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区域活动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蕴含着极大的劳动教育价值,是培育幼儿劳动观的强大助力。对此,幼儿教师要以区域活动为基础,以劳动观培养为目标,梳理劳动教育内容,实施多样化的区域活动,融劳动教育于区域活动。基于此,文章分别论述了区域活动中的劳动教育目标与内容,以及在区域活动中融入劳动教育的策略,旨在让幼儿在体验区域活动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劳动观。
关键词:幼儿园,区域活动,劳动教育
全面深化劳动教育是国家教育政策的基本导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反复强调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倡导将劳动教育融入育人全过程。众所周知,学前阶段是个体形成良好劳动观的基础阶段,劳动教育可以助推学前儿童提升身体素质和道德品质。区域活动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与集体活动互为补充,可以拓宽劳动教育时空[1]。如在角色游戏区,教师依据区域活动内容,投放相关的劳动材料。幼儿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动手操作劳动材料,锻炼手工劳动技能。这一过程能使幼儿进一步了解不同的劳动,感受劳动的乐趣。由此可见,在实施幼儿园教育活动时,教师可以区域活动为立足点,融入劳动教育,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劳动观。
一、区域活动中的劳动教育目标
融劳动教育于区域活动离不开明确的劳动教育目标,培养幼儿正确的劳动观就是劳动教育的重要目标,这表现为幼儿对劳动情感、劳动品质和劳动能力的看法和观点。教师要以劳动情感、劳动品质和劳动能力为重点,围绕不同区域活动的特点,设定不同的劳动教育目标,指明培养幼儿劳动观的方向。
在区域活动的劳动教育目标(见表1、表2与表3)的指引下,教师能够以不同区域为立足点,融入相关劳动教育内容,实现不同的劳动教育目标,塑造幼儿良好的劳动观。
二、区域活动中的劳动教育内容
(一)认识成年人劳动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幼儿要通过体验现实生活、角色游戏活动等了解常见的职业,学会尊重劳动者、珍视劳动成果。“认识成年人劳动”活动有利于实现《指南》的要求。一般情况下,“认识成年人劳动”活动集中于角色区。教师可以成年人的职业为切入点,创设不同的职业区域,如“医院”“银行”“超市”“理发店”等,投入丰富的材料,引导幼儿扮演角色、操作材料。在体验角色区游戏活动的过程中,幼儿会了解不同的职业及其工作特点,学会尊重劳动者及其劳动,建立积极的劳动情感、形成良好的劳动品质。因此,教师要将“认识成年人劳动”作为重要的劳动教育内容[2]。
(二)自我服务劳动
《指南》指出,幼儿要掌握生活自理技巧,发展生活自理能力,主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自我服务劳动”存在于不同的区域。例如,幼儿在“娃娃家”给娃娃穿脱衣服和鞋子,并迁移活动经验,给自己穿脱衣服和鞋子,可以提高劳动实践水平,发展劳动能力。又如,幼儿在“洗衣店”按顺序清洗、晾晒、叠放衣物,学习生活技能,感受劳动乐趣。因此,教师要将“自我服务劳动”作为劳动教育内容。
(三)集体服务劳动
《指南》倡导让幼儿在集体中成长。区域活动是幼儿与集体互动的一种重要方式,蕴含着丰富的劳动元素[3]。例如,在区域活动开始之前,教师带领幼儿分发活动材料;在区域活动结束时,教师安排值日生收集整理活动材料,清扫活动场地。在此过程中,幼儿会感受到劳动的乐趣,建立集体责任感。所以,“集体服务劳动”也是重要的劳动教育内容。
(四)手工劳动
《指南》要求幼儿利用身边的各种物品和材料制作手工装饰品,感受创造的乐趣。制作手工装饰品的过程正是幼儿体验手工劳动的过程。“手工劳动”内容体现在美工区、益智区等。例如,美工区的幼儿发挥想象力,在脑海中描绘场景,并主动操作剪刀、卡纸等,通过折、剪、粘,制作出精美的手工作品。在此过程中,幼儿能够学会使用不同的工具,锻炼手工劳动技能。由此可见,“手工劳动”也是劳动教育内容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五)种植饲养劳动
《指南》指出,幼儿要与动植物互动,了解它们的成长习性,学会养护动植物。种植与饲养是幼儿与动植物互动的直接方式。例如,养殖区的幼儿在精心照料蚕、仓鼠、小猫等动物时,可以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和成长特点,感受劳动与动物成长之间的关系,形成珍惜劳动成果、耐心付出的劳动态度,掌握养殖小动物的方法,提升饲养劳动水平。因此,教师要将“种植饲养劳动”融入区域活动。
三、区域活动中的劳动教育融入
教师要以劳动教育目标为指导,以劳动教育内容为基础,以区域活动为依托,采用多种方式融入劳动教育,创设多样化的区域活动,促使幼儿踊跃参与,助力幼儿形成正确的劳动观。
(一)营造充满劳动气息的区域环境
当区域环境中充满劳动气息时,幼儿会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从而形成正确的劳动态度,践行良好的劳动行为,为培养幼儿正确的劳动观奠定坚实基础[4]。教师要以每一区域为抓手,融入劳动教育元素,营造充满劳动气息的区域环境。
例如,在阅读区,部分幼儿因缺乏劳动意识和规则意识,可能会随意丢弃书籍。针对此情况,教师可以制订阅读区值日表,让每个幼儿都有进行集体服务劳动的机会。具体来说,以三个幼儿为一组,在阅读活动开展之前,值日组先巡视阅读区,清理地面、桌面和书架,将书籍摆放整齐。在阅读活动开展过程中,值日组要留心观察其他幼儿是否遵守了阅读公约,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例如,有的幼儿在读完一本书后,随意将其放在地上,值日组发现这个问题后及时制止,并和该幼儿一起将书籍放回书架。在阅读活动结束后,值日组整理书架,整齐摆放书籍,并再次清理桌面和地面。这一过程可以使其他幼儿深受影响,自觉改正不良行为,维护区域环境。其他幼儿也会因此增强进行集体服务劳动的欲望,有助于幼儿主动践行良好行为,增强集体责任感。
(二)开展生活化主题的区域活动
《指南》指出,生活是幼儿成长的沃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幼儿可以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在实践劳动观的过程中,幼儿也可以更好地体验现实生活。因此,教师要以现实生活中的劳动为入手点,确定生活化主题,开展多样化的区域活动,驱动幼儿体验生活场景,形成正确的劳动观。
例如,在体验家庭生活的过程中,部分幼儿会参与洗衣、洗菜、缝补衣物等活动。基于此,教师确定主题——生活家,并围绕该主题创设多样的区域活动。以“娃娃家”区域活动为例,教师为幼儿提供娃娃、衣服、鞋子等物品,鼓励他们与同伴一起给娃娃穿衣服和鞋子。在体验活动时,幼儿努力学习系纽扣和系鞋带的方法,并动手操作,为同伴提供借鉴。同伴细心观察,建立认知。之后,幼儿轮流为娃娃穿衣服和鞋子,其他幼儿细心观察,发现问题并指正。这一过程有利于幼儿形成自我服务劳动意识,发展自我服务劳动能力。再以“生活操作”区域活动为例,教师和值日生合作装扮区角,将其“改造”为一个厨房,厨房的柜台上摆放着蔬菜、水盆、菜刀、案板等(均为模具)。之后,教师鼓励幼儿分工合作,一起烹饪美味佳肴。“洗菜工”要认真清洗每种蔬菜,确保蔬菜干净卫生;“配菜工”秉持安全原则,切菜、备菜;“厨师”烹饪菜肴、出锅装盘。在幼儿体验“认识成年人劳动”这一活动时,教师要认真观察,发现问题并及时介入。在教师和同伴的帮助下,大部分幼儿能够掌握不同的劳动方法,锻炼劳动技能,了解成年人的职业及其工作内容,从而形成尊重劳动的意识。
融劳动教育于区域活动既可以丰富区域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还可以促使幼儿在掌握劳动知识和方法的同时形成正确的劳动观。
(三)实施实践性的区域劳动评价
劳动教育评价是区域活动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5]。教师要以区域活动为载体,以幼儿的劳动观养成情况为依据,组织实践活动,实施劳动评价。
例如,在体验区域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以角色区为载体组织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教师随机选择幼儿代表,鼓励其扮演环卫工人、农民和拾荒者等角色,并演绎具体场景。如一名拾荒者站在面店门口想要吃一碗面,但犹犹豫豫不敢进去。围绕此场景,教师引导幼儿思考:“如果你是面店老板,遇到这种情况时你会怎么办?”幼儿开动脑筋,给出回答——邀请拾荒者进店吃面。接着,扮演拾荒者的幼儿继续表演。吃完面后,他从口袋里拿出一卷钱,数出十元钱。面店老板看到这些钱上有泥巴,皱起了眉头。教师引导幼儿思考:“此时面店老板要怎样做?”同时,教师鼓励其他幼儿登台表演。在表演时,有的幼儿用手指敲敲桌子,让拾荒者将钱放在桌子上,有的幼儿双手接过钱。教师鼓励幼儿选出可取的行为。幼儿通过分析、评判不同的行为,认为双手接过钱的行为更可取。有的幼儿提道:“这些钱上虽然有泥巴,但也是拾荒者辛苦挣来的。双手接钱可以表示对拾荒者的尊重。”教师对幼儿进行赞赏,并将每个幼儿的表现记录在成长记录袋中。之后,教师把握区域活动时机,继续组织其他实践活动,引导幼儿诠释对劳动者的尊重。活动结束后,教师要认真阅读幼儿成长记录袋,了解、对比每个幼儿的劳动观养成情况,继而优化区域活动,助力幼儿获得进一步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融劳动教育于区域活动有助于幼儿在体验多样化的区域活动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幼儿通过参与以劳动教育为目标的区域活动,既可以获得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发展,又可以潜移默化地形成正确劳动观,践行良好行为,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劳动者。
参考文献
[1]柏赛菊.对幼儿进行劳动教育的实践研究[J].文理导航,2022(8):85-87.
[2]林芸.幼儿园区域活动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J].教师,2022(18):93-95.
[3]俞艳华.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劳动技能的作用与策略指导[J].新课程,2022(22):104-105.
[4]吕辉.利用区域活动开展大班幼儿劳动养成教育策略初探[J].基础教育论坛,2022(10):83-84.
[5]鞠俊欢.融入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劳动教育研究[D].淮北:淮北师范大学,2021.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97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