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策略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4-12-16 11:30:4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摘要:根据新课标要求,小学语文教师需致力于构建多样化的大单元教学活动。大单元教学不仅有助于增强知识的整体性与连贯性,帮助学生建立全面的语文知识体系,还能培养他们的多元思维,提升他们的系统化学习能力。此外,大单元教学模式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了实现上述教学目标,文章从大单元教学的角度出发,详细阐述了教师如何通过设定单元目标、组织群文阅读、构建知识体系、结合读写训练以及生活实践等方式,以期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课标,大单元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出,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教学材料重难点知识,还要利用多样化授课活动培养他们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了更好地落实新课标要求,教师可以结合课内外教学资源,采用多种授课手段,设计多样化大单元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完成多文章综合阅读、读后仿写或续写、单元知识梳理整合、学科知识生活实践等单元学习任务,扎实掌握语文学科基础知识,提高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教师也要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语文知识体系,提升他们的整体认知水平,让学生逐渐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一、大单元教学概述
 
  大单元教学指的是教师通过深入分析、科学重组的方式将教材中的单元内容串联成一个教学整体,对学生进行系统化的知识讲授,使其在结构化认知过程中形成较强的整体化学习意识,建立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提升系统化学习能力。对于小学语文课程而言,教师开展大单元授课活动时,不仅要把教材中的单元内容进行合理串联与重组,还要加入一些与之相关的课外元素,打破传统教学的局限性,拓展学生的认知视野,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兴趣,提高大单元教学质量。
 
  二、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在大单元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坚持主体性原则,即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合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心理特点以及发展需求等,帮助学生通过自主完成各类学习任务,收获更多的语文知识,提高综合学习能力,提升自主学习和整体认知水平。
 
  (二)深度性原则
 
  在开展大单元教学活动时,教师应遵循深度性教学原则,不能只是简单地教授学生教材单元内的知识,还要利用各种手段,借助各类活动,帮助学生启发多元化思维,培养感知美、鉴赏美的能力,提高口语表达及书面表达水平,使学生真正感受到知识的魅力。
 
  (三)系统化原则
 
  对于新课标下的大单元教学而言,教师还应遵循系统化原则,即要把教材中的单元内容与相关课外学习资料或生活化元素进行科学整合,这样既可以丰富语文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认知视野,又能提高学生整体化认知的意识,使学生在完成综合化、拓展性学习任务的过程中逐渐提升系统化学习能力。
 
  三、基于新课标开展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的具体策略
 
  (一)明确方向,制订大单元教学目标
 
  在实施大单元教学活动前,教师需要根据教材、《课程标准》、实际学情等信息,制订清晰、合理的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找到知识整体探究方向,为实现高效的大单元学习奠定基础。另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大单元教学目标按照难度划分等级,让学生根据目标要求逐步完成大单元探知任务,这样既可以增强他们自主学习的信心,还能使学生由易到难地掌握单元语文知识,逐步提高语文学科核心素养[1]。
 
  以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例,此单元聚焦童话题材,包含《卖火柴的小女孩》《那一定会很好》《在牛肚子里旅行》《一块奶酪》四篇课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应能够掌握童话故事的阅读技巧,激发和锻炼自身的想象力,进而提升阅读、理解和创作童话的能力。因此,教师在开展大单元教学活动之前,需要先根据上述教学目标,结合具体学情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设计如下大单元认知目标(见表1)。
 
 \
 
  教师通过制订层次化大单元教学目标,有助于减轻学生自主探知的压力,帮助他们找到学习的方向,又能使其有意识地在学习单元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能力,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提高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二)优化思路,设计大单元教学活动
 
  在设计大单元教学活动时,教师需要进一步优化课程教学的思路,从班级学生的视角出发,综合单元内各小节内容,创建多样文章阅读、知识实践活动,如群文阅读、知识梳理、读写结合、生活实践等,以提高大单元教学质量,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1.开展群文阅读活动,提升审美创造
 
  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单元课文和相关课外经典文章,创建群文阅读活动。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了解课文中的生字、生词的读法和用法,还要让学生整理文中的经典语句,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语文知识,进而运用比较思维,对比阅读课内外文章,分析文章的写作思路、写作意图、写作手法等,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涵,提升比较阅读的能力,充分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提高语文审美创造[2]。
 
  以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为例,此单元选编了《守株待兔》《陶罐和铁罐》《鹿角和鹿腿》三篇寓言故事以及《池子与河流》这一篇寓言诗,另外,本单元的“快乐读书吧”板块要求学生阅读经典的寓言故事。教师可以综合上述内容,引入《刻舟求剑》《叶公好龙》等课外寓言故事,创建群文阅读活动。在群文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先让学生认识每篇故事中的陌生字词,使学生初步了解故事梗概,并指导学生分析教材单元中不同寓言故事蕴含的道理,让他们掌握深度理解寓言故事内涵的方法。学生需要运用此种方法进一步阅读课外寓言故事并感悟其中的深层含义。随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任意选择两篇文章进行对比阅读,比较不同作者的写作思路,探究两篇文章中不同的故事结构、写作手法等,引导他们体会不同的语言艺术,如内涵美、语言美、情感美等,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比较阅读水平。
 
  2.开展知识梳理活动,培养思维能力
 
  基于新课标要求,教师可以围绕教材单元内容,设计知识梳理活动,指导学生构建思维导图,使学生在知识体系建构过程中逐渐提高整体学习意识和系统认知能力。同时,教师可以借此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整合思维、逻辑思维等,提升其分类及归纳的水平和灵活运用多种思维的能力[3]。
 
  以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为例,本单元包括《猫》《母鸡》《白鹅》三篇课文和一个习作任务——我的动物朋友,以及感受“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的“语文园地”板块。该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体会不同作家在描绘动物情感时所采用的手法,熟练掌握描写动物特征的写作技巧。对此,教师可以设计单元知识梳理与总结活动,让学生构建单元知识思维导图,提高系统学习水平,提升逻辑思维、分析思维、整合思维等多种思维能力。例如,在单元知识体系构建过程中,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合理划分知识类别,如语言运用、内涵理解、写作要点等,同时,让学生根据不同类别科学提炼与整合单元内容。在内涵理解方面,教师要让学生总结每篇课文的深层含义。
 
  如《猫》这篇课文通过描写猫的性格特点和行为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母鸡》这篇课文运用趣味性语言展现了母鸡高调的性格,体现了母爱的伟大;《白鹅》这篇课文用明贬实褒、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表现了白鹅高调、自信、高傲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另外,在写作要点部分,教师要带领学生总结塑造动物形象的写作技巧,重点突出“欲扬先抑”的描写手法。知识梳理活动既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整合思维,提升学生的思维运用能力,还能使学生构建完整的单元知识体系,使学生加深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
 
  3.开展读写结合活动,培养语言运用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灵活运用汉语语言进行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清晰地表述对某件事情的观点和看法,直观或抽象地表述所见所想,而这便是语言运用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语用水平,教师可围绕教材单元内容,设计读写结合活动,使学生掌握多种语言表述方法,进而提升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4]。
 
  以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为例,此单元要求学生掌握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并能够在文章中具体地描述一个人的特点。对此,教师可结合单元文章设计读写结合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完成写作任务的同时,提高知识实践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阅读《摔跤》《他像一棵挺脱的树》《两茎灯草》《刷子李》这四篇课文,让他们找出文中描写人物特点的词语和句子。随后,教师指导学生深入分析此类关键语句,总结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如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侧面描写等,让学生初步掌握用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突出人物特点的方法。最后,教师可以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任选一篇单元课文进行仿写练习,让他们用多种人物描写手法描述身边熟悉的人,锻炼书面表达能力。读写结合活动能够提高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中的意识,也能在实践中锻炼和提升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
 
  4.开展生活实践活动,树立文化自信
 
  为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树立文化自信,提高传播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与能力,教师可围绕单元知识,结合实际生活,设计知识实践活动。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单元课文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使学生充分理解并感受文学艺术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进一步指导学生选择一种或多种经典传统文化进行实践宣传,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帮助他们树立文化自信[5]。
 
  以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为例,此单元包括《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藏戏》四篇课文。这些课文紧密围绕“家乡的习俗”这一主题,展现了春节、腊八节、寒食节、七夕节、中秋节等多个传统节日的文化习俗,同时,也充分展现了各地独具特色的地方民族习俗。在讲授本单元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大单元内容,开展家乡文化宣传活动。教师可先让学生自行阅读单元课文,提炼和总结课文中所描述的节日文化习俗和民族文化习俗,如春节贴春联、包饺子,中秋节赏灯、赏月等。随后,教师可让学生自行组成合作小组,通过协同互助的方式探索当地的文化习俗、民风民俗等,制作成宣传海报并在校园附近进行文化宣传。这样既可以让学生领悟学习此单元的意图,又能增强他们对家乡、对文化的热爱之情,提升学生宣传家乡风俗的能力与积极性,增强学生的文化弘扬意识和文化认同感。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更高效地达成新课标的要求,小学语文教师需要优化大单元教学的思路与方法,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巧妙融入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思维能力、语言运用、文化自信,使学生感受到文化的魅力。
 
  参考文献
 
  [1]侯蕾.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模式研究[J].考试周刊,2023(49):45-48.
 
  [2]薛如芳.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实践探究[J].基础教育论坛,2023(22):47-49.
 
  [3]张文清.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中的核心素养养成路径[J].试题与研究,2023(36):39-41.
 
  [4]马继元.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分析[J].试题与研究,2023(36):78-80.
 
  [5]张亚玲.小学高段语文大单元教学实践策略[J].成才,2022(20):42-44.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0252.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