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相较于文字,小学生对色彩明亮、形象生动的图画更感兴趣,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通过插图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文章聚焦于利用插图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提出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深化文本内容理解、提升学生表达能力、领悟文本主旨内涵、强化学生写作能力以及培养综合语文素养等策略,以期为小学语文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插图,教学策略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教育理念的更新,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关注如何通过更加有效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插图作为一种视觉化的教学资源,具有独特的教学价值和作用,可以生动地展现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因此,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巧妙运用插图进行教学,以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动力,成为小学语文教师需要研究的课题之一。
一、图文互释,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图文互释是指教师借助插图这一视觉工具,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插图产生文本阅读的兴趣,强调插图与文字间的互动性,鼓励学生通过分析插图细节,提炼关键信息,并结合文字内容进行深度学习。这样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还能有效调动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理论上,插图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能够打破纯文字叙述的局限,通过直观形象的表达,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复杂的情节简单化,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然而然地进入文本世界。这种视觉先行的方法对于小学生来说非常有效,能帮助学生在感知层面建立起对故事世界的认知框架,为后续深入理解和记忆文本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小蝌蚪找妈妈》这一经典童话故事为例,其配套插图生动展示了小蝌蚪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挑战及寻找妈妈的曲折经历。插图中,小蝌蚪的外形变化、遇到的不同水生动物及其特征,都以直观生动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每幅插图,分析小蝌蚪身体的变化如何反映其生长发育的过程。同时,通过分析插图中小蝌蚪所遇到的“妈妈们”的特点,引导学生猜测后续的故事情节,进而在阅读文本时验证自己的猜想,加深对故事内容的理解。这样利用插图开展教学不仅成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还提升了学生主动阅读的积极性,达到了由视觉刺激到思维启发再到情感共鸣的递进式教学效果,使语文课堂更加生动灵活[1]。
二、细观插图,深化文本内容理解
插图不仅是对文字内容的形象补充,还是开启学生认知、情感和想象的一把钥匙。通过观察插图,学生能够在直观感受的基础上对文本形成深刻的感悟。插图提供了一种视觉叙事的语言,能够帮助学生构建情境、理解情节,强化学生对文本主题、人物特点和事件发展的掌握。尤其是对于低年龄段的学生而言,观察插图可降低文本理解难度,培养其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深化其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小壁虎借尾巴》是一篇寓教于乐的童话故事,教师借助插图开展教学能够有效构建小学语文灵动课堂。本文的插图详细地展现了小壁虎失去尾巴后的困惑和焦急情绪,以及它先后向鱼、老牛和燕子借尾巴的情景,这些生动的画面能够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小壁虎的心情变化和行为动机,是纯文字描述难以达到的效果。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细致观察插图,对比小壁虎与其他动物尾巴的差异,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动物尾巴的功能特性,如鱼的尾巴是用来拨水的、老牛的尾巴是用来驱赶蚊蝇的、燕子的尾巴是用来掌握方向的。这样,学生就能通过插图深刻地领会到小壁虎无法借用其他动物尾巴的原因,同时也能了解到大自然中生物形态与功能的高度适应性[2]。此外,通过对插图进行探讨,学生还能体会到故事背后的哲理——自我接纳与独立成长的重要性。小壁虎最终发现自己的尾巴可以再生,这启示学生要珍视自己的独特之处,在遇到困难时积极思考。
三、观图释文,提升学生表达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观图释文是一种重要的插图教学策略,指的是引导学生通过细致观察、解读插图,进一步理解文本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提升语言表达能力。插图作为一种非语言符号系统,能够直观展现文本的情境、人物和情节,促使学生在观察和解读的过程中有效锻炼观察力、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观图释文,学生不仅要理解插图本身所传达的信息,还要将这些信息与文本相结合,开展连贯而富有创意的口头或书面表达,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小蝌蚪找妈妈》的插图以生动细腻的笔触,刻画了小蝌蚪历经千辛万苦寻找妈妈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解读每幅插图,如第一幅插图描绘的是一群刚孵出的小蝌蚪四处游动,通过观察此图,学生能够体会到小蝌蚪急于寻找妈妈的心情,同时也可以了解蝌蚪生命周期的知识。随着情节的推进,插图中小蝌蚪分别遇到了鲤鱼、乌龟等动物,并逐一询问它们是否就是自己的妈妈。学生通过观察不同动物的特点和插图中的对话,能够直观地理解故事内容。在此期间,教师可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重新描述这些情节,如“小蝌蚪误以为鲤鱼是它的妈妈,因为它们都是水里的居民”。当学生最终看到小蝌蚪变成青蛙并与青蛙妈妈团聚的插图时,教师除了引导学生理解生物进化和成长变化的过程外,还可引导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描述这个感人的瞬间,以锻炼学生的叙事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3]。
四、赏析插图,领悟文本主旨内涵
插图并非对文字内容的简单再现,其可以通过视觉艺术语言与文本相互补充,构建起一个立体化的学习情境,帮助学生跨越文字障碍,进入更为生动、形象的学习空间。通过赏析插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细节观察、情感体验、故事解读等维度挖掘文本内涵,进而升华文本的主题思想。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精心选择并有效利用插图资源,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自主解读插图,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语文素养。
以《狼*山五壮士》为例,课文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五位英勇的战士为掩护大部队撤退顽强阻击敌人,最终选择跳崖牺牲的壮烈事迹。插图在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以生动直观的画面再现了历史场景,有助于学生深刻地体会五壮士的大无畏精神和崇高品质。插图通过对五壮士坚毅面部表情以及身处险峻山势环境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壮士们面对生死抉择时的毅然决然,使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到人物的坚韧与忠诚,进一步烘托出壮士们视死如归、保卫家园的崇高使命,这正是文章主旨的核心所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围绕插图展开讨论,分析壮士们的动作和神态,揣摩壮士们在关键时刻的心理活动,并结合课文叙述提炼出“英勇抵抗”“舍生取义”等主题元素[4]。通过图文互动的教学模式,教师不仅能让学生深入了解《狼*山五壮士》的历史背景和文本内涵,还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联系实际的能力,有效升华文本主旨。
五、巧用插图,强化学生写作能力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应用插图开展教学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感性认识和理性理解,还能够促进学生写作能力提升。插图可以凭借直观性和叙事性的特点,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促使学生在观察、联想、表达等环节形成连贯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插图中的细节、色彩、构图和情绪表达,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基于插图续写故事,可以锻炼学生构思布局的能力。此外,通过对比插图与原文内容,还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如何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完善自己的写作内容,使之更具感染力和表现力。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一篇反映李*钊生平事迹的文章,教材中的插图生动展示了特定历史时期的氛围及李*钊先生的人物形象。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插图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文章主题,同时将其作为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载体。首先,插图捕捉到了李*钊在工作、生活及被捕时的关键瞬间,学生可以通过仔细观察这些画面揣摩人物心理活动,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人物的表情、动作以及周围环境,从而锻炼表达能力。其次,插图可以提供一个可视化的场景,帮助学生构建丰富的故事情境。若插图展现的是李*钊在书房工作的场景,那么学生便可以根据此场景想象他当时的思想活动、生活状态,甚至编写一段关于他在深夜笔耕不辍的故事,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能锻炼学生创编故事和扩展叙述的能力。最后,针对《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类文本,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照插图,分析作者是如何通过文字来还原历史事实的,以此为契机让学生学习如何记录事件,通过恰当的叙事视角和时间线索来组织篇章结构。
六、整合插图,培养语文核心素养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插图,是一种充分利用视觉资源培养学生多元智能的重要手段,旨在通过整合插图与文本内容,构建起多维度的学习环境,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插图不仅是对课文内容的补充,还能加强学生对文本主旨、人物特点、情节发展等的理解以及对文学艺术的感知和欣赏。此外,依托插图开展教学还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引导学生根据图文信息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创新性表达。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精心选择和设计插图,确保插图与文本紧密关联且相互照应,形成图文互补的教学链,进而组织学生观察、讨论插图,解读插图背后的信息,联系文本深化理解,实现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标。
以鲁迅先生的经典短篇小说《少年闰土》为例,该文凭借细腻的人物描绘和浓厚的乡土气息深受读者喜爱。小学语文教材中配有反映闰土形象和生活场景的插图,这些插图是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载体。首先,通过对插图中少年闰土的形象进行细致观察,学生能够深入了解闰土质朴、勇敢、智慧的个性特征。如插图展现了闰土月下刺猹的场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握闰土的动作和神态,分析其机智勇敢的性格特质,进而与文本描写相结合,深化对闰土形象的理解。其次,基于插图展现的乡村背景,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鲁迅笔下的江南农村,感受独特的地域文化和风俗习惯,以此丰富学生对课文历史背景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如插图描绘了闰土家院落的景象,这些都能让学生在视觉上直观感知当时闰土的生活状态和社会背景[5]。最后,在课堂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基于插画创作或改编故事,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锻炼学生书面表达的能力。如可以让学生尝试根据课文内容添加或修改插图中的某个细节,或者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幅新的插图,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水平。
综上所述,插图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灵活运用,能够促进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推动小学语文教育创新与发展。未来,小学语文教师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插图的应用策略,以适应日益丰富的教材内容和多元化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张潇天.巧用插图,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小蝌蚪找妈妈》为例[J].阅读,2023(47).
[2]吕艺旋.破译教材插图密码提升课堂教学实效——小学低年级统编版语文教材文本插图使用探析[J].语文新读写,2021(21).
[3]黄静娟.灵动多姿玩转生字——小学语文课堂中识字教学策略[J].小学生(下旬刊),2021(6).
[4]石丽丽.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灵动起来——略叙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艺术[J].考试周刊,2020(20).
[5]陈丽卿.灵动课堂个性飞扬——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浅析[J].吉林教育,2015(2).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08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