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高职院校“图、档、史、展”四馆(室)建设现状,然后阐述了高职院校“图、档、史、展”四馆合一特色化建设的必要性,接着提出了高职院校“图、档、史、展”四馆合一的特色化建设目标,最后论述了高职院校“图、档、史、展”四馆合一的特色化建设路径,包括打破传统馆界,实行一体化管理服务;明确定位目标,做好一体化规划建设;完善激励机制,抓好复合型队伍建设;等等。
关键词:“图、档、史、展”四馆合一,高职院校,特色化
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阵地[1-2],是培养大国工匠、行业能工巧匠的摇篮,也是文化与技艺传承的阵地,而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高职教育的时代使命…”。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建有较为完善的图书馆,设有不同档次、大多仅具有保存功能的档案馆(室),较为简单的党史校史室,以及零散分布的作品展示室。这些场所从不同角度、不同内容、不同形式对高职院校的建设与发展历程、教学科研资源进行管理、收集、浏览、记录、利用及展示,目的是起到知识拓展、资源综合利用、文化传承、成果展现、历史记载等作用【6-8]。当前,国内外学者对社会公共的图、档、博的融合发展进行了初步研究:-12),重点在融合服务模式、数字资源管理、资源共享研究、组织架构、合作模式等方面进行了理论探索,研究了三者融合发展的理论基础,以及融合服务的实施方案,提出了一些评价融合发展效果的方法,并探索了融合发展的未来,取得了较大的研究进展,对于推动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15]。目前,在图、档、博一体化管理方面的研究还较少,还未能从体制机制的根本性问题着手解决综合功效发挥面临的障碍,高校图、档、博一体化管理的研究更少,且未有高职院校图书馆、档案馆(室)、校史馆(室)、展示馆(室)一体化建设管理或融合发展的研究内容。
本文在分析高职院校的图书馆、档案馆(室)、校史馆(室)、展示馆(室)建设与管理现状的基础上,根据新时代高职高质里发展要求,以高职人才培养为中心,提出要整合高职院校图书馆、档案馆(室)、校史馆(室)、展示馆(室)资源,统一规划,明确目标与定位,充分挖掘育人元素,推动各元素交叉融合,构建四馆合一特色化建设与融合发展的高职院校校园公共育人平台,并围绕建设定位和目标,探索分析了平台建设的路径和方法。
一、高职院校“图、档、史、展”四馆(室)建设现状
(一)布局分散,资源配置不均衡
目前,各高职院校都建有较为完善的图书馆,设有相对独立的场馆,场所空间均较为充足,内部机构设置及人员配备相对较为齐全,很多高职院校也建立了综合档案室,但在场所配置上较为欠缺,在人力资金资源配备上重视不足,不少高职院校为“一个人的档案室”,管理、技术、运行、利用均为同一个人负责,资源配置与档案室应有的职能极不相称;少数学校建设了简陋的校史室,属于常闭式空间,大多没有配备固定的专职人员;部分院校在院(系)建立了零星分散的作品展示室,在小空间进行简单的布置与作品展示,几乎没有配备专职的管理策划人员。可见,高职院校四馆(室)空间布局缺乏整体性,空间上相对独立地分散在校园不同区域,且其资源配置也极其不均衡。
(二)职能分割,综合利用效果差
目前,一般来说,高职院校四馆(室)分属不同职能部门管理,图书馆作为教学辅助单位独立设置;档案馆(室》一般隶属于学校办公室,不少高职院校尚未独立机构设置;校史室一般由学校宣传部门管理,仅提供来客访问的学校发展简要历程介绍;展示室一般由不同院系负责管理。其中,档案室因资源配置及重视不足的问题,未能实现档案的展示和开放,利用率极低,档案功能未能充分发挥出来;校史室、展示室仅仅在客人偶尔参观时发挥展示作用,场所利用率极低。由于四馆(室)职能相互分割,管理资源、库房、办公环境、人员配备、阅览场所、设施设备、经费等方面的建设投入存在重复和不均衡的情况,很难实现资源的综合调度、有效利用和优势互补,容易造成各自资源浪费和空间闲置。
(三)内容单一,育人功效不明显
大多数高职院校图书馆为师生提供了图书资源及文献资源服务,仅履行了图书资料保管、借阅及文献资源检索利用职能,还没有充分发挥出其在育人、科学研究、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应有作用;大部分院校综合档案室有独立设置的相应保管场所,但由于重视程度不够、人员短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保管责任,发挥了查阅服务利用功能,但档案育人元素挖掘不够,育人功效极低;大多数院校的校史室史料内容较为单调,收集不全,且仅对参观客人开放;大多数院校的展示室也仅仅对学生的实践作品及奖状进行了收集与展示。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当前高职院校档案室、校史室、展示室对育人所起的功效总体还比较有限。
(四)融合度低,高职特色未体现
目前,高职院校未能结合自身的教育和办学特色,有针对性地对四馆(室)进行资源开发与建设,进而有效融合专业教育、地方特色文化与技艺传承、产业发展、创新创业教育、“五育”发展、思政元素及职业素养,未能促进专业间交叉融合,因此从总体上来说,四馆(室)未能融合发展,形成合力作用,进而难以充分体现办学和融合育人特色。
二、高职院校“图、档、史、展”四馆合一特色化建设的必要性
(一)四馆合一是新时代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新时代倡导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下简称“新发展理念”)为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基本方向指引,要求高职教育必须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高职高质量发展要求,提升办学内涵,完善质量文化和制度机制,注重开放共享的均衡发展和融合发展,通过整合办学资源,理顺职能关系,最大限度地优化资源配置,发挥资源的潜能、效益和利用率。四馆(室)作为高职院校内部重要组成部分,在职能和管理上既存在着共性,又有着一定的特性。四馆合一有利于整合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以适应新时代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
(二)四馆合一是新时代高职教育特色发展的需要
高职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新时代高职教育的特色发展应该围绕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在融入地方产业建设方面办出特色,在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结合方面办出特色,在全面思政、创新创业融入专业教育中办出特色,在专业交叉融合中办出特色,在质量文化建设办出特色,走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特色化发展道路。四馆合一育人平台的建设是高职院校教育过程中走向产教融合、专创融合、“五育”融合、思政融合、专业交叉融合特色发展的重要平台,是校园特色文化、质量文化特色建设的重要阵地,是新时代高职教育特色化发展的需要。
(三)四馆合一是充分发挥高职院校育人功能的需要
高职教育必须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体系,系统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教育过程,通过搭建育人平台,开阔人才视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构建环境育人、实践育人、融合育人、文化育人和协同育人等全方位育人格局。四馆(室)作为育人的重要场所,需要通过整合资源、优化职能,成为集知识拓宽、产教融合、专创劳美融合、专业交叉融合、思政教育、科普中心、安全教育、文化与技艺传承、大学生文化活动于一体的中心,需要配套开设特色课程,充分发挥图书、档案、史料等资源信息全面全方位育人的功能。
三、高职院校“图、档、史、展”四馆合一的特色化建设目标
围绕新时代高职高质量发展、特色发展和全面育人的高职教育体系构建需求,以高职院校图书馆、档案馆(室)、校史馆(室)、展示馆(室)为基础,整合资源,统一规划,推动“图、档、史、展”四馆合一,突出高职教育特色,明确目标与定位,建成集“收藏、保管、展示、活动、教育、服务、利用”于一体的四馆合一特色化校园公共育人平台。通过建设集“党史校史专业史(史料)展示、师生创新创业展示、教育教学成果展示、文化(特色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与技艺展示、科研成果展示、科普展示、专业教育、产业展示、校友风采展示、特色展示”于一体的综合展示体,将其打造成党史校史专业史特色思政教育平台、特色“五育”融合平台、专业交叉融合平台、文化与技艺传承中心、知识与能力拓展中心、产教科教融合对接平台、成果交流与对接平台及信息服务平台,建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高职校园育人综合体,借此弘扬与培养高职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工匠精神、职业精神。平台功能定位如图1所示。
四、高职院校“图、档、史、展”四馆合一的特色化建设路径
高职院校“图、档、史、展”四馆合一建设是一个规划整合、职能整合、制度整合、技术整合、空间整合、人力资源整合、资金整合的过程,是一个复杂而富有挑战性的过程,需要精心规划、协调和执行。
(一)打破传统馆界,实行一体化管理服务
“图、档、史、展”四馆合一平台作用的发挥和高效运行,需要打破馆界,树立一体化管理与服务理念,建立有效的管理和服务机制,实行一体化管理模式。一是建立统一的平台管理机构。学校应该将其作为独立的行政教辅部门进行机构设置,便于开展协调与管理工作,同时完善平台的内设管理部门、技术部门、协调机构和教研机构,在员工、部门和服务对象之间建立清晰的交流渠道,以确保信息资源沟通顺畅。二是明确平台的管理职能,同时赋予其行政和教辅两种职能,对其行政管理和教学辅助育人职能进行明晰,核定管理岗位职数和岗位职责。三是建立统一的管理服务机制。需要制定统一的管理制度,对平台的馆藏收集、保管、利用、功能区的开放服务、课程建设、育人活动开展、管理模式、评价考核等建章立制,从体制机制上确保平台的顺利高效运行。四是建设统一的管理服务系统。要充分利用智能化、数字化、实体化、信息化等多元手段对平台进行统一的运行与开放服务管理,创建一个高效的、无缝的、集成的、共享的管理服务平台,提供更高效、智能、便捷、优质的管理与服务。
(二)明确定位目标,做好一体化规划建设
紧紧围绕“收藏、保管、展示、活动、教育、服务、利用”的综合定位和高职育人综合体的建设目标,做好一体化规划与分阶段建设,即坚持“高起点、高标准、一体化”规划思路,全面统一做好场馆的空间规划、功能规划、建设规划、发展规划等,并通过反复论证、模拟与优化方案,充分体现一体化规划思维,做好行政办公区、馆藏区、阅览区、服务区、展示区、安全教育专区、研讨与活动专区、体验区、“五育”融合实践专区、产业企业专区、交流区等平台功能区规划,并在建设中始终坚持一张蓝图做到底。
(三)完善激励机制,抓好复合型队伍建设
四馆合一平台的一体化运行管理,需要配备由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教研人员组成的复合型管理服务队伍,具体要努力建好三支队伍。针对行政职能,需要配备行政管理队伍;围绕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及一体化管理服务需求,需要配备技术服务团队;围绕育人功能,即开展课程开发与建设、技术融合策划、教育教学,需要配备一支教科研队伍。三支队伍需要做到结构合理、职责明确、协调有序,如此才能形成工作合力,进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平台的功效。
(四)深挖资源潜能,发挥多元化育人功效
第一,用活资源载体,挖掘育人潜能。档案、史料、作品、成果等以音频、视频、实物、照片等形式记录了院校建设与教育教学过程,四馆合一平台需要用活这些资源,拓展档案、史料、作品、成果等的内容和形式,深度挖掘这些资源载体的育人元素,推动史料(载体)档案化,档案等资料课程化,让档案、史料、作品、成果等“说话”,并通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虚拟技术,推进档案、图书、资料的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和虚拟化载体的开发与管理应用,丰富它们的内涵,激发资源载体多元育人的潜能。
第二,开发特色课程,发挥育人功效。四馆(室)作为学校的文化与技艺传承中心,要利用平台资源,对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建设特色文化课程、“五育”融合课程、技艺与专业发展史课程、安全教育课程等特色课程,将其作为公共选修、特色“五育”课或人文选修课,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其中特色文化课程包括地方特色文化、校园文化特色、特色企业文化、工匠文化和闽中红色文化方面的内容。通过地方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在高职学生不同学习阶段融入入学教育、党史学习教育、校史教育、专业教育、安全教育、思政教育、特色文化教育、特色“五育”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等,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
第三,“展学做思”结合,提高育人成效。在四馆合一的多元载体资源建设基础上,采用“展示+讲解+体验+实践+讨论反思”教育模式,推动学生自主自助学习,并提供各种形式的公共教育,如档案专题展览、讲座、自助讨论会、实践体验活动等,让学生在“展学做思”中理解知识技术、感悟思想文化、拓展知识、开阔视野、交叉融合、融会贯通,切实提高育人功效。
(五)多元时空拓展,打造融合综合体
第一,“动”与“静”的结合。一方面是相对固定的环境或展示的创设和定期变化的环境或展示的布局相结合,如地方特色文化展示、专业与技艺发展历程展示、党史校史专业发展史教育、安全防毒防诈教育等相对固定的环境或展示,师生优秀技艺成果展示、档案专题展览、专项展示等定期变化的环境或展示;另一方面是静态的图片或实物展示与动态的主题活动或多媒体呈现相结合。通过“动”与“静”的结合,不仅丰富了展示内容和形式,也增强了视听效果,激发了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育成效。第二,“虚”与“实”的结合。一方面是虚拟化数字化的内容展现和实体化实物化的现场体验相结合;另一方面是精神文化的无形内容呈现与技艺实物的有形内容呈现相结合。“虚”与“实”的结合,配合线上与线下双通道访问模式,不仅可以增强资源的呈现效果,提高利用的效率,为学生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和利用,也可以大大节省空间,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效果。
另外,要打造多元融合综合体。一是“五育”融合。通过课程开发与建设,配合环境创设与教学实践,将德育、体育、美育、劳育、智育融合。二是专创融合。四馆合一通过专业发展史、优秀校友、师生创新创业成果展示及现场体验,可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为一体,有效推动专创融合。三是产教融合。在平台通过规划设计产业企业展区,实时发布产业企业动态信息,为师生提供产业技术与人才需求信息,将产业企业的技术与学校师生科技创新成果无缝对接起来,能促进产教深度融合。四是科教融合。通过平台将最新的产业技术、科研成果进行项目化展示,或者作为专业教育教学的典型案例进行展示,为师生提供教学和学习素材,加深学生对专业与产业关系的理解,激发学生对专业教育的兴趣和热情,进而有助于实现科教融合。
总之,基于对高职院校图书馆、档案馆(室)、校史馆(室)、展示馆(室)建设现状的分析,以及结合新时代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特色化建设和育人要求,高职院校有必要通过“规划整合、职能整合、制度整合、技术整合、空间整合、人力资源整合、资金整合”进行“图书馆、档案馆、展示馆、校史馆”四馆合一建设,以打造公共育人平台。在建设过程中,高职院校需要打破传统馆界,实行一体化管理服务;明确定位目标,做好一体化规划建设;完善激励机制,抓好复合型队伍建设;深挖资源潜能,发挥多元化育人功效;多元时空拓展,打造融合综合体,从而建设高职院校公共融合育人服务平台,最大限度实现资源、信息、资金的共享和综合利用,最终实现多元化育人,推动新时代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中*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21(12):2-6.
[2]邓靖怡,易雪玲,胡顺义.我国高职课堂革命“帮学”模式实践研究[J].职教论坛,2022,38(3):58-65.
[3]王新昊.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践路径探索[J].农家参谋,2020(23):208-209.
[4]陈玉欢.试论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背景下高职校长领导力提升[J].中国培训,2019(7):12-14.
[5]朱忠新.推进高职院校档案馆建设的若干对策[J].浙江档案,2020(3):62-63.
[6]王家慧,张林华.国外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合作现状及启示[J].兰台世界,2021(9):66-70.
[7]张真.信息社会环境下的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的智慧融合发展[J].创意城市学刊,2021(1):88-98.
[8]曹琴仙,郭笑红.美国高校图档共享实践及对我国的启示[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1(3):118-121.
[9]郝世博.数字资源互操作及服务融合中的信任管理机制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5.
[10]杨帆.协同创新环境下数字图博档联盟融合发展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9.
[11]李伶伶.大数据背景下图书馆、档案馆资源整合及服务延伸[J].兰台内外,2020(36):79-80.
[12]司丽华.高校图书馆档案馆开展服务育人的路径探析[J].办公室业务,2018(15):24-25.
[13]罗红.LAM(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协作内容与模式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7,40(6):33-39.
[14]张芳源.公共文化机构数字服务融合标准体系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7.
[15]宋雪雁,张岩琛,窦芳菲,等.基于资源整合的馆际协同合作机制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6,60(12):22-28.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96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