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三学生面临各种压力,心理弹性是影响学生应对挑战的重要因素。本文对某区域高三学生心理弹性水平进行调查,结果表明,高三学生心理弹性水平总体处于中等水平,但在人际协助、家庭支持、情绪控制方面心理弹性能力较低,不同性别的高三学生在情绪控制、心理弹性总体水平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且女生均高于男生。基于调查结果,从个人、家庭、学校三个角度,提出“二三四”提升策略,旨在为高三学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关键词]高三学生,心理弹性,提升策略,抽样调查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其心健康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兴旺。2023年4月,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明确提出要“培育学生热爱生活、珍视生命、自尊自信、理性平和、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和不懈奋斗、荣辱不惊、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也提到在高中阶段要“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承受失败和应对挫折的能力”。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高三阶段是学生学习生涯中的一个重要阶段,面临着巨大的学业压力、考试压力和未来规划的压力,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其心理健康状态对其学习和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首先,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高三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学习挑战,如果心理状态不佳,情绪消极,很容易影响学习效率和考试成绩。因此,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和压力,有助于学生在高考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其次,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在高三阶段,学生面临着巨大的身心变化,容易出现焦虑、抑郁、自卑等心理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会影响学生当下的身心健康,还会影响他们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因此,帮助学生增强应对困难和逆境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在这个阶段,心理弹性成为影响他们应对压力和困难的重要因素。心理弹性是指个体在遭受重大压力、危险及逆境时,个体所具有的各种能力发生动态交互作用,使个体迅速恢复并良好适应的过程。这种适应能力和恢复力有助于学生在逆境中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不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有研究表明,心理弹性高的学生能够更好地调整自己的情绪和心态,积极应对挑战,不轻易放弃。心理弹性较低的学生与心理弹性较高的学生相比,往往更容易感受到心理痛苦或压力困扰,他们的情绪状态、思维模式和行为反应都可能会受到影响,导致表现出更低的心理健康水平。对于高三学生来说,心理弹性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变化,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保持积极的情绪,避免出现过度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从而更好地应对高考和未来的挑战。心理弹性是每个人都具有的心理潜能,是高三学生能否顺利度过这一特殊时期的关键,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加以挖掘和提升。因此,调查高三心理弹性的现状,并从积极心理学视角探讨提升心理弹性的有效策略,对高三学生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选取某区域4所高三年级在校学生进行抽样问卷调查,共计发放问卷377份,有效问卷362份,有效率为96.02%,男生162人,女生200人。
(二)研究方法
采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对学生进行施测。该量表由胡月琴和甘怡群(2008)编制,共有27道题,包括目标专注、情绪控制、积极认知、人际协助和家庭支持等5个维度。量表采用5点计分法(1表示完全不符合,5表示完全符合),调整反向计分题目后,分数越高代表被试的心理弹性水平越高。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0.83。
(三)数据统计
本研究使用SPSS26.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高三学生心理弹性水平现状
从表1可知,高三学生心理弹性的均分为3.12分。该量表采用5点计分,以3分作为中间值,调查所得分值表明,高三学生的心理弹性水平总体处于中等。人际协助、家庭支持、情绪控制三个维度得分低于均分。
(二)高三学生心理弹性水平在性别上的差异比较
从表2可知,不同性别的高三学生在目标专注、积极认知、人际协助及家庭支持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在情绪控制、心理弹性总体水平上,不同性别的高三学生存在显著差异(p<0.05)。
四、结果讨论
(一)高三学生心理弹性水平中等
从研究结果来看,当前高三学生心理弹性整体处于中等水平,这与国内已有的关于高中生心理弹性的研究结果一致,说明他们具备一定的应对能力。高三学生的心理弹性可能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但总体来说,由于面临高考这一重大压力,部分学生可能存在心理弹性不足的问题。高三学生在面临考试、家庭、未来职业等压力时,可能会对自我认知产生动摇,自信心不足,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从而影响心理弹性的保持。他们可能会经历一些生活事件,如家庭变故、友情破裂或失恋等,这些事件会对他们的心理产生负面影响,从而降低心理弹性。如果缺乏有效的应对方法与策略,高三学生可能会感到孤独和无助,也可能导致心理弹性降低。此外,家庭及学校环境对高三学生的心理状态有重要影响。家庭矛盾、学校压力等都可能对心理弹性造成负面影响。
(二)高三学生人际协助、家庭支持、情绪控制得分低
高三是学生教育生涯中非常关键的一年,巨大的学业压力可能导致学生在人际协助、家庭关系和情绪管理方面出现问题。人际协助得分低,一方面可能由于学业繁重,高三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来维护人际关系和与家人互动;另一方面也可能因为缺乏社交技巧,在与同学、老师、家人交往时存在困难。家庭支持得分低的原因可能是家庭环境不良,家庭关系紧张,或者父母对孩子的关注和支持不够。另外,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过高,也会给孩子带来压力,影响其家庭支持的感受。情绪控制得分低的原因可能是缺乏情绪管理技巧,或者由于高三压力大,情绪波动剧烈,难以控制。此外,如果学生遭遇了学习困难、人际关系紧张等负面事件,也可能会导致情绪控制得分低。
(三)高三女生情绪控制得分高于男生
高三女生情绪控制能力高于男生,有可能因为以下原因:第一,社会文化背景。在传统文化中,女性通常被期望展现出更为细腻、敏感的情感表达,这可能导致她们在情绪管理上得分较高。第二,情绪觉察能力。高三女生可能更擅长识别和管理自己的情绪,更注重情绪的调节和控制,从而在面对压力和挫折时保持情绪稳定。第三,表达沟通优势。高三女生可能更愿意表达自己的情感,这种开放的沟通方式有助于提高情绪控制能力。
(四)高三女生心理弹性得分高于男生
高三女生心理弹性水平高于男生的原因可能有多个方面。首先,高三女生情感丰富,心思细腻,可能更倾向于与家人、朋友和老师分享心事,建立紧密的关系,从而获得更多的支持。这种支持可以帮助她们应对压力和挫折,从而提高心理弹性。其次,家庭教育环境也可能对女生的心理弹性水平产生影响。女生家庭往往更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尊重她们的个性发展,家庭教养方式较为民主。一般来说,父母和女生之间的关系与父母和男生之间的关系相比,往往更亲密温和,爆发的激烈矛盾较少,女生更能够感受到来自家庭的温暖。最后,调查中高三女生的情绪控制能力较好,较男生而言更擅长对自己的情绪进行调节。一个人能够更好地调节自己的情绪,减少消极情绪的出现,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情绪状态,就能更好地适应各种压力和逆境,表现出较高的心理弹性。
五、建议与对策
高三学生心理弹性水平处于中等,女生心理弹性水平高于男生,且在人际协助、家庭支持和情绪控制方面面临诸多挑战,这些挑战可能与学业压力、情绪波动、时间管理、家庭成员关系、人际关系质量、应对策略缺乏等多种因素有关。提高心理弹性的关键,在于把握好个人品质、家庭支持及外部环境支持系统这三种资源之间的最佳匹配。因此,提高学生心理弹性水平,应从多角度出发,个体、家庭、学校要共同努力,并形成合力,提供更多的支持和指导,可以尝试运用“二三四”策略来提升高三学生的心理弹性水平。
(一)“二培养”提升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面对环境中的挑战能否采取适应性的行为的知觉或信念。自我效能感是心理弹性的重要内在保护性因子,是影响心理弹性水平的重要因素。自我效能感弱的学生可能会在面对挑战或困难时感到无助和沮丧,往往缺乏自信,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从而影响其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自我效能感强的学生通常更加自信,相信自己有能力应对高考的挑战,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和生活。这种自信心也有助于学生在考试时更加冷静、沉着,发挥出自己的最佳水平。
高三学生可以尝试从以下两方面提升自我效能感:第一,培养积极认知。认知是提升心理弹性的一个关键要素,改变不良的认知状态,提高自我效能感,并在这个过程中去感悟、体会与分享,以获得更深层次的认知。因此,教师要培养高三学生的成长型思维,一要让学生将高三整年的挑战视为成长的机会,这种认知能够帮助他们在面对困难时保持乐观的心态;二要让其相信自己有能力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挑战,这种认知能够帮助个体缓解压力并促进更好的心理适应;三要让学生从过往的成功经历中汲取能量,并寻求积极的情感体验,对自己的表现进行积极的评价和反馈,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意识到自己的努力和进步,这种认知能够激发个体的内在动力,使其更加自信地面对逆境。学生也可以通过阅读励志书籍、书写生活日志、每天记录“三件好事”等方式,增强自我正向思考的能力,培养积极认知。第二,培养应对能力。高三学生在人际协助、情绪控制等方面遭遇困境,与学生没有掌握科学的应对方式有关。因此,要主动学习如何面对困难和挑战,如何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抗压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首先,要主动寻找并建立自己的支持系统,要与同学、教师、家长等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便在困难时能够获得支持和帮助,从而减轻无助感和孤独感。其次,培养表达情绪和应对挫折的技巧,学习识别各种情绪及其触发因素和情绪管理技巧,如使用深呼吸、冥想、正念、放松等技巧来控制情绪,学会在面对挑战时有效表达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也可以学习运用正确归因、正面暗示、3I(I have、I am、I can)心理策略等积极应对挫折。最后,培养目标专注度,设定短期和长期目标,并学习有效的时间管理技巧。例如,通过使用SMART目标技术法来科学制定目标,让学生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利用时间工具番茄钟等来管理任务和时间,安排适当的运动和休息,提高效率和专注力。
(二)“三建立”获得家庭支持
获得高三学生的家庭支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重要环境,良好的家庭支持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激发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帮助其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对于高三学生而言,他们面临着巨大的学习压力和心理负担,容易出现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在家庭中如果能够得到温暖和支持,能够很好地帮助他们缓解压力和焦虑情绪,调整心态,更好地面对高考的挑战。
家庭支持对高三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家长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提升家庭支持:第一,可以从营造积极的家庭氛围入手。家庭是高三学生缓解学习压力的避风港,营造一个乐观向上的家庭氛围,能够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支持。家长可以通过烹饪美食、户外运动、家庭活动等方式与孩子交流,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情况,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惑,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等,给予正向的反馈和认可,并在孩子遇到挫折和困难时表达理解与安慰。第二,从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高三学生非常需要一个整洁、舒适的学习环境,以便能静下心来,集中精力思考。家长可以帮助孩子整理学习区域,排除学习干扰,提供必要的学习工具和资料,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等,创造整洁的物理空间。舒心的心理空间能够缓解孩子的压力,更能让他们专注在学习上,保持最佳的学习状态,因此父母双方要尽量避免矛盾产生或激化,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同时,也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第三,建立自我成长心态。作为父母,也要不断学习和成长,通过阅读、参加家长会等方式,了解更多关于教育的知识和高考的政策,学习一些亲子沟通技巧,这样在与孩子沟通交流时能够更有针对性地提供帮助和建议,鼓励他们勇敢地面对未来的挑战。家长自身也要学习一些心理调整方式,保持冷静和理智,不要过度焦虑,避免将自己的紧张情绪传染给孩子。家长在面对挫折和挑战时若能积极应对,也能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总之,作为高三的父母,要始终关注孩子的需求,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不断自我成长。
(三)“四注重”发挥学校心育功能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一个人依存的微观系统是影响其发展最直接的系统。对于高三学生来说,除了家庭,学校便是其学习生活期间最大的微观系统,对其心理弹性的影响也最直接。学校的教育理念、心育文化等都会对学生的心理弹性产生影响。
学校要注重学生全面发展,从四个方面多角度来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第一,要注重课程开设。学校要从高一开始,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由专业心理教师授课,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心理适应能力,到高三要重点增加情绪调节、压力应对等内容。此外,心理班会是心理健康教育实现更深层渗透和普及的有益尝试,班主任可以结合班级实际情况,借由每周一次的班会课定期开展心理弹性主题班会。第二,要注重心理咨询辅导。首先要帮助高三学生了解自己近期心理弹性情况,为学生提供定期的心理弹性评估和咨询服务。对于心理弹性水平较低的学生,要开展一对一的指导,帮助其认识心理弹性的重要性,从而在学习和生活中进行积极培养。第三,要注重高三教师心理健康。在学校生活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生活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教师给予的学业支持和情感支持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就感和价值感,有助于学生提升对抗压力的能力,因此更需要高三教师拥有良好的工作状态和积极的心态。高三教师工作强度大、工作时间长,面临的压力比其他年级教师更大,学校要重点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状态,通过培训指导提升心理健康素养,做好及时的心理疏导,为教师提供有效的心理支持。第四,要注重家校合作。学校要与高三家长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定期开展家长会、家访等活动,了解高三学生的家庭情况,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此外,学校可以通过网站、家校微信群、家庭教育培训会等途径宣传科学的心理知识,为高三家长提供了解政策、学习亲子沟通技巧的机会,教导其如何为孩子提供适当的鼓励和情感支持,缓解高三家长的压力,提升高三家长的家庭教育能力。
综上所述,对于高三学生来说,发展心理弹性能够帮助他们提高抗压能力、开发潜能、保持积极的心态和情绪,从而更好地应对考试和未来的挑战。通过“二三四”策略,形成个人、家庭、和学校三方合力的新局面。这些策略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高三学生的心理弹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提升心理弹性水平,为其成长助力护航。
参考文献:
[1]马伟娜,桑标,洪灵敏.心理弹性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述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89-96.
[2]胡月琴,甘怡群.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的编制和效度验证[J].心理学报,2008(8):902-912.
[3]于肖楠,张建新.韧性(resilience)——在压力下复原和成长的心理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05(5):658-665.
[4]王才康,胡中锋,刘勇.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1(1):37-40.
[5]顾维红,曹文.心理班会:中学心理教育进课堂的新思路[J].江苏教育,2016(48):7-8+11.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13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