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以学定教”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探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4-11-26 16:14:25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摘要]德育是教学活动中一个重要部分,道德与法治课堂正是承载品德教育的关键途径,直接影响到学生的道德观念与习惯养成。坚持以学定教,遵循教学规律,使课堂教学与课程目标相联结,有利于明确教学方向,提高课堂效率,帮助学生有效掌握重点知识,提升道德与法治学科素养与能力。
 
  [关键词]小学教育,以学定教,道德与法治,教学应用
 
  以学定教是一种根据具体学情来确定教学的方法,要求教师充分关注学生主体,以生为本,真正了解和重视学生的学习进度、思维能力与认知水平等,并据此调整教学的起点、方法与策略,使课堂教学更具针对性。以学定教让学生更容易跟上教师的授课进度,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感与积极性,真正做到让课程服务于学生,让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有所收获。
 
  一、“以学定教”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一)教学目标应准确
 
  在新课改背景下,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活动日益趋于丰富且具有趣味性,以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先。要让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之间产生联结,保持课堂教学的整体性、连贯性,明确好教学目标是前提。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教师要梳理、把握本课内容在本单元、本阶段教学中的位置,结合新课标要求确认的教学目标,以此为基础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
 
  (二)教学内容应优选
 
  教学内容的选择基于教学目标,但确定的教学目标不代表着一成不变的教学内容。要想最大化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教学内容的选择就要从两方面出发。一是从教材出发。充分发掘教材中丰富的课程资源,对本堂课的关键知识点与延展内容都熟稔于心,从而能够在教学中更加得心应手地穿插知识讲解。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深入研读、创新性地运用教材,使课堂教学扎根于教材内容,又能呈现出新的面目。二是从学生的学习情况出发,即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身心特点。在备课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情,并在教学过程中时刻关注学生的状态,如能否跟上教学节奏。如果学生对知识点能够快速理解和掌握,则可以适当拔高、提升教学的深度。如果学生出现落后于教学进度的情况,教师也要及时调整节奏,对学生未理解的、理解不准确的知识点等进行重点答疑或者再次讲解。

\
 
  (三)教学落点应深刻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道德与法治课堂多以轻松活泼的氛围为主,很多教师会结合大量丰富的案例进行分析与讲解,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理解知识。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教学情境的搭建,增强课堂教学的代入感,让学生更容易接受,但同时也容易出现教学浮于表面的情况,甚至导致有些学生认为道德与法治学科就是“讲故事”学科的错觉。这就造成部分学生忽略了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知识性和理论性,对知识点的理解流于浅层,教学效率也有所降低。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对教学内容进行及时总结,适时强化理论性、知识性的内容学习的设计,同时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做到在保证课堂灵活性、生动性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内在体验与思维的训练,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与探究。
 
  (四)教学评价应科学
 
  教学评价应当是多维的、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对此,教师要从多角度看待学生的学习情况,既要重视学生的理论学习情况,也要看到学生的综合能力与思想认知的重要性。还要从长期的、发展的角度看待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在某一阶段相对落后的学生,要给予其更多的鼓励,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同时帮助学生找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助其克服,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进步及时予以肯定,做到公正评价、科学考量,优化学生的学习体验。
 
  二、“以学定教”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一)因材施教,精心备课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课堂教学的效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是否有效参与。对此,从设置本堂课的教学任务开始,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提升方向,要认真做好备课工作。一个班级有几十个学生,每个人的学习能力与习惯都不同,要想充分了解和把控学情,需要用心和策略。教师可以通过预习和课前作业等方式,尽可能将学生的初始学习程度调整至相对统一的状态,课前作业的完成情况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可以提前收集并分析,也可以在课堂导入阶段进行了解。总之,以学定教的前提是教师要充分了解当前的学情,从而才能根据实际学情来及时调整、优化教学活动。
 
  例如,在学习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感受生活中的法律”前,教师可以先根据“生活中的法律”这一主题布置课前作业,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法律知识,比如,宪法、教育法、交通法、刑法、民法典等。哪些行为是违反法律的、生活中的哪些行为与法律有关。在课堂教学开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们说说自己知道的法律知识并进行解释,通过生活中的一些法律常识自然而然导入正式教学,这样也可以检验学生课前作业的完成成果,以便教师及时调整接下来的教学侧重点与讲课节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听课情况,不能只是单方面地讲解,比如,讲到“人人依法享有权利,人人依法履行义务”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回忆并自由回答生活中哪些行为属于“权利”,哪些行为属于“义务”,也可以让学生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通过一问一答的方式,教师可以持续跟进和加深对学生学习状态的了解,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二)搭建情境,引发体验
 
  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一大特点就是贴近生活,学生更容易代入理解。而教学情境的搭建则是充分发挥这一优势的重要途径。在教学情境中,学生能够产生与实际生活有关的联想,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从中总结观点与结论,推动学习进程。另外,教学情境的创设能够让学生向内探究,提升学生的思想深度,产生情感体验,形成道德观念。学校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场所,但并不是唯一场所。其实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学生也能获得成长与提升。而在课堂上搭建教学情境,实际上正是对二者的结合统一,将生活体验与课堂教学有效联结在一起,共同推动学生不断实现自我提升与进步。除此之外,打造教学情境还能通过强化学生的参与感,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在情境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作为独立的主体,从内心出发,思考情境中的具体问题,得出自己的答案。这个过程对学生而言是一种独特的、不可复制的学习体验。教师则作为引导者的角色,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被淡化,真正做到还课堂于学生,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在创建具体情境时,教师要秉持两个准则:一是情境应贴近日常生活,二是情境需包含交流互动。贴近日常生活的情境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在学习时能够自然而然联想自己的生活经验,从而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思考,若是在创设情境时忽略了现实因素,或是选择一些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的经历,那么学生在理解情境时存在理解屏障,无法立即进入状态,从而影响教学的进程。而在情境中加入丰富的交流互动,则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参与感,学生在探索情境时需要不断回答问题或是做出选择,意味着学生需要跟着教师创建的情境不断理解和思考,而这种理解和思考都是建立在学生的亲身感受和具体体验上的,因此更具有参考价值,学生在完成一个情境的探索后,也能够从中获得经验总结或是反思。长期参与这种情境教学,既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共情能力,还能够训练学生独立思考与深入探究的能力,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
 
  例如,在学习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学会沟通交流”时,教师可以将本堂课划分为三个小节,分别为“正确对待不同看法”“真诚坦率很重要”“与人沟通讲方法”,厘清教学层次与教学重点。在正式开始教学前,教师可以在课件中展示这样一个情境:“新的学期,你通过班内竞选成为班长。步入高年级后,面对当前的学习压力,班级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作为新班长,你发现了这些问题,你打算如何做?”接着,学生代入班级中的“新班长”这一身份,开始进入第一小节的学习。在“正确对待不同看法”这一小节中,“新班长”面临的问题可能是在大扫除分配任务时,每个同学理想的分配方式不一样,一部分学生认为应当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共同完成任务,一部分学生则认为应当将任务分配到个人,以便明确每个人的责任,提升打扫的效率。还有可能是在校运会极,报名了多项活动,而有的同学却希望能够参与后勤工作,在一旁给班级同学打气与提供其他支持。学生要分析这些情境,体会在一个班级中,不同学生间产生观点分歧是很正常的,同时分析这些观点本身是否存在合理性,然后站在“新班长”的立场,学会理解每个学生的立场和观点,继而合理调解或应对,并用自己的话说明理由。教师也可以让学生通过情景剧的形式,各自扮演不同角色,自己策划剧本走向,将答案放在剧本中,以表演的形式进行回答。解决了第一小节中的问题后,教师继续在第二、第三小节的学习中提出新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学习新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通过解决每一个情境中的问题,学生能够跟着教师的教学进程不断完成教学任务,并通过代入情境主人公的视角,产生独立思考,形成自主观点与总结,实现沉浸式学习。
 
  (三)拓展资源,拆解重难点
 
  重难点是一堂课中最重要也是最复杂的知识点,通常对学生的理解程度要求比较高。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对重难点进行拆解,以达到降低难度、便于消化的效果,让学生有效掌握重难点知识,顺利完成本堂课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主要包含两个环节,一是对知识点进行合理拆解,二是拆分后的重构和呈现。一方面,知识点拆解取决于学生的能力水平,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要求也比较高。首先教师自身要将教学要点吃透,明确知识点的内在逻辑,其次教师要从班级学习水平出发,明白知识点拆解到何种细致程度,才能让学生顺利地理解。如果知识点拆解不到位,那么学生仍然无法有效消化,但如果知识点拆解得过细,又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所以必须科学合理地对重难点进行梳理,将教学内容的安排同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准确对应起来,实现效率最大化。另一方面,如何重构知识,将新知识链接旧知识再呈现出来,也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教师应当在日常教学中注意学习先进的经验,同时充分发挥自主创新意识,不断优化教学模式,通过先进的教学方式改善教学呈现。比如,通过多媒体手段进行案例呈现,可以以更加直观的方式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展现给学生,巧妙借力,往往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小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时,本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和感受民间艺术的多样性与魅力,了解民间艺术的现状,而教学难点是探索民间艺术背后的价值和意义,形成保护和传承民间艺术的意识。考虑到小学中年级的学生的经历有限,生活经验较为贫乏,对民间艺术的了解不多,很难通过文字立即体会到民间艺术的特点并产生共鸣。因此教师就可以用多媒体设备来展示一些民间艺术,比如,播放歌曲视频《土家摆手舞》,让学生跟着视频一起学习一段摆手舞的舞蹈动作,再跟着音乐一起跳动,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感受土家族古老的舞蹈特点,然后还可以播放关于摆手舞来源的介绍视频,进一步帮助学生将主观感受转换成实在的、总结性的知识。直观感受代替文字描述,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快速、深刻理解,同时丰富他们的知识储备,还能穿越时间、空间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各地的不同民俗,进而引导和帮助学生热爱和珍视祖国的传统历史文化,增强学生的中华民族归属感和自豪感。
 
  三、结语
 
  总而言之,“以学定教”是立足于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式,能够适应当前教学改革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遵循明确教学目标、精选教学内容、深入浅出施教、科学实施评价的教学原则,在教学中做到因材施教、搭建情境、拓展资源。切实围绕学生的发展开展教学活动,优化教学设计,打造与学生实际能力与特点相适应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实现能力的提升与综合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宏.思想政治课“以学定教”教学探析[J].教学与管理,2018(21):106-108.
 
  [2]孟祥胜.“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精准教学探究[J].中国教育学刊,2022(1):105.
 
  [3]杨志敏.以学定教问题导学有效对话—主动学习视域下高效政治课堂三环节[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7(7):18-21.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9865.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