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自信是文化生命力的体现,日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实力的重要标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有助于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树立文化自信,还能有效地促进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任务的完成,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基于此,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意义出发,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并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路径,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文化自信的增强。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学英语,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的精神财富,人们是否具有强烈的文化自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文化活力与发展水平,甚至关系着一个国家能否实现全面发展。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担负着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大学生必须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致力于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世界的认可,这对于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范围与影响,在世界舞台上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目前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部分学生过于重视西方文化和西方传统风俗,而忽视了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在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有一定的欠缺。因此,本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意义
(一)有助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用英语传播中国故事、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等院校英语教育的当务之急。大学英语课程具有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的特点,在培养学生表达中国叙事、建立中华文化共鸣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英语教学内容主要与西方国家联系在一起,体现了浓厚的西方文化底蕴,在语言文化知识、文化现象和文化精神探索等方面主要以西方文化范式为中心,往往忽视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在大学英语课堂中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中华文化失语现象,阻碍了培养学生开阔的文化视野的进程。在这种困境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成为赋予青年学生继承和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使命的重要策略。通过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自己国家的文化遗产,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自觉,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同时,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还能让他们掌握必要的工具,以真实和坚定的态度表达和传播中国叙事,从而在学生群体中培养更加细致入微和稳健的文化观[1]。
(二)有助于完成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任务
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修订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强调了外语教学在培养学生外语能力、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的关键作用。在英语学习领域,听力理解、口头表达、阅读理解、书面表达和翻译技能的培养是英语学习者语言发展的基石。除了掌握专业语言技能之外,学生语言输出的有效性还取决于是否融入了实质性内容。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鼓励学生用英语来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帮助学生实现活学活用。
在全球互动日益频繁的时代,中国对跨文化交际能手和人文学者的渴求凸显了在英语会话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完美融入跨文化交流的必要性。这样的融合能使个人在日常交流中有机地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从而真实地讲述中国故事,让全球受众加深对中国的了解[2]。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认知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形成开展有效跨文化交际所必需的平等心态。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增强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并使他们深刻体会到全球舞台上不同文化视角的相互作用。这些都是大学英语课程的重要任务。
(三)有助于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当代形势凸显了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蜕变和创新性发展的必要性,并将其定位为中国文化事业发展的关键轨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英语教学的无缝对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国际合作始终强调文化交流是交往的基石。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积极开展国际合作,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大学英语教学,能够丰富学生的文化储备,为增强国家参与全球合作的能力提供人才支持,同时也可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持久传承。在全球范围内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战略性地利用语言这一重要渠道[3]。大学英语教学作为英语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与文化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还能够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
(一)部分英语教师缺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意识
目前,部分英语教师对西方历史、文化习俗和日常实践有着细致入微的了解。因此,这些教师经常在日常英语教学中融入西方文化元素,有时会突出西方文化,而忽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种不平衡导致学生缺乏接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机会,从而影响了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的明显缺失和代表性不足,加剧了学生在文化接触和理解方面的普遍差距。在日常的大学英语教学中,部分教师倾向于忽视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从而忽视了在教育框架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意义和本质。部分教师注重强调英语语言知识的学习,往往从功利的角度看待英语教学,仅仅将英语视为一种语言工具,没有将大学英语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有意义的融合,从而导致学生在准确描绘和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遇到困难,阻碍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无缝纳入英语语言教学框架。
(二)部分大学生缺乏认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动性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出现带来了知识传播模式的转变,促进了信息扩散和信息获取渠道的拓宽。与此同时,信息渠道的拓宽也促进了西方价值观、历史和文化叙事对集体意识的灌输,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一些大学生对中西文化范式差异的客观认识明显不足,过分追捧西方文化,而忽视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这种倾向不仅损害了他们培养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能力,也削弱了他们传承和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遗产的能力。受周围环境和职业理想的影响,部分学生认为学习英语只是为了实现出国留学的愿望,把学习英语降格为机械地死记硬背词汇、语法和写作技巧。在这种追求中,语言学习的内在人文维度以及随之而来的自身人文素养的提升往往被忽视,学生鲜少关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探索和吸收。
(三)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力度不够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基本支柱,是向学生传播知识的主要教学资源。近年来,以西方历史、文化和日常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英语教材层出不穷,但这些教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介绍和重视明显不足。在文化交融和意识形态多元化的背景下,英语教材在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方面的缺失凸显了意识形态观点的日益多元化。就大学英语教学而言,教材应侧重于传授文化知识,但是大学英语教材存在“西化”倾向,缺乏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融合。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路径
(一)提高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意识
英语教师应主动适应高等英语教育不断发展的形势和新的需求。他们必须积极消除误解,挑战传统的教学范式,加强学生对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深刻理解。英语教师不仅要在教学框架内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吸收,还要认识到这一文化遗产的内在价值。他们应积极利用各种资源和数字平台,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融入。例如,积极参与国内外的语言和文化交流项目,开展游学活动,参加线上和线下的工作坊和培训课程,学习如何更好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除此之外,英语教师必须掌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必要知识和技能,提高自身的双语文化素养和跨文化教学能力。在日常教学中,英语教师也要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营造一个充满活力、文化内涵丰富的学习环境,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渗透到大学英语教学中。
(二)根据学生兴趣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
当前,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大学生缺乏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动性,最主要的原因是学习的内容与他们的兴趣相差较大。基于此,英语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将这些兴趣点设置为不同的课题和学习单元,有效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融入。例如,有些学生对我国四大发明的原理比较感兴趣,英语教师则可以从四大发明入手,结合四大发明的背景和发明小故事,开展大学英语教学,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提高英语水平,满足学生的探索欲和求知欲[4]。
此外,英语教师可针对学生关注的话题,将传统节日、儒学原理、民俗传统等融入大学英语课程,通过有针对性的设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当代语境,增强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可结合学生兴趣,优先考虑将地域文化资源,如多元的康巴文化、巴蜀文化、彝族文化等,作为教学内容,以点燃学生的英语学习热情,强化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
(三)以丰富的形式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教授一定量的知识,同时帮助学生拓展思维,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对于英语教师而言是非常重要的[6]。英语教师可以引入中国传统诗词作为写作素材,让学生通过学习和欣赏古代诗词,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将其融入英语写作教学。具体可选取知名度较大的李白、杜甫等诗人的名篇,让学生欣赏并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用英语表达类似的意境和情感。除此之外,在写作任务中,英语教师可以让学生模仿古代诗词的格律和表达方式,写一首英语诗歌,表达自己对生活、自然的感悟。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英语写作能力,还能感受到中华传统诗词的韵味和内涵,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英语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诗歌朗诵比赛,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培养英语语感和表达能力。通过这些教学方法,能够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有效融入,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写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深入了解和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实现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综上所述,在应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英语教学相融合的当代挑战时,当务之急是提高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意识,根据学生兴趣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以丰富的形式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如此从多方面入手,可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融入,使学生在丰富自身英语知识储备的同时,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树立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孙安.跨文化传播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评《大学英语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J].传媒,2023(17):103.
[2]郭佳鑫,马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等外语教育的价值、目标及路径[J].外语教学,2023(4):63-68.
[3]刘冠东.“一*一路”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能力培养研究:以外语教育为考察中心[J].人文杂志,2023(6):45-53.
[4]李丽雯,白永生.大学英语课程育人的基本形态与实践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15):74-76.
[5]李月梅,李发彬,胡艳丽.传统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传播策略:评《大学英语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J].热带作物学报,2021(12):3731.
[6]牛艳青.经济全球化下的高校英语跨文化教学研究:评《全球化背景下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研究》[J].新闻与写作,2018(6):116.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94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