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逐渐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而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和引领者,与学生有着密切的联系,对学生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予以有效的指导和帮助,正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因此,班主任需要充分意识到自身的责任,真正做到用心育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文章从班主任在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入手,着重探讨了初中班主任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希望可以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初中教育,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初中生的心理问题也得到了更多重视。如何有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心态,成了社会、学校、教师和家长共同关注的新课题。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管理者,肩负着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使命。因此,班主任需要明确自身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积极采用科学灵活的方法,保障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班主任在初中生心理健康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从宏观层面看,班主任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有机融合。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但是从长期的教育实践来看,两者未能实现充分融合。班主任本身是德育的主体之一,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将一部分德育内容融入其中,可以使两者的作用得到更充分的发挥,从而形成以德育心、以心促德的良好局面[1]。
从中观层面看,班主任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对现有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补充。第一,这是对师资力量的补充。现有的心理专业教师数量较少,难以满足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需求。班主任的加入可以使师资力量得到及时和有效的补充。第二,这是对教育模式的补充。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专业教师的课程讲授为主,同时辅以心理辅导和咨询等,教育效果不佳。班主任可以通过组织班会、班级集体活动等多种形式,调整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使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更丰富。
从微观层面看,班主任的加入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班主任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察者、启发者、干预者和促进者,可以给学生带来安全感,满足学生希望被理解、被尊重、被支持的情感需要,及时消除学生的不良情绪,有利于学生始终保持愉悦的心态,从而实现健康发展。因此,班主任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可行的,还是必要的,每一位班主任都应该对此予以充分的重视,审视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主动学习心理学知识,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心理培训,使自己能够真正胜任这项教学工作,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初中班主任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策略
(一)明确自身角色定位
明晰班主任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扮演怎样的角色是班主任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具体而言,班主任需要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扮演以下角色:
首先是学生心理状态的观察者。班主任和学生朝夕相处,可以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密切和全面的观察。当学生出现心理状态异常后,班主任应及时与任课教师、家长以及其他学生交流,初步判定学生是否出现了心理问题,并重点关注[2]。其次是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现者。班主任应是学生心理问题的首见人,可以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初步评估,及时制订相应的干预方案。但实际上,多数班主任对此感到力不从心。对此,班主任要积极参与各类相关培训,提升自身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水平。再次是学生心理状况的沟通者。在确定学生出现了心理问题后,班主任应做好三方面的沟通:第一是与学校的沟通,班主任应将学生的心理问题记录在册,为后续得到专业支持做好准备;第二是与家长的沟通,班主任应通过与家长进行深度交流来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第三是与学生的沟通,与学生真诚、耐心地沟通,本就是一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法。班主任通过与学生沟通,可以使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一定的缓解,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最后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引导者。一方面,班主任要以身作则,保持良好的精神和心理状态,在学生面前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另一方面,班主任可以通过开展主题班会、主题活动等,引导学生消除不良情绪,始终保持健康、阳光的心态。
总之,班主任只有先明确自己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角色定位,才能为各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观察学生心理状态
初中生正值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情绪、学习、人际关系等方面都有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要求班主任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能敏锐地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例如,初中生经常会出现情绪波动,产生低落、失望、抑郁等不良情绪。在发现有学生出现这种情况时,班主任可以采用谈话法,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并提供相应的情感支持和心理疏导。又如,当发现有学生的学习成绩出现严重下滑或者有学生产生明显的厌学情绪时,班主任需要及时联系家长,全面了解该学生这一阶段的心理状况,并制订科学的解决策略。再如,班主任还要密切观察学生是否能够融入集体中,是否能与师生建立和谐关系。如果发现有学生出现交往障碍或困惑,班主任应及时提供社交指导和人际关系处理建议。
除了上述较常见的学生心理问题外,班主任还需要关注一些潜在的心理问题,在发现学生存在不良的心理倾向后及时提供指导、建议和支持,避免问题的扩大与升级。总之,班主任只有密切观察学生的心理状态,才能做好有针对性的预防和处理。
(三)提供多种心理帮助
在发现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班主任需要提供及时、有效、多样的心理支持。第一,单独沟通。这是最常见也是最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针对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班主任需要以平等的姿态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班主任可以先问学生一些开放性问题,如“最近的生活和学习状态怎么样”“有没有高兴和难过的事情想要分享”等。在学生陈述的过程中,班主任应始终耐心倾听,表现出温和、友善的态度,让学生愿意分享自己的感受。在了解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后,班主任还需要与学生共同制订解决方案,并作为支持者和监督者帮助学生落实方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第二,集体讨论。对于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常见的心理问题,班主任可以采用集体讨论的方法帮助学生解决问题。集体讨论既可以节约资源,又可以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例如,在大型考试之前,大部分学生都会出现紧张、焦虑等情绪,对此,班主任可以“如何笑对考试”为主题组织集体讨论,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同时,及时纠正学生不科学的想法和做法,让学生可以正确、健康地面对考试和挑战。第三,书面沟通。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有很多想法不愿意讲述而愿意书写[3]。对此,班主任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写信、日记的形式与自己交流。针对学生写下的种种心理问题和困惑,班主任需要认真阅读、及时反馈和坚决保密。认真阅读是指班主任要从学生的视角切入,透过文字深入体验学生的心理;及时反馈是指班主任要以真诚的态度和中肯的言语及时回复学生;坚决保密则是指班主任要保证沟通仅限于学生和班主任之间,让学生敢于、乐于通过书面形式畅所欲言。
总之,班主任根据学生的具体心理问题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支持与帮助形式,对学生最终的心理健康发展有重要作用。因此,班主任要掌握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灵活地选用,以获得最佳效果。
(四)寻求多方力量支持
初中生的学习任务较繁重且心智发育不够成熟,因此,他们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过度敏感、焦虑等心理状态。很多时候,当面对一些共性的心理问题时,班主任仅靠自己的力量是难以解决的,因此,班主任需要主动寻求多方力量的支持,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多元化主体的构建。一方面,班主任可以向任课教师寻求支持。部分学生在学习方面遇到困难以及产生不良情绪可能与单门课程的学习有关。对此,班主任可以广泛收集学生对任课教师的意见,并和任课教师沟通,定期召开全科教师参与的联席会议,就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分析和探讨,制订具有针对性的改进方案[4]。另一方面,班主任可以向家长寻求支持。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家长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通过与家长沟通,班主任可以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有更全面的了解,比如了解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和对教育孩子存在的困惑,并提供相应的帮助、给出科学的建议,不断提升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和认知水平。此外,班主任可以积极参与学校心理健康辅导教师或校外心理教育专家开展的讲座,以提升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和水平。
(五)发挥德育融合作用
立德树人是新时期教育的目标,而德育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路径。德育更关注对学生整体道德素质的培养,心理健康教育则更多指向学生个人[5]。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两者融合可以达到以心育德、以德养心的良好教育效果。班主任可以通过以下几个环节的探索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融合。
第一个环节是学习。绝大多数班主任之前都未有过系统学习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理论知识与方法的经历,因此,班主任需要从基础学习开始,通过文献阅读、案例分析、讲座培训等方式深入理解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理解两者融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为制订更具实效性和针对性的融合方案打下坚实基础。第二个环节是观察。班主任要对学生的日常生活状态、人际交往状态和学习状况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并主动从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视角切入,思考解决学生心理与道德品质方面问题的办法。第三个环节是实施。在这一环节,班主任要有机运用各种融合策略。例如,在培养学生爱国情怀方面,以往的德育仅靠说教的形式进行,很难得到学生的认同。针对上述情况,班主任可以从“心”出发,采用播放爱国题材的电影、讲述爱国英雄人物的事迹等方式,使爱国情怀先作用于学生的内心,帮助学生完成心理建设,促进学生的道德认知。如此一来,班主任便可以有效实现目标性德育培养和心理基础建设的有机融合。又如,有的学生缺少责任心与合作意识。对此,班主任可以让学生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使其感受到个人对集体的重要影响,如此既能调整学生个人的心态,又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第四个环节是评价。班主任可以让学生进行自评与互评,对个人德育和心育状况有更加全面的了解,明确下一步努力的方向,充分发挥评价特有的诊断、导向和激励作用。总之,班主任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有机融合,可以使两者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获得“一加一大于二”的良好效果。
三、结束语
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在将青少年培养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时代新人的过程中,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基础所在。班主任与学生接触时间最长,对学生影响最为深刻,理应肩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初中生正值生理和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在外部环境的影响下,他们的心理很容易产生波动并朝着负面方向发展。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实现教育目标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具有重要作用。班主任是否认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是否能因势利导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将对学生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本文对班主任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策略进行了探讨,希望可以起到相应的启示和借鉴作用,让更多班主任都从心出发,助力学生实现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维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六部曲[J].河南教育(教师教育),2024(5):70-71.
[2]林博阳,耿希峰.积极心理学视域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探析[J].大学,2024(11):189-192.
[3]庞丽萍.初中班主任提升班级管理有效性的策略[J].中小学班主任,2024(7):34-35.
[4]储僖僖.在班主任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界,2024(8):146-148.
[5]付玉婷.班主任整合家庭教育资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策略研究[J].当代家庭教育,2024(6):83-85.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93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