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化学教学方法探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5-01-13 16:03:1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摘要]高中化学“以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主旨”。基于此,本文深入探讨了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内涵,并从核心素养的视角出发,对高中化学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和分析。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探讨和分析,能够为广大的高中化学教育工作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共同促进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化学,教学方法,教学目标
 
  在高中化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不仅是课程整体育人功能的重要体现,更是培养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需求的优秀人才的必要条件。然而,当前一些教师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过分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了对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此外,部分教师未能深入理解化学学科素养的内涵,尚未认识到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对其未来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为此,本文对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化学教学方法进行研究。
 
  一、高中化学核心素养内涵分析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简称“新课标”)中指出,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含五个方面,即宏观辨识与微观辨析、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第一,“宏观辨识与微观辨析”是指学生能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视角分析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他们需要能够观测和辨别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情况,了解其性质,并且能够辨析物质的组成、结构等,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
 
  第二,“证据推理与模型意识”是指学生能够基于某些证据对物质的组成、结构及其所产生的某些变化提出一些可能性的假设,并且通过一定的分析推理对其予以证实或证伪。他们还可以通过建立认知模型,利用模型去解释某些相关的化学现象。
 
  第三,“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是指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以及探索未知、寻找真理的科学精神。他们还需要树立利用化学知识为人类发展做贡献的意识,以及环保、节约的可持续发展意识等。
 
  第四,“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是指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逐步认识到物质是运动和变化的,变化的本质是新物质的生成以及能量的转化。他们需要能够从变化与平衡的角度入手动态分析一些化学变化现象,并且解决相应的化学实际问题。
 
  第五,“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是指学生通过化学学习能够认识到科学探究其实就是一种科学实践活动。具有科学探究能力的学生应当能够发现和提出某些具有一定探究价值的问题,而且能够从问题和假设入手,以探究目的为主要依据,设计出具有一定可行性的探究方案,并且运用实验、调查等科学探究手段展开探究活动。而且,有效的探究活动离不开实践、合作、质疑、创新这几个方面。

\
 
  二、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化学教学方法
 
  (一)合理设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师制订教学计划和方案、组织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因此高中化学教师应当尽量摆脱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将核心素养培育纳入化学课堂教学目标当中。唯有如此,教师才能在制订课堂教学计划或方案时,寻找合适的切入点、设计恰当的教学方法,以期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培育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当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设计合适的核心素养培育目标,不必非要牵强附会地将五项化学核心素养全部融入一次的课堂教学目标当中,否则不仅会打乱教师的正常教学节奏,而且还有可能让学生觉得教师在生搬硬套,核心素养培育效果反倒不如意。
 
  以人教版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三中的“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的教学为例,该课主要包含“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有机化合物中的共价键”“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这三部分内容,而这三部分内容皆是从微观层面对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进行介绍,因此该课的主要核心素养培育目标可设置为“培养学生的宏观辨识与微观辨析能力,促使其初步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如在教授“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这部分内容时,无论是依据有机物的“碳骨架”还是“官能团”分类,都是从其微观结构层面进行的分类,而具有相似微观结构的有机物,在性质方面也有一定的相似性,教师可以此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
 
  (二)重视化学实验教学
 
  化学本身就属于自然科学类学科,而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因此高中化学教师应当重视实验教学,这样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此外,学生在化学实验的过程中能够直接观测或感受到新物质的生成、能量的变化,以及化学变化的可调控性,这对培养学生的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有益。再者,学生通过对化学实验过程和结果的观测分析,可以掌握某些证据从而提出一些可能的假设,再经过一定的分析和推理对该假设进行证实或证伪,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证据推理能力。由此可见,实验教学对于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培育是极为有利的。
 
  以人教版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三中“芳香烃”的教学为例,该课第一部分内容为“苯”,在介绍“苯的分子结构”时,教材中有这样一个小实验,即“向两支各盛有2ml苯的试管中分别加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和溴水,用力振荡,观察现象”。本次实验用到了苯、溴水这两种有毒试剂,因此教师应当叮嘱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做好个人防护,实验完毕后的废液不得随意丢弃,而是应当收集起来进行集中管理和处理。教师可在此基础上进行一定的拓展性教学,引导学生了解化学污染对自然环境的危害性,借此培养学生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培养其社会责任感。此外,实验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且通过自己的分析推理得出实验结论,借此培养学生的证据推理能力。比如,有同学观察到“盛有2mL苯的试管中加入溴水后,试管中的液体出现了分层现象,上层为接近无色的液体,下层为橙色液体,振荡后,上层为橙红色液体,下层为接近无色的液体”,据此实验现象该同学提出这样一个假设,即“苯将溴从水中萃取了出来”。其推理过程如下:振荡前,溴水的密度比苯大,沉在试管底,所以上层是苯,下层是溴水,振荡后,苯层变为橙红色,而水层却接近无色,是因为有色的溴被萃取到了无色的苯中。
 
  (三)教学联系现实生活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其最终目标是让学生能够具备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想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应当将高中化学教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还能培养其知识迁移能力,促使其能够应用所学化学知识与技能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这样才能让核心素养培育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真正落地。教学联系现实生活,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创设生活化情境、提出生活化问题等,具体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寻找合适的切入点,并且选择恰当的生活化教学方法,这样才能依托联系现实生活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发展。
 
  以人教版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三中“醇酚”的教学为例,该课第一部分内容为“醇”,高中生在现实生活中接触最多的“醇”就是乙醇,而乙醇是酒精的主要成分,教师可以此为切入点联系生活展开教学活动。比如,教师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境:节日假期,爸爸开车带妈妈和小明出去玩,晚上回家的时候遇到交警在路口查酒驾醉驾,交警拿出一个酒精检测仪,让路过的汽车司机深吸一口气然后向检测仪的探头进气口吹气,然后很快就能判断其是否有酒驾醉驾行为,小明亲眼看到一名小货车司机被检测出酒驾。这是一个比较常见的生活情境,部分高中生甚至亲眼见到过交警是如何查酒驾醉驾的,教师可以依托该情境提出以下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即“根据教材中介绍的‘乙醇’相关知识,大家想一想酒精在人体中是怎样代谢的?为什么会出现醉酒甚至是酒精中毒现象?酒驾醉驾会带来什么样的危害?大家猜想一下酒精检测仪为什么能够检测出司机是否酒驾醉驾?其可能的检测方法和原理是什么?”熟悉的生活情境能够轻易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而教师提出的问题则是为学生指出了明确的探究方向,学生在探究上述问题答案的过程中,其科学解释能力、证据推理能力、社会责任感等都会随之提升,这对其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是极为有利的。
 
  (四)设法构建第二课堂
 
  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有限,因此单纯依靠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也会存在一定的限制。针对此种情况,教师应当设法构建高中化学第二课堂,第二课堂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还能为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机会,促使其运用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化学知识、科学探究方法、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等去分析解决第二课堂活动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也将得到良好的发展。
 
  以人教版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三中“糖类”的教学为例,教材中有“纤维素与燃料乙醇”这样一则拓展资料,资料中提到纤维素经过水解糖化、糖类发酵和蒸馏脱水等过程后可以得到乙醇,而纤维素属于多糖,是由大量葡萄糖单元相互连接组成的,由此而言使用葡萄糖也能制得乙醇,最有力的佐证就是使用葡萄可以酿酒。因此,教师可以设计一个“自酿葡萄酒”的第二课堂活动,依托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开展实际生产探索,并且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问题。这样有趣的第二课堂活动,很容易就能点燃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在活动过程中需要自主查阅相关资料、制订葡萄酒酿造方案,以及解决葡萄酒酿造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证据推理能力等都将得到一定的提升。此外,学生运用所学化学知识,从微观层面探索葡萄酒酿造过程中都发生了哪些化学变化,从宏观层面辨识这些化学变化造成的后果,这样有助于学生的宏观辨识与微观辨析素养发展。再者,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适当改变葡萄酒酿造的条件、方法等,观察这些改变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变化观念、创新意识等。

\
 
  (五)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现代科学研究活动基本上都是多人甚至是多个单位合作完成的,因此想要培养学生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而促进其核心素养发展,教师应当寻找恰当时机,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或探究活动。高中生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彼此交流自己的观点、经验等,不仅能够在思维碰撞中产生创新的火花,从而促进其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还能在相互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良好的社会责任感等,这些都有助于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发展。需要注意的是,为了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教师应当秉承“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合理进行小组划分,同时教师还应指导各个小组做好组长选拔、组内分工等方面的工作,这样才能确保每个小组成员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或探究活动中。
 
  仍以人教版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三中“糖类”这一教学内容为例,学习完该课第二部分内容“单糖”后,学生通过实验已经知道了葡萄糖属于还原糖,在教授该课第三部分内容“二糖”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这样一个小组合作学习任务,即“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判断蔗糖和麦芽糖这两种二糖是否属于还原糖”。在整个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无论是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探究,还是根据实验现象推断实验结论,都必然会遇到很多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小组成员一起解决。而小组成员在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过程中,会下意识观察其他组员如何寻找问题原因、选择解决问题的切入点等,这样有助于学生掌握更多的科学探究技巧、方法等,从而有效促进其科学探究能力的提升。
 
  三、结语
 
  高中化学核心素养是高中化学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在高中化学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某些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高中化学核心素养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中化学教师应当认真解读化学核心素养的内涵,并且通过合理设置教学目标、重视实验教学、联系生活教学、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当然,教师还应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积极总结反思、认真改进创新,这样才能探索更多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方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刘远大.基于新课标模型认知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功能与价值研究[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24(2):145-147+150.
 
  [2]常福定.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化学教学策略研究[J].学周刊,2023(21):78-80.
 
  [3]张传俊.基于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教学对策研究[J].考试周刊,2023(19):145-148.
 
  [4]杨芳.体验化学概念生成提升学科核心素养[J].中学教学参考,2024(12):27-29.
 
  [5]刘青莲.高中化学教学中关键能力的培养策略[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23(36):6-8.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075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