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非遗融入高校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探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4-12-03 11:07:4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非遗面临着传承危机。高校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基地,其人才培养任务艰巨,服装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在此环境下有了新的思路。通过非遗融入高校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背景及存在的问题,找到突破口,提出有效的解决路径,以培养具有文化内涵、创新思维,适应市场环境的应用型服装设计专业人才为目标,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通过课程改革,以非遗融合特色项目教学、非遗融合校企合作联动教学、非遗融合传承班教学为应用手段,以项目驱动为切入,完成非遗融入高校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探究,打破传统的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方式,并将部分课程成果转化为商品,最终有效服务于地方经济,也间接活化非遗传承。
 
  关键词:非遗,高校,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
 
  高等学校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核心阵地和科学研究的重要阵地,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宏伟工程中具有得天独厚的智力资源和研发优势,完全可以在非遗保护与传承中彰显自己的大作为。借力非遗传承,“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也可在高校立德树人时代使命中得到更好落实,真正实现非遗传承与高校育人的协同发展[1]。随着高校服装教育的发展,如何培养出具有文化内涵、创新理念,符合市场需求的从业者,成为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方向。江西服装学院服装设计专业将非遗融合专业特色课程改革、产教融合项目改革、第二课堂项目改革,搭建集教学、科研、实践于一体的非遗传承与发展平台,为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开启新思路——摒弃唯流行为尊,唯个性为尚的昔日教学风貌,形成唯非遗内涵之传承,唯创新理念之融合的风尚,解决人才培养中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思维不足的问题。这种转变不仅可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并传承非遗,还可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培养具备文化底蕴和创新精神的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一、非遗融入高校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背景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我国“十二五”规划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2],高校作为育才摇篮,应培育具备文化自信与责任感的新时代人才,特别是在非遗教育方面,责任尤为重大。早在2018年,北京城市学院便与国家级非遗“景泰蓝制作技艺”项目传承人李佩卿和“鼻烟壶内画”传承人黄三等大师就非遗教育的发展进行了深入交流。该校选择将非遗文化的手工艺传承作为学校专业课程的一部分,并创建了首都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协会。与此同时,各地高校也积极结合地方性非遗文化项目,建立特色工作室,为非遗文化与高校教育之间的融合搭建平台。例如,商丘职业技术学院成立的“泥人李”非遗工作室,不仅为河南省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也为探索高职院校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有力保障。由此可见,开展多样化审美教育,将非遗融于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已成为高校尤其是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3]。挑选合适的课程进行改革,将非遗融入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不仅能凸显办学特色,更能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二、非遗融入高校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部分高校在将非遗融入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存在着教育方法单一、课程设置不合理、学生实践能力不足、师资队伍不健全等问题。这些问题限制了学生对非遗文化的深入理解、传承与创新,也影响了他们的专业发展和综合素质提升。
 
  (一)教育方法单一、课程设置不合理
 
  部分高校在将非遗融入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存在教育方法单一和课程设置不合理的问题。一些高校的教学手段、教学目标、教学方法都较为单一,多以教师“灌输式”讲解和利用PPT授课为主,且教学重点集中于理论知识。虽然学生以这种方法学习的知识较系统,但师生的互动缺失,课程设置上缺乏灵活性,单纯的讲授式教学很难让学生深入体验非遗的魅力和独特性。鉴于此,教师需要对理论和实践学时进行合理分配,用实践操作替代一部分的理论讲解。
 
  (二)学生实践能力不足
 
  部分高校在将非遗融入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存在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不足、积极性不强的现象。学生学习非遗文化以理论了解为主,缺乏与非遗文化深入接触及实践操作的机会。这种纸上谈兵的学习方法,使学生难以亲身体验非遗独特的艺术魅力及文化内涵。同时,缺乏实践锻炼的机会也导致学生难以将书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样不仅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让其学习积极性下降。鉴于此,教师可将项目驱动式教学融入课程,利用工作室、项目班教学融合非遗,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促发学生的实践能动力。
 
  (三)师资队伍不健全
 
  部分高校在将非遗融入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存在师资短缺、实力不够的情况。校内教师很少有机会系统地学习某种非遗,基本授课方式是在原有的设计课程中加入一些非遗元素的讲解,无法更深入地进行研究,而学生作品也只能对其浅显运用。鉴于此,高校可加强产教融合,引入非遗传承人授课,弥补师资短缺的情况,并积极培养中青年教师,拓展其教学范围。
 
  三、非遗融入高校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路径
 
  结合非遗融入高校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只有坚持运用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法,才能实现课程体系创新、实践技能创新和师资力量创新,这是一项既具挑战性又富有意义的任务,不仅有利于非遗的传承与保护,还能显著提升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及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第一,完善相关理论课程体系。教师可在现有的服装史论类课程中,增加代表性非遗知识的系统介绍。通过筛选适合服装设计专业的非遗,从历史背景、技艺特点到可行性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讲解,旨在激发学生对非遗的浓厚兴趣。同时,将非遗元素有机融入现有理论教学之中,可使学生全面、系统地学习和掌握非遗的核心知识及基本操作原理,为后续的实践应用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实践教学环节的渗透。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就要充分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4]。实践教学是融入非遗的重要途径,教师可采用项目式教学方式,利用工作室及项目班开展实践教学,并以任务驱动式植入非遗项目,让学生通过项目亲自参与设计与制作环节。同时,这也可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非遗的内涵价值,从而树立文化自信。
 
  第三,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构建一支专业而富有活力的师资队伍也是确保非遗融入教学的关键所在。学校可引进非遗传承人及企业优秀设计师团队来校授课及开设第二课堂等,利用产教融合理念及传统师徒制的教学手段,让行业内优秀的设计师及非遗传承人手把手指导学生掌握设计能力,进行非遗制作,以校外导师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来深化教学内容。同时,针对校内教师,高校也要积极开展外出学习及培训活动,帮助教师提升教学水平和能力,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所学知识。
 
  四、非遗融入高校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应用实例
 
  江西服装学院在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中,结合非遗渗透的培养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其从特色课程融合非遗教学(以服饰配件设计课程为例)、校企合作融合非遗教学(“如子之衣”新中式高定中心和“东方神韵”现代非遗国风女装产教融合项目班)、第二课堂非遗传承(赣绣)三个方面研究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应用价值。

\
 
  (一)特色课程融合非遗教学
 
  服饰配件设计作为服装设计专业的特色课程,也是专业必修课程。在课程未融合“非遗”主题之前,服饰配件设计的教学思路是以引导学生创作出时尚、潮流前卫的产品为核心培养方向。教学进行中,逐渐发现了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这样的教学思路容易使一些学生盲目地追求个性、时尚,十分依赖流行趋势,并且对国外奢侈品牌盲目崇拜,导致作品停留在模仿抄袭和追随之上,作品缺乏文化气息和内涵特质,学生对思维的创新理解和运用不够深入。因此,江西服装学院对服饰配件设计课程的授课思路进行调整,以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为核心,将非遗植入课程。教师根据课程各章节配件种类筛选适合的非遗技术,进行理论讲解及制作示范,完成教授部分,并下达任务。学生根据任务要求,选定感兴趣的非遗种类,从非遗的风格、原材料、工艺手法、色彩的设计、图案的设计等方面进行调研分析后完成设计工作,并且制作成品,实现将“非遗”融入特色课程,并与产品研发相融合。
 
  (二)校企合作融合非遗教学
 
  校企合作融合非遗教学将人才培养模式推向了新的高度。“新中式高定中心(工作室)”和“现代非遗国风女装产教融合项目”的产学成果均能体现出将非遗融入人才培养的成效。
 
  “如子之衣”新中式高定中心(工作室)是由江西服装学院与上海汉晨服饰设计中心联合成立的校企合作项目班,由中国十佳时装设计师万明亮企业团队进行项目导入式指导,以真实产业项目开发为教学内容,采取校内外“双导师制”教学模式、“技术训练+设计应用”的特色教学形式,强调设计时效和质量。江西服装学院通过新中式项目将非遗融入,把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以商业设计模式导入课堂教学,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2023年,项目班举办教学成果动态联展,主题为“非遗赣绣在海昏侯吉祥纹饰中的传承与创新”,以南昌海昏侯墓出土的文物纹饰为灵感来源,对中国传统吉祥装饰图案、色彩等进行分析整合,将传统非遗赣绣融入现代服饰产品设计中,项目班的作品均制成实物,并且支持线上、线下购买,真正做到活化非遗,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东方神韵”现代非遗国风女装产教融合项目班是江西服装学院服装与神韵东方(北京)服饰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携手合作的校企合作典范。项目以校内外“双师授课”的独特模式打破了传统教学的壁垒,校内外共四位教师参与,多方位教授、加固所学非遗蜡染技术,并将企业项目引入教学中心,实现教学研究与产业实践的无缝对接。项目班学生在校通过8周时间开发了90余件蜡染纹样作品及女装应用作品,其中分别有30余幅纹样及26套现代非遗国风女装作品参加了2023年7月2日在北京日坛宾馆召开的发布会。作品通过在女装中融入非遗蜡染、蓝染、拼布、图腾、脸谱、书法等设计元素,达到传承与创新的有机融合。
 
  江西服装学院通过校企合作融合非遗教学模式,不仅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学习机会,培养一批能够掌握我国传统技能的专业人才,也为传统的服装人才教育模式打开了新思路。
 
  (三)非遗传承第二课堂教学
 
  江西服装学院于2021年建设了“赣绣(豫章绣)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在校开设了赣绣(豫章绣)非遗刺绣选修课,并聘请赣绣(豫章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第八代传承人余正连和周南英两位大师来校授课。课程不仅涵盖赣绣技法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深刻领悟在服装刺绣工艺设计中工匠精神的不可或缺性。
 
  通过学习赣绣(豫章绣)非遗刺绣课程,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深刻体会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理念和谐共生的魅力。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可有效地传承赣绣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可深刻地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他们对本土文化的热爱和自信,在学生的品格塑造与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培养上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学生通过此课程收获了一幅幅精美的赣绣作品,这一成果不仅展示了学生的专业技能,也彰显了他们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通过将传统的非遗和现代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相结合,非遗有更多机会走进高校,传统技艺得以在校园内广泛传播。同时,通过校企合作融合非遗教学等诸多模式,学校与企业共同助力非遗从“工艺品”转化为“商品”,为非遗的传承提供了活化路径。而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作为未来设计师和传承人,也将成为非遗的“传唱人”,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也积极向外界传播非遗文化,提高公众对非遗的认知度,有助于民众文化自信的建立。
 
  参考文献:
 
  [1]刘文良,张午言.非遗传承与高校育人协同发展策略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22(2):75-82.
 
  [2]覃晓慧.非遗文化视域下地方高校艺术设计教学思考[J].文化产业,2021(15):138-140.
 
  [3]万志琴,袁赛南.“非遗纺织”融入服装专业课程教学实现美育功能的路径研究[J].轻纺工业与技术,2022(3):142-144.
 
  [4]夏冰月,于芳.纺织非遗融入服装专业类课程的产教融合探索与实践[J].轻纺工业与技术,2023(5):144-146.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000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