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职辅导员职业获得感的提升策略论文

发布时间:2025-01-13 17:20:5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摘要:文章首先论述了高职辅导员职业获得感的内涵,然后分析了高职辅导员职业获得感的影响因素,接着阐述了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职辅导员职业获得感提升的重要意义,最后提出了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职辅导员职业获得感的提升策略,包括塑造良好心态,提升积极的情绪体验;挖掘优秀品质,培育积极的人格特质;优化工作环境,构建积极的支持系统。
 
  关键词:职业获得感,积极心理学,高职,辅导员
 
  获得感作为中国语境下一个具有温度的诠释幸福的概念,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过程中,民众获得感已成为改革发展的原动力,同时也是影响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因素。高职辅导员作为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中流砥柱,肩负着价值引领的重要职责,其获得感水平与其工作成效有着密切关系,进而影响着职业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目标的实现。近年来,国家愈发重视辅导员队伍的成长与发展,陆续出台了《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了顶层设计、管理制度和待遇条件等保障。但是职业院校辅导员获得感现状如何,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影响?目前,暂未见深入的研究。运用积极心理学理念,探索提升高职辅导员职业获得感的策略,不仅可以促进辅导员队伍的健康稳定发展,而且对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故本文将对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职辅导员职业获得感的提升策略进行探究。
 
  一、高职辅导员职业获得感的内涵
 
  近年来,学者对于与辅导员获得感密切相关的满意度和幸福感的研究较为深入,但对辅导员职业获得感的研究并不丰富。总结以往的研究,学者们主要从三个角度探讨辅导员职业获得感的内涵。第一类是需求层次理论角度。林舒[1]认为,辅导员的获得感从时间维度而言,关注眼前的“得”和可持续期待的“得”,从空间维度看,“获得感”是一种比较的结果,是个体对于外部因素的内心感受;温晓年[2]认为,高校辅导员获得感是指高校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对其成长发展需求满足过程和结果的一种积极或正向的主观体验。第二类是社会比较理论角度。陈丽英[3]的研究提到,职业获得感还包括与他人比较而产生的相对获得感,其认为职业获得感不仅是对于职业发展过程中“绝对获得”的感觉,还由个体与参照体相比后的“相对获得感”所决定。第三类是情绪体验角度。邢冠敏等[4]认为,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获得感是其自身对工作的认同感、期待感、荣誉感、成就感的总和;杨凤娟[5]认为,辅导员在实施意识形态教育及学生管理时,获得物质及精神各方面回馈从而产生可持续发展的正向情绪体验与感受即获得感。
 
  根据已有研究,征求专家意见并结合高职辅导员访谈结果,本研究认为,高职辅导员职业获得感的定义为:辅导员在从事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与承担教学与科研工作中,因物质和精神双重层面的获得而产生持续长久的满足感和幸福感等心理体验和情绪感受。
 
  二、高职辅导员职业获得感的影响因素
 
  梳理以往的研究结果可以发现,大部分学者的研究均表明,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获得感现状不容乐观。张惠等[6]的研究表明,高校专职辅导员的获得感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有不少专职辅导员产生了职业倦怠;陈燕妮[7]从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出发,分析出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获得感不足;陈丽英的研究表明,辅导员职业获得感各维度均值均低于3.5分。根据访谈结果及查阅相关文献可知,高职辅导员职业获得感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薪酬福利、工作环境、组织公平、社会支持、发展前景等外部因素,以及主观能动性、职业综合素质、自我实现等内部因素。

\
 
  (一)外部因素
 
  1.薪酬福利。马斯洛认为,在人类的五种需要中,生理需要是维持衣、食、住、行等生存最基本的需要,是人的主要生存动机,只有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后,高层次的需要才能产生。朱聿迅[8]在调研中发现,仅有6.5%的高职辅导员对薪资待遇表示“基本满意”。辅导员在八小时工作以外的对团学活动的指导、心理健康问题的疏导、危机问题的处理等一系列工作,都难以在绩效考核中具体体现。当前,在很多高职院校工资待遇向一线教学岗位和科研岗位倾斜的分配制度下,辅导员的科研奖励和课时收入较少,待遇相对较低,这极大地影响了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导致其获得感水平随之下降。
 
  2.工作环境。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金纳[9]认为“人的行为是环境的产物”,环境对一个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舒适的工作环境有助于提高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消除其职业倦怠。辅导员工作环境一般包括工作内容、工作模式、工作强度、办公配备及政策保障等方面。根据《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高等学校应按不低于1:200的标准配备专职辅导员岗位,但在调研中发现,有些高职院校并没有达到此要求,并且有些辅导员还兼任了一部分行政工作,即他们不仅需要完成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需处理日常行政工作,这在无形中增加了辅导员的工作任务,使辅导员的工作常表现为“友+师+政”的工作内容、“5+2”的工作模式,以及“白+黑”的工作强度等特点。这些都会影响辅导员的工作满意度和获得感。
 
  3.组织公平。获得感强调的是公平、公正的获得,它应该是相对获得感,不同的期待、不同的标准会有不同的感受。公平理论即社会比较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于1965年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除与个人实际报酬有关,还与员工对报酬是否感到公平有关,也就是说人们会将自身与他人的“投入产出”进行比较。就高职辅导员而言,当付出相同的努力时,其往往会将自身的付出与回报跟他人相比。当他们对比较的结果感到满意时,就会体验到积极的情绪,从而产生相对获得感;反之,就会产生消极情绪,挫伤工作积极性,进而产生相对剥夺感,降低获得感。
 
  4.社会支持。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0]高职辅导员的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多面性,处理千头万绪、复杂的校园事务性工作常会占用八小时工作以外的时间,此时,他们更渴望得到周围人的支持。如果能得到周围人的关心和认可,就会促进辅导员工作投入、减轻职业压力,从而有利于辅导员增强职业认同感,以及工作幸福感和职业获得感;反之,就会降低职业成就感,不利于辅导员身心健康。在调研中也可以发现,有些辅导员坦言,由于工作时常处于超负荷状态,需要投入大量的情感和精力,导致他们难以平衡工作和家庭的关系,往往得不到家人的理解和认可;加之,一些同事和家长把辅导员视为“高级保姆”,认为辅导员地位不如专任教师,对辅导员工作的认同感较低,不主动配合辅导员工作,导致辅导员工作难度加大,因此其在工作中往往缺乏存在感,很难体会到职业获得感。
 
  5.发展前景。《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提出,辅导员具有教师和管理人员双重身份,要落实专职辅导员职务职级“双线”晋升要求,推动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根据上述文件的规定,高职辅导员的职业生涯发展主要有三个方向,一是从事管理工作,二是从事专职教学,三是从事辅导员工作,走专业化职业化道路。从职务晋升上来看,在高校去行政化的背景下,辅导员想在行政职务上实现个人提升相对较为困难。从职称上来看,辅导员很难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教学科研。在调研中发现,大部分的高职辅导员在职称评审上与专任教师同台竞技,其业绩往往处于劣势。在《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规定中,辅导员可以进行职业等级评级,但在调研中发现,很多高职院校并没有真正实施运行。因此,高职辅导员发展空间受限,导致他们感到职业前途渺茫,对未来职业规划不清晰,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职业获得感。
 
  (二)内部因素
 
  1.主观能动性。从获得感的实现途径看,个体并非被动地接受各种资源对自身发展的支持,而是更愿意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获取各种基本需要的满足[11]。个体主观能动性是职业获得感生成的重要因素。当辅导员把工作当成事业,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工作,就会表现出对学生管理工作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在工作中也会善于动脑、勤于思考,提升思维层次,从而享受到工作的乐趣,体验到积极向上的情绪,职业获得感也会更强。但在调研中发现,一部分辅导员对职业教育缺少正确的理解,对辅导员岗位缺乏正确的认识,职业生涯规划模糊不清,存在“等、靠、要”观念,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够,未能激发内生动力和内在的潜能,因而很难在工作中产生较强的获得感。
 
  2.职业综合素质。尽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中要求,作为一名职业化、专业化的辅导员,应当具备宽广的知识储备,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政治学、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伦理学及法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辅导员工作繁重,很难抽出时间和精力去系统地学习、提升及完善自我。在调研中发现,辅导员队伍以’90后为主,他们大部分工作年限不长,在辅导员岗位上不满五年,缺乏一定的学生管理经验。随着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稳步推进,国家和社会对辅导员的职业综合素质要求也在逐步提升,很多“新手”辅导员由于工作年限短、经验不丰富,在处理问题时表现出抗压能力弱、随机应变能力差、业务知识储备不够等特点,导致他们面对问题时常常束手无策,难以成熟应对。长此以往,辅导员容易滋生和助长职业倦怠,难以体会到职业自豪感,职业获得感自然偏低。
 
  3.自我实现。获得感的形成是个体对需求的满足,其主要理论来源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表明,个体在各种基本需要得以满足的基础上,会激发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需要。自我实现动机较强的辅导员,能够努力发挥个人的价值,积极帮助学生解决学业、生活、情感、人际等问题,并且在工作中容易获得心流,体验到积极情绪,产生较高的职业获得感;自我实现动机较弱的辅导员,看重的是物质条件等低层次的需要,而从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给他们带来较低的成就动机,并不能使其产生较高的职业获得感。

\
 
  三、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职辅导员职业获得感提升的重要意义
 
  积极心理学较传统心理学研究不同,提倡用积极的心态解读个体的心理现象,其研究的内容为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人格特质和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
 
  积极心理学将重心聚焦于发掘人内在的力量,激发人积极的品质,探究人健康的人格,从而帮助个体解决面临的困惑,促进个体健康幸福地成长。因此,运用积极心理学理念,提升高职辅导员职业获得感,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有助于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高管理育人水平。高职辅导员职业获得感的提升,能够增强其职业信心,从而稳定辅导员队伍建设,使之更愿意投入职业发展,以提高管理育人水平。第二,有助于培养辅导员的积极情绪,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高职辅导员职业获得感的提升,能够激发其创造性与主观能动性,培养其良好的心态,提高其工作积极性,使其勇于面对工作中的压力和挑战,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第三,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改进思想政治工作。高职辅导员职业获得感的提升,能够促使其向积极学习状态转变,积极探索与当前教育教学情况相匹配的立德树人模式,从而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蹚出一条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思想政治工作新路,以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四、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职辅导员职业获得感的提升策略
 
  运用积极心理学理念,提升高职辅导员获得感的策略主要靠“内生动力”和“外部发力”齐头并进。“内生动力”是获得感生成的内在逻辑,主要通过辅导员激发内在驱动力,从而达到自我实现。“外部发力”是获得感生成的外在机制,主要通过国家、社会和学校完善辅导员队伍建设体系,帮助辅导员走好职业化、专业化和专家化发展道路。
 
  (一)塑造良好心态,强化积极的情绪体验
 
  当人拥有积极的、快乐的情绪,就会充满生机与活力,从而获得幸福。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的情绪包括爱、希望、乐观等,它是一种显示出愉悦和快乐特征并具有正面价值的感受,这种感受可以拓展人的资源、开拓人的思维和集中其注意力、帮助个体寻求多样化解决问题的办法,提高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由于工作时间长、事务多、责任重、压力大,很多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难以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培养辅导员积极健康的情绪体验,可以激发他们工作的干劲,提升其创新思维能力,从而使其以积极的心态享受劳动过程,提高工作的兴趣和满意度,进而提升职业获得感。具体可通过以下三种方式提升辅导员积极的情绪体验。
 
  第一,形成终身学习意识,提升综合素养。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无疑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原有的知识水平已远远不能满足当代教育的要求,面对复杂多变的学生管理问题,辅导员唯有紧跟时代,用高标准要求自己,系统学习职业相关理论知识、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等,不断更新知识体系、提升职业综合能力,才能在工作中信心十足、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提高工作效能,获得工作胜任感,体验到积极的情绪。
 
  第二,进行积极的认知加工,激发工作热情。有研究表明,与同事、学生之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辅导员获得感体验增强的重要因素。要用积极的心态看待周围的人和事,营造互助友爱的工作氛围,构建和谐融洽的同事关系,打造尊重友爱的师生关系,这样才容易体验到积极的情绪。即在与同事相处过程中,辅导员要做到互相尊重、团结友好,要看到同事的长处,并予以赞美,这样能有效地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建立良好的同事关系;与同事发生矛盾时,要自我反省、主动忍让,从自身找原因,换位思考,用宽容的心善待他人,避免矛盾激化。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要以学生为本,尊重和关爱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以激发每位学生的进步潜能,从而体验到工作中的成功和喜悦,迸发出激情与创造力,在工作中享受快乐、在快乐中收获成功。
 
  第三,健全荣誉表彰体系,增强职业荣誉感。高职院校应大力宣传辅导员典型先进事迹,营造创先争优的浓厚氛围,提高群众对辅导员职业的认同感,并提升辅导员的事业荣誉感、工作使命感和队伍归属感。一方面,高职院校可每年定期举行优秀辅导员评选活动,如“辅导员年度人物”“最美辅导员”“最具科学精神辅导员”“最受学生欢迎的辅导员”等,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同时促进更多的辅导员形成爱岗敬业、履职尽责的意识,以便使其获得工作的价值感和成就感;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可挖掘身边优秀的辅导员典型事迹,利用新媒体加强宣传,扩大影响,如举行优秀辅导员先进事迹报告会,让辅导员树立“干得好就会被认可和受尊重”的意识,从而激发辅导员干事创业的能动性。
 
  (二)挖掘优秀品质,培育积极的人格特质
 
  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人格特质是任何事情成功的基本要素。每个人身上都具有勇气、勤奋、创造力、专注力、正直等二十四种人格特质。个体可以识别出自身具备的积极人格特质,并通过后天主动练习和建构来推动其发展,从而增强个体内在、持久的积极力量。积极人格特质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式进行培养。
 
  第一,认识心理屏障,增强调适能力。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举办积极心理学讲座,让辅导员获得更多积极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并将积极心理学理念运用到工作中;还应成立专门的心理辅导团队,完善心理帮扶机制,定期对辅导员群体进行心理健康测评、个体心理咨询,了解辅导员的心理动态,以便及时为他们“纾忧解困”,把对辅导员的“关爱”落到实处,让辅导员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从而帮助辅导员挖掘内在的积极人格特质,提升工作满意度和职业获得感。
 
  第二,增加心理弹性,改变不合理认知。近年来,对心理弹性的研究一直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热点,相关研究最早始于美国学者布洛克(Block)在1950年提出的自我心理弹性(ego-resilience)。美国心理学会将心理弹性定义为个人面对逆境、创伤、悲伤、威胁或其他重大压力时的良好适应能力,即个体面对压力或挫折的反弹能力。国内学者将心理弹性译为“心理韧性”“复原性”“抗逆性”等。辅导员是学生成长的人生导师,意义重大,故高职院校更应密切关注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状况,改变辅导员的不合理认知,增加其心理弹性。情绪ABC理论的创始人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Albert Ellis)发现,在日常生活中,影响我们情绪和行为的因素本身是由我们对这起事件的态度、评价与解释等认知内容造成的,而并非已发生的事件本身。高职院校通过组织辅导员参演心理情景剧、体验心理素质拓展,参加心理成长沙龙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辅导员识别“绝对化要求”“糟糕至极”“过度概括化”等三大不合理信念,并及时与之辩驳,使其掌握自我调节技巧、学会用积极的角度看待问题,培养健康职业观念,能增强其面对日常压力和应激事件的能力,提升自我心理弹性水平。
 
  第三,增加心理资本,增强自我价值感。心理资本是积极心理学应用在组织行为学的产物,它是个体在成长发展过程中及工作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是可以后天学习和培养的,包括自我效能感(自信)、希望、乐观、韧性四项积极的心理特征。高职院校可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应用心理资本,将心理资本测量引入辅导员的招聘环节,安排专业人员对应聘者进行测量,选出符合岗位需求的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辅导员应重视自身心理资本的建设,做好职业发展规划,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目标,对取得的成效进行自我肯定,提高自我效能感;坚持撰写辅导员工作日志,向前辈请教、与同行交流,对工作及时总结与反思,勇于自我革新,不断提高岗位胜任力,汲取希望的力量;养成积极的思维习惯,正确应用“解释风格”,培养乐观心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豁达舒畅的心境;注重提升自我韧性,遇到困难时应冷静分析,提高抗压能力,学会坚持,努力寻求积极的改变。
 
  (三)优化工作环境,构建积极的支持系统
 
  近年来,国家对辅导员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故高职院校需紧跟时代步伐,努力营造更加宽松、愉悦和受尊重的积极的工作环境氛围,以提升辅导员的工作主动性。积极的工作环境包括充沛的物质环境和积极的精神环境。积极的支持系统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构建。
 
  第一,优化激励机制,解决后顾之忧。“物质生产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满足辅导员物质保障需求是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获得感生成的前提基础。对此,应理顺辅导员的岗位职责,将辅导员从琐碎的非本职行政事务中解脱出来,使其更好地集中精力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辅导员工作减负增效;健全考核评价体系,在考核中除了注重定量考核,还需将辅导员的师德素养、工作责任心、应变能力等定性评价相结合,对于表现突出的辅导员,给予一定的奖励,构建“多劳多得”“按劳分配”薪酬体系,提升辅导员工作热情;制定相应政策,优化辅导员职务职级晋升措施管理办法,让辅导员看到努力的方向,如为辅导员职称评审实行单列计划、单设标准、单独评审,选拔优秀辅导员担任院(系)团委、学工等负责人,根据辅导员任职年限及实际工作表现确定相应级别的管理岗位等级,从而拓宽辅导员职业发展通道。
 
  第二,搭建成长平台,促进能力提升。出台相关政策,选拔优秀辅导员参加国际国内交流和进修深造,鼓励辅导员攻读思政相关专业学位,提升辅导员专业水平;创建“辅导员特色工作室”,打造优秀辅导员团队,孵化辅导员名师,激发辅导员在育人实践中的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鼓励辅导员开展学生工作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设立辅导员专项课题研究项目,建立辅导员学术能力的帮扶机制,定期开展工作交流和学术研讨活动,提升辅导员科研能力。
 
  第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和谐工作氛围。校园文化是体现学校办学理念、精神和风气的群体性文化,是学校的核心特色。教师是校园文化最好的传递者和传播者。辅导员只有在学校工作时保持心情舒畅,才能提升幸福感和凝聚力。党的十八大以来,*近*总*记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多次强调全党全社会要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努力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让广大教师享有应有的社会声望。学院领导要主动关心辅导员工作状况,为每位辅导员配备导师,提供发展规划及人生引导,举办辅导员“面对面”座谈、集体生日会、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等,以提升辅导员的归属感,让辅导员工作安心、生活舒心。
 
  五、结语
 
  高职辅导员职业获得感直接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对此,要运用积极心理学理念,从塑造良好心态,强化积极的情绪体验;挖掘优秀品质,培育积极的人格特质;优化工作环境,构建积极的支持系统这三方面着手,提升高职辅导员职业获得感,从而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高职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林舒.基于需求层次理论的高校辅导员职业获得感提升路径研究[J].普洱学院学报,2021,37(2):124-126.
 
  [2]温晓年.需求理论视阈下高校辅导员获得感的科学内涵、构成要素与提升策略[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4(5):524-531.
 
  [3]陈丽英.高校组织公平对辅导员职业获得感的影响:职业认同的中介效应[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1,37(3):165-172.
 
  [4]邢冠敏,马英.高校辅导员职业获得感的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5):63-64.
 
  [5]杨凤娟.新时代提升高校辅导员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路径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3):142-143.
 
  [6]张惠,李婷,雷莹子.地方高校专职辅导员获得感现状及对策:基于江西省高校辅导员问卷调查的思考[J].宜春学院学报,2017,39(11):100-104,113.
 
  [7]陈燕妮.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获得感的现状分析与提升对策[J].广东蚕业,2019,53(3):33,35.
 
  [8]朱聿迅.双因素理论视阈下的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满意度研究[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8(1):67-70.
 
  [9]斯金纳.超越自由与尊严[M].王映桥,栗爱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92.
 
  [10]中*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1.
 
  [11]谭旭运.获得感:一种社会心理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30.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076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