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核心理念在于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和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这不仅要通过理论知识的传授,而是更多地注重在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中融入实际操作和生活体验。这种教学方式旨在让学生们能够直观地观察、亲手操作、亲身体验,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为了深入探讨如何在小学综合实践课堂中有效提升儿童的生活能力,本文以《我是小导游》这一课为例,探寻小学综合实践课堂中的儿童生活力的提升路径,进而为未来的综合实践课程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关键词]生活力,实践,有效,探析
生活力不仅仅指简单的生存能力,更指向的是学生终身发展所需的核心能力。社会是学生学习的最终检验场所,生活永远是学生学习的出发点,教育最终指向的是社会生活。从古至今,卢梭的自然主义教学思想、杜威的经验主义教学思想、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等无不与儿童“生活力”的培养息息相关。
下面笔者将以苏州市吴中区区编综合实践教材六年级上册“我看家乡新变化”主题中的《我是小导游》一课为例,进行指向儿童生活力培养的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一、课程与内容:指向主题开发和生活整合
综合实践课程应该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发现、去探索,进而不断提升、成长。在选择活动主题时,应选取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让孩子们“一见钟情”的主题。低年级的孩子侧重于基本的生活知识和技能认知、中高年级则可以从身边的事物出发,探索更多实践技巧、公益活动,让学生在个体生活、社会生活及与大自然的接触中提升实践能力。
在教学中除了内容选择贴近学生学习生活,我们还应该注重内容在小学各年级中的连续性,应是从低年级开始的可持续发展的,特别是学校自主研发的具有地域特色的综合实践课程内容要让我们的学习内容有递进性,要让活动内容从简单走向复杂,学年与学年之间也要有机链接、联系,让综合实践的学习更具系统性。当然,在实际的综合实践活动组织中,各教师还可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及学生的意见,并联系实际来调整教学内容。
《我是小导游》从一曲苏州人熟知的《苏州好风光》引入,引导学生做一回家乡的小导游,探索家乡的自然风光、历史名胜、特产美食,并为之撰写导游词介绍苏州,活动拓展部分则设计情境:假如有一批外地游客,住在苏州火车站附近,你作为一名导游,准备如何为他们推荐旅游路线,小组讨论后,制作一份旅游攻略。
取材于师生共同生活的苏州,适合学生进行亲身体验与实践。这一课在价值体认方面要让学生进一步从历史名胜、自然风光、家乡特产等方面梳理苏州的旅游资源,培养学生收集、积累和初步运用信息的能力。责任担当方面:通过实地考察、团队合作,将所学知识在实际中加以运用,形成服务社会的意识。问题解决方面:学会为外地游客推荐旅游路线,能抓住特点把家乡的风景名胜、家乡的特产介绍具体。创意文化方面:在自主设计旅游路线,创作个性导游词的过程中,培养热爱家乡,立志为家乡做贡献的美好信念。
二、实践与体验:指向课程特质和学生特质
综合实践的学习是要让学生自己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会运用查找资料、实地走访等方法去尝试解决问题。我将《我是小导游》一课分为选题指导课和成果汇报课两课时。
(一)从自主到合作:主动成长的自我觉知
第一课时中,通过《苏州好风光》视频引入,让学生自由谈一谈对苏州的了解和认识,通过思维的碰撞让学生对苏州有进一步探寻的欲望和兴趣。有的孩子虽然是新苏州人,但是在苏州也至少生活学习了6年,很多地方都去过,对苏州这个城市有自己的认知,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对这座城有了更多的了解。随后,让学生根据大家提到的各种各样的对苏州的了解进行分类,梳理出“历史名胜、自然风光、传统工艺、家乡特产”四个方面的内容。随即,笔者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分小组进行探究,此时小组合作学习开始,首先小组组员要通过讨论明晰调查的内容、方式、方向,制定完成《苏州特色调查研究表》。调查表的内容主要有研究主题、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活动时间及研究成员等,其中还列出研究时可能遇到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在课堂上,有了明确的小组调查研究方案,学生或自主或合作,有既定的目标努力,在这过程中“我来研、我来选、我来做”不断深入,生生之间合作能力也得到了提升,体现了学生自主发展的目标、重视学生成长的需求,能让学生在自主到合作的道路上看见未来、遇见成长。
(二)从经历到亲历:深度融入的课程实践
在本节课设计教学活动过程之初,学生活动过程中应该实现两个方面“体验教学”。
1.家乡风情体验
通过对苏州风土人情的再现与资料的收集和阅读,让学生对苏州的特色美食、风景名胜、传统工艺、自然风光等方面进行整理性的体验,形成一定的知识经验,对活动主题本身有明确的认识和理解,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对个体发展有意义的经验,真正有所悟。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便是强调将教育同生活联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生活体验式教学也正是如此。
2.导游职业体验
活动中教师分别设计了“苏州风物任解说”“苏州魅力醉游客”两个职业体验的情境,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实地考察、直接体验的基础上充分关注导游的职业特点,尝试导游职业体验,增进职业的认知。在成果展示时,学生配合自主制作的课件,结合小组团队力量模拟导游的现实情境,将学习融入生活体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而在学生尝试体验的过程中,教师分三次运用自主选择策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成长意愿、团队合作意向和个性表达方式。第一次让学生自主选择小组,鼓励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第二次让小组自主选择内容,考虑学生成长环境的不同,对不同景点的了解也不同,可以让小组自主确定探究项目;第三次则是让小组自主选择成果展示的汇报方式,对孩子的探究成果给予最大的肯定和支持。这三次“自主选择”都是让学生有充分的、真实的体验,让实践更有价值。
在课程的设计过程中,以有意义的目标任务为动力,充分激发学生已有经验的碰撞,让学生经历完整的探究过程,将书本面上的学习不断升级为自主的探究,让问题向纵深不断探寻。在这过程中,需要学生各学科知识的联动、同频共振,再把探索的成果进行交流、展示,学生再学习、再建构的能力不断提升。
(三)从共性到个性:研究成果的鲜活表达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教育就是要让每个孩子都成为他自己。本节课的第二课时,笔者让学生根据课前资料的收集情况、根据自己的喜好情况,自由选择做小导游的地点,而班级中的导游地点更是在全班交流的基础上得来的:拙政园、寒山寺、苏州博物馆、太湖湿地,这几个景点或是大家熟知的、去过的,或是离学校很近能直接体验的。学生在自由组成小组后,笔者以范例“小导游茗茗”为指引,通过视频展示、班级交流、师生碰撞,让导游的职业特色不断彰显。随后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展示该景点的特有的介绍。
令人欣喜的是,有的小组收集的景点资料特别齐全,让班级学生有了更多的认识;有的小组还能结合导游能说会道的特点,不断拉近与游客之间的距离;还有的小组组员之间配合默契,以组团式的介绍让景点特色不断外显。以离学校最近的景点苏州太湖国家湿地公园的小组导游介绍为例:
朱家成:大家好,我是今天的小导游朱家成,今天我们来到了苏州太湖湿地公园,现在大家在的就是太湖度假区景观大道中心区。我们湿地公园东起度假区入口,西至太湖明珠度假村,主要段全长5.5公里,是自然与文化相融的、个性独具的休闲景区。由风车谍影、栈桥探幽、悠然双亭、八仙过海、鸥鹭栖归、芦荡迷宫、渔舟唱晚、落日听涛等八大景观串联而成。大家快跟着我一起领略这独具一格的美丽风光吧。
吴宇浩:朋友们,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我们大家现在走的人行木栈道,这个木栈道,也称为景桥。它沿湖而建,有的一直延伸到湖上,集行走、休息、观景和交流等多重功能。
在微风吹拂下,走在这木栈道上面,人感到尤其凉爽。
朱佳怡:感兴趣的朋友,还可以乘坐我们的游船,有游艇、摇橹船、大型游船供大家自由选择。你们看(指远方)大片的芦苇,姿态各异,由于是秋天,叶子泛着金黄色,微风徐来,飘摇不定、摇曳生姿,让人看了,好生惬意,给人心旷神怡的感觉,感受时间静止,涤荡心灵。
王佳慧:来,跟着我,别掉队,还有导游小王一定提醒大家注意脚下台阶,现在抬头,能看到一个什么?是呀!这是我们湿地公园的标志——水车谍影。这个水风车高40.39米,展示了传统的农耕文化,这个地方拍照是最佳的呢。小王在这边等一等大家,给你们点时间拍照留念哈。前面是我们的太湖生态栖息湿地,我们公园有360公顷太湖水域,每年迁徙季节,有成千上万只候鸟在此停留、觅食。目前每年都有超过177种鸟类来访。
李乐宇:游客朋友们,别看我们景区不大,但是小李告诉你,我们有占地330平方米的自然教育馆,可以同时容纳100人,馆内有科普知识书籍800册,显微镜2台等先进设备,是青少年接受湿地科普教育的重要场所。通过观察、实验、搭建等活动,我们可以了解湿地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由游览我们的自然教育馆。
学生经历小组自主探究后,有了一定的成果。在展示的过程中,笔者始终让学生站在台前,鼓励主动表达、自主表达、个性表达,以上学生小组撰写的导游词有介绍、有交流、有互动,表现时孩子们还自发带来了导游帽、小旗等道具,让成果的展示更具个性,更有新意。
(四)从知识到能力:课程素养的智慧积淀
学生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今天的学习要能照亮明天不断成长的道路,这是教育的本真。《我是小导游》一课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走访、对比调查等,让学生对苏州这座城市有了深入了解。但仅仅停留在认识层面是不够的,课堂中让学生以小导游的身份来介绍自己选择的景点,将这种认识不断内化、升级,在这过程中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进行导游职业的体验,让学生对导游这个职业有直观的体验,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
这样的学习不是仅限于教室内的学习,而是更为开放、更为多元,让对景点的认识不断提升为导游介绍的能力,成果的展示更是学生集体智慧的积淀。由此,综合实践课堂中的评价环节更为重要。学生成果展示后我让大家在小组里评一评,自己小组里哪位同学最有小导游的风范,交流时说一说你的理由。学生兴趣高涨,带着自己对导游职业的认识推选出了小组里的优秀学生,进而再在全班进行评比。依托展示交流活动,来激发学生实践创新的潜能和动力,奠定学生课程研究和探索实践的更为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与学生明确课堂上的模拟是不够的,综合实践不能光靠查阅资料和采访调查,还要实地走一走,有机会参加小小志愿者活动,这样还能做得更好!
在拓展环节,结合书上内容,制定了设计旅游路线环节:如果有来自外地的游客住在火车站附近,你作为一名导游,如何为他们推荐旅游路线。小组讨论后,制作一份旅游攻略图。有了导游的职业体验,学生在小组里讨论热烈,有的说旅游路线中肯定要体现必玩景点,有的说去往景点的交通路线也要有,还有美食、特产或纪念品、周边又有什么景点以及出游的时候有哪些注意事项都要在攻略中体现出来。从知识到能力,是一次次的积累和沉淀。体验,让学生的已有经验不断地被唤醒、被激活、被重组,由此实现能力的提升。
课堂最后环节是对家乡的情感升华,激发学生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从努力学习做起,刻苦努力,将来回报家乡、建设家乡的美好情感。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在教育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有效途径,更是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尤为关键,他们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实践体验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综合实践活动,配合教师的精心引导和组织,以及体验教学的有效运用,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发展的平台。通过体验教学,学生能够将书本上的知识与真实生活相结合,使学习不再是孤立的、抽象的,而是充满意义和目的的。这种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将理论付诸实践,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和应用。生活体验式的教学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彩霞.探究小学综合实践课生活化教学法的运用策略[J].小学生(上旬刊),2022(6):40-42.
[2]王莉莉.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生活化教学策略探析[J].辽宁教育,2022(1):73-74.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93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