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以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826名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围绕高职院校学生评价体系现状展开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学生评价在获得一定成果的同时,也存在学生评价内容不全面、学生评价方式不合理、学生评价标准不科学三大困境,并在分析高职院校学生评价体系改革的时代价值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改革策略,包括构建多维度、多要素的学生评价内容;建立多样化、综合性的学生评价方式;制定导向性、成长性的学生评价指标。
关键词:学生评价体系,评价方式,高职院校
新时代的中国社会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国家政策和市场需求引导下,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供不应求,而进行教育评价改革是高职院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当务之急。2020年10月,中*中央、国*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明确提出,要“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高校学生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进展和变化的评价,是具有导向性的教学环节,它不仅可以判定和反馈师生教与学的效果,而且是教师改进教学和学生调整努力方向的重要依据[1]。进行学生评价体系改革是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人才培养质量。《总体方案》对学生评价改革作出了明确要求:应朝着“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要求发展,更好地完善高校立德树人的育人策略。改革不合时宜的学生评价体系是高职院校贯彻《总体方案》坚持的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价值导向,以“四个评价”为战略引领的育人要求的必然举措,也是目前高职院校教育评价改革亟待破解的难题。
为了更加全面地了解高职院校学生评价面临的困境,笔者对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826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具体探究高职院校学生评价体系的现状,并且提出了相应的改革对策。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笔者在问卷星平台发布调查问卷《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评价情况调查》,调查时间为2022年12月1日至2022年12月10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850份,回收问卷842份,其中有效问卷有826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8.1%。问卷涵盖26道题目,包括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评价标准及评价改进建议四个模块。参与学生包括大一学生368名(44.6%),大二学生215名(26.0%),大三学生243名(29.4%)。本次调查对象覆盖面广,能够代表我校大学生的基本情况,反映出高职院校学生评价普遍现象。
二、调查结果
(一)高职院校学生评价取得的积极成果
通过调查发现,我校针对学生评价的改革取得了多方面的积极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①学生参与度更高。在我校开展的学生评价中,学生能够通过问卷和座谈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这样能更好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提高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积极性。②教学质量得到提升。通过学生的评价发现,我校教师存在讲解不够清晰、教学内容单一等问题,并根据学生反馈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同时激励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材进行改进,提升教学水平。③学校管理服务更加完善。学生评价可以促进学校管理服务的持续改进,强化学校对学生需求的认知和理解。④学生综合素质有所提升。通过学生评价,我校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在各方面的优势和不足,并且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培训和指导。
(二)高职院校学生评价面临的困境
从问卷数据来看,当下高职院校学生评价对于学生的激励作用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仍然存在许多困境,具体体现在学生评价内容不全面、学生评价方式不合理、学生评价标准不科学三个方面。
1.学生评价内容不全面。目前,高职院校学生评价内容不够全面,多围绕学生的成绩和荣誉,“唯分论”现象较为严重。在“你认为目前高校评价学生以何为重?”一题中,有891位学生选择了“分数为重”,高达84.6%。尽管我国已经推行素质教育多年,但高职院校仍然功利地追求“毕业率”“就业率”,将“分数”作为学生评价的首要因素,学生其他素质的培养并没有得到充分重视。比如,道德修养方面,高职院校虽然开设了“思想道德与法治”这门公共必修课,但是具体到学生德育评价时,往往因为无法直接量化而被忽视,导致学生缺少磨炼道德品质的精神动力,影响了其道德素养的提升。
2.学生评价方式不合理。当下,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存在明显的不合理,一方面体现为突出结果性评价,忽略了过程性评价、增值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另一方面体现为学校的学生评价没有一个公开公正的程序和结果保障。在“学校评价方式只以结果为导向合理吗?”一题中,高达66.2%的学生选择了“不合理”,21.4%的学生选择了“不太合理”,大多数学生认为单纯依靠结果评价不能全面真实评价学生,违背了因材施教的重要原则,还极有可能导致学生形成功利主义等错误价值观,不利于学生成长成才[2]。在“你认为学校的学生评价活动是公平公开透明的吗?”一题中,有88.3%的学生选择了“不是”,有10.5%的学生选择了“不清楚”,由此可见,目前高职院校学生评价活动并没有采用公开透明的方式进行,也没有在结果上实现公正,学生认可度普遍不高。
3.学生评价标准不科学。目前,高职学校对于学生评价一般分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评价等级对应的评价标准设置得极不科学,主要包括学生成绩和获得的荣誉,缺少对学生其他重要的能力品质的全覆盖。比如,学校对于“优秀”等级学生的评价标准必须同时满足以下要求:学生成绩未挂科且年级排名前5%;学生有在学生会或班级担任干部的经历;学生获得过校级以上荣誉;班主任推荐;系部辅导员认可,而这些评价标准并不能真正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违背了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初衷[3]。在“你认为学校的学生评价活动能够促进你自身发展吗?”问题中,68.9%的学生认为“不能”,18.7%的学生认为“作用较小”。对此,学生评价标准的设定应该侧重学生成长成才,要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
三、高职院校学生评价体系改革的时代价值
(一)国家发展的需要和政策引领
第一,服务于“双一流”建设。改革学生评价体系是高职院校实现“双一流”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可以促进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工作的全面深入改革,为国家输送更多优秀人才[4]。第二,符合国家教育改革方向。改革学生评价体系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发挥出自己的潜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这符合国家教育改革方向。第三,适应市场需求。当前,社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高职院校需要适应市场需求,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而改革学生评价策略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综合素质,为高职院校培养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人才提供参考。第四,支撑高质量发展战略。当前,国家正在推进高质量发展战略,其中教育是重点领域之一。改革学生评价体系可以促进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符合高质量发展战略的要求,从而能为推动国家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5]。
(二)高职院校的现实需求
第一,推动素质教育。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进步,人才需求也变得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传统意义上只注重知识技能培养的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因此,高职院校需要通过改革学生评价体系,注重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推动素质教育。第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职院校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主要场所。然而,传统教育模式单纯强调知识的“灌输”与考核,无法真正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改革学生评价体系,可以更全面地衡量学生的能力,并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采取针对性的培养措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第三,推动人才培养国际化。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需要适应国际化的人才培养要求,培养具有跨文化交流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而通过改革学生评价体系,将国际化视角融入评价标准和方法,并通过开设双语课程、海外交流等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国际观念和国际交流能力。
(三)高职院校学生发展需要
第一,促进个人能力提升。高职院校学生评价体系的改革,旨在更全面地衡量和评价学生的能力,包括专业技能、综合素质、创新能力等多方面。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恰好是高职院校学生需要优先关注的问题[6]。因此,改革学生评价体系可以促进高职院校学生个人能力的全面提升。第二,提高就业竞争力。在当前激烈的就业市场中,高职院校学生需要具有实际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才能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而通过改革学生评价体系,可以更加准确地评价学生的能力,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进而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第三,推动职业规划和自我认知的发展。学生评价改革,需要高职院校学生注重自身能力的挖掘和提升。高职院校学生需要深入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优势和不足,并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自我认知和职业规划。因此,改革学生评价体系,可以推动高职学生职业规划和自我认知的发展。
四、高职院校学生评价体系的改革策略
面对高职院校学生评价的三大困境,有必要从学生评价内容、学生评价方法和学生评价标准三方面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革,形成高职院校科学、智能、高效的学生评价体系。
(一)构建多维度、多要素的学生评价内容
1.坚持以德为先,多维度进行评价。遵循立德树人根本宗旨,坚持将德育作为大学生的第一教育,将“品德评价”放在首要位置。除此之外,还要从学业水平、学习方法和策略、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社交合作和沟通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力、社会责任感六个方面进行评价,通过课堂表现评价、综合项目评价、学习档案评价等,全面、客观地了解学生在不同方面的发展情况。
2.实现德智体美劳全要素学生评价。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劳“五育”综合能力的培养,优化评价内容,实现“五育”综合评价。比如,德育评价考查学生品质表现;智育评价以学生学科知识和思维能力作为判断标准,考查学生各科知识掌握程度和分析、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体育评价考查学生的身体机能和运动能力;美育评价考查学生的艺术表现和文化素养;劳动教育评价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劳动态度。
(二)建立多样化、综合性的学生评价方式
1.坚持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注重全方位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结果性评价则更加注重学习目标的实现,故而可以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教师可在职教云平台设置明确的评价目标和标准,结合不同的评价方法,包括考试、项目作业、小组讨论、口头报告等,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并将学生自评、师评和互评相结合,在教学实践中观察和记录学生的学习表现,及时给予肯定和指导,最终依据评价目标和标准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通过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以过程性评价代替单一指标单一结果的评价,在过程和结果、定性和定量、显性和隐性的交融中构建科学、智能、高效的学生评价体系。
2.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增值评价。增值评价已经逐渐成为科学、高效评价学生的重要模式,增值评价能反映学生学业的净增值、学生学习进步程度和学校教师在学生培养中的努力程度[7]。具体来说,高职院校可以跟踪记录班级每一个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并通过过程曲线来了解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变化“增量”,进而以此精准分析教师和学校在学生学业变化中产生的具体影响,充分发挥增值评价的诊断、引导、改进和激励等功能,实现学生评价从“助考性”评价向“助学助教性”评价模式的转变。笔者以我校在线教学平台职教云为基础,利用信息技术设计出了增值评价程序,通过七个步骤生成教师投入曲线和学生增值曲线,形成完整的增值评价链条,为学生评价优化提供数据支撑。学生增值评价模型如图1所示。
具体操作如下。①教师在职教云平台进行课程整体设计,上传课程资源,设置课程数据采集点(知识、能力、素养等),大数据分析系统形成初始课程资源档案;②学生加入职教云课程和班群,完成基础测试和背景调查,大数据分析系统形成学生初始学习档案数据库;③学生对职教云课程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生成初始学习档案;④大数据分析系统通过收集学生初始档案记录学生的学习成长数据,通过分析自动评价学生学习情况,构建学习过程档案;⑤教师根据学生成长曲线调整教学策略,进行一对一精准辅导,进一步完善课程内容资源,大数据分析系统生成教师的课程管理过程档案;⑥学生按照职教云智能导学系统要求逐步完成课程学习和测验,大数据分析系统自动生成学生学习结果档案;⑦课程结束之后,教师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对职教云平台大数据进行进一步挖掘和分析,大数据分析系统记录生成教师的课程优化档案。
3.建立多主体联动的保障机制。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评价活动为多个主体共同管理的模式,这容易造成多主体下的评价衔接不畅、互相推诿,也会影响学生评价活动的公平公正。因此,需要在学生评价活动中建立多主体的协同评价,形成多主体联动的保障机制,以确保学生评价的有效实施[8]。为此,可以由教务处牵头,以学生处和各二级学院为抓手,教师和辅导员广泛参与,将学生评价涉及的德智体美劳各要素进行任务派发,借助信息技术公开学生评价活动过程,保留视频和文字资料,及时发布评价标准和评价结果,切实保障学生评价活动的公开、透明、公正、高效。
第一,学校内部机制。学校应建立完善的评价管理机制,确保评价过程公正、透明和科学。同时,通过发挥教师、辅导员或专家组等多元化评价主体的作用,提高评价效果和准确度。
第二,社会参与机制。社会力量也应该参与高职院校学生评价的过程,如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等评价机构,以及社会公众等要广泛参与评价工作,丰富评价视角和提高评价有效性。
第三,学生自我评价机制。学生自身应当成为高职院校学生评价的重要主体之一。学生可以从多个维度对自己的学习、生活等方面进行评价,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从而形成更加客观和全面的评价结果。
第四,多元化信息反馈机制。建立多元化的信息反馈机制,包括面对面交流、问卷调查等各种方式,为评价过程提供更加丰富的信息来源和反馈渠道,以保证评价结果科学、客观和真实。
概言之,只有充分发挥各种评价主体的作用,才能形成相互协调、互为补充的评价体系,从而推动高职院校学生评价工作顺利开展。
(三)制定导向性、成长性的学生评价指标
导向性、成长性的学生评价指标体现了学生评价的阶段性,在遵循高职院校教学规律和学生成才规律的前提下,将高职院校学生评价分为新生入校、第一学年、第二学年和第三学年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需要有对应的评价标准[9]。
1.新生入学阶段。对学生德智体美劳进行前测,即可以依据职教云平台、微信小程序或问卷星等工具设置调查问卷,对学生德智体美劳五方面的情况进行了解,为学生评价指标设定提供精准参考。
2.第一学年阶段。在大学一年级,学生评价指标注重学生基本知识、道德品质、学习习惯、学习观念的养成,以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综合考查学生,重点评价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知识、能力、素养提升的增量和幅度[10]。
3.第二学年阶段。在大学二年级,学生评价指标需要注重考查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结合学生在职教云平台上传的相关竞赛获奖证书等资料,利用职教云平台进行评价,以过程性评价、增值评价为主,突出评价学生德智体美劳五方面的技能和方法掌握情况。
4.第三学年阶段。在大学三年级,主要以结果性评价引导学生将更多的时间投入职业选择与就业能力提升。此阶段需要侧重评价学生知行合一运用德智体美劳技能取得的职业和就业成果。
总之,高职院校学生评价体系改革要顺应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要求,科学谋划,做好顶层设计。通过改变学生评价内容、学生评价方法和学生评价标准,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形成科学、智能、高效的学生评价体系,从而助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提质增效。
参考文献:
[1]匡瑛,李琪,井文,等.职业教育类型特征及其与普通教育“双轨制”“双通制”体系构建[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9(2):27-34.
[2]陈如平.以增值评价探索为突破口推进学校改革[J].中小学管理,2020(8):1.
[3]李童燕.基于“1+X证书制度”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20(8):61-62.
[4]叶赋桂,段世飞.深化教育评价体系改革学术研讨会综述[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8,39(6):123-128.
[5]刘志军,熊杨敬.基础教育学生评价生态的失衡与重构[J].中国教育学刊,2017(9):67-70.
[6]逄小斐,谭穗枫.现代学徒制多元学生评价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31):92-96.
[7]周文清.增值评价: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的新选择[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6,15(3):126-128.
[8]肖化移.论高职学生评价:取向、特征与差异[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6,15(1):116-119.
[9]孔令帅,杨锐.构建良好的校本学生评价体系:美国《校本学生评价体系探析》报告的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14,33(24):10-14.
[10]吴雪萍,金晶.英国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探究[J].比较教育研究,2013,35(2):87-91.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96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