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文学科教学离不开任务的设计,教师需要深度研究教学内容,为学科教学提供丰富学习资源。学习任务形式多种多样,教师要注意整合目标主题内容、做好学情调查、精选活动形式、贴近生本思维设定问题化情境学习任务,对问题资源进行整合处理,延伸训练维度,让学生有主动思考的机会。本文从四大主题性情境任务设定入手,通过深入理解任务设计的内涵和特点,将其与学科教学紧密结合,对学习任务群视域下小学语文情境建构教学的有效策略进行探索研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习任务群,情境任务,构建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以“学习任务群”组织课程内容。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情境构建,凸显语文学科目标追求,教师需要深度研究教材内容,整合教学内容、研究具体学情,推出直观性情境任务,以顺利调动生本学科思维。主题化情境任务具有鲜明的目标要求,生活化情境任务倡导生活对接、活动化情境任务追求学习体验、问题化情境任务强调思维历练。这种教学模式为学生主动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学习,提高学习效果。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推出适合的学习情境任务,为学科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紧扣目标设定主题性情境任务
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设计语文学习任务,要围绕特定学习主题,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识字内容,选择适宜的学习主题,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识字、写字、诵读、积累、探究的兴趣。所以,在设计学习任务时,教师应针对学生学习心理,设定突出鲜明的主题,为学生探索清晰路径规划。
(一)整合目标主题内容
学习任务设计需要有鲜明的主题,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度解析,对学习任务进行系统性设计,满足不同群体学生的个性诉求。课堂教学本身带有鲜明的系统性、渐进性,教师设计主题性情境任务,还要对教学情境呈现形式进行深入研究,将目标融入主题任务之中,以提升目标与主题的贴合性。整合目标主题内容,教师要对学习任务进行针对性设计,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操作指导,让更多学生顺利启动学科思维。
如教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乡下人家》这一课时,教师先展示一幅插图,要求学生观察、讲述其中的内容,并结合文本阅读归结乡下人家的生活特点。学生对照课文进入研读环节,结合自身生活经历,在观察讨论基础上形成学习共识。在集体讨论时,学生主动发言,讲述插图内容,介绍乡下人家的环境特点,教师鼓励学生展开延伸思考,对乡下生活进行对接梳理和评价。学生大多有自身生活经历,对乡下生活也有一定了解,教师设定主题鲜明的学习任务,为学生创造系统探索的机会。学生观察插图、阅读文本、讨论话题、归结发言,整个学习带有鲜明的程序性、渐进性,因为有插图的助力和支持,可以成功调动学生学习思维,确保学习任务顺利推进。
(二)设计知识能力任务
主题性学习任务包括诸多内容,识字学习记忆、背景知识梳理、文体知识归结、鉴赏方法学习、写作方法总结等,都属于学科知识学习范畴。学生大多没有知识主题目标意识,教师要针对具体学情设计知识归结传授目标,让学生在知识梳理、搜集、整合学习中形成系统性认知。知识主题性学习任务呈现形式众多,教师要做好筛选工作,引导学生快速进入到主题性学习活动之中,在实践探索过程中发展学科核心能力。
例如,四年级下册《琥珀》是一篇说明文,教师先介绍说明文的基础知识,包括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说明对象等内容。学生刚刚接触说明文,对说明文文体知识不是很了解,教师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具体讲解,为学生提供清晰学习路线。学生初步掌握说明文常识后,教师鼓励学生对《琥珀》这篇说明文进行集中学习,运用这些说明文常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学生开始思考和讨论,教师适时参与对话之中,为学生顺利进入学习任务提供帮助。教师传授说明文具体常识,布设系统性学习任务,将说明文常识学习渗透到学习任务之中,学生接受任务后,能够主动运用相关知识展开学习和探索,课堂学习渐入佳境,学习能力得到进一步强化。另外,教师设计学习任务群,要有意识地渗透学科知识,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为后面深度探索学习奠定基础。
二、链接生活设定生活化情境任务
在某种程度上,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有一定的对接度,教师应深入研究教材和学情,找到教学对接点,为学生准备更多生活化的学习任务,不仅可提升任务的契合性,对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也有重要作用。
(一)做好生本学情调查
学生对学习任务比较熟悉,但学习基础存在个体差异,其学习能力和操作效率存在较大差距,教师对此需要有理性分析,对学习任务进行优化设计。学生生活经历不同,其生活认知也不在同一水平线上,教师在进行学情处理时,要对不同制约因素进行科学处置,以提升学习任务设计的契合性。如果有可能,教师在学习任务设计环节应吸纳部分学生参与,可以大幅提升学习任务设计的针对性。
如在教授《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这篇课文之前,教师先期布置阅读预习任务:其一,熟悉课文内容,了解纳米技术的基本内容。其二,借助网络搜集生活中纳米技术应用案例,准备参与集体讨论活动。其三,根据纳米技术应用现实,展望未来纳米技术的应用,展示个性设计和创意理解。学生接受任务后,开始研究课文内容,并借助网络展开自主搜集,自发进行集体讨论活动,逐渐找到学习文本的路径和方法。教师设计三项学习任务,三项学习任务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学生对纳米技术应用比较好奇,自然能够主动接纳这些学习任务,深度阅读文本内容,利用多种信息渠道搜集相关信息,自行研究纳米技术的广泛应用前景。教师利用学习任务群展开教学设计,要求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学习探索,其学习主动性被成功调动起来。
(二)设计生活应用任务
语文学科与学生生活融合度较高,教师在设计学习任务时充分考虑学生生活经验基础,这样可以大幅度提升任务执行效率。文本解读考虑学生接受实际,设计自主阅读和集体互动阅读任务,利用学生关注的生活问题打开阅读程序,或者投放质疑性阅读学习任务,让学生主动进入到阅读核心,在情感诵读、阅读讨论、学习反思中建立学科能力。学生学习基础存在个体差异,这是最基本的学情信息,教师结合学情调查设定学习任务,也能够有效提升其学习效率。教师深度解读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高度对接,能够创造更多学习任务设计契机。
如教授《猫》这一课时,教师与学生一起阅读课文内容,了解猫的生活习性,鼓励家有宠物的学生,主动介绍家庭宠物的生活特点,不妨借鉴课文叙述方式,学生有生活经历,对自己的宠物最为熟悉,自然会积极响应,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教师设计家庭宠物介绍展示活动,成功调动学生参与主动性,这个学习任务本身带有系统构建的意味。学生需要先阅读文本内容,了解文本构建和讲述方式,然后组织语言,分析家庭宠物的特点,找到讲述的切点,展示自己宠物的生活习性。学习任务与生活对接,为学生主动学习创造良好条件。
三、对接活动设定体验化情境任务
在教师针对学情设定学习活动方案时,应设定鲜明的体验路线,让学生在主动性学习中发展学科能力。其中阅读、鉴赏、演绎、展示、读写等学习任务,都是语文学科最为常见的,教师要作好精心选择。
(一)精选学习活动形式
学习任务与学习活动相结合,是最为常见的学习方式。诵读文本与诵读比赛结合、识字学习与识字游戏结合、阅读鉴赏与阅读讨论结合、读写训练与课堂展评结合,都能够创造出不同的学习活动形式。教师对学习任务内容进行科学研究,为学生提供适合的学习形式,能够为学生带来更多学习选择的机会,也能够顺利启动学生学习主动思维。学生动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其感知体验会更为深刻,教师精选学习活动形式,将学习任务融入其中,训练价值极高。
如教授《海上日出》时,教师设定阅读鉴赏学习任务:先期阅读文本,聆听配乐诵读音频,然后选择适合的片段,自行找到鉴赏角度,规划鉴赏方案,提交鉴赏总结,展开互动评价活动。教师设计系统性鉴赏学习任务,为学生规划清晰操作路径,学习任务群特征鲜明,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得到强化。阅读鉴赏本身带有专业性,教师对学习任务进行详细分解处理,将学习任务分成几个组成部分,学生逐渐找到学习切点,顺利进入到探索学习环节,其感知体验更为鲜活。教师利用学习任务群推进教程,学生接受自然顺畅,说明教师教学设计是比较适合的,学生学习表现可圈可点,其学习认知呈现体系性。鉴赏学习活动本身没有太多新鲜感,教师从路径规划角度进行具体设计,给学生带来最为清晰的操作路线,成功调动学生探索学习主动性。
(二)设计演绎展示任务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较多适合演绎的内容,学生对演绎、展示、游戏、比赛等学习活动也情有独钟,特别是课本剧创编演绎活动,学生乐在其中。教师给学生更多自主创作和表演的机会,这样可以创造更多学习探索起点,为更多学生提供独立探索和集体互动的机会,确保学习任务的圆满完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正确设定学习任务,将学习活动与学习任务有机融合,势必会带来更多学习内驱动力。教师设计课本剧学习任务,学生回馈更为及时主动。
如教授《小英雄雨来(节选)》时,教师围绕小说主要情节设计学习任务:小英雄雨来是主人公,在鬼子面前,他的表现可谓机智勇敢,进入学习小组,集体创作课本剧脚本,准备参与班级集体遴选活动,看哪一个小组的剧本设计更为精彩。学生对课本剧创编学习任务比较熟悉,教师下达任务后,各个小组都能够积极面对,研究气氛火爆起来。展评环节,教师组织学生互动评价,逐渐推出一些优秀的脚本,为学习小组集体演绎创造条件。教师组织学生创编课本剧,鼓励学习小组展开集体演绎行动,要求学生进行互动评价,这些任务形成任务群,而且与学习活动相结合,学生喜闻乐见,课堂组织有序高效。
四、贴近思维设定问题化情境任务
在教师深入研究教材设定训练任务时,应主动渗透思考问题,能够对学生形成心灵触动,让学生在延伸训练中建立学科认知。故事讲述、仿写续写、反思讨论、延伸阅读等方面,都属于语文学科任务范畴,教师要做好对应设计。
教师要有意识推出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化训练学习任务,以强化其训练价值。语文学科训练不能局限在课堂之内,教师需要有延伸训练长度的意识,将训练任务进行巧妙设计,以提升其训练效度。教师可以利用更多设计手段呈现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自身训练实际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无疑能够创造更多学习成长契机。
如《宝葫芦的秘密(节选)》是一篇童话,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阅读文本、讲述故事、演绎情节等,在设定系统训练学习任务时,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学习思维,取得较好的组织效果。首先是阅读讨论,教师要求学生结合教辅材料阅读设定阅读质疑问题,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专业讨论,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讲述故事是最为常见的学习任务,学生对此最为熟悉,经过小组展示和评价,学生可从中获得不少学习感悟。角色演绎活动是学生比较喜欢的环节,教师设定演绎学习任务,应提出具体的学习要求,为学生带来更多学习收获。这样,教师借助故事讲述、集体评价、角色演绎等训练任务展开设计和组织,可在教学设计上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另外,读写结合是最为常见的学习任务,教师设计读写任务时可融入学习问题,让“问题”成为学生主动读写的线索,为学生带来更多训练辅助和启示。教师设定学习问题时,要与读写任务高度契合,对学生学习思维进行启迪和发动,引导学生主动展开学习和思考。特别是集体质疑阅读、读写讨论、矫正思考等学习活动,都能够为读写学习任务顺利落实创造良好条件。
在新课标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他们需要积极推出有效的教学方案,以适应这一变化。这包括利用多种学习任务进行具体调度,为学生提供更多主题性、生活化、体验化、问题化的学习任务。总的来说,新课标的深化为小学语文教师提供了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他们需要积极应对这一变化,推出有效的教学方案,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成长。
参考文献:
[1]钟爱华.以情境创设提升语文任务群教学实效[J].华夏教师,2023(28):65-66.
[2]施玮华.学习任务群下的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策略[J].山西教育,2023(11):53-54.
[3]滕衍平.高通路迁移:学习任务群中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特质[J].语文教学通讯,2023(33):15-17.
[4]殷凯静.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下小学语文读写教学的情境创设[J].试题与研究,2023(34):72-74.
[5]高静秋.创设主题情境,设计“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的语文实践活动[J].小学语文教师,2023(4):19-20.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10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