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干预与疏导:扭转初中生潜在心理危机论文

发布时间:2024-11-12 10:21:2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摘要]本文在总结初中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基础上,对初中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各种成因进行深入的剖析,并根据这些成因探究对初中生心理问题进行干预和疏导的有效策略,以此来有效扭转初中生潜在的心理危机,帮助他们更好地走出心理阴霾,重新建立起自信心,开启朝气蓬勃的青春新篇章,坚定昂扬地迈向美好人生。
 
  [关键词]初中生,心理危机,干预疏导,有效策略
 
  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身体的急速变化会使他们容易遭遇很多心理问题,如紧张、焦虑、抑郁、暴躁等。受此困扰,身心均不成熟的初中生很难以正向积极的态度应对学习和生活。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认真观察学生,及时发现并深入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帮助他们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解除心理危机并化解各种负面影响。
 
  一、初中生常见的潜在心理问题及成因
 
  焦虑紧张:学生由小学升入初中,或多或少会产生一定的紧张、焦虑情绪。对一些学生而言,适当的紧张感会变成他们学习的动力,促使他们更好地进入初中的学习状态。而对另一些学生而言,紧张情绪如果长时间得不到有效的缓解,就会逐步演变成焦虑。一旦此时他们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那焦虑则会渐渐显现如手抖、心慌、神经衰弱、失眠等症状,这将使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遭受较为严重的影响。
 
  情绪低落:相较于小学阶段而言,初中阶段各学科学习难度的增强使学生开始产生挫败感,叠加生理上的急剧变化和生活中遇到的不顺利等,都会使学生出现心理上、心态上的消沉,这些困难不会随着时间慢慢自主降低,他们会因此变得消极。消极情绪一旦生成,他们就会对学习和生活提不起兴趣,会有意识地回避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学习生活陷入一团糟的状态。此外,上述紧张焦虑带来的失眠、神经衰弱等会大大削弱学生对待学习生活的积极性,他们的情绪也会因此变得低落。情绪低落是抑郁症初期的症状,也是学生产生心理疾病的开始。
 
  孤独自闭:当初中生出现上面这两种心理问题时,如果不加以干预,他们会慢慢地与周围的人产生距离,情绪也会从紧张、低落逐步转变为孤独自闭。孤独自闭的初中生会有意识地远离群体,表现得很不合群,他们不愿意参加学校或班级的集体活动,不愿意与教师同学产生言语上的沟通及情感上的交流,总是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
 
  厌学弃世:还有一小部分初中生会从孤独自闭的状态逐渐加重至厌学弃世的程度,他们会敏感多疑、悲观厌学,更有甚者会发展到自我伤害的地步。这些学生对周围的任何事或人提不起一点兴趣,他们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自怨自艾,无所追求。从心理学角度看,他们会觉得世界抛弃了他们,他们找不到任何存在的价值,感觉周围的世界都是黑暗的。

\
 
  二、导致初中生出现潜在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剖析
 
  从大量的调查研究中可以看出,初中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为抑郁症。这些存在心理问题的初中生中很大一部分都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还有一部分学生伴随着焦虑症。抑郁症和焦虑症已经成为当前初中生面临的、亟须解决的两大心理问题。除此之外,很多学生还存在其他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并存的同时给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严重阻碍初中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对大量的事实案例进行剖析后,笔者发现当前初中生产生潜在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有很多,主要有如下几种。
 
  (一)家庭环境的影响
 
  正所谓“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基础性教育,良好的家风是未成年人成长的基石”。很多初中生出现心理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良好的家庭支持和教育,他们的家庭环境不和谐、不融洽,父母角色在家庭教育中也是缺失的。在初中生身心极速生长的过程中,家长察觉不到学生的成长变化,更不能针对这些变化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此外,初中生尚没有形成独立的、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家长的不良言行会直接影响给他们的言行,甚至有些家长还对初中生采取消极的、过激的教育方式,这些都使得部分学生比其他人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并且问题会日渐严重。
 
  (二)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环境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不可忽视。社会的价值观、道德风尚以及各种社会现象都会在孩子的心灵中留下印记。社会的进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在信息快速传播的当代,初中生更容易接触到各种社会信息,其中既有积极正面的,也有消极负面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积累,虽然初中生具备了一定的判断力和辨别力,但生活经验和社会经历尚浅,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还没有完全形成。网络空间中的海量信息常常令他们“眼花缭乱”,真假难辨。其中的负面、消极的信息很容易影响正值青春期的初中生正确“三观”的形成。久而久之,学生心理就会滑入亚健康的状态,慢慢产生自己无法控制的问题,甚至催生犯罪。此外,受一些浮躁的、功利的社会现象的不良影响,部分初中生会产生更多“叛逆”的行为,他们会越来越不“正常”,如果不加干预,忽视自身问题的他们就会进入到周而复始的负循环中,使心理问题越发严重。
 
  (三)学校教育的影响
 
  在核心素养教育不断深入发展的当下,学校教育呈现出整体性的良好状态,但仍有一些问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很多学校对学生的心理教育重视不足,有些学校甚至没有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室。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后,学校和教师不能给予学生及时有效的心理支持。还有一些学校过于重视学生的分数,学生的学习压力过大且得不到有效释放,心理问题也由此产生。家校联系不够紧密,学生的心理问题在家校之间得不到有效的沟通,更不可能得到有效解决。
 
  (四)学生自身的因素
 
  初中阶段的学生身心快速发展的同时已经具备较强的个体独立性,但思考问题的能力尚浅,不能辩证地看待和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但仍未完全建立起正确的“三观”,冲动易怒,容易受身边的人和事影响。这些身心发展上的不成熟都会以不同的方式影响初中生,他们会在情绪喜好的指引下遇到很多问题,自我提升的定力和自信心不足。自信心的迷失会使初中生产生很多的负面情绪,但他们又很难及时正确处理这些负面情绪,久而久之就会慢慢失去阳光健康的心态,慢慢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三、初中生心理问题的潜在危害及干预的必要性
 
  在初中生成长的过程中,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在正面心态的引导下,学生才能拥有不断进步的空间和机会,才能逐步成长为美丽的“花朵”。因此,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要时刻关注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一旦发现学生出现相应的心理问题,就要寻找科学合理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和干预,慢慢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循序渐进地消除心理问题带来的负面伤害,帮助他们回到正常健康的学习生活轨道上。
 
  (一)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潜在危害
 
  就当前初中生心理健康调查数据来看,很多初中生都表现出一定的心理问题,短期内这些心理问题会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长期来看,这些心理问题则会对他们的人生产生极深远的负面影响。
 
  (1)对自身的潜在危害。很多存在心理问题的初中生或多或少都会出现自我伤害的行为,他们的身心会在不健康的心理意识的引导下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很多心理问题会逐渐由心理上的变化演变为身体上的变化,当初中生不能适应这些身体上的变化时,他们就会采取过激的自我惩罚行为。
 
  (2)对他人的潜在危害。从调查研究看出,存在心理问题的初中生更容易冲动、暴躁,也更容易与他人发生言语和肢体冲突。这些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自控能力弱,有时表现为不可控性,一般的规则不适用于他们。此外,这些问题学生还具有潜在的攻击性,学习生活中的某件小事都有可能成为他们产生暴力行为的导火索。可见,这些存在心理问题的初中生具有很强的潜在危害,要时刻关注他们的行为。
 
  (二)初中生潜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重要性
 
  心理问题对初中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极大的消极影响,会使初中生丧失学习和生活的热情,严重的将迫使他们遁入“黑暗”世界,缩减他们的青春期。为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学校及教师应该对初中生潜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危机干预,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与此同时,学生心理问题的正确解决还有利于学校良好氛围的营造,推动学校素质教育的整体性发展。
 
  1.有利于有效控制心理疾病发展,避免极端事件的发生对初中生心理问题进行干预和疏导有利于有效控制学生心理疾病的发展。具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初期表现往往是学习上的一落千丈,与同学老师的关系也会日益紧张、疏远。如果不给予他们适当的引导和干预,这些心理问题会越积越多、日渐严重,这不仅会对他们自身产生伤害,还会不定时地“爆炸”,给对他人造成伤害。所以,为避免极端事件的发生,教师要根据学生问题的不同采取差异化的干预,帮助这些学生正确认识到自己的心理问题,慢慢走出“阴霾”,战胜“心魔”,完成蜕变。
 
  2.有利于引导学生正确宣泄消极情绪、控制不良情绪
 
  当初中生已产生心理问题,他们的情绪、心态就会变得消极懈怠,这些消极的情绪会诱导他们改变看待世界的角度和方式,将他们引入歧途。因此,积极的干预有利于引导初中生正确地宣泄自己的消极情绪,帮助他们学会认识并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对自己的情绪有更好的掌控和调节能力。初中的校园生活简单而忙碌,正面而积极的情绪能有效拉近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形成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初中生的学习和成长提供和谐美好的氛围,推动他们的积极乐观成长。
 
  3.有利于促进学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现阶段各学校都十分重视素养教育,从宏观角度来看,积极干预初中生的心理问题还有利于促进学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学生是学校教育的根本,厘清学生存在的各种问题,帮助他们正视并解决这些问题,才能让学生在自己的节奏里健康有序地成长。当初中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干预下消除心理问题,并在教师“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和影响下逐步建立起正确的“三观”,他们的人格会慢慢健全,内在素养也能得到逐步提升,学校的素质教育也将由此进入崭新的阶段。

\
 
  四、探索:对初中生潜在心理危机进行干预与疏导的实施策略
 
  初中生潜在心理危机的干预与疏导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类型及严重程度采取不同的措施,有的放矢地解决好初中生的心理危机。
 
  (一)找准“病因”,对症“下药”
 
  要想有效地干预与疏导初中生的心理危机,首先需要对他们的行为举止进行全面深入的观察,要根据他们的外在表现找准他们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而根据这些心理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解决。大部分初中生存在的抑郁症和焦虑症教师都可以进行科学的疏导。所谓“疏导”,一方面是引导初中生将自己的负面情绪进行合理的宣泄,将那些“有毒”的情绪释放出来;另一方面则是给予学生足够的劝导,让学生打开自己的心扉,放下自己的心结,以明媚的心态应对学习生活。所以,教师在解决初中生心理问题时,一定要先找到他们的“病因”,再根据不同的病因采取不同的解决方式。
 
  (二)用放松疗法帮助学生走出阴霾
 
  放松疗法也就是松弛疗法,通过训练有意识地控制自身的心理生理活动,降低唤醒水平、改变机体紊乱状态。渐进性的放松能有效地对抗焦虑等心理问题。当初中生慢慢卸下压力,情绪舒缓地面对学习生活,那他们就会专注于自己的学习和成长。教师在发现学生已经出现心理问题后,要重点体察他们的学习生活环境,点对点地与他们进行沟通交流,努力缓解他们内心的压力。此外,还可以与家长反馈沟通学生的情况,多角度全方位地帮助学生进行放松。
 
  (三)用认知疗法培养学生自信心
 
  认知疗法是根据人的认知过程,影响其情绪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患者的不良认知。这个方法常常采用认知重建、心理应对、问题解决等技术来进行心理辅导和治疗,其中认知重建是最重要、最关键的。很多已经产生心理疾病的初中生对自己和世界都没有清晰的、完整的、健康的认知,内心的负面情绪会慢慢摧毁他们的认知能力,不良的行为还会慢慢造成他们的认知障碍。所以,教师要想让学生更好地摆脱心理问题,就要引导他们建立起新的认知,用健康的视角看待学习和生活。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慢慢有信心与周围的人和事产生链接,才能正确地对待自我及他人。
 
  (四)引导学生合理宣泄不良情绪
 
  很多心理问题都是不良情绪累积而来的,所以在干预初中生的心理危机时,教师要有技巧地引导学生合理地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可以跟周围比较亲近的人倾诉自己内心的烦闷、焦虑等,让自己的压力得到慢慢的释放,心理问题就会慢慢地消解,心理状态就会逐步平衡。
 
  参考文献:
 
  [1]王雪岩.初中生潜在心理危机的干预与疏导之道[J].中学教学参考,2023(33):77-79.
 
  [2]任露.从心理育人角度谈辅导员在处理潜在心理危机时的“轻视”与“重视”[J].文教资料,2019(6):112-113.
 
  [3]李丽.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对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维护作用分析[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29(2):100-102.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9599.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