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回应新时代对教师发展的要求,学校需要立足实际,以涵养师德精神、提升敬业精神、增长育人智慧为出发点,以解决教师专业发展和梯队建设为重点,着力打造校本研修新样态。本文聚焦校本研修的课程化设计与实施,阐述如何构建“模块化”研修课程,营造促进教师自主学习发展的研修文化,促进教师素养的可持续提升,从而助推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校本研修,教师发展,研修课程,研修路径
教师是教育之本,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教育强国建设的核心力量。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不仅意味着专业化的工作,更意味着贯穿学生整个成长周期的影响。因此,需要找准教师角色的定位,进一步提升思想、领会精神、躬身实践,革新育人理念并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在学科教学、教育科研、团队协作等方面实现高素质、专业化,回应新时代对教师发展的要求。作为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教师也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作为学校发展的根本力量,为做好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的高质量发展,我校立足教师发展任务驱动与自身内驱力的有机结合,设计校本研修时重点关注三方面:关注教师发展需要,根植于教育教学实践,强调实践性;根据教师群体特征及不同发展阶段教师特点,强调差异性;做好研修成果与资源的推广交流,强调推广性。
为实现校本研修的体系化、规范化,我校确定研修实施路径,即学校统领,教研组、行政组协同推进,构建“学校总体规划—学科统领目标—教研组细化任务”的研修路径,设计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发展课程三个研修模块,充分体现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尊重与引领,推动研修共同体的协同发展。由此着力打造激情汇合、乐于参与的校本研修与教师学习发展新样态:采用分层分类、成果导向的研修方式;依托问题化学习研究、兼顾不同板块确立研修主题;设计能体现贯通与序列的研修活动,通过课程化设计与实施,助力教师专业成长、更新育人观念,回应时代需求,从而激活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内动力。
一、厘清校本研修内涵,定位校本研修方向
(一)清晰化认识校本研修内涵与功能
校本研修指从学校实际出发,为提高整体教学质量、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有目标、有计划、有指导地组织教师参加学习,将培训、教研、科研、自主研修有机融合的系统行为。关于校本研修,需要思考三个层面:宏观层面,要符合国家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部署;中观层面,要关注课程改革新动态与新理念;微观层面,要开展教学方式变革的实践探索。
校本研修要全面体现学校思考与特色:强调实践性,围绕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困惑,从学校层面提供专家引领与支持;根据教师的群体特征及不同发展阶段差异性需求,开展研讨交流、经验分享等持续性研修活动;关注优质资源扩展,做好成果与资源的推广,实现优秀经验从个体到团体的转化,让研修更具指向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立足新课改定位校本研修努力方向
立足新课改提出的新目标、新内容、新要求,做好新课程、新教材、新课标“三个合一”;把握大概念、大任务、真实性、实践性“四个关键”,构建落实核心素养目标的课堂新样态。校本研修的设计要以落实新课改精神为出发点,帮助教师在教育教学观念、教科研水平、课程实施能力、信息技术素养等方面实现提升,让课堂走上提质增效的有效之路、成为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空间。
多视角思考校本研修的努力方向:强化教师梯队建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实现教师全方位发展;成就想教书、能教书、教好书,具有先进育人理念和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师队伍;打造具有高度教育使命感,在学科教学、教育科研、家校沟通与团队合作等方面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团队。
基于以上思考,校本研修设计的重点应放在:如何激励教师自主研究课程内容,创造性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如何引导教师善于运用科研方法,在研究中学习、在研究中提高、在研究中发展;如何创设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帮助、相互切磋交流的研修氛围,打造促进教师成长的学习共同体,获得专业发展。
二、“模块化”设计课程,拓展校本研修路径
校本研修设计思路应体现贯通与序列化,实施路径要立足“科研引领教研,骨干示范辐射,自我提升与涵养”,构建“模块化”研修课程,力求“科学性、规范性和实效性”,打造教师学习发展新样态,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及教师素养可持续提升。
构建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发展课程三大类研修课程,实现“强师德、精业务、助发展”,具体阐述为:通过师德、职业理想、教育心理等通识课程,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发展内驱力,强化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责任担当;通过新课标理念落实、课堂提质赋能、作业创新实践等专业课程,促进新课改理念的内化与应用,提升教师教学实践、学科拓展、教育科研与课程育人方面的能力;通过青年教师成长、骨干教师养成、资深教师引领等发展课程,帮助教师突破发展瓶颈,激发专业成长内驱力,打造理想信念坚定、专业能力卓越、善于团队合作、能发挥一定教育影响力的教师队伍。
(一)通识课程—强师德,涵养人文情怀
通识课程涵盖师德、教师职业理想、教育心理、新课标前沿理念等方面,力求通过系统化、连续性、理实相生的研修课程,增强教师对教育的理解与职业认同感,帮助教师认清职责、热爱教育事业、坚守师德底线、涵养人文情怀,让教育教学工作充满爱心与同理心。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涵养人文情怀。我们坚持“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教师专业发展理念,引导教师注重自我学习和内在素养提升,提高政治素养、理论修养和知识技能,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学校育人质量。具体来说,进一步细化教研任务,分层级、有侧重地面向学科组确定校本教研任务,采用“以问题为起点,以目标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的研修理念,遵循“确立研修目标—明晰研修内容—量化研修考核”的原则,创设教师之间学习交流、互帮互助的研修文化,构建学习成长共同体,有效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总结推广优秀经验,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与课程建设能力,实现教师自我发展、自我超越。
充分发挥党员教师在教育战线上的先锋模范作用,引领带动全体教师潜心育人、静心教书,以夯实业务为落脚点,把师德引领作为首要环节,将课堂作为教育教学主阵地,辐射至教研教改、校本研修、学校管理等方面,积极帮助教师补短板、强弱项、提素质,形成教师自主成长、结伴成长的研修新样态。
(二)专业课程—锤师能,精深专业素养
坚持教师发展为本,发挥教师主体作用,探索校本研修有效形式,通过专家引领、同伴互助和自主研修,提升教师实践智慧,促进教师专业提升和人文素养发展,力求实现全方位成长。
根植校本研修,提升教学效能。引导教师立足自身教学需要,从实际问题入手,确定研究小课题,运用科研的方法,让教研、科研有机融合。实践中,以实际问题和需求为基础,推进学校“大”课题、教研团体“小”课题及教师个人“微”课题的分级协同研修模式,分享教师成长经验、共享教师发展智慧,让校本教研源于需要、指向发展,促进教师提升育人能力、更新课程理念、积淀实践智慧。
第一,聚焦实际问题,确定学期研修主题。各学科寻找知识目标与核心能力的联系,结构化教研主题,引导教师运用科学方法,在研究中学习,在研究中提高,在研究中发展。第二,邀请专家引领,促进教师自我发展。在专家引领下,教师结合日常课程活动的开展,反观分析自己的教学实践,通过课堂观摩、案例分析等多种方法提炼固化成果,将新课程理念内化为自身专业成长。第三,加强班主任团队建设。研讨班级管理、学生教育、家校沟通方面行之有效的方法策略,组建新任班主任、骨干班主任学习共同体,开展班级管理理念和管理策略方面的培训,为班主任提供资源更丰富、互动更深入、指导更精准的研修活动,实现以班主任队伍的成长促进学生发展。
(三)发展课程—建梯队,助推特色发展
强化教师梯队建设,落实教师分层培养,加强学科带头人培养,加速骨干教师成长,重视青年教师培养,通过岗前培训、制订规划、导师带徒等多种途径,帮助新教师快速成长,促进教师全面发展。
党小组与备课组相结合,强化学科备课组功能,让教研组既是备课教研的基本单位,也是党员学习提升、发挥先进性的基本单位,聚焦教育教学实际问题,合力攻坚,集中发力,高效解决。教研组把握“三研三精”的原则,打造好校本研修发展课程,即研内容、研过程、研效果,具体来说:①研内容:研什么?精准聚焦真实问题。宣传各学科骨干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新思路、新方法,发挥他们的示范、导向和辐射作用。②研过程:怎么研?精细优化教研流程。搭建平台,开展各级、各类教研活动,为教师提供展示机会,促使青年教师在实践中得到锻炼,脱颖而出。③研效果:研究成效?精磨推进课堂教学。发挥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作用,让他们积极承担、参与课题研究,提升教学科研能力,挑起教科研重任。
基于教师真实需求,聚焦新课改理念,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积极提炼推广优秀经验,发挥新教师、成熟教师、骨干教师等不同群体的辐射引领作用,激发教师专业成长内驱力,满足教师特色发展需求。
三、营造积极研修文化,打造校本研修新样态
通过构建模块化校本研修课程,营造积极和谐的研修文化,每个人都是主人翁,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构建教师学习成长共同体,开展“主题大教研”+“日常小教研”、“线上教研”+“线下教研”,为教师营造自主发展环境,助其享受专业研究的幸福与乐趣。
(一)模块化设计课程,提高校本研修实效性
设计通识、专业、发展三模块研修课程,面向不同教师群体,明确校本研修任务,提高实效性。清晰化研修形式及活动设计,开展问题化研修,设计不同板块研修主题,帮助教师在研修任务驱动、研修文化滋养下,实现专业成长,推动研修共同体快速发展。
为提高日常研修活动实效性,把握五方面,深耕校本研修,探索有效途径:“组”—教研组按照老、中、青年龄结构以及学科能力强弱等合理搭配组建,选优教研组组长;“学”—规划教研组和教师个人培训和学习,提升教研组做研究、提质量的水平,加强共研机制;“定”—落实“教研活动主题、时间、地点、人员”四定原则,使教研活动有规划、有推进、有成效;“思”—教研团队和教师个人要善于总结反思,遵循“研—做—思—提”发展路径,实现互学互鉴、相互融通、见证成长;“评”—从多角度、不同层面对教师个人、教研团队和学科教研活动进行动态考核和终结性考核,以激发教师内驱力。
(二)营造积极研修文化,激活教师发展内驱力
首先,重视在团队力量中,开阔思路、激发灵感、增强信心。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有碰撞才会有火花,鼓励教师相互听、评课,营造研讨氛围,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成长。引导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每节课后深入分析、认真总结,扬长避短,促使每位教师形成自己独有的教学风格。
其次,依托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多元化研修形式,帮助教师提升专业理性。综合运用案例分析、调查研究、跨学科交流等多种教研方式,培养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习惯,增强教师研究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同时,从计划制订、过程监管、总结反馈等全流程、全要素设计实施活动,强化教研活动设计与管理。
最后,激励与考核并重,实现诊断导向发展。考核的目的不只在于诊断,更要突出发展导向,应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分阶段细化标准、制定素养目标,通过业绩赋分达成激励与考核并重,根据教师发展现状、优势与不足,确定校本研修需要改进的方面,优化研修整体设计,通过学校层面的考核优化促进教师主动发展。
教育的真谛是生命影响生命,教育实践更是人与人的生命交互活动,教师肩负着唤醒学生心灵、启迪学生智慧、点亮学生生命的重任,因此,探索构建与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相匹配的校本研修机制,让兼具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校本研修成为促进教师自我成长与提高的有效途径,就显得尤为重要。
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学习型、研究型、创新型教师队伍,打造校本研修新样态,帮助教师更新育人观念,找到职业幸福感与成就感的同时,体现出与时俱进的发展状态,激活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内动力。
参考文献:
[1]杨雪梅,黄欣.高质量发展视域下的中小学校本研修现状与改善策略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24(1):101-105.
[2]周丹菊.指向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研修体系构建[J].江苏教育,2023(49):66-68.
[3]刘维朝.涵养生命气象的教师发展评价体系建构[J].创新人才教育,2021(12):61-65.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98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