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运用混合式教学模式,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还能适应个体的学习需要,克服大班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也有利于教师对各类教学资源进行合理利用,提升教学质量。因此,基于新文科理念,构建大学英语混合式多模态教学模式,探讨混合式教学环境下多模态资源的有效利用,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多模态交互模式,旨在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新的思路,也为新文科理念下的英语教学改革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新文科,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多模态教学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地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碰撞,大学人文教育打破传统人文教育的枷锁,走上继承和创新、交叉和融合、协同与共享的道路。大学英语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逻辑和文化意识为核心的学科,基于新文科理念,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混合式多模态教学,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英语口语、英语写作等领域的综合能力,极大地提升教学效率,为我国英语事业的发展提供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
一、混合式多模态教学理论
混合式多模态教学是一种融合混合式教学与多模态教学的理论框架。混合式教学结合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以多种形式呈现教学内容,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多模态教学可融合不同感官信息,提高数据的相关性和准确性。在混合式多模态教学中,二者互为补充,教师可利用多种教学媒体和工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升教学效果[1]。
当前,有关混合式多模态教学的研究有待丰富,以发挥该教学模式的价值,增强教育弹性与多样性,为教师提供创造性教学可能。本研究基于新文科理念,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构建混合式多模态教学模式,优化混合式课程设计,有针对性地解决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升教学质量。
二、新文科理念下大学英语混合式多模态教学模式构建
(一)教学对象
课程教学对象均为应用型本科高校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英语基础扎实,能力强,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浓厚,能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部分学生有出国留学或考研目标,注重英语学习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期望通过本次课程进一步提升英语水平,为未来发展做好准备。
(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结合东南大学成贤学院“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旨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工具性层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技能,特别是语言交际能力,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和模拟场景,掌握沟通技巧和策略。在人文性层面,提高学生的创新思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文化素养,使学生通过探究多元文化材料、开展批判性讨论和进行自主学习,培养跨文化意识和批判性思维。结合新文科理念,进一步强调跨学科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新文科理念注重文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将积极引入其他学科知识,开展跨学科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增强综合素质[2]。
(三)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针对大学英语课堂人数多、课时紧的问题,利用教育技术引导学生在课外进行多模态语言输入,拓宽学习空间[3]。课堂上注重从输入到输出的翻转,强化语言应用能力,将POA(产出导向法)理论应用于混合式教学设计之中,把驱动活动放在课前进行,确保在课堂上有更多时间用来开展活动和进行产出评估。以《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3》的教学为例,笔者在课程设计中精心规划了四个板块:课前驱动讨论,自主探究;课上互动交流,输入促成;课上、课后产出评价,学用结合;课下测评互动,及时反馈。
第一,课前驱动讨论,自主探究。课前拓展任务与现代网络技术的深度融合,为大学英语教学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课前拓展任务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纸质材料或单一的课堂讲解,而是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通过视频、音频、图像等多模态语言输入,使学习内容更加生动有趣,更具吸引力。通过巧妙地运用多模态语言输入,创设一个充满活力的网络社区,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体验和便捷的交流协商平台。
在课前驱动的讨论阶段,给学生提供一些辅助的教学视频或者阅读资料,让学生扩大文化背景,充实语言表达;还可以设计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能够积极地进行思考、分析,以此来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和思辨能力。同时,可为学生布置课文预习任务,并设计相关的探究问题,启发学生对课文主题进行深入思考,探究课文的谋篇布局和段落展开方式。通过标注长难句并引导学生转述理解,帮助学生逐步攻克语言难关,提升他们的语言应用能力;列出重点词汇和短语,要求学生提前查阅并理解其语境意义,为学生在课堂上的深入学习打下坚实基础[4]。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要积极地掌握语言知识,建立起自己的知识系统,并在网上社群中与群体成员进行交流,将各自的学习经验进行分享。在进行思维拓展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将所听到的输入资料转化为自身拓展表达,在完成口头任务的同时,提高语言能力和思辨能力。
第二,课上互动交流,输入促成。课堂上的互动交流和输入是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深度的互动,从而实现他们的语言输入和知识的内化。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首先要对自己的学习任务进行反思和探讨,并通过倾听他人的意见,学会从多个方面进行思考,为完成后面的课文学习和产出任务做好准备。而教师也要对学生的讨论进行适时的引导和反馈,建立起线下互动、互助的学习共同体及开放的学习环境。在开展课堂互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使学生实现掌握篇章内容与语言运用的目标,在多媒体课件的支持下,通过文字、图片、视频、图示和口头的互动交流,来帮助学生对文本建立更深刻的了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完成课文结构思维导图的构建,梳理课文脉络,提出与课文内容、主旨、写作手法、语言特点及作者观点辨析等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5]。
语言促成活动是线下课堂教学中的关键环节,通过有针对性的练习活动,可帮助学生掌握并运用相关的词汇、短语和句型,从而提升他们在实际产出任务中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活动中,首先要选取对输出任务有帮助的词语和词组,设计一系列替代、翻译、情景描述等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熟练地使用所学到的语言进行表述,并将其应用到随后的输出任务中。其次,可通过标记颜色、下划线等方法,给学生示范如何根据意群和从句断句,对长难句进行分解,并对关键词的意义和应用进行具体说明,引导学生进行长难句的转述、句型转换和翻译等训练。这一系列语言促成活动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语言知识,提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6]。
第三,课上、课后产出评价,学用结合。课上及课后的产出评价环节,真正实现了学用结合,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表达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产出的总体任务进行细致的设计,然后将其巧妙地分成几个产出子任务,从简单到复杂,层层递进,完成整体的产出总任务。比如,针对《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3》中的课文Mr.Doherty Builds His Dream Life相关内容教学,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开展一系列学习活动,然后再安排相应的产出子任务。例如,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结合课文内容,进行一分钟的即兴演讲。演讲题目既要与课文内容紧密相关,又要能够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使他们在进行语言表达的同时,也能够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考能力。产出子任务完成后,师生共同参与问答、讨论和点评。教师依据明确标准,深入分析学生的表现,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帮助学生明确提升方向。
课后,要求学生在完成产出子任务的基础上,进一步挑战本单元的产出总任务,即借鉴课文中的论证方法、修辞技巧和语言表达,完成一篇题为“My Dream”的三分钟主题演讲,并根据要求仔细地写好自己的发言稿,录好脱稿的演讲视频。或者,学生可以选择在下一节课堂上进行展示,与同学分享自己的思考成果。基于此,鼓励学生追逐理想,珍惜现在,并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教师可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和教学目的,精心设计出丰富多样的产出任务,提升学生的产出能力,并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人文情怀和文化素养。以《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3》中的课文Mr.Doherty Builds His Dream Life为例,教师在完成课文教学后,可以设计与课文内容紧密相关的产出任务,引导学生探究个人梦想和追求梦想的过程。在任务执行过程中,学生首先需要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分享各自对梦想和追求梦想的理解。通过小组讨论,学生不仅能实现相互学习、共同进步,还能够锻炼自己的沟通和协作能力。其次,学生需要根据任务要求,在一个具体的情境下设计追求梦想的路径,并阐述追求该梦想的理由。学生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出具有个性和创意的梦想。
第四,课下测评互动,及时反馈。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在课下继续测评互动与及时反馈,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状况,并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反馈和指导。形成性评价主要包括学生课后在线上的学习参与情况。其中,评价重点是学生的视频学习、作业与测试的完成情况,以及在论坛和讨论小组中的参与情况等。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进度、理解程度和参与度,从而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具备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开展有效学习的前提。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可将信息技术运用于测评和记录环节,针对每个单元设计词汇、阅读、听力练习和单元测试等内容,让学生在线上自主完成这些任务。系统会自动批改学生的练习和单元测试,并实时记录成绩,为教师提供便捷的监控和评估工具。通过线上测评记录,教师可以轻松地监控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此外,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评价还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和指导,教师会根据学生的参与情况、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表现等多个方面的数据,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和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建议
在新文科理念下的混合式多模态教学结构中,学生对教师及英语课堂均抱有较高期望,这种混合式多模态教学将大学英语课堂由英语延伸至多学科、由课堂延伸至课外。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学习、沟通、交流。正如布卢姆所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只要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学习环境和条件,为学生的学习困难提供及时、恰当的帮助,就能使所有学生达到预期的学习程度。顺应新文科要求的混合式多模态教学正是基于“学生观”衍生的一种教学模式,其是在群体教学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和丰富的学习体验,这种方式能够为学生带来学习能力和自我效能的提升。在新文科建设指导下的大学英语混合式多模态教学建设要从资源建设、教师发展、校园文化三大基础要素出发,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入手,践行混合式多模态教学。
综上所述,本研究深入探讨了混合式多模态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实践证明,这种创新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综合素质。在新文科理念的指引下,大学英语混合式多模态教学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马炜娜.新文科背景下高校英语混合式多模态设计学习模式分析:评《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研究》[J].中国油脂,2023(8):161.
[2]郭新雨,刘晶波,杨雯嘉,等.视听说课程多模态混合式学习模式研究[J].英语广场,2023(19):90-94.
[3]李倩,侯敏.大学英语混合式多模态设计学习模式研究[J].高教学刊,2023(13):72-76.
[4]黄红兵,邓鸥翔.我国大学英语写作慕课建设现状与优化策略探究[J].外语电化教学,2022(4):80-88,120.
[5]刘娣.高校英语专业视听说课程多模态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J].英语广场,2022(23):92-95.
[6]戚萍萍,王玉峰.基于智慧教学环境的大学英语多模态混合式教学体系构建[J].现代英语,2022(16):13-16.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98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