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新课改的全面深入,教育部门对于音乐学科的重视程度也有了进一步的提升,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美育是新时代教育背景下的重点工作,通过美育的渗透,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美的文化,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帮助学生塑造美好的心灵。文章结合时代教育发展的特点,分析了现阶段小学音乐教学中融入美育的意义,将美育作为小学音乐创意实践教学的目标,从不同角度来思考和设计美育融入音乐课堂的教学策略,旨在为美育视角下的音乐教学带来一些教育启发。
关键词:小学音乐,创意教学,美育,教学策略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意见》指出:“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为了落实教育政策,强化学校美育的功能,教师应该将美育作为学科创新的特点,不断地优化教学课程,以美育为核心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发展。小学音乐属于艺术类的学科,也是有效地落实美育的一个场所。所以,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应该基于美育视角来进行教学策略的创新,以此打造小学美育教育的全新的格局。
一、以美为基——小学音乐教学融入美育的意义
关于音乐课程中所蕴含的审美的特点,音乐课程标准当中强调:以美育人的教育思想,和我国的教育理念、文化传统是相符合的,也是培育德、智、美、体、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接班人的教育方针之一。由此可以看出小学音乐教学当中融入美育的重要意义——不仅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石,还是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教学新手段。具体针对小学音乐课堂分析,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好奇心强、活泼、喜欢探索等特点,相比较于传统的语文、数学等课程,他们会更喜欢音乐课。而在美育的渗透方面,音乐教学的影响力较大,能够有效地发挥出教育的优势。所以,在新课改的教学环境下,教师应该结合基本的教育目标,积极地在音乐创意实践教学环节来渗透美育,为学生营造一个美育的氛围,在音乐课堂挖掘学生所隐藏的艺术潜力和审美的天赋,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在感知美、创造美的过程中加深对于美的理解和认知,最终达到促进学生综合发展的目的。
二、以乐育人——美育视角下小学音乐创意实践教学策略
从最初的挖掘美,到一步步地深入探索和实践,最后拓展美,这也是小学音乐创意实践教学环节渗透美育的一系列路径。学生在不同的课堂活动中,可以主动去探索和挖掘美,感受美的全部的过程,实现从最初对美的一无所知,到可以心领神会地尝试对美进行解读,这便是学生审美相关意识的提升,也是学生发展的一种表现。因此,教师应该从多角度出发,在美育视角下开展小学音乐创意教学实践,在音乐课堂上可以有效地实现育人的目标。
(一)挖掘美——分析音乐教材,品读“美”的作品
教材内容是彰显课程标准的具体形式,教师开展教学也是围绕教材而实施的。因此,在小学音乐的课堂上,教师要认真地分析音乐教材,挖掘教材当中所蕴含的音乐美,引导学生在一个个音乐作品中去挖掘美的内涵,体会美的作品。学生认真地分析音乐教材中的美育元素,结合不同的元素内容来形成新的音乐和美育的感知,这也让学生可以一定程度地理解作品中的情感表达,为学生发现美提供方向。
比如,在学习人音版音乐三年级上册第二课《草原》的音乐课程时,教师可以首先组织学生分析教材的内容,对教材中所蕴含的美育元素进行分析,然后再组织学生开展学唱练习,具体的分析和美育解读如下。
品读1:图片
教材中,有一幅草原风光的图片,是和音乐作品的简谱以及歌词同时呈现出来的。通过对图片内容分析,可以看出内容别有一番风味。画面中有一个少年,身着具有特色的民族服装,骑着马儿在辽阔的草原上奔腾。在少年的背后,有一望无际的草原、蓝天和白云,这样的风景让人心旷神怡。学生对画面进行品读和赏析,能够感受到悠然的草原风光,而在这样的意境下,歌词和作曲自然也会有着相同的情绪。
品读2:作品背景
教材当中的作品标题下方,标注的“内蒙古民歌”,直接为大家展示了歌曲的创作背景,学生便可以结合这一背景来体会“赞美自己的家乡,表达对家乡的喜爱”这一种情感。教师在引导学生对内容进行分析的时候,则可以从“民歌”这一个方向入手,让学生思考:“民歌所传递的情感?”“民歌所具有的特点?”然后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对以上的问题进行交流探讨,在探讨过程中加深学生的理解,让学生形成热爱家乡的情感。通过以上对作品的品读,能够让学生充分地挖掘出作品当中所蕴含的情感,这也是美的表达。《草原》这首内蒙古民歌不管是在插图还是背景中,都可以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怀,而在品读的过程中,这一情怀会转移到学生身上,让学生形成爱国意识,进而在美育的基础上实现学生素质的提升。
(二)感受美——创设音乐意境,体会“美”的思维
小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在课堂上经常会无目的地发生学习转移,为了让学生感受美的音乐,教师可以从课堂的教学氛围创设角度出发,让学生在美的意境下产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将美的作品转化成为美的思维。所以,教师在教学环节,可以通过实物、信息技术等多种形式,来开展创意教学,为学生打造优美的音乐意境,实现美育和音乐的融合,让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走进作者的内心,感受作品当中所蕴含的意境和思维。
比如,在学习人音版音乐三年级下册第三课《我们的朋友》课程时,教师可以开展以下活动,为学生创设音乐意境,让学生形成感知美。
①组织学生聆听乐曲《空山鸟语》。(该乐曲的标题引用了《鹿柴》一诗当中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②结合上述背景,在聆听的过程中写下诗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让学生思考诗句所表达的情感。③结合诗句的背景和音乐的内容,为学生展示山林的风景图,让学生观看寂静山间的优美视频,通过信息技术的方式为学生创设一个舒适的音乐情境。④学生一边欣赏,一边走进意境中,仿佛置身于山野之境当中,感受自然之美。⑤再一次地播放二胡的演奏曲《空山鸟语》,让学生静心地聆听,将刚才的情境转移到乐曲当中。(随着音乐的悠然动听,刚才所光彩的自然风光在内心油然而生,学生此时也形成了热爱自然、崇尚自然的情感。)
通过以上教学活动的实施,能够让学生在美育的情境下实现情感的转移和表达,有利于洗涤学生的内心深处,充分地发挥出育人的特点,助力学生形成美的感知。
(三)提炼美——重视歌词分析,理解“美”的情感
对于音乐歌曲来说,其中最主要的两个因素,便是歌词和音乐的旋律,只有保证歌词和旋律的协调统一,才能够呈现出歌曲当中的情感表达。为此,在音乐创意实践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歌词进行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歌词,养成结合歌词品读情感的习惯,分析歌词在彰显情感方面的作用,这也是培养学生美的情感的重要的体现。
比如,在学习人音版音乐四年级上册第一课《歌唱祖国》的音乐课程时,教师可以围绕歌曲的内容来进行美育的渗透,在课堂引导学生分析歌词,形成“美”的情感。具体活动如下。
①展现以下歌词,引导学生从祖国、家乡、民族等多个角度来分析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歌词1: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从今走向繁荣富强。歌词2:越过高山,越过平原……是我们亲爱的家乡。歌词3:英雄的人民站起来了,我们团结友爱坚强如钢。②学生分小组进行歌词分析,最终由代表总结发言,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补充点评。③教师对歌词进行分析和小结:五星红旗飘扬在我们的祖国大地上,胜利的歌声传遍了东西南北,我们祖国的大地是如此的富饶繁荣,家乡的风景也是优美壮丽的,中华儿女将民族之魂代代地传承,一同努力建设更加富强的国家。歌词的内容一共分为三个层次,随着音调的迸发,作者将对家乡的赞美、对国家的热爱充分地表达出来。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歌词,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爱祖国、爱民族、爱家乡的情感,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在轻松的学习中实现美育的渗透。
(四)表现美——创编演奏音乐,分享“美”的想象
新课标当中提出:“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启发学生的智慧,让学生逐渐地形成创新的意识和创造的能力。”鉴于此,教师在音乐创意实践教学时,应该为学生创设一个表现美的机会和场所,让学生运用多种形式将音乐美展现出来。那么,如何凸显出学生在课堂的主导地位,让学生实现美的理解,并将美表达出来呢?为此,教师应该对学生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凭借自身的想象力,完成音乐的创作和演奏,以此来加深学生对于音乐美的理解,让学生可以创造出独特的“美”。
比如,在学习人音版音乐五年级上册第三课《农家乐》的音乐课程时,可以针对歌曲《丰收的节日》,遵循“以美育人”的理念,开展以下的教学活动。
①结合新疆塔塔尔民族的背景,在课件中为学生呈现当地的人民是如何庆祝节日的,让学生结合地方的文化背景,初步地对该地区歌舞的特点进行想象,激发学生的表演的欲望。②介绍塔塔尔族的相关的风俗习惯——塔塔尔族是新疆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当地的人十分喜欢唱歌和跳舞,对于音乐节奏的理解很强,呈现的舞蹈动作十分灵巧。③学生结合背景想象塔塔尔族的舞蹈动作,并且按照音乐节奏来展现出自己想要呈现的舞蹈。④教师对学生做适当的引导,呈现一个常见的塔塔尔族的舞蹈动作,让学生在该动作基础上进行创新。⑤随后,将学生视线转移到音乐作品中,引导学生以“节日的丰收”为核心思想,开展想象交流。⑥结合学生的想象,进行歌曲的演唱,在演唱中体会音乐情感。在学会演唱之后,加上舞蹈动作的创编,通过歌舞融合的方式来展现出赞扬美好生活的情感。
以自主想象和创编为核心,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体会新疆人民丰收的喜悦,可以有效地强化学生对于劳动美的认知,这也是美育开展的效果之一。
(五)升华美——渗透传统艺术,拓展“美”的文化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当中指出:美育的落实应该从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出发,将弘扬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导向。为此,教师在音乐创意实践教学中,应该巧妙地结合传统的艺术文化,比如民间绘画、传统音乐等,来实现小学音乐教学的创新,让学生在拓宽文化视野的同时,提升学生对于艺术美的理解,实现“美”的升华。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能够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和探索我国传统的戏曲艺术,在了解中华优秀文化的同时,强化自身的民族情感,循序渐进地产生传承和发扬的责任意识,在创意教学中打造美的课堂,渗透美育目的。
(六)开拓美——设计课堂任务,加深“美”的解释
常言道:“艺术无国界”,音乐是艺术的核心组成部分,在对音乐艺术进行多方位的探索的时候,不应该受到地区、国家的限制,而是要广泛地开展音乐文化的探索,发现音乐背后所蕴含的独特的美,进而加深学生对于“美”的解释。所以,为了在美育视角下开展小学音乐创意教学,教师要设计各种各样的课堂任务,将音乐知识的学习向外进行拓展,鼓励学生参与课后的音乐活动,在多元化的活动中去感受音乐,实现美育的升华。
三、结语
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了教师开展教学的方向。美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支撑点,在小学音乐创意实践教学中渗透美育,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意识,在感知美的同时形成道德之美、精神之美。小学音乐教师要认识到美育对于音乐课程发展的重要性,加快在音乐教学融入美育的步伐,引导学生畅游在充满美的音乐课堂中,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来促进学生发展,实现音乐育人的终极目标。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01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