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幼儿学前教育地位的不断提升,人们对学前教育的有效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学前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利于培养幼儿的思想道德品质。这不仅关乎幼儿的全面发展,还关乎国家的未来发展。本文主要对幼儿学前教育渗透德育教学进行了阐述,研究了在学前教育中渗透德育的意义与对策,希望对幼儿德育作用价值发挥与学前教育改革起到积极参照作用。
关键词:幼儿学前教育,德育教学,策略
在幼儿学前教育中,教师的授课质量直接影响幼儿的学习态度与习惯养成。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应当迎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多运用形象类教学方法,激发幼儿的学习潜能与主观能动性。相对于理论传授,更应当注重美育与劳育等其他教育知识的渗透,以全面培养幼儿的核心素养。尤其是在德育教学中,应当注重教学理念与方式的创新,达到道德情操与良好生活习惯的润物无声培育效果,以此夯实幼儿未来健康成长的基础。
一、在学前教育中渗透德育的意义
人的性格直接影响人生走向,但性格并非天生形成的。而教育领域应当积极承担培养具备健全人格与良好品质人才的重担。德育在培养学生性格品质等方面的作用价值,是其他学科教育不能比拟的,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发展。幼儿阶段是培养规范语言与行为及价值观的重要阶段,从幼儿的学前教育入手分析,加强德育教学的渗透,帮助幼儿潜移默化地适应社会,端正学习与生活的态度,对日后规避学习或生活中的坏习惯有着积极意义。因此应将德育渗透放在幼儿学前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德育教学能够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幼儿理性看待事物等的核心素养,使其通过对德育知识的吸收内化,主动转变为对言行举止的有效约束指导。幼儿的发展始终受环境的熏陶影响,因此教师应当积极营造良好的学习与生活环境,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多向幼儿传递优秀传统文化,带动幼儿思想品质与道德水平等德育素养的快速养成。迎合幼儿片面理解抽象事物的年龄特征,教师在德育教学中,应当用图片或视频等载体,向幼儿生动形象地呈现抽象德育知识,帮助其深入理解与学以致用德育知识,以培育更多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接班人。
二、在学前教育中渗透德育的对策
(一)树立正确的德育理念
在学前教育阶段,幼儿德育关系到其人格成长状况,以及未来与社会融合的情况。但是现阶段学前教育中并未树立正确的德育理念,教育工作者仍然是以智育为主,忽视德育发展,导致幼儿在学前教育阶段未能打下良好的德育基础,不仅影响其未来的学习,也会危及其自身的健康成长。另外,学前教育不仅是幼儿园单方面的工作,家庭教育在幼儿学前教育阶段也发挥重要作用,大多数幼儿家长存在严重的“重智轻德”思想,只关注幼儿的智力发展,对幼儿的行为品质、道德素养的发展情况不关心。因此,为了实现幼儿的健康成长,教育工作者以及家长应该积极更新德育理念,切实推动德育工作的开展。其中幼儿教师应重视德育对幼儿的成长意义,加大对德育工作开展的重视,坚持立德树人的基本理念,以幼儿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核心开展学前教育工作,创新教育方法,承担幼儿德育任务;家长应改变“重智轻德”的思想,以自身德行为孩子做表率,并积极开展家园合作。这样才能发挥各自的独特作用,共同挖掘德育资源,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品德,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
(二)设计多元化的德育渗透方法
在学前教育中德育渗透是否有效,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怎么教,即教学方法的设计和运用。根据幼儿知、情、意、行等维度的发展要求,教师应结合幼儿的认知特点,把握教育规律,设计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第一,游戏教学法。游戏既是幼儿探索世界的重要方式,也是学前教育的主要实践方法。例如为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让幼儿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道理,教师设计了“扣纽扣、系鞋带、穿衣裤”等游戏,并通过“看谁穿得快”的竞赛规则,增添活动的乐趣,激发幼儿的好胜心,培养幼儿良好行为和习惯,为幼儿自我意识逐渐走向社会化奠定基础。再如在户外运动中,教师设计了“运乒乓球”的游戏,幼儿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参加活动。在活动中幼儿需要通过推爬、持物走的方式运送乒乓球,同时要求组员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协作,最终获胜一组将得到奖励。这样的游戏教学能够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增强幼儿的规则意识,同时激发幼儿敢于挑战、敢于竞争。
第二,情感渗透法。幼儿正处于“自我中心”阶段,他们的行为往往从自己的主观出发,而不是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作出符合对方需要的价值判断。情感渗透法的教育目标就是要求通过各种实践活动,让幼儿逐渐走出“自我中心”的圈子,在情感的熏陶和引导下理解他人的情感需要,并主动关心他人。在情感渗透中,首先,教师可以利用认知提示和情绪追忆的方式,引发幼儿回忆、联想、讨论自己在过去的生活经历中亲身感受过的情绪、情感体验,并鼓励其产生相应的情感反应。其次,运用认知提示情感换位、巩固深化、情境表演等方式,让幼儿代入他人的角色,例如:教育工作者结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及生活背景,选取与幼儿生活相关的情感体验情景,先用多媒体将该情景播放给幼儿,让幼儿通过观看视频动画了解其中的人物关系、故事情节,这种视觉观察能够带给幼儿一定的理性上的认知,但是缺乏真实的体验也会影响幼儿的情感感知,无法达到应有的德育效果。因此,教育工作者可以组织幼儿进行角色扮演游戏等方式,让幼儿在实际体验中走进角色,更真实地感受他人的情感变化。最后,引导幼儿产生移情,体会他人的情感后展开实践,比如教育工作者给幼儿创设一个类似的情景,让幼儿以自己的身份参与到情景活动中,在活动幼儿也会遇到刚刚角色扮演中的类似的问题,促使幼儿在特定的情境中采取积极的行动,提升自身的德育素养。这样的训练能够让幼儿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想法、观点和情感,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发展幼儿的积极情感,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状态。
第三,社会认知冲突训练法。培养幼儿的社会性是学前教育中德育工作的重要目标。人在参与社会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面临各种冲突,而解决冲突时,我们不仅要考虑自己,还要考虑对方的想法、情感以及行为。这样才能妥善处理冲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实现社会性的发展。在学前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情境教学的方式,引导幼儿参与到模拟的社会环境中,例如三个小朋友分享两个玩具、自己水彩笔落在家里了、走廊中过于拥挤等等,幼儿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会给出各种答案,而教师应针对性地引导其探索更加合理、和谐的方法,促进幼儿缓解社会认知中的冲突,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第四,主题活动教学法。幼儿多为独生子女,在家长的溺爱下,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逐步深化。为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与自控能力等集体观念,教师可迎合幼儿爱玩游戏的性格特征,积极开展幼儿德育教育的主题游戏活动,帮助从传统的态度与观念中脱离出来,在实践中学会互相帮助、互相照顾及互相包容,从而快速地融入集体活动中来。首先,教师应当积极树立榜样的作用,注重道德榜样的适切性与层次性,将游戏活动中善于与同伴交往及乐于助人的幼儿作为榜样,切实把握现场德育的有效时机。为了幼儿榜样能够获得全体幼儿的认可,使其可以充分发挥好作为榜样应该有的作用,教师可以采取幼儿自主推选榜样的方式,在完成一次主题游戏活动后,教师引导幼儿通过投票的方式将游戏过程中表现最优秀、对其他小朋友帮助最大的幼儿推选出来,作为本周的德育小标兵,并将其的照片贴到光荣榜上,能够让幼儿对榜样的行为进行效仿,起到一定的德育效果。教师应当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在生活中严格地规范自身的语言和行为,比如教师自身要严格遵守幼儿园的各项规章制度,在各个场所要礼让、不大声喧哗,言行举止端庄正派,为幼儿树立正面的榜样。其次,主动创造合作的机会,如作画、搭积木、拼图等德育主题的游戏活动,努力营造与同伴合作游戏的机会,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会合作。同时教会幼儿如何合作,如小组合作分工、协商解决矛盾、主动寻求帮助、培养语言表达修养等。通过合作情景让幼儿逐渐学会如何合作。最后,让幼儿体会到合作的成果,体验合作的愉快。
第五,生活化教育方法。幼儿的思想尚未成熟,在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中,必然会出现各种矛盾问题,教师应当善于捕捉德育机会,对幼儿进行针对性的教育与个体化的引导,带动幼儿思想素质的逐步强化。教师应当加强对幼儿言谈举止的观察,适时适度地进行德育引导与教育。在同伴冲突中,教师应当耐心询问与倾听幼儿的解释,让幼儿感受到尊重与信任及关怀,采取因材施教的引导方式,让幼儿意识到,自主承担错误,从而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和习惯。在升旗活动前,组织幼儿观看国庆大阅兵的录像,感受阅兵式的豪迈与雄壮,强化我爱祖国的思想情感与品德。在午餐中要求幼儿做到干净与整合,在喝水与打饭等环节学会谦让排队,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与爱惜粮食的意识。午睡时要求幼儿学会自己穿脱与叠衣服,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良好的习惯。
(三)将德育渗透到家庭中
幼儿园的教育与家庭教育需要同向同步,才能在德育渗透中取得良好的效果。在幼儿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协同作用逐渐凸显。如果幼儿园、家庭在渗透德育方面协调一致,幼儿才能获得正面教育,并树立正确道德标准、价值观念。但是,从目前学前教育的德育渗透过程来看,幼儿园与家庭往往没有达成一致,例如幼儿园注重对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引导幼儿遵守园内规则,要求自己穿衣、自己吃饭,玩过的玩具要自己整理好等等,但是,在家庭中,家长往往包揽了一切,幼儿的行为习惯没有在家庭中得到巩固,反而在家长的溺爱下对幼儿园的规则产生了质疑,这样幼儿在成长过程中会受到不同教育理念的影响,动摇其价值标准,影响其行为模式的建构,这对于幼儿的成长是十分不利的。因此,在学前教育中,幼儿园必须将德育延伸到家庭之中,抓好家园共育活动,增加家园沟通,建立起家庭、幼儿园联合一致的教育网络。教师在主动联系家长,与家长沟通的过程中,要注重沟通渠道的多元化,例如幼儿教师应利用家长接送孩子时与其主动交流,可以简单地将幼儿在园中一天的表现简明扼要地与家长进行分享,也借此机会询问家长幼儿在家庭中的表现,如果家长表现出了幼儿在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而且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现象有什么问题时,教师就要给家长渗透关于德育的重要性,让家长能够了解家庭德育对幼儿德育素养发展的重要影响,从而帮助幼儿家长转变教育理念。但是家长接送孩子的时间毕竟有限,无法让教师对家长进行系统化的指导,因此,教师还可以通过家长会让家长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和行为方式,结合多数家庭中的情况,列举在家庭生活中如何对幼儿开展德育,如何帮助幼儿从生活的角度提升德育素养。与此同时,教师还要针对幼儿成长中的问题进行答疑解难,共同讨论,引导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延伸德育。
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家长应积极主动承担起对幼儿的德育责任,加强教师与家长的联系,通过家园共育的方式,实现德育教学质量持续改进。例如在父亲节与母亲节等节日中,通过与家庭的联动,组织主题活动,邀请家长来到幼儿园,与幼儿共同完成亲子活动,在活动中让幼儿感受到家长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心与呵护,激发幼儿的感恩之情,也可以播放有关亲情、爱与感恩等方面的电影,在电影中激发幼儿的情感共鸣,使幼儿联想到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父母,让幼儿无时无刻不受到感恩环境的熏陶。家长与教师根据幼儿的表现,及时制定有效的德育引导计划,配合教师纠正幼儿的不良习惯,关注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通过良好的家风影响孩子,实现家庭与学校教育的互通及延伸,实现德育教学作用价值的充分发挥。
三、结语
做好幼儿的学前教育工作,教师应当转变教学观念与模式,充分意识到在学前教育渗透德育教学的重要性。同时在工作中加强实践经验总结,将德育知识渗透到幼儿的日常学习与生活中,根据教学效果及时调整德育计划,不断提高学前教育的有效性。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02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