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新媒体时代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教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论文

发布时间:2019-11-29 09:11:03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我国社会发展的各个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教育行业。对于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教学来说,如何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是其当前所需考虑的重点。为此,笔者以《新媒体时代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教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为课题,从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学现状入手,全面而深入地探析了新媒体时代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教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探究了新媒体时代优化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教学工作的策略,给出了笔者具有代表性的个人建议。

关键字:新媒体时代;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现状;机遇;挑战;策略

本文引用格式:陈锐.新媒体时代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教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教育现代化,2019,6(13):145-147.

一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学现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对环境保护的要求,作为重工业发展基础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学生同样面临着艰难的发展选择。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是我国存在最为悠久、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专业之一,其自设立以来就坚持不懈地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的,把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为重心,以专业理论知识为培养基础,培养出了很多专业素质过硬、专业技能高超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行业的人才。[1]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既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也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导致整个教学过程产生了较多的问题,给学生的学习和该专业的健康发展带来很多的障碍。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新媒体时代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内容老套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教学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设定,教学内容老套是很多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教学过程所涉及到的内容很广泛,不仅囊括机械设计、制作、应用等方面的知识,同时还包括了对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柔性制造系统等内容,以这些错综复杂的知识体系为基础,才能最终形成大规模的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而该课程的教学培养目标也非常明确:培养具有机械设计制造基础理论知识以及专业技能,并且可以在机械设备生产第一线负责主要设计、制作、优化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也就是说,机械制造是前期工作,是为实现自动化控制奠定基础的过程。但是,很多教师所选择的教学内容非常老套,过于关注机械设计、机械制造等过程,而对于利用计算机辅助手段优化教学过程却被大大忽视。实现自动化是当前机械制造领域的一个大趋势,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点。而且随着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行业的发展,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他们具备力学、机械学、电工与电子技术、机械工程材料、机械设计工程学、机械制造基础、自动化等知识基础,甚至还要求他们对市场经济、企业管理等专业知识有所涉猎。但是,大部分的教师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基本上都是关于机械制造方面的,而对于其他内容涉及的非常少,不符合社会发展对综合型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方面人才的需要。

(二)教学方式过时

        有关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的知识内容非常丰富,同时还涉及到很多抽象的内容,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空想象力、创新思维能力,但并不是每个学生都具备这样的能力,而且对于部分学生而言,他们的知识基础较差,如果在学习之初未能跟上教师授课进度,那么学生所面临的学习困难会越来越大,所存在的知识盲点也越来越多,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学习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知识的信心和耐心。这就要求教师可以选择合理、科学的教学方式,把这些抽象、生涩难懂的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转述给学生,降低学生听课的难度。同时还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听课兴趣。但是,很多教师只是沿袭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实际接受知识的能力。比如,很多教师倾向于使用多媒体教学,因为其不仅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还可以保证教学的有效性,还可以把一些机械制造成品图片展示给学生看,激发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形成。但是,大部分教师过于依赖于多媒体辅助教学,所有工作都依靠多媒体设备来完成,导致很多学生产生了视觉疲劳,影响了他们听课的兴趣。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课堂只是教授学生最基本的知识和技巧,相当于是为他们打开一扇窗、铺好一条路,至于他们到底能在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行业走的多远,主要取决于他们的个人能力。

\

 
(三)课程设置不合理

        在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课堂上,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他们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利用计算机实现自动化等方面的能力,加强对他们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很多教师都忽视了实践教学,而学校也没有为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教学构建专门的实训基地,导致很多学生的实践能力严重不足。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属于应用型层面,其最重要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并且在此基础上通过不断的实践、应用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满足他们的实际需要。校园实践与企业实践是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实践能力的重要过程,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然而,由于对该课程结构设置的不够合理,给学生安排了过多的理论课程,但忽视了实践课程对学生的重要性。而且即使部分高校存在实训基地,但是也因为没有针对性、专业性而使得实践教学的有效性大打折扣。很多高校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课程还存在这样的一种情况,那就是负责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教学的教师是同样一个人。这种教学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节省教学资源,但是却不能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因为,从其本质上来讲,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有较大的区别,不仅是其侧重点不同,更重要的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思想有较大的差异性。理论教学最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理论知识、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能力,而实践教学则不同,它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动手的能力,通过动手时间来深化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所以,这就要求学校能够认清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差异性,让不同的教师分别负责课程的教授,减轻理论课程教师的教学任务,同时也为实践教学提供质量保障。

(四)教师教学能力有待提高

        教师是开展教学工作的主体,他们所具备的教学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工作所能取得的效果。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课程属于综合性、交叉性学科,所以与一般的机械类课程、自动化类课程相比,该课程对教师教学能力有更高的要求。但是,对于很多高校负责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课程的教学工作的教师而言,他们基本上都是机械专业出身,对机械设计、机械制造等方面的专业基础较扎实,但是对于自动化、计算机类等方面的知识有所欠缺,在这方面的教学能力还有非常大的提高空间。因此,从这个方面来讲,部分教师的教学能力有待提高。[2]比如,来教授他们研究并不是很透彻、深入的章节内容时,他们基本上完全依靠念PPT蒙混过关,并不会展开这些内容给学生讲解。而当学生问到一些专业内容时,很多时候这些教师都不能立即给出解释,或者推脱到下一节课给学生讲解,或者干脆选择性的遗忘。所以,教师教学能力还影响到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了能否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二 新媒体时代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教学面临的机遇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我们逐渐迈进新媒体时代,新媒体不仅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和工作过程,更以鲜明的姿态走进教学领域,有效带动了我国教学领域的发展。[3]在新媒体时代,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全新的教学模式成为越来越多教师的选择,有效激发了学生课堂听课兴趣,同时教师也通过向学生推荐一些比较好的新媒体自主学习平台,强化了学生课下学习过程,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而对于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这种抽象性强、综合性强的学科而言,新媒体教学技术的作用更为显著。

(一)慕课带给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教学的机遇

        慕课教学平台上的教学资源极其丰富,不仅质量非常高,而且视频长度也很人性化,与一般的课堂教学时间相似,在四十分钟到四十五分之间,所以有效避免由于教学视频长度过长而影响学生听课效果情况的发生。除此以外,慕课平台上的视频资源非常系统化、全面化,不会遗漏知识点,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最佳选择。而且进入慕课平台上学习并没有门槛,只需要一部连接上互联网的移动终端设备,比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就可以不受空间、时间、地域的限制而自由自在的获取知识。慕课的出现有效降低了学生对传统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课堂教学的依赖,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减轻了教师课堂教学负担。

(二)微课为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课程教学带来的机遇

       微课与慕课不同,因为两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与慕课所提供的这种全面、系统的教学视频相比,微课教学视频更“短小精悍”,平均每个视频的长度为十分钟左右。但是不要小看这短短十分钟的教学视频,因为它囊括了慕课四十多分钟教学视频中的大部分重点知识,是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最佳选择。而且,由于微课所占用的内存非常小,所以非常适合教师作为视频课件在课堂上播放给学生看。所以,对于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课程中那些比较抽象、难懂的知识,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微课视频的这种特点,从微课平台上查找这部分的视频资源,用形象、立体的视频教学方式给学生观看机械设计、机械制造的详细过程,而不需要学生具备非常强的空间想象能力才能更好地理解这方面知识,降低学生学习负担。[4]

(三)翻转课堂为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课程带来的机遇

        翻转课堂,顾名思义,就是把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把课堂转移到课下,让学生提前完成过去课堂上所要完成的内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并且减轻学生课堂学习压力。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课程所涉及到的内容有很多,如果学生不具备或者缺乏某一个方面的知识储备,那么他们对某些知识理解起来将非常困难,不仅会降低他们学习的兴趣,打击他们学习的自信心,还很难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就可以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给学生提前布置学习任务,让他们为完成这些学习任务提前做好准备,查阅相关内容,为更好地学习这部分知识奠定基础。同时,翻转课堂还有利于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拉进师生之间的距离,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创造良好的教学以及学习氛围,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同时也逐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三 新媒体时代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课程面临的挑战

        新媒体时代为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课程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使其面临新的挑战。首先,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行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在需求量上升的同时对他们的质量要求更高,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用于该行业的发展。[5]因此,如果想让高校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教育为该领域提供保质保量的人才,及时输送人才,就必须对当前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保证教学内容的质量,同时还要改革教学方式,重视实践教学。而要想实现这些教学要求,就必须构建专业的教师队伍,同时还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给学生提供更优质的实践教学场所,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如果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课程教学工作未能与时俱进,那么必然会影响到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整个行业的发展,甚至会影响到我国重工业的发展步伐。所以,在这种压力之下,学校必须加强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课程的改革,满足时代发展、社会发展以及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

\

 
四 新媒体时代优化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教学工作的策略

(一)更新教学内容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行业的不断发展,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必须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选择最新版本的教材。同时,还要善于利用网络资源,收集有关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行业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制成课件展示给学生看。由于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课程涉及到的内容非常广泛,所以要求教师所选择的教学内容要有综合性、全面性,在丰富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教授给学生使用各种辅助软件的技巧。电气传动、水利水电技术的发展离不开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只有把我国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技术逐步提高,才能真正地在制造大国的基础上过渡成为制造强国。

(二)丰富教学方式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丰富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课堂听课兴趣奠定了基础。传统的多媒体教学技术功能有限,其优势表现的越来越不明显,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要重新选择教学方式,把更多的目光投入到引入新的教学方式上。比如,考虑到慕课、微课以及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各有特色,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实际情况,选择最合理、最适宜的教学方式。为了能够让学生做好预习工作,教师可以采用“微课+翻转课堂”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微课教学视频的学习,解决教师提前布置的作业,并且通过做一些微课平台上的课后题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对于一些难度较大、比较抽象的内容,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重复性地观看慕课对应的教学视频,帮助学生理解这部分内容。

(三)重视实践教学

       实践对于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把实践教学放在一个足够的高度,才能让教师和学生都重视起来。[6]首先,学校应该为该实践课程的开展构建专用的实训基地,并且要保证基础设施完善,配备专业化的实践指导教师,不能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都让同一个教师负责。在实践教学过程加强对学生使用软件的培训,让他们可以利用这些软件强化学习过程,保证实践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钱春燕.论中职机械设计制造和自动化专业教学问题与对策[J].现代职业教育,2018(22):48.
[2]王凤丽.高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8(36):160-161.
[3]赵子玉,尚广瑞,王锐,孙甜雨.职教院校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1(03):137-138.
[4]韩慧仙.“互联网+教育”带来的根本性改变——以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7,4(08):68-69.
[5]汪华方,王歆,徐雨哲.机械制造专业教学创新共同体模式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4(11):28-29+37.
[6]王海霞,魏军英,郭春芬.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研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4(12):128-12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05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