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小学数学教育存在着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理解薄弱、运用能力较差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文章以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念为指导,探讨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深度理解数学知识的策略,旨在将数学教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优化与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促进数学学科教学的提质增效。
关键词:小学数学,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念,生活化教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推进,传统的机械记忆式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因此,教师需要探索更有效的数学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将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念具有丰富的教育内涵,对当下的教育教学实践有着极强的指导意义。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笔者在自身的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以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念为指引组织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并初步获得了较为可观的教育成果。以下,笔者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针对基于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念的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路径展开分析,希望能够启发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更好地将数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从而促进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参与和深度理解。
一、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念的内涵
陶行知认为,“生活与生活一摩擦便立刻起教育的作用。摩擦者与被摩擦者都起了变化,便都受了教育”。在陶行知看来,与生活能够产生密切联系,生活所必需的教育就是有价值、有意义的教育。陶行知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理念的内涵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教育融入生活
陶行知认为,教育应该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环境为基础。他强调教育应该是与生活相结合的,而不应只传授脱离生活的抽象知识。
(二)生活是最好的教材
陶行知主张通过让学生亲身参与和体验生活中的各种情境和问题,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他认为生活本身就是最好的教材,每一个生活经验都蕴含着学习的机会2。
(三)重视实践和实用
陶行知强调学生应该通过实践来获取知识和技能,并强调知识和技能的实用性。他认为教育的目标不仅在于传递知识,还应在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3]。
(四)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陶行知强调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智育、体育、美育和德育。他认为教育的目标还应该是培养具有良好品质和价值观的公民,而不仅仅是追求分数和考试成绩[4。
总体而言,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念强调将教育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实践和体验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理念在现代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提醒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和个体差异,让教育能真正为学生的人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于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念开展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可行性
将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念应用于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是可行的,这主要基于以下两个原因。
(一)小学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
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主要涉及数的认识、加减乘除、几何形状等内容,这些知识都可以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5。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参与购物和计算零钱来培养学生对数的概念和运算能力;通过让学生观察身边的几何物体来学习几何图形的名称和性质。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的应用意义。
(二)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特点和实际认知能力
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喜欢通过观察、实验和实践来获取知识。因此,运用生活化教学法来教授数学知识更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通过将数学教学融入具体的生活场景和问题,学生可以在实际操作和思考中更深入地理解数学概念和原理。同时,实施生活化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创造力和合作能力,这些可以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三、基于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念的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路径
基于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念的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和实践中发挥创造性。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特点设计符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教学活动,并及时给予学生指导和反馈,引导学生有效地掌握数学知识。具体来讲,基于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念,教师可以依据以下三个路径实施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当学生对学习内容有兴趣时,他们才更愿意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更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并能够持续保持学习的动力,从而显著提高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采用适当的方式激发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真正享受学习的过程,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从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成果。大量的教育实践表明,当学生能够将学习内容与自己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并能感受到学习的实际应用意义时,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会更高。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可以从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念出发,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化情境,以此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究与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授“分数乘法”这一知识点时,教师不必急着向学生讲解分数乘法的具体计算规则,而可以先在课堂导入阶段提出如下生活中经常能接触到的几种情境:(1)学校共植树120棵,其中2/5是梧桐树,1/4是榆树,其余的是樟树,学校种植的樟树共多少棵?(2)书店共有4200本新书,第一周卖出1/4,第二周又卖出剩余的2/5,现在还剩多少本没有卖出?(3)有一桶6 kg的油,第一次用去全部的2/9,第二次用去全部的1/3,还剩多少油?(4)一本书共240页,第一天看了全书的1/4,第二天看了全书的3/8,两天共看了多少页?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会遇到的情境,因此学生会产生解答这些情境中所涉及的数学题目的好奇心与兴趣。以此为基础,教师再顺势讲解分数乘法的相关知识,学生能更专注、认真地听讲。可以说,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动力,从而高效地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为其获得良好的数学学习效果奠定情感基础。
(二)组织生活化活动,深化学生的数学学习理解
相较于其他学科,小学数学学科的学习要求学生不仅要听得懂,还要对相关知识真正形成深度的理解,即学生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能只是照本宣科地讲解数学知识,而要注重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深度掌握知识内容。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历出发找到连接点,巧妙建立起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往往更能促使学生将已有的生活经验转化为推动自身更快、更好地理解与认知所学数学知识的宝贵财富。因此,基于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念,小学数学教师应立足教育实际,恰当、科学地组织生活化的教学活动,以此助力学生更好地吸收数学知识6。
例如,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这一知识点时,学生需要先理解“体积”的概念。对此,教材上将之概括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作物体的体积”。“体积”的概念虽然表述简单,但却是不少学生理解上的难点。针对此情况,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如下生活化的操作性活动:准备两个同样大的玻璃杯,一个盛满水,一个放入一块石头后再倒满水。在向两个杯子里倒水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向没有石头的玻璃杯中所倒的水量要多于向有石头的玻璃杯中所倒的水量。以此活动为基础,教师可顺势向学生讲解两个同样大的玻璃杯所盛的水量不同的原因在于其中一个玻璃杯中有石头,这颗石头占了原本可盛水的空间,而这部分空间便是该石头的体积。在这一贴近生活、可动手操作的数学活动中,学生们切实建立起了对于“体积”这一数学概念的认知并形成了深度理解,由此,生活化教学的意义与价值得以凸显。
(三)设计生活化习题,强化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应对考试,更重要的是要能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为个人和社会提供有益的服务。这一观点与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念高度契合。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小学数学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通过强调知识与实际生活间的联系,使学生真正理解知识的意义和价值,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考如何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帮助他们建立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知识框架,推动与提升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实践能力。具体来说,小学数学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生活化数学习题,引导学生在完成习题的过程中复习与巩固所学到的知识,同时学会灵活地运用知识。
例如,在“百分数应用题”的教学中,教师可着重引导学生找到关键量"1"。因为百分数就是以1作为基准进行计算和表示的,通过将问题所涉及的数量与总数对比,并将其转化为百分数,可以更清晰地理解和解决问题。举例来说,如果一个学校有500名学生,其中60%是女生,那么可以将问题中的关键量“1”设定为总学生数500,即1个单位表示500名学生。然后,根据问题描述可以计算出女生人数为0.6×500=300(人),男生人数为0.4×500=200(人)。在学生听懂上述讲解的基础之上,教师可有针对性地为学生呈现如下生活化数学习题:
习题一:辰辰去年9岁,体重40 kg,今年上半年体重增加了10%,经过暑假减肥,体重又减轻了10%,辰辰的体重与去年相比是轻了还是重了?
习题二:一批水果中,梨比苹果少20%,香蕉比梨多15%,香蕉是苹果的百分之多少呢?
习题三:工人修一条公路,第一天修了全长的20%,第二天修了63m,这时还剩下全长的一半,公路全长是多少呢?
这些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习题,一方面能充分调动学生思考与完成习题的兴趣,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练习中来,另一方面能使学生通过解决具体的数学题目强化数学应用能力、实践能力,这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可见,将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念融入数学习题设计之中,可以推动学生高效地学习数学知识。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于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念的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从而推动其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为其后续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带来积极影响。与此同时,小学数学教师也应当意识到生活化教学的设计和实施并不容易,需要教师具备创造力、敏感度和灵活性,以确保能将学科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机结合;还需要教师能够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支持和指导,以确保学生能够真正理解数学概念并将其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在后续的教育实践中,笔者将继续加强对基于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念的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研究,希望能够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不断改进和完善这一教学方法,为小学数学教学带来更多的启发和创新,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田治勤.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中的应用[J].中外交流,2018(9):160-161.
[2]王金珠.陶行知创造教育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启迪[J].华夏教师,2018(7):76-77.
[3]王利梅.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探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1(23):36-37.
[4]陈梦雨.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数学大世界,2021(1):46.
[5]孟凤丽.例谈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2(21):97-98.
[6]陈玉梅.继承陶行知教育思想打造小学数学“善学课堂”[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8,34(12):48-51.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11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