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江苏省盐城地区推广“学思融通”的教学理念,“三互四联”是盐城市亭湖高级中学在推进“学思融通”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总结出的校本教学方式,该方式明确总结了学与思的关系,以及课堂教与学的形式。本文对“学思融通”与“三互四联”的内涵做具体解读,并聚焦高中物理教学,分析“学思融通”视域下“三互四联”教学方式实施的难点,主要从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思维习惯三方面展开。同时基于课标,联系实际提出具体的实施策略,以期在教学实践中提升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学思融通”,高中物理,“三互四联”,教学方式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标”)明确指出教学应立足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变化和个体生活的需要,培养核心素养成为高中物理的教学重点。“学思融通”视域下高中物理“三互四联”教学方式基于课标要求,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自主建构知识,有效提升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一、“学思融通”与“三互四联”的内涵解读
“学思融通”是课堂教学改革的一种主张,也是现代课堂应有的样态,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关注“教师教”向关注“学生学”转变,进一步从关注“学生学”向关注“学生成长”转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与思考本身,还要促进两者深度结合,努力做到让学引思、以思促学,真正教会学生学习,切实提升其核心素养。
“三互四联”是盐城市亭湖高级中学在推进“学思融通”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总结出的校本教学方式(见图1)。“三互”是指学思互通、学思互促、学思互融,对学与思的关系和内涵进行了详尽地说明;“四联”则明确了课堂教学应该关注的四种基本学习形式及相应的思维要求,具体是指通过自主预学情境启思、通过合作探究体验感悟、通过交流展示深追明辨、通过迁移运用反思内化。结合教学实践看,“四联”建立在“三互”的基础上,学生活动主要贯彻“四联”,教师活动主要为问题引领(启思)—组织促进(促思)—点拨释疑(展思)—拓展延伸(拓思),两者通过“三互”与学生活动一一对应。从整体看,“三互四联”教学方式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始终围绕学生开展教学活动,力求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帮助学生提升核心素养。
二、“学思融通”视域下高中物理“三互四联”教学方式的实施难点
1.易受传统教学理念影响
实践发现,“三互四联”教学方式在物理课堂上的实施效果未能达到预期,主要原因是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仍未从根本上转变,容易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崇尚成绩第一。随着教改不断深入,高中物理教师虽然愈发重视核心素养的培养,但由于成绩仍是人才选拔的重要标准,导致教师在教学中虽有意识地开展“三互四联”教学,但是常常会以自身思考代替学生思考,最终影响教学效果。
2.课堂教学模式相对固化
当前,课堂教学模式固化现象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较为普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活动的不足。在“三互四联”教学方式中,教师活动对应着四个思考层面,但是在实践中缺少“促思”“拓思”环节,有的教师在教学中设置的问题缺少启发性,即“启思”“展思”环节未能实施到位。同时,通过观察课堂发现师生互动较少。高中生虽然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但是在学习过程中仍需要教师适时引导。课堂中学生遇到难题时,教师往往直接提供解决方法,这较为背离探究式教学的育人目的。不仅如此,课堂练习往往一开始就对标高考,设置的题目难度较大,训练量也偏大,这既增加了课堂学习的负担,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学生思考有一定惰性
思考惰性会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下,影响其关键能力发展。目前,部分学生在课堂中的思考存在以下四个问题:一是思考不主动问题,习惯等待教师或其他同学提供答案,被动地接受知识和答案,缺乏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能力;二是较为缺乏深度思考,对物理概念、公式、原理等理解不够深入,只停留在表面层次;三是课堂参与缺乏积极性,不愿意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思考,对物理问题缺乏兴趣和好奇心;四是不愿意尝试新方法,排斥新的思考方法或解题技巧,只愿意使用传统的方法和技巧。种种问题都表明学生思考存在一定惰性,需要教师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激发他们的思维活力和积极性。
三、“学思融通”视域下高中物理“三互四联”教学方式的实施策略
1.转变教学观念,引导学生课前预学
为促进“三互四联”方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有效应用,教师必须从根本上转变教学观念,让物理课堂真正由“教师教”变为“学生学”。课前,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预学,结合教学内容设计预习学案,在课前布置给学生。预习学案主要包含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学习准备、必备知识及预习检测五部分,借助预习学案,学生可以初步了解课堂学习内容,通过阅读教材,填写学案,做好学习准备。
预习学案的内容以基础概念为主,检测部分设计难度较小的基础例题,供给学生自主检测。学习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设置探究型的开放问答题,以帮助学生培养思维。此外,预习学案也是教师课堂引入的一个抓手,教师可以在预习学案中创设情境,以达到“启思”的目的。以“超重和失重”教学为例。教师在预习学案中可以布置“在电梯里观察体重计示数”的实验,要求学生录制视频并结合预习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正式上课前也可以请学生站在体重计上经历快速下蹲和站起的过程,对比两个实验,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异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引入新课教学。
2.创新教学模式,构建学生自主课堂
为了更好地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其关键能力,教师要构建以生为本的自主课堂,组织自主与合作学习。以“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教学为例。串联、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在初中物理已有涉及,在学生完成预习学案的基础上,这部分内容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展示的形式进行授课,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中。除基础理论讲解外,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在小组展示时选择合适的探究实验,采用类比等方法辅助讲解,并联系分析相关的现实生活问题,体现物理学习的思维方式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如学生可以将电流与水流进行类比,将某点的高度类比成电势,水管的粗细类比成电阻进行理论分析。
情境教学法的应用也至关重要。情境的创设可以引导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更加透彻地理解物理概念,掌握物理规律。情境设计要与课堂中的问题串紧密结合,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树立以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意识,用问题推动学生深度探究,从而激活课堂,实现知识的自主建构。
3.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展示探究成果
在实施过程中,教师不可忽视“交流展示”环节,这一环节是促进学生深追明辨的关键。教师需要对学生的探究成果进行科学评价,并答疑解惑。其一,教师应鼓励学生展示探究成果。部分学生缺乏学习自信,不敢发言,教师需要给予这部分学生更多的关注与鼓励。其二,成果展示应追求形式多样化。除了语言描述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现场演示。例如,在“简谐运动”的探究课中,有的小组展示了利用手机连拍技术建立“位移—时间”图像的方法,有的小组展示了利用纸带建立“位移—时间”图像的方法。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对比分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两种方法在空间、时间转换上的共通之处,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成果展示环节,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规范、仪态等,帮助学生树立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
4.注重学习迁移,深化核心素养培养
学习迁移是深化核心素养培养的关键,有助于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确保其能够将知识内化,实现有效教学。例如,在介绍与电势能相关的概念时,教师可以仿照重力势能的概念构建过程和学习方法,进行类比迁移,帮助学生理解;在讲解电动势时,教师可以借助抽水机提供水压形成水流的工作原理进行讲解,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抽象的物理概念,实现物理知识的高效学习。
此外,教师还可以从学习迁移的角度设计实践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例如,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验证牛顿运动定律、测动摩擦因数、探究动能定理、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等高中物理运动学及动力学实验中均涉及纸带,那么教师在开展相关实验探究课前,可以要求学生复习已学实验,课上简单分析原理后,留下充分的时间鼓励学生自主合作,进行实验探究,整理数据并分析误差来源,最后教师再进行整体的总结与反思,确保学生有效地实现学习迁移。
5.实施多元评价,以评价促全面发展
教学评价是整堂课最后的一个环节,也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效的重要保证。首先,教师应当做到评价主体多元化,除教师评价之外,还应当鼓励学生自主感知及学生互评,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及反馈等功能。其次,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内容的侧重点设计评价标准,让学生在评价与被评价时有明确的参考,认识自身在学习过程中的得失。最后,教师应加强对过程性评价的管理,做到对全体学生的全程跟踪评价。例如,利用信息技术建立电子档案,记录学生在日常课堂、阶段测试中的表现,通过大数据分析了解学生的成长变化,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指导。
四、结语
“学思融通”视域下高中物理“三互四联”教学方式注重学思结合,将学生的学习活动与思维发展有机联结,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调动思维进行学习与探究。目前,“三互四联”教学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具体实施策略还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后期,教师应加强理论学习,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研究、深化,以期在教学实践中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5-6.
[2]赵闻宇,徐成会.“双减”背景下构建生物学“学思融通”课堂[J].中学生物教学,2023(26):60-62.
[3]乔晖,顾俊琪.“让学引思”:区域富有活力的教学形态探索[J].教育发展研究,2020,40(18):18-26.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06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