中涉及的知识点并非越少越好,而是需要与教学目标高度匹配。任务则是教师给出的明确指令,旨在驱动学生“做”。在设定评价任务的同时,教师可以确定相应的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明确过程性评价的方向。
 
  (二)评价任务的设计
 
  设计评价任务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一对一”,即一个教学目标对应一项评价任务。这样的评价任务检测效度较高,可以有针对性地检测学生的某目标达成情况;另外一种是“一对多”,即一个教学目标对应多项评价任务。这种评价任务具有综合性,便于学生获取明确的目标达成方向,从而有针对性地践行不同的学习行为。教师应依据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设计方式,或组合两种设计方式,进行有效的评价任务设计。
 
  例如,在实施“以礼待人”“教—学—评”一致性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组合使用两种方式来设计评价任务,同时确定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具体如下:
 
  教学目标(1)
 
  评价任务:学生同桌互相检查彼此对“礼”的基本含义的掌握情况;教师呈现图片、视频,引导学生判断主人公的行为,确定学生对“礼”的基本含义及其具体表现的掌握情况。
 
  评价方式:学生互评;师生问答。
 
  评价标准:能够准确地说出“礼”的基本含义及其具体表现。
 
  教学目标(2)
 
  评价任务:学生根据教材中的“运用你的经验”栏目内容,体验角色扮演活动,找出具体场景中的不文明礼貌的行为,并对其进行评价;依据教材中的第一个“探究与分享”栏目内容,回想现实经历,表述不文明礼貌的行为,对其作出评价;探寻教材第二个“探究与分享”栏目情境中的行为,谈论自己对文明礼貌的感受。
 
  评价方式:师生问答;角色扮演;学生互评。
 
  评价标准:学生带着问题或任务探究教材内容,展现问题答案或任务成果;对比不同的情境,评价文明礼貌行为和不文明礼貌行为;与小组成员通力合作,明确问题的关键,感受礼之于个人、社会乃至国家的影响。

\
 
  教学目标(3)
 
  评价任务:分析教材中的第三个栏目“探究与分享”中的材料,评价文明礼貌行为,反馈自身的文明礼貌养成情况;分析材料中主人公的行为,归纳讲文明、懂礼貌的做法。
 
  评价方式:材料分析;师生问答。
 
  评价标准:分析材料,获取关键信息;联系具体情境,理解文明礼貌的含义及其表现;逻辑清晰、语言简洁地回答问题。
 
  教学目标(4)
 
  评价任务: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谈一谈自己是如何看待文明礼貌的。
 
  评价方式:即兴演讲。
 
  评价标准:清楚、准确地表述“礼”的含义、具体表现、重要意义以及讲文明懂礼貌的做法;真情实意地谈论自己学习本节课的感受;立志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人。
 
  三、丰富教学活动,促进“教—学—评”一致性
 
  教学活动是教学目标和评价任务的落脚点,是学生表现自我的载体[5]。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评价任务组织丰富的教学活动,融入多元评价方式。
 
  例如,在“以礼待人”这节课上,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3)和对应的评价任务,提出问题:“请大家阅读教材中的第三个‘探究与分享’材料,了解杨时和游酢的所作所为,评价其行为是否文明有礼?”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走进教材,细心阅读。在阅读时,他们自觉地联想“礼”的含义和具体表现等内容,由此对主人公的行为作出判断。在建立自主认知后,学生毛遂自荐,介绍主人公的具体做法,并对主人公的行为作出评价。教师可以肯定学生的良好表现,同时提出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做到文明有礼呢?”学生会发挥综合思维的作用,迁移课堂认知和自身生活经验,设想不同的文明有礼的做法。为使学生获取更多可行的做法,教师可以鼓励他们阅读教材,整理相关内容。
 
  经过一番探究,大部分学生能够整理出“文明有礼”的具体做法。教师可以随机选取几名学生代表,鼓励其作答。有的学生提道:“我们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要始终秉持谦和的态度。”有的学生提道:“在生活中,我们要始终保持衣着整洁、举止端庄、用语文明。”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补充启发性做法,帮助全体学生完善认知。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评价任务和教学内容不断提出问题或任务,驱动学生自主探究。同时,教师及时组织展示活动,并以此为切入点进行赏识评价。这样的做法融入了材料分析和师生问答这两种评价方式。此外,学生能因此在具体情境中表述文明有礼的具体做法,积累生活经验,便于在生活中践行道德行为,提升道德修养,深化教学目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有效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一致性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展核心素养。因此,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应将“教—学—评”一致性作为教学的核心策略,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教学活动确保“教—学—评”一致性的实现。
 
  参考文献
 
  [1]白瑞琳.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23.
 
  [2]顾飞.实现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一致性的实践要点[J].江苏教育,2023(18):88-89.
 
  [3]蒋凤.做好教学评一体化落实“双减”提高质量: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评一体化探究[J].新课程教学,2022(3):12-14.
 
  [4]姚亚芳.教学评一体化视角下的有效课堂构建[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18):10-12.
 
  [5]王渊.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下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策略[J].新课程教学,2021(3):130-131.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168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