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大学发展规划、校长领导力的内涵及其关系,然后分析了大学发展规划面临的问题,接着论述了大学校长在大学发展规划中的角色定位,最后从战略思维能力、规范责权能力、统筹协调能力、角色转换能力、崇高人格魅力五个方面说明了校长领导力在大学发展规划中的作用。
关键词:校长领导力,大学发展规划,作用
发展规划是大学在现有的状态下,对未来五年预期达到的目标而做出的系统、整体的设计。面对当今不断发展变化的复杂社会环境,大学校长在大学发展规划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对大学校长领导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大学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具体实施过程中,从始至终地定位好大学校长的角色及发挥好其作用,即提升大学校长领导力以扮演好角色及承担好责任,这是科学编写大学发展规划并有效执行的重要保障。
一、大学发展规划、校长领导力的内涵及其关系
(一)大学发展规划
大学发展规划是大学力求改变现状并指向未来的行动纲领。别敦荣[1]指出,大学发展规划可以帮助高校领导和全体教职员工明确自己所在工作岗位的地位、意义、价值和所需承担的工作任务,领悟自己所做工作对发展规划预期目标实现的作用,以促使大学达到所设定的目标并实现自主发展。近20年来,平均每五年我国高等学校必须做的一项工作就是修订大学发展规划,如从“十一五”发展规划到“十四五”发展规划等。
在大学建设与发展、改革与创新的过程中,发展规划能起到统领作用。大学发展规划具有谋划全局、规划重点、长远计议和战略思维四个特征。谋划全局指学校规划需从整体、战略层面设计;规划重点强调在学校发展中抓住重点和核心问题;长远计议要求学校的规划具有战略性、可执行性且关注未来;战略思维则是强调整体性思考、宏观设计和重点把握。
(二)大学校长领导力
根据眭依凡[2]的定义,本文的大学校长指的是高校包括党政领导在内的大学领导者,而大学领导力中的校长力定义为包括高校党委书记等在内的大学领导者的个人素质产生的影响力,即包括大学党政领导班子所有成员在办学治校中表现出来的领导力。他提出的大学领导力七要素模型中,校长力作为其中一个要素,在高校的治理与发展过程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他强调,推进大学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大学领导力提升的必经之路,在推进大学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大学及大学的领导者必须承认大学是一个学术生态组织,它拥有系统复杂的基本属性和独特规律,因此,在推进大学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需要开发和提升大学校长领导力。我国大学要想拥有国际竞争力,就应将希望寄托于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及大学校长领导力的提升。大学发展规划属于大学现代化治理过程中的战略手段之一,在大学这样一个极其庞大、复杂的组织生态中,大学领导者即校长的胜任力和领导水平至关重要。
(三)两者的关系
大学发展规划与校长领导力关系密切,校长领导力是大学发展规划得以成功实现的重要保障。陈涛[3]阐明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即大学发展规划对于大学的发展来说意义重大,而大学领导者对于大学发展规划的实现作用重大,换言之,每个有效的大学发展规划都深深受到大学领导者的影响。对于大学领导者而言,他们角色的胜任和责任的担当都是大学发展规划中的重要考量依据。
具体而言,刘献君[4]强调了大学发展规划对于大学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一是大学的发展要求有明确的指向性目标,大学发展规划是其战略性目标的选择;二是大学发展规划的落实是一个动态复杂的过程,需要厘清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从而促使目标得以实现;三是在大学不断发展的进程中,大学发展规划将会起到引导性的作用,帮助高校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而具有战略性的大学发展规划可以引领高校发展方向的选择,抓住重大工作、核心问题,然后进行正确取舍和决策。
段宝岩[5]曾指出,大学校长其实就是一个战略家,是一所高等学府的最高领导者,其对大学的长远发展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大学校长应该具有战略家的思维、眼光和气魄,拥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能力,把工作的重心放在发展规划的编制、调整和执行上,这要求校长抓大事、干大事、成大事。大学校长需要有战略家的意识和能力,这要求其能够把握时机、顺势而为,审时度势、谋观全局,解决大学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和问题,积极推进大学的改革、发展与创新,使大学的发展按照既定规划的目标前进。
二、大学发展规划面临的问题
从一定意义上说,大学发展规划也是大学使命的表现形式,这就需要根据大学内部组织要素和外部社会环境来设定发展规划的目标,以确保目标真正实施到位,这是大学使命能够实现的关键。为提高大学发展规划的有效性,从规划编制、实施、控制和评估的过程来看,有必要先根据战略管理的特点分析其面临的问题,具体如下。
(一)全局性问题
大学发展规划是一所高校的顶层设计,在整个过程中需要顾及全局,尤其是教育质量问题。教育质量是高校最核心的问题,大学有必要把确保教育质量作为核心战略来考虑。但很多高校认为,保证教育质量只是教师教学需要考虑的问题,其实不然,对于高校这样一个育人主体来说,教育质量关系到学校的方方面面,如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学条件、教学设施、师资队伍、科研水平、校园文化等,这是一个系统性、全局性、战略性的问题。
(二)管理主体问题
在大学发展规划实施过程中,规划实施和规划管理是同一个主体。通过总结“十一五”至“十三五”规划的成果,许多高校都感受到的一个问题是大学发展规划与具体实施相脱节,未能有效地促进学校的发展。大学发展规划需要全校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支持与配合,才能有效实现。
(三)资源配置问题
很多高校将经费的筹措、使用放在大学规划管理的突出地位,而并未考虑到资源的有效配置,这里的资源包括经费、实物和人力资源等。特别是许多地方高校在办学中为了迅速扩张与发展,存在贷款建校的现象,其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资源没有合理配置等问题。
(四)长远性问题
大学发展规划具有长远计议的特征,有实施的具体时限要求,要求学校的战略规划要体现其长久性,这体现的是校长的战略思维,而不是校长个人的意愿。很多高校因为领导的变换,导致新旧领导的工作衔接不上,从而出现工作不连续的问题,给发展规划的实施带来了阻碍。
(五)复杂多样问题
大学的庞大、复杂及多元性决定了大学发展规划的多面性。每所大学的地理位置、历史渊源、文化底蕴、人员构成、师资队伍、学科结构不同,其发展规划也应体现出独特性,大学发展规划编制的过程也是一个大学的创造过程。
三、大学校长在大学发展规划中的角色定位
国外学者指出,大学校长的角色与责任表现在他们在没有学术任务和理论研究兴趣的情况下,根据规划有秩序地发展大学,以指导大学未来的政策制定和大学治理。大学校长具有职位上的“位置优势”,往往承担着多个角色,根据谢安邦和周巧玲[6]的划分,大学校长是大学发展规划的策划者、决策者、执行者和监督者,大学的发展与校长的战略思维、理想信念、教育理念等都有密切联系,他们承担的不同角色对大学的发展有非常大的影响。
(一)大学发展规划的策划者
大学校长作为大学发展规划的策划者,对大学的愿景、办学思路、办学定位都负有责任,需要进行深入思考与合理的研究,就发展规划提出长远目标和发展思路,尤其是对大学进行改革与创新。陈正权[7]指出大学校长作为一所高校的策划者,对学校进行合理定位尤其重要,这是大学办学的战略基础,它决定着大学的发展方向和成功失败。高校办学主体多元化、形式多样化,既需要充分考虑整个国家的社会发展情况,还需要结合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情况等决定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大学校长必须是优秀的战略家,他们必须树立建好大学的愿景,根据大学的历史、特色和文化等特征,对大学进行合理定位,思考大学的长远战略,画好大学的未来蓝图。概言之,大学校长要做好大学发展规划的策划者。
(二)大学发展规划的决策者
大学校长作为大学发展规划的决策者,需要选择战略决策的方式,形成学校发展的凝聚力,为后面大学发展规划的顺利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陈涛指出,对大学校长而言,战略规划的决策选择是对大学校长领导能力和管理水平的一次重要考验,做决策要求领导者拥有冷静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要求明确何为调整、具体调整什么、什么时候进行调整及如何进行调整等问题。换句话说,大学校长不仅要全面、客观地评价上一期的发展规范,还要深入分析当前学校的内外部环境与资源,能准确预判未来几年内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因此,凡是优秀的大学校长,必将是出色的战略思想家和规划决策者,能在不断变化的复杂环境中把握大局、运筹帷幄,正确合理地做出决策。
(三)大学发展规划的执行者
克拉克·克尔[8]在描述巨型大学校长面对的工作局面时,曾引用鲁道夫的一句话:“校长职位是充满危险的职位,他要对付那么多的模棱两可,遭遇那么多不同的事,要面对一种微妙的利益平衡,一种文质彬彬的拔河,一种对各项强调的混合。”在当今大学改革与发展的进程中,大学校长面临的情况复杂,所需要协调的利益主体、所受到的约束及所要面对的服务对象等纷繁复杂,其需要扮演好大学发展规划中的执行者。在大学发展规划的执行过程中,校长需要发挥领导作用,动员全校师生参与规划实施,确保各项任务得到有效推进和落实;需要协调和管理各种资源的配置,包括人力、财务、实物资源等。此外,校长作为学校的代表,需要与政府部门、社会机构、行业组织等外部机构进行沟通和交流,促进资源共享、合作发展,为学校的发展提供外部支持和资源。概言之,大学校长在大学发展规划的执行过程中扮演着核心领导者和执行者的角色,他们的决策、领导和管理能力对于大学发展规划的顺利实施和学校长远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因此,在大学发展规划实施的过程中,校长的执行力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
(四)大学发展规划的监督者
在大学发展规划的实施过程中,大学校长扮演着激励者和监督者的角色,需要充分发挥领导与管理才能,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来激励和感召教职员工投身教育事业,推动大学发展规划的实现,保证大学的发展不偏离既定的方向。即大学校长承担着确保规划顺利实施、促进学校健康发展的重要责任。第一,大学校长负责监督大学发展规划的实施进度。他们需要确保各项任务按照计划有序推进,及时发现和解决实施中的问题和困难,以确保大学发展规划能够按时完成。第二,大学校长需要监督资源的利用情况。这包括人力、财务、实物资源等。他们需要确保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避免资源的浪费和滥用,以支持大学发展规划的顺利实施。第三,大学校长负责对大学发展规划实施的成效进行评估。他们要将实施成效与大学发展规划设定的目标进行对比,分析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以确保大学发展规划能够取得预期的效果。此外,大学校长需要监督大学发展规划的社会影响。他们要关注大学发展规划实施对学校声誉的提升及对社会的贡献等方面,以确保大学发展规划的实施符合社会期望和要求。第四,大学校长需要监督大学发展规划的持续性发展。他们需要不断优化大学发展规划内容和实施方式,使得大学发展规划能够与时俱进,适应学校和社会的发展需求。概言之,大学校长通过监督大学发展规划的实施进度、资源利用情况、成效评估、社会影响和持续性发展,可确保大学发展规划能够顺利实施,为学校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四、校长领导力在大学发展规划中的作用
大学校长作为学校发展的领路人,需要明确学校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以及如何将学校的发展目标与国家、社会的发展需求相结合,而校长领导力能够确保学校的发展规划符合实际,具有前瞻性和可持续性,能够促进学校与政府、企业、社会各界的合作,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能够推动学校在教育教学、科研管理、学生工作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不断提高学校的整体水平。校长领导力在大学发展规划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具备强大的领导力和战略眼光,大学校长才能够确保学校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根据前文分析,校长领导力对大学发展规划的有效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基于文献研究全球大学校长领导力特质和动态可以得出,大学校长领导力主要包括行政领导团队能力、独特领导风格魅力和引领大学动态能力。根据笔者在博士课程学习期间,尤其是在教育领导理论与实践课程课堂学习及个人工作实践中的体会,笔者认为大学校长领导力包括战略思维能力、规范责权能力、统筹协调能力、角色转换能力和崇高人格魅力,如图1所示。
(一)战略思维能力
战略思维能力指的是个人或组织具有全局性、长远性、根本性的重大事项谋划的思维能力。一般来说,战略管理包括组织内部结构要素和外部环境分析,以及战略的规划、实施、控制及评价等环节。对于今天的大学来说,每一所大学为了把大学办得更好,都需要进行战略管理。博德斯顿在《管理今日大学:为了活力、变革与卓越之战略》中曾说过:“每个人都听说过战略规划,大部分大学也都有过自己的战略规划,但是不是每个人都有跟战略规划有关的成功经历,提起战略规划,许多人已经感到疲倦,尤其是说到战略规划是什么、它能做什么的时候。”在大学的战略规划执行中,有的大学取得了成功,有的大学以失败告终,其中的原因有很多,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校长领导力在规划中所起的作用。有战略思维能力的大学校长,他们会把学校置于一个全新的战略理念的引导下,在战略管理的不同环节,对组织观念、校园文化、大学制度、组织行为等进行全新的构建。同时,他们还拥有坚定的信念、敏锐的洞察力、高效的执行力、超然的判断力、卓越的战略管理能力、吸引人的领导魅力、理性的思维能力、强大的抗压能力等[9]。
图1校长领导力在大学发展规划中的作用
在大学发展规划的编制和执行过程中,尤其是那些规模比较大、具有结构化特点和功能比较复杂的大学,它们所处的环境相对来说也比较复杂,这些高校往往具有竞争性、可计量性和可预测性。而大学校长为了提高学校的竞争优势,会在大学发展规划的实施过程中使用一些技术。例如,大学校长会应用数据分析和技术分析等,在大量收集自身信息、环境信息和竞争对手数据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大学发展规划与现状、条件的相匹配问题。在此情况下,战略形成的过程就是一个基于分析和计算的战略选择的过程,大学校长会正确使用分析结果并合理做出具有战略思维的规划和决策,这对大学的发展前景起到引导性的作用。概言之,校长的战略思维能力是有效实施大学发展规划的第一步。
(二)规范责权能力
规范责权能力指的是个人或组织具有规范在自身定位上所拥有的责任、权力及利益的权衡处理能力。大学校长作为学校的最高领导者,他们手中的权力和应该承担的责任需要平衡和规范。有学者强调了校长在价值观和道德方面的引领作用,以及其对大学治理规范化的重要作用,关注校长在大学治理中权力分配合理性、权责明确性对大学管理效能的影响。还有学者认为规范责权能力涉及校长权责边界的明晰及权力的合理分配,这对大学的管理效率和正常运行具有重要影响,校长的认知、创新和组织管理能力,决定了校长领导大学的能力。校长领导力对于大学的管理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校长拥有规范责权能力是确保学校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大学校长的规范责权能力是指其具备规范的职权行使能力和承担相应责任的能力,即校长在对学校内部管理、教育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领导、决策和实施时,必须遵循国家法律法规、教育政策及教育伦理规范来行使相应的权力。同时,要有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服务意识和团队协作意识,能对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负责,合理分配资源,并进行道德和价值观引领,保证教学方向正确,保障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全面发展。这种能力体现了校长领导力,是推动学校各项事业不断发展的关键。
(三)统筹协调能力
统筹协调能力指的是个人或组织具有洞察事物、谋划工作、整体部署、整合协调、有效沟通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大学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组织,大学发展规划的实施过程涉及多元利益相关者,而大学校长是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整合者。不管何种大学运行模式,大学校长始终是一所大学的掌舵人,需要协调和处理各利益者之间的关系,如内部有各职能部门、二级学院和下属单位等,外部有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和地方社会等。李欣然[10]从大学治理结构进行分析,认为内部需要处理好各种权力与责任、资源配置等关系,外部需要取得地方社会及政府的支持,从而构建一个协调共生、协同发展、秩序规范的治理结构。因此,在大学这样一个组织系统中,大学校长需要做到权力、责任、资源之间的平衡及相互整合,以实现大学发展规划的有效性。
(四)角色转换能力
角色转换能力指的是个人或组织具有根据不同的社会地位或从事不同的职业岗位及时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并拥有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模式的能力。关于大学校长的角色,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划分方式,但是大部分学者都认为大学校长具有多重身份和角色。这要求大学校长拥有角色转换的能力,在不同的工作内容、不同的工作阶段学会切换自身的角色,使其跟工作相匹配,发挥每一个角色的核心功能,根据角色具备相应的领导水平与管理能力,从而促使大学发展规划的实施更加有效[11]。具体而言,作为策划者,大学校长需要具备前瞻性和战略性思维,能够规划长远发展计划,确保其与大学办学目标一致;作为决策者,大学校长需要快速、准确地做出各种决策,涉及资源、人才、科研等方面,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确保决策科学可行;作为执行者,大学校长要协调推动计划实施,需要适应不同团队和环境,灵活运用领导风格,促进团队高效协作;而作为监督者,大学校长需要审视评估大学运行状况,确保计划顺利执行。角色转换能力是成功领导的关键因素之一,能够帮助大学校长更好地应对不同工作场景和需求,推动大学全面发展和持续进步,体现卓越领导水平和协调能力,有助于其履行领导职责,推动大学进步。
(五)崇高人格魅力
崇高的人格魅力指的是个人拥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良好的性格、非凡的特质等,具有在各方面吸引人的能力。在管理学的研究领域,有关领导力的研究较多,研究表明领导者道德、修养、人品、人格等非权力性的影响力是作为领导最永久、最具有感染力和凝聚力的作用力。大学本身就是一个具有生命气息的大组织,这对大学校长领导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拥有崇高人格魅力的大学校长,不仅能够赢得教职工的敬重和信任,还能够在学术和管理领域中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崇高的人格魅力让大学校长成为学校师生、员工及校友值得信赖和尊重的领导者,拥有良好的声誉,能够促进学校发展。大学校长能激发教职工内在动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促使教职工形成积极向上的组织文化,从而提升学校综合实力。他们可以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塑造积极向上的学校氛围和价值观,培养学生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拥有崇高人格魅力的校长在外可以建立良好的关系网络,赢得各方的认可和支持,为学校发展提供外部资源和合作机会。在应对挑战上,大学校长可以开放、公正和坚定态度面对困难和挑战,凝聚学校力量,化解危机,实现发展突破。崇高的人格魅力不仅是个人素质,还是校长领导力的体现,能为学校带来良好声誉,并注入新的发展活力和动力。
五、结语
在大学发展规划中,校长领导力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探讨了校长领导力在大学发展规划中的作用,能够促进学校快速发展。大学校长既要担任大学发展规划策划者、决策者、执行者和监督者等多重角色,同时需要具备战略思维能力、规范责权能力、统筹协调能力、角色转换能力和崇高人格魅力等领导力要素。战略思维能力能使校长理解外部环境和内部实际,制定正确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规范责权能力能确保学校各部门的职责和权力范围明确,实现高效的组织运转。统筹协调能力能帮助校长整合资源、协调利益关系,推动学校整体发展。角色转换能力能使校长灵活应对不同情境和角色需求,发挥多重领导职能。崇高人格魅力是校长领导力的核心,能够赋予校长信任和尊重,塑造积极向上的组织文化。概言之,大学校长在发展规划中发挥着重要的领导力作用,需要兼具多重角色,同时具备战略思维能力、规范责权能力、统筹协调能力、角色转换能力和崇高人格魅力。这些要素相辅相成,为大学校长引领学校朝着既定目标稳健前行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别敦荣.论大学发展战略规划[J].教育研究,2010,31(8):36-39.
[2]眭依凡.大学领导力提升:推进大学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践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21(1):10-20.
[3]陈涛.角色与使命:大学发展战略规划中领导的作用[J].现代教育管理,2014(4):43-48.
[4]刘献君.大学校长与战略:我国大学战略管理中需要研究的几个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2006(6):1-7.
[5]段宝岩.学者、智者与战略家、CEO:中国现代大学校长的双重角色与多种能力[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1):38-41.
[6]谢安邦,周巧玲.大学战略管理中的领导:角色、挑战与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2006(9):38-42.
[7]陈正权.高校发展规划制定的价值反思与路径选择[J].云南开放大学学报,2017,19(2):53-57.
[8]克拉克·克尔.大学之用[M].高铦,高戈,汐汐,译.5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0.
[9]杨延东.大学校长在高校战略管理中的角色定位和角色转换[J].高等教育研究,2007(6):44-49.
[10]李欣然.地方大学治理结构中的校长角色扮演与冲突[J].临沂大学学报,2020,42(5):119-127.
[11]王瑶琪.功能·领导力·角色定位:现代大学与大学校长[J].北京教育(高教),2019(10):78-82.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10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