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进一步明确了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内涵,包括了数感、量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推理意识、数据意识和模型意识等,让小学数学教师更加重视学生数感与量感培养,推动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数学教师要优化估算教学,培养学生良好数感;精心设计数学游戏,加深学生对数学运算定律的理解,提升他们的运算能力;布置趣味数字练习,加强学生数感培养;巧妙创设生活化情境,加深学生对量感的理解;精心设计数学实验,增强学生对“量”的学习深度,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数感和量感,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新课标,小学数学数感与量感,培养策略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加快学生核心素养发育,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小学数学教师要重视数感与量感培养,灵活挑选生活物品、创设生活场景,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数感和量感,培养他们良好的数感和量感,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数学解题能力。同时,教师要优化计算、图形与几何以及概率等教学方式,加深学生对数与数量、数量关系的理解,以及他们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夯实他们的数学基础,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一、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数学数感与量感培养现状
(一)忽视了学生课堂主体地位
新课改以来,以生为本逐渐成为小学数学课堂改革热点,但是部分教师为了尽快完成教学任务、保证教学进度,习惯性掌握课堂主导权,对知识点一讲到底,忽略了与学生进行互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这种教学模式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缺少互动,学生很容易走神。部分教师忙于讲解课后练习题、热门考点,忽略了把数学学习和生活实践衔接起来,教学内容缺乏生活气息,导致部分学生只是死记硬背概念、公式和定律,不利于培养学生数学知识应用能力。
(二)缺少数学实践活动
数感与量感是比较抽象的概念,由于小学生生活经验不足,对这些数感与量概念比较陌生,理解起来难度比较大。很多数学教师更侧重理论性讲解数感和量概念,忽略了组织数学实验和综合实践活动,没有及时引导学生测量千克、克量感单位,也忽略了结合生活场景讲解计算公式,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部分教师忽略了把引导学生联想生活实践,导致学生对数感和量感的理解停留在理论层面,难以活学活用数学知识,不利于提升学生数学学习能力。
(三)学生课堂学习体验不佳
虽然数感与量感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但是很多学生无法熟练运用二者来解题,也无法挖掘生活中蕴含的数感与量感知识,不利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发育。部分教师在数感与量感教学中,忽略了引导学生持续、细致观察生活中的量和数,也忽略了引导学生进行量的换算与计算,加减乘除运算,不利于提升他们的计算能力。部分教师在数感与量感教学中忽略了学生课堂体验,更看重学生计算结果是否准确,对他们探究过程关注不够,没有及时给予学生鼓励,影响了他们数学课学习体验。
(四)课堂教学缺乏趣味性
小学生好奇心更重,数学思维还处在发育之中,在理解和运用数感与量感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障碍。他们更渴望在游戏中学习数学知识,在课外探究中掌握数感与量感运用巧,但是数学教师忽略了他们的这一需求。例如部分教师在数感教学中,更侧重估算和元素定律教学,要求学生准确背诵计算公式,忽略了围绕数感设计小游戏和数学实验,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数感与量感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发育
数感与量感是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发散学生数学思维,帮助他们透过数字、数学符号发现问题,进一步提升他们的运算能力、建模能力等,从而促进他们数学核心素养发育,促进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小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小学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索数理关系、数量变化和运算结果等,让学生感悟量的变化、数字与数字之间的关系,引导他们探究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提升他们数学学习能力。
(二)有利于夯实学生数学基础
数感与量感是小学生打开数学世界的“钥匙”,也是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基础,是学生学习运算定律、数学建模等知识的前提,因此,教师要重视小学生数感与量感的培养。数感与量感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引导他们分析数理关系、数量变化、运算结果等,再引导学生分析长度、重量单位,在生活情境中掌握不同计量单位,让他们掌握不同计算单位换算和计算技巧,进一步提升学生直观想象、数学建模等能力。
(三)有利于提升数学教学质量
小学数学教师要以数感和量感为“引子”,把数学概念、运算定律和生活实践衔接起来,进一步发散学生数学思维,激发他们数学探究兴趣,让他们主动与教师、同学进行互动,从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进一步提升数学课教学质量。此外,数感与量感有利于督促小学数学教师组织多元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运用估一估、量一量、算一算的方式进行探究式学习,让他们探究数感和量感在生活中的运用,帮助他们掌握这一学习难点,从而提升他们的数学成绩。
(四)有利于提升学生数学解题能力
数感与量感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计量单位、数学运算定律和数学建模等知识点的理解,引导学生从数学题目中提炼关键信息,避免他们掉入出题人的“陷阱”,帮助他们快速筛选和题目相关知识点,从而提升学生数学解题能力。例如教师在重量单位计算中,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克、千克、吨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对物体重量单位进行估算,选出正确的重量单位,再进行重量单位之间的换算,降低他们的计算量,提升学生数学题目解题正确率,稳步提升他们的数学成绩。
三、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数学数感与量感培养策略
(一)优化数学估算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
估算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也是影响学生数感的重要因素。小学数学教师要重视数学估算练习,结合生活问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来思考估算问题,帮助学生掌握估算技巧,让他们的估算结果更接近准确结果。例如教师在讲解《千克和克》这一单元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一克有多重?”“一千克有多重?”和“一斤有多重”等问题,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激发他们参与估算练习的积极性。第一,教师可以准备天平、砝码、牛奶、2分硬币等材料,先引导学生把1克的砝码放在天平左侧,再把2分硬币、牛奶和苹果放在天平右侧,让他们观察天平倾斜情况,让他们估算相关物品的重量。有的学生观察到当把2分硬币放上天平时,左右两端几乎持平,说明2分硬币和一克砝码一样的重量,可以推算出2分硬币大约重1克。有的学生观察到一盒牛奶一侧的天平倾斜度最严重,比放上苹果和硬币时都要重心低,说明一盒牛奶的重量最重。第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继续思考“如何让天平左右两侧平衡”“哪些物品的重量相近”,让他们准确估算重量单位,提升他们估算能力。例如学生可以一次尝试比较0.5千克砝码与牛奶的重量,当放上两盒牛奶后,天平两侧平衡,说明两盒牛奶约重500克,认识到0.5千克=500克。教师要灵活设计估算练习题目,引导学生通过练习题目掌握数学概念,选取合适的参照物,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数感和解题能力。
(二)精心设计数学游戏,提升学生运算能力
游戏是小学生数学学习路上的“好伙伴”,也是课堂教学调味剂,有利于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进一步提升他们的运算能力。小学数学教师要根据数感教学特点,精心设计计算小游戏,引导学生探究数字的奥秘,提升他们数感。例如教师在讲解加减混合运算相关知识时,精心设计九宫格初级数独游戏,在九宫格中按照一定规律填入相关数字,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鼓励他们探索数独游戏的奥秘,进一步增强他们的数感。教师可以把数独九宫格转化为PPT,再把PPT投屏在大屏幕上,例如每一个横排数字加起来等于9,鼓励他们快速计算出每一个空格中要填入的数字,进一步提升他们运算能力和数字分析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设计数学猜谜游戏,准备数字卡片和运算符号,由学生抽取四个数字卡片和两个运算符号,利用抽取的数字和运算符号组合算式,让等号左右两边相等,例如3+4-1=6,考验学生数学估算能力和数感,创新计算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之间进行挑战,让他们互相出题,选出一分钟内答对题目最多的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进一步提升他们数感和运算能力。小学数学教师要精心设计数学游戏,把数字、运算符号和运算定律转化为游戏素材,引导学生探索三者之间的关系,让他们在游戏中掌握数学定律、运算法则和计算能力。
(三)设计趣味数字练习作业,增强学生数感
数感可以帮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数的意义与数量关系,让他们初步感受数学语言表达的严谨性和简洁性,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小学数学教师要围绕数感特点来编写练习题,针对学生计算中容易出错的点来设计练习作业,开展针对性训练,促进学生数感发育,进而提升他们的计算能力。
(四)创设生活化情境,加强学生对量感的理解
量感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只是小学生缺少了一双发现的眼睛和运用的巧手。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创设生活化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感知量、推理量的计量单位和换算技巧,进一步提升他们的量感。例如教师在讲解《千米和吨》一课时,可以运用微课播放生活中关于“千米”和“吨”的案例,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他们感知这些不同的计量单位。首先,教师可以播放高铁飞驰、飞机飞行视频,并讲解相关速度,例如我国复兴号高铁速度可达350千米/小时,民航客机速度可达800千米/小时,汽车速度一般在80千米/小时,让学生体会到千米和米的差距。此外,教师还可以列举学校操场一圈为400米,迈一大步的距离大概在60厘米,让他们对长度单位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帮助他们辨析这几个长度单位,进而提升他们长度单位运用能力。例如姚明的身高为2.2米,操场跑两圈大概是800米,上海距离北京的距离是1203.6千米,提升学生数感。其次,教师可以展示大象、鲸鱼和河马等体型比较大的动物,引导学生联想自己游览动物园的经验,鼓励他们对大型动物体重进行估测,例如一头成年大象约重5吨,虎鲸的体重大约在1吨,河马的体重大约在1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吨”的概念,促进学生量感的形成。此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想自己的体重,对比千克和吨这两种重量单位,例如小红体重42千克,通过千克与吨的对比,让学生明确重量较大的动物、物体用吨来计算重量,比较小的物体则是用千克来计算,进一步促进小学生数感发育,提升他们学习能力。
(五)精心组织数学实验,增强学生量感
小学数学教师要精心设计数学实验,引导学生开展小组探究,让他们运用小组智慧解决数学问题,从而提升他们的数感。例如教师在讲解《容积和容积单位》一课时,可以准备不规则形状的苹果,要求学生在不破坏苹果整体的前提下,测量出苹果的体积,鼓励学生自由结组,让他们通过小组合作解决这一问题。第一,学生先复习了容积定义,先明确计算物体容积的方法,明确了容积与体积之间的关系,为后续实验奠定良好基础。有的小组认为不规则物体体积测量需要进行转化,先用量杯量出固定量的水,记录好量杯上的数据,再把苹果整个放入量杯中,让量杯中的水完全没过苹果,再次观察量杯刻度,两次体积差就是苹果的体积。第二,教师可以鼓励各个小组积极展示实验过程,让他们分享本小组实验结论,得出的数学定律,鼓励他们一题多解,提升学生思维转化能力,让他们在数学实验中掌握量的计算方式,进一步提升他们数学核心素养。
四、结语
小学数学教师要重视量感与数感培养,为小学生量身定制教学方案,把数感和量感渗透在日常教学中,进一步丰富数学概念、图形与几何和计算教学内容,通过多元化数学运算活动培养学生数感,加深他们对数量关系、计算定律的了解,进一步提升小学生计算能力。同时,教师还要通过度量实践来提升学生量感,加深他们对重量、长度和体积等度量单位的理解,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数学解题能力,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与学的双赢。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00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