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语课前演讲作为提升学生口语能力、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及发展学生公众演讲能力的重要手段,是高中英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高中英语课前演讲评价现状,如缺乏评价过程、评价模式单一、评价内容单一等。阐述评价模式的探究意义及多元评价理论。结合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从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多元化两个方面进行评价模式探究,旨在实现“教—学—评”一体化,以评促教,以评促学,进一步完善英语课前演讲活动,打造高效英语课堂。
【关键词】高中英语,课前演讲,多元智能理论,评价模式
一、高中英语课前演讲评价现状
结合高中英语课前演讲实践和课堂观察,发现课前演讲评价存在以下不足:
(一)缺乏评价过程
大多数情况下,英语课前演讲活动缺乏评价的过程,活动开展更是缺乏明确的目标。评价缺乏依据甚至是没有评价,导致演讲学生选题选材随意,演讲内容杂乱,演讲时间把控不够准确,演讲缺乏感染力,与听众学生没有互动交流,整个活动过程流于形式,演讲学生和听众学生获益较少。
(二)评价模式单一
在英语课前演讲活动中,部分教师采取的评价模式主要是单一的教师评价,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降低了他们对于课前演讲活动的参与度和热情,导致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的机会较少,听众学生处于旁观者的地位。
(三)评价内容单一
大多数教师对于学生课前演讲的整体表现仅给出总结性评价,且评价用语比较单一,缺乏对于演讲过程和演讲内容的过程性评价,从而导致演讲学生对于自己表现的优缺点不够清楚,不能明确改进的方向和目标。一些听众学生对于演讲内容一知半解,从而不能实现评价对于演讲活动的反拨作用。
二、评价模式的探究意义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评价是英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促进英语学习,改善教学。通过评价使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知自我,建立自信,调整学习策略,以促进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教育部2020)。因此,对课前演讲活动评价模式的探究是《课程标准》的新要求,是提升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需要,以评促教,以评促学,从而实现“教—学—评”一体化教学。制订具体的活动评价标准,有助于教师记录和观察学生在课前演讲活动前的准备、演讲时的表现和演讲后的总结反思过程,并及时了解活动实施的情况和学生的个体差异,从而及时调整活动实施策略,提升英语课前演讲实效。对于学生而言,具体的评价标准可作为他们课前演讲的准备依据,为他们指明方向,引导其更加全面地关注演讲内容、演讲方式及演讲材料。多维度的评价内容能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演讲表现的优缺点,从而使其找准改进方向,不断提升自己的公众演讲能力。
三、多元评价理论
基于加德纳(Gardner)的多元智能理论的多元学习评价指根据学生的学业成绩、学科素养、身心发展、实际表现等因素,采用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多方位和多样性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综合性评价(张凯2020)。传统的评价模式比较单一,多以教师为主体,评价内容也比较片面,而多元评价理论可以实现评价主体和内容的多元化,能多维度、多角度评定学生的课堂表现,从而给出客观的评价。
四、评价模式探究
(一)评价主体多元化
评价主体指参与教育评价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按一定标准对评价客体进行价值判定的个人或团体(蔡敏2003)。多元评价理论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在课前英语演讲活动中,教师可转变以往单一的评价方式,加入学生评价、演讲者自评,甚至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也可采用网络媒体评价,助力英语课前演讲的有效开展,促进学生的发展。
1.学生自评
学生自评指学生参与对自己活动的判断和监控,既是学生关注自己每一个学习环节的全过程评价,又是其关注自己深层、内隐学习变化的全面性评估(赖静、曾文婕2019)。此外,众多动机理论专家对于学生参与的评价也有共识。坎贝尔、德沃尔和罗斯等(Campbell、DeWall&Roth,et al.1998)认为“其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学习自主权,对学习的更大热情,以及对高等级思考的更多运用”。因此,教师在评价环节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他们进行自我评价,从而增强其参与度,提高其自我总结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课前演讲后,鼓励学生结合评价量表对自己的演讲表现进行评估,总结优缺点,从而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公众演讲能力。
2.同伴互评
同伴互评也被称作同伴反馈,它将学习者作为信息源,通过同伴间的互动,对彼此的学习行为或成果进行讨论并提出改进意见(叶萍2014)。来自同伴之间的评价和意见反馈,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习惯,让其学会欣赏和发现别人的优点;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增强同伴之间的竞争意识。此外,学生组织语言评价的过程也是语言和思维品质发展完善的过程。同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同伴互评中结合演讲内容给出自己的观点,使同伴之间的观点相互碰撞,从而提升他们的思辨能力。同伴互评可以是在演讲学生演讲后听众学生针对演讲内容进行评价,也可以鼓励他们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评价量表对演讲学生进行评价,并给出具体的意见和建议。在这个过程中,演讲学生与听众学生都会有所收获。
3.教师评价
教师是教学评价活动的指导者,其对学生的活动表现具有导向作用。因此,教师在课前演讲活动结束后应结合具体的评价量表对学生的总体表现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估。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于演讲表现能力较突出的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鼓励其朝着更高的目标迈进,而对于表现欠佳的学生,教师一方面要加强对个体课前演讲的有效指导,另一方面要鼓励和放大其优点,让其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我效能感,从而增加不同程度学生的活动参与度,让所有学生有所得。
此外,教师的评价不应只是停留在对学生演讲评价的打分上,还应引导他们关注演讲内容,对演讲内容进行深入思考,训练其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同时,《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过程中,帮助他们学习、理解和鉴赏中外优秀文化,培育中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开阔国际视野,增进国际理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部2020)。因此,要通过教师评价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演讲的优缺点,同时,教师评价应借助演讲素材适时进行文化素养的教育,促进英语学科育人价值落地课堂,使演讲收效最大化。
4.媒体评价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整体发展和课程改革的推进,“互联网+”教学模式逐渐被大众熟知。因而,创新评价模式,借助互联网平台展示学生课前演讲的风采,让更多的人参与课前演讲的评价,使评价主体更加多元化,不仅有利于活动的推广,而且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增强其参与课前演讲活动的责任感。学生借助互联网平台收集更多的反馈意见,有助于其优化演讲表现,提升公众演讲能力。
(二)评价内容多元化
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将人的智能划分为数理、语言、动觉、空间、节奏、自省、人际关系智能(高建芳2017)。因而,多元的评价应充分考虑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认清每个个体各有所长。在英语课前演讲活动的推行中,很多学生应试能力较强,但不擅长公众演讲,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多元评价时肯定他们的进步,使他们在不断获得成就感的同时,产生越来越大的学习热情;评价的内容不能仅仅局限于认知领域,还应关注情绪等心理领域(秦洁荣2022)。
一方面,在课前演讲前,教师应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个性,因材施教,对于演讲稿的修改和评价以鼓励为主,引导他们关注演讲学生的闪光点,增加他们演讲的自信心;另一方面,在演讲后,教师应引导学生从演讲内容、演讲技巧、语言能力、辅助工具等方面开展多维度的评价。为此,教师可制订有效的评价量表对评价内容量化指导,从而使评价更加有效。如下表所示:
该评价量表主要涉及演讲内容、演讲技能、语言能力、辅助工具等,多维度、多角度地对学生的课前演讲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评价量表既是学生课前演讲活动前的准备依据和具体要求,又是课前演讲后的评价标准。此外,该评价量表主要结合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在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方面对学生提出了具体要求。学生选题选材的过程也是加强对中外文化了解的过程,有利于增强其文化意识;在语言能力方面对语音、语调及表情作出评价要求,有助于其听说等口语技能的提升;对演讲稿的行文逻辑及演讲内容提出的创新性要求,有利于其创新思维品质的发展。
多元的评价内容不仅能使课前演讲活动的开展更加有效,而且能帮助学生找到自己擅长的演讲话题,达到理想的演讲效果。同时,演讲者根据具体的评价量表了解自己的薄弱点,在以后的演讲中不断完善改进,进一步提升英语综合能力。
总之,课前英语演讲活动的实施离不开科学、客观、系统的评价体系。本研究基于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探索出多元评价模式,为课前英语演讲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了依据,学生在自评、他评、教师评价及媒体评价的过程中发现自身的优缺点,从而有针对性地改进提高,不断提高公众演讲技能。
同时,学生的自信心和对于英语的学习热情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对于本研究制订的课前演讲评价量表,教师会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充分发挥评价的反拨作用,打造精准、高效的英语课堂,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引用文献
蔡敏.2003.论教育评价的主体多元化[J].教育研究与试验,(1):21-25.
高建芳.2017.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对我国继续教育的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2):121-123.
教育部.2020.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赖静,曾文婕.2019.我们需要怎样的学生评价——基于国外学生自评类型研究的整体性范式建构[J].外国教育研究,(11):114-128.
秦洁荣.2022.多元评价导向下英语学科融合教学的设计与实施[J].教学月刊·中学版(外语教学),(7):3-7,13.
叶萍.2014.同伴互评法在英语演讲课堂中的应用研究[J].外语教学,(4):46-50.
张凯.2020.多元学习评价的理论与实践[J].Class Education Research,(2):42-47.
Campbell,DeWall&Roth,et al.1998.Improving student depth of understanding through the use of alternative assessment[D].Master’s Action Research Project,St.Xavier University and IRI/Skylight.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00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