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构建分享型课堂,有助于提升“双减”背景下小学教学的创新效果,同时,采用指导学生进行新知识的分享、指导学生进行统一意见的分享、引导学生陈述自我观点、倾听他人发言等方式,能够提升整体的分享型课堂模式构建效果,满足“双减”政策的要求。基于此,本文分析“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构建分享型教学模式的重要性,并且提出与之相应的实践教学策略,供广大教育界同仁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程,分享型课堂,“双减”政策
“双减”政策背景下,以多元化教学模式为代表的先进教育理念逐渐被应用于小学数学课堂。小学数学课程教学改革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相较于其他教学模式,分享式教学模式注重师生角色互换,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突破传统枯燥乏味的教学氛围限制,与核心素养教育理念高度契合,可以有效减轻学生的课业压力,助力学生综合能力发展,师生之间保持密切的互动与交流。本文研究目的在于探讨“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分享型课堂模式的构建,分析“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构建分享型教学模式的重要意义,并提出教学模式构建的措施。
一、“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构建分享型教学模式的重要性
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期间,科学构建分享型教学模式,可以将“双减”政策深度贯彻、有效贯彻于课堂教学活动当中,具体作用如下。
首先,有助于缓解学生的焦虑情绪。传统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注重强调学生开展个体之间的竞争,并且将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考试分数建立联系,此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会导致学生产生焦虑情绪与畏难心理严重,影响到学生的成绩表现以及数学知识学习积极性。而分享型教学模式,则强调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资源共享与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帮助学生缓解繁重的科学压力以及焦虑情绪,从而取得理想的教育教学成效。其次,有效激发学生创造意识与主观能动。分享型教学模式,不仅注重知识传授,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创造意识以及主动参与意识,在课堂教学活动当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具备启发性功能的教学问题以及开放性特征的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在组内共同完成讨论任务,激发学生创造意识以及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最后,显著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传统数学课程教学活动更加注重理论知识传授,导致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式学习状态与机械式训练状态,对数学知识点缺乏深刻理解,教学效率自然无法得到有效保障;而分享型课堂教学模式,教师结合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不断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调整课堂教学策略,显著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率。
二、“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构建分享型教学模式的措施
(一)引导学生针对新知识开展分享与探索
新课标背景下,素质教育理念深入人心,提升学生考试成绩,并非数学课程教学活动开展的核心目的。为此,小学数学教师需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不将考试成绩作为考核学生学习成效的唯一标准,而是注重针对学生的正确学习观念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展开有效培养。小学数学教师需要结合“双减”政策要求,合理构建分享型课堂教学模式,为学生布置可以实现合作学习以及学生独立学习的学习任务,针对学生主动探究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展开有效培养。为实现这一目的,教师需要注重师生角色互换,引入学生喜闻乐见的趣味性元素,搭配多元化学习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通过自身擅长的方式开展学习。
例如,在小学数学课程“长方体与正方体”教学环节,传统课程教学方法是数学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图形,随后结合图形为学生带来理论知识讲解。但由于小学时期,学生在以往的数学知识学习环节并未接触过几何图形,因此凭借学生现已掌握的知识与技能,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知识内化与知识解读。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逐渐对一系列图形知识产生疑惑,若是教师无法结合学生的共性问题开展系统性知识讲解,或者针对学生的个别问题为学生答疑解惑,会导致学生问题堆积无法得到有效解决,部分学生因此对教师的理论讲解产生依赖性,还有部分学生因此对数学课程产生抗拒情绪与厌学心理,不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甚至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带来一系列不利影响。此种传统化教育模式与“双减”政策所提出的减负增效背道而驰。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应当注重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由被动式学习转化为主动式学习,并且鼓励学生将数学知识学习成果分享给其他小组成员。在集体发言环节以及小组讨论环节,各抒己见,确保学生可以群策群力,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实际上,无论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都在日常生活当中极为常见。举例说明:学生常用的文具盒,就是最为常见的长方体。为此,在课堂教学期间,教师需要注重针对学生的生活观察能力展开有效培养,确保学生充分意识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之间的潜在联系,并且鼓励学生结合自身擅长的方式,画出各个角度的视觉图,并且分析一个长方体由多少个面、多少条棱角以及多少个顶点共同构成。需要注意的是,部分逻辑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不通过画图的方式也可以完成以上学习任务。待学生完成物体观察后,教师可以将全体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要求学生在小组讨论环节分享自身的观察结果,并且针对存疑的内容开展密切的互动与交流,鼓励学生在小组讨论环节依次发言。通过此种方式,学生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得到有效培养,同时大胆提出自身的见解与观点,并且向教师反映难以理解的问题,由教师针对学生的共性问题开展基础性知识讲解,为学生答疑解惑,可使学生顺利完成知识内化与知识巩固。
(二)分享统一意见
在小学阶段,同一班级当中的学生之间存在巨大的个体差异,这也意味着即便面对同一数学知识,学生所生成的理解与观点也不尽相同。为此,在分享型课堂教学环节,学生由于观点不统一而产生分歧这一现象极为常见。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结合学生这一特点,将持有相同观点的学生分为同一学习小组,并且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的观点,收集相关资料与信息开展小组之间的知识辩论活动,通过辩论会形式,使学生对数学知识具备更加深刻的理解与认知,激发学生竞争意识与合作学习意识。
例如,在小学数学课程多边形的面积相关知识点教学环节,部分学生提出长度相同的平行四边形面积应当与正方形完全一致;而部分学生则提出相反意见。在此形势下,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小组讨论环节畅所欲言,共同完成讨论任务。待小组讨论结束后,教师再针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开展总结与归纳,并且针对各个小组的讨论结果开展科学评价与细致分析。在此期间,在小组密切互动与交流环节,可以看作是信息资源共建与信息资源共享的过程,学生为确保其他小组成员接受并且认可自身所提出的观点,会不遗余力地挖掘自身所掌握的知识点以及书本当中的知识要点,不断开展自我反思,并且探索对方观点之中的漏洞问题。通过这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发展思维能力以及质疑精神,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程度与理解程度,助力学生构建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以及数学知识结构,从而营造轻松愉悦的科学氛围,确保学生充分意识到数学知识学习的乐趣所在,不仅配合教师完成最为基础的课堂训练任务,同时在后续更深层次的自主学习环节,拥有积极向上的表现。
(三)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思考
为显著提升分享型课堂教学成效,发挥分享型教学模式的优势与作用,在教学期间,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注重把控课堂教学节奏,结合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向学生提出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由被动式学习状态转化为主动式学习状态、深度思考状态。
例如,在小学数学课程“小数加法与小数减法”相关知识点教学时,教师的角色变得尤为重要。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教师在引导过程中应该为学生预留充足的自主展现空间。这意味着,当教师提出问题时,并不要求学生立即回答,而是鼓励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深度讨论。这样可以确保学生在思考和分享时都能够精准把握时机。如果学生的思考时间不充分,那么他们的信息分析质量必将受到严重影响。这是因为,没有足够的时间来深入思考问题,学生可能无法完全理解问题的各个方面,从而影响到他们的分析和判断。同样,如果分享时间不足,学生将缺乏必要的机会来开展信息资源的共建与交换。这不仅会限制他们的视野,还可能影响到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所以教师需要为学生预留足够的时间与空间,以确保学生能够深入地分析整数加减与小数加减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这样的分析不仅有助于学生生成独立的观点,还能够促进他们在小组讨论环节中畅所欲言,达到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四)引导学生倾听他人发言
有效交流与有效互动,可以确保分享型课堂教学模式优势与作用充分发挥。而无论是交流还是沟通,都需要建立在倾听的基础上。为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期间,教师需要确保学生在合作学习环节尊重他人,并且耐心倾听他人的观点,这一点在分享型教学活动当中尤为关键。为确保分享型教学成效,学生不应随意打断他人发言,而是需要从他人观点当中找到纰漏与亮点,并且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反之,若是学生始终自顾自地表达自身的见解与观点,而对他人评价无视,就会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势必会削弱分享型学习的成效。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耐心倾听他人发言,培养学生交际能力及合作学习能力。
例如,在小学数学课程“多边形面积”教学环节,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观察,并且分析其他小组成员发言内容,并且在后续环节当中将观点分享给其他人。通过这种方式,有助于增强学生责任意识。不仅如此,小学数学教师可以为学生发布与多边形面积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深度思考,并且在集体发言环节,分享自身的见解与观点,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与学习兴趣,保证课堂教学活动的互动性。再次,学生在分享自我观点时,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发现与观察分享给他人,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升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认知程度与理解程度。除此之外,小学数学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形式各样的信息资源分享方式,其中包括小组讨论方式信息展示方式、课外探究活动以及互动式游戏活动,保证课堂教育活动具备趣味性特征,满足小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从而引导学生耐心倾听他人发言。除此之外,在其他学生分享内容时,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发言情况开展积极评价,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确保学生对知识点具备足够深刻的理解与认知。
(五)引导学生陈述自我观点
在分享环节,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紧扣主题,保证所述内容具备逻辑性特征与条理性特征,通过条理清晰的方式阐述自身的见解、观点以及意见。在对方观点与自我观点不一致时,需要做到有理、有据、有节地开展辩论。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提醒学生在辩论环节注意自己的态度与言辞。
例如,在小学数学课程多边形面积分享课堂当中,小学数学教师在多边形面积概念讲解期间,也可以向学生提出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表达自身的观点与见解。如:“请问同学们,你们对面积概念有何理解呢?那么你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见到过哪些有面积的物品呢?”在学生观点分享环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提出多样性观点,培养学生发展思维能力,引导学生相互理解产生观点的背景与真实原因。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大胆发表自身的观点。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针对其他学生所提出的建议与意见开展反驳,确保学生更具针对性地进行问题思考,并且提出根据统计价值与说服力的观点。通过此种方式,可以提升学生对分享观点的质量,同时增加学生之间的彼此互动与彼此交流,帮助学生建立学习自信心,体会到合作学习的愉悦感与成就感。
综上所述,“双减”背景下,构建分享型课程教学模式,是小学数学课程教学改革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助力。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创新意识,开展大胆尝试,发挥分享型教学模式的优势与作用,确保学生由被动式参与状态转化为主动式学习状态,不仅显著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同时助力教师教学水平以及管理水平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力,罗瑜,林琳.把握周长中的“变”与“不变”——小学数学“一图一课”备课模式课例分享[J].科教导刊-电子版(上旬),2021(3):201-202.
[2]刘芳,黄未未,姚璐.小学数学特级教师课堂“提问”的教学特征及其启示——以18位知名特级教师各一节课为例[J].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21,27(3):100-105.
[3]邱思宇.“数学悦读”促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以《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一课为例[J].科学咨询,2023(2):237-240.
[4]周慧彬.小学数学任务驱动式“10+20+10”线上教学模式探究——以三年级《有趣的推理》一课为例[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3(4):46-49.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15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