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工科战略实施背景下,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作为实践性较强的传统专业,在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中持续改进机制,不仅能够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而且能够实现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保证所培养出的人才能够更好地服务行业需求。基于此,以广西大学为例,论述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持续改进机制革新的重要意义,以及该专业人才培养持续改进机制的探索成果和实践情况,旨在推动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培养出更多适应行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人才培养,持续改进机制,教育实践
新工科建设的提出,对教育理念的转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广西大学的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作为传统工程专业,全面升级改造已是大势所趋。水利水电工程长期以来一直都采用稳定的人才培养模式,对社会各方需求的改变不够敏感,缺乏有效的调整与更新机制,导致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调整、更新过慢[2]。随着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特别是新工科的提出,高校亟须建立多方联动的高效、及时的人才培养持续改进机制。因此,广西大学积极探索了适应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持续改进机制,旨在不断提升专业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
一、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持续改进机制革新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提高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毕业生的竞争力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水利水电工程领域对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变化和升级。通过建立持续改进机制,该专业可以紧密结合行业发展趋势,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确保所培养的人才具备前沿知识和实践技能[3]。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保证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更具竞争力,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二)有助于培养适应社会高度信息化的专业人才
在信息化时代,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持续改进机制的重要性愈发凸显。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水利水电工程领域对于信息化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持续改进机制可以帮助该专业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加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使学生掌握最新的信息化技术和工具。通过改进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可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需求[4]。
二、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持续改进机制的构建及实践
广西大学结合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持续改进的要求,分别从培养计划、教学过程、学生成长过程三个方面构建多方参与跟踪反馈的人才培养持续改进机制。
(一)建立人才培养计划持续改进机制
现代教育要求教育体系从“知识本位教育”向“能力本位教育”转变[5]。我国为了适应教育体系的发展,全面开展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广西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要做到坚持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不断调整和优化包括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体系在内的培养计划。
首先,建立由学工组主导的多方联动的人才需求、能力要求信息收集、分析机制。广西大学通过向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学生主要就业单位定期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市场调研,通过不定期的校友交流、行业专家访谈、社会相关信息收集等深入了解行业发展的趋势和市场需求,并形成调查、访谈报告。
其次,建立定期讨论、评估机制。定期组织专业教师和行业专家召开研讨会,结合收集的信息和调研报告,共同讨论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体系。在研讨会上,与会人员充分交流行业发展的新动态、新技术和新需求,共同商讨如何将这些元素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中。
结合建立的人才培养计划改进机制,从2020年9月至2022年8月,广西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经历了2年的调研及论证,发放调查问卷46份,组织校友、行业专家访谈50余次,前后召开研讨会4次,对原培养计划进行修订,形成最新的培养计划。修订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在培养目标方面,针对已有培养目标对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要求描述不够准确和清晰这一问题,将其修订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社会责任感、法治意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团队精神和一定国际视野的高级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针对已有培养目标对毕业生知识能力的要求较宽泛这一问题,将其修订为“毕业生应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针对已有培养目标缺乏对毕业生继续学习能力的要求这一问题,对现有培养目标加以补充,增加“能够通过继续教育或其他终身学习途径不断拓展知识和提升能力”。
在毕业要求方面,原培养方案毕业要求基本覆盖了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中的12条要求,但是不够具体和清晰,未强调如何培养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针对这一情况,根据行业专家意见、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要求及专业培养目标,制定了11条毕业要求,并且结合专业特色对毕业要求进行分解。
在课程体系方面,针对调查结果反映出已有课程对毕业要求支撑不够的问题进行了一系列改进,包括:结合未来发展的趋势,对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传统课程的授课内容进行适当精简和更新;新增设水环境与水生态、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与应用、智慧水利工程等专业核心课程,开设中国-东盟国家的水利建设与管理等特色课程。同时,为了使学生能够接触最前沿的工程知识,建设了最新的工程技术和案例库,将最新的技术和案例融入教学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与时俱进。
(二)建立教学过程质量监控及反馈机制
为了提高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广西大学还需要高度重视教学过程的质量监控。广西大学根据学校教学质量控制相关文件的要求,结合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教学过程质量监控与反馈机制,包括对课程教学目标、过程和结果实施具体化的监控机制,涵盖教学检查、听课评课、课程考核、归档等多个环节。具体监控方式包括审查、听课、调查问卷、函评、座谈等手段,教学检查由广西大学教务处组织,定期对教师的教学准备、课堂教学、作业布置等方面进行抽查,确保教学工作的规范性和有效性。听课评课主要由学院组织,邀请同行专家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观摩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每个环节的每次监控、评价都要形成记录和结果,并由分管教学的副院长会同督导组、专业负责人将问题反馈给教师,并督促其进行改进、完善。
结合教学过程质量监控和反馈机制,由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负责人在每个学期初制定课程工作安排表,安排表中对每门课程各个环节及负责人作出明确要求,并将其在工作群设置为在线表格,对该学期开设的每门课程各个环节的开展情况及效果进行持续跟踪和公示。
水利水电工程作为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尤其应注重实践教学的质量监控。依据广西大学相关教学管理制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进一步对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规范和管理。同时,加强了对实践基地的建设管理,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环境,有效地提升实践教学的质量,进一步提升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效果。
广西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通过实施教学过程质量监控及反馈机制,实现了每门课程所有教学环节的跟踪和反馈,保证了教学过程的规范和教学效果,并对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持续调整和改进。如:在对水工建筑物课程跟踪的过程中,通过课堂提问、课堂讨论、作业、考核情况等记录,发现学生对水工建筑物课程中所涉及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抽象理论掌握不扎实,提出了加强课前知识点回顾及课堂提问,敦促学生对课程中的重要知识点进行复习,加深相关专业知识的理解的改进要求;针对学生综合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及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后进行水工建筑物设计的能力需要加强的问题,要求课堂教学中通过作业讲解与问题讨论,提升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通过对工程案例的分析,增进学生对复杂工程问题的理解;针对随堂开设的试验成绩没有明确纳入平时成绩考核计算范围,平时成绩计算欠完善的问题,采取了随堂开设的试验成绩纳入平时成绩考核范围的措施,计分方法调整为:平时成绩=(作业+出勤+课堂表现)×0.75+试验成绩×0.25。
(三)建立学生成长过程跟踪反馈机制
为全面、准确地了解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学生的成长情况,促进教学工作的持续改进,广西大学制定了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学生成长过程跟踪反馈机制。该机制分为在校生成长跟踪和校外毕业生成长跟踪两个方面。
在校生成长跟踪反馈的目的在于动态掌握在校生的培养效果和成长情况,为教学改革提供依据。包括由专业负责人及班主任负责制定具体调查问卷,每年6月份对全体在校生进行1次全面调查;由班主任根据实际情况不定期组织召开各班级座谈会(每学期不少于1次),讨论学生学习成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需要;在每年6月份毕业生离校前,对学生的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进行全面评价和分析。最终由专业负责人会同全体专任教师召开专题会议,提出整改措施,由各相关教师负责持续改进。广西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时间较近的一次在校生调查问卷和座谈会在2023年6月开展。在校生针对11个毕业要求的达成度分别为0.68、0.67、0.74、0.77、0.70、0.82、0.77、0.77、0.77、0.77、0.81,每个毕业要求均超过了本专业毕业要求评价合格标准值(0.60)。在校生调查问卷和座谈会反映的主要问题包括:培养计划复杂,缺乏专门培训导致学生对教学计划缺乏深入了解,以及不明确通过大学学习可获得的提升,不明确课程开设的目的及其与自身能力提升的关系;学生对相关制度缺乏总体认识,难以充分利用好相关制度;学生对学校、学院的选课程序不够清楚,容易出现漏选、错选、错过选课时间等问题。
校外毕业生成长跟踪反馈的目的在于动态掌握毕业生的培养效果、成长情况、服务社会的能力,以及对广西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为教学改革提供依据,完善专业办学特色。每2—3年对毕业5—7年左右的毕业生集中进行1次全面调查问卷,辅之以不定期座谈会、函评等方式。由专业负责人及相关教师负责制订具体调查问卷和调查要求;学工组负责开展具体调查及整理调查报告,并将调查结果反馈给专业负责人;专业负责人会同教学指导委员会水利分委会召开专题会议,形成毕业生培养目标达成分析报告,提出整改措施,由各相关教师负责持续改进。广西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最近一次校外毕业生跟踪调查评价在2022年5月进行,总共发放调查问卷120份,回收114份。反馈表明: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学生毕业6年左右中级职称获得比例达到了83.3%,还有部分学生继续读博和转为自由职业者。总体而言,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本科教学能支撑学生毕业后5年以上的发展需求,学生持续学习能力较强,发展后劲大,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毕业生在广西水利行业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反馈的主要问题和建议包括:毕业生的撰写报告能力、图纸表达能力、看图水平有待加强;毕业生难以针对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进行足够有针对性的学习;毕业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交际能力有待加强等。
综上所述,在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持续改进机制构建中,广西大学坚持目标性、系统性、全员性和全程性原则,在培养计划制订、教学过程监督、学生成长跟踪反馈等方面建立完善的持续改进机制。通过这一机制的实施有效提升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增强该专业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竞争力。未来,结合建立的人才培养持续改进机制,广西大学将继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以期为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人才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汪毅.落实新工科教育理念培养综合型土木人才[J].大学,2024(2):1-2,205.
[2]刘亚娟,李庆,黄显德.新工科背景下传统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内江科技,2023(11):53-55,127.
[3]刘丽娟,黄楚原,陈先锋.基于闭环质量持续改进机制的机电安全工程课程教学探讨[J].科教导刊,2024(5):109-111.
[4]牛雨,刘允涛,杨晨鸣.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高职学生信息素养的教育途径探究[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 (1):36-39,53.
[5]李治,肖桂元,兰景岩,等.基于能力本位教育模式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研究[J].高教学刊,2023(6):152-155.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01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