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应用情境教学法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学习效果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4-10-31 09:31:18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摘要: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创设更具生活化且具有一定趣味性的情境,对提升学生数学学习效果及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从情境教学法融入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的价值角度出发,按照与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相符、与教师课堂教学重点相一致的原则,探讨提升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学习效果的有效实现路径,即创设趣味性实践活动情境,增强学生数学理解能力;创设数学故事情境,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究欲;创设生活化情境,提高学生数学应用能力,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与学习效果。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学习效果
 
  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为提升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教师要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遵循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切实提高数学教学效果。情境教学法是一种可同时发挥情境化教学、生活化教学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师可通过构建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对数学问题展开有效探究。此方法不仅有助于学生直观理解知识,还能为学生带来更为多元的数学学习体验,使较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更为生动,为学生营造更多学习乐趣的同时,还能为教师数学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新思路。
 
  一、情境教学法融入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的价值
 
  在传统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重心,学生被动式学习,课堂上普遍存在学生课堂参与度低、学习积极性不高以及学习能动性较弱等现象。将情境教学法渗透到小学高年级数学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以教师引导为主,充分突出和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可促进学生在数学教学情境中积极思考和分析问题,不断提高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能力,从而提升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与此同时,在小学高年级数学课程教学中,合理应用情境教学法也进一步将数学这门相对较抽象的学科变得更为形象有趣,避免了学生因自身思考、逻辑和思维等能力不足而失去学习兴趣,甚至出现畏惧数学的情况,进而全面激发和调动学生数学探究欲望和学习自主性。

\
 
  二、应用情境教学法的原则
 
  第一,与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相符。就小学高年级学生而言,虽然他们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学知识,但自身理解及问题解决能力还较弱,所以提升学生课堂学习兴趣是教师的首要教学任务,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创设更为丰富、形象生动的学习情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比如,教师可结合高年级小学生数学学习特性,横向研究数学教学内容,联想数学课程知识体系,深入剖析知识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并找好知识的关键点与衔接点,做好启发式教学,以实现同一章节内容、同类知识点之间的横向联系,从而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数学水平。
 
  第二,与课堂教学重点相一致。在教学中合理应用情境教学法,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投入更多精力,既要为高年级学生创设更为适宜的生活教学情境,也要对学生在此教学情境中所提出的特定问题进行认真思考,以便能及时帮助学生有效解决疑问。此外,教师在创设高年级数学教学情境时,应基于课堂教学目标,注重与教学指导的配合,这样才能保证课堂的教学成效,从而让学生更轻松地学习和吸收新知识。
 
  三、情境教学法对提高数学学习效果的路径
 
  1.创设趣味性实践活动情境,增强学生数学理解能力
 
  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增强他们的数学应用意识,教师可以为学生创造一系列有趣且符合学生年龄及心理特性的实践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提高数学知识运用能力。
 
  以青岛版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材下册第3章“三角形的认识”为例。教师在教授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度关系时,可以大胆将课堂交予学生,让学生自行动手实践,从实践过程中探索相关知识。比如,教师可以提前为学生准备部分长度不同的小木棒,并将这些小木棒分别分发给各学习小组,让学生利用小木棒拼成三角形,探索三条边的长度关系。学生很快发现并不是任意使用三根木棒就能拼成一个三角形,如三根3cm、7cm、3cm的木棒就无法拼成三角形,而3cm、3cm和5cm的三根木棒则能构成三角形。这时,学生会带着好奇心,探寻可以组成三角形的三条边的关系。
 
  教师通过将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大胆实践,创设实践探究学习情境,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和作用,还可以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创设数学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知识探究欲
 
  将一个数学知识融入一个有趣、生动的故事中,既可以突出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也可以激起学生对新知识进行探索的积极性,还可以丰富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方式。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学习任务比较重,当他们上相对枯燥的数学课时,有的学生情绪会变得比较低落,从而降低了数学学习动力及兴趣。教师可以将数学知识结合相关故事进行全方面、多维度地讲解,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
 
  以青岛版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材下册中“角的认识、大小比较及画法”为例。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故事情境。情境一:在“角的认识”和“角大小的比较”教学时,讲解量角器的使用时,教师可引入这样的故事:在咱们身边就存在许多随处可见的“数学天才”。比如,蜘蛛每天辛苦编织的蜘蛛网就是一种大家都熟知的八角形图案。大家可不要小看这个八角图,我们就算每天都画数学图案,也很难画出像蜘蛛网那么均衡的八角图。情境二: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其实人自身就带有许多“尺子”,而且在生活中很多场合都会用到它们。比如,我们平伸双臂,两手手指尖之间的长度约等于自己的身高。晴天,可以利用个人的影子长度测量出大树的大致高度,即大树高度=人身高÷人影长×大树影长。随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探究:“同学们,人体带有的数学知识还有很多,你们如果想知道更多的‘尺子’,可以自行上网搜索和查阅相关资料。”教师可以由此出发,联系相关数学故事进行情境教学,丰富学生数学知识,并使知识回归生活,让学生明确学习数学是重要且必要的,是有生活意义的。
 
  3.创设生活化情境,提高学生数学应用能力
 
  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把数学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教师可以创设一个学生真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情境,为学生提供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生活和数学之间的联系,从而增强他们的数学探索意识,提升他们的应用能力。
 
  以青岛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2章“公顷和平方千米”中“公顷”与“平方千米”这类相对较抽象的数学概念为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天安门广场”与“北京鸟巢”的面积图,让他们体会公顷与平方千米是怎样的概念,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象化,模糊概念直观化和形象化,既顾及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又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与空间想象力。鉴于学生对贴近生活的事物比较感兴趣,教师可以创设生活化数学情境。例如,教师可以结合“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内容创设案例:小明买同一种牛奶,他在A商店买5包,总共花费了11.5元,而在B商店买6包,共花费了12.6元,提问:“我们都要学会做个勤俭持家的小能手,那我们去哪一家商店购买牛奶最便宜呢?”因为学生已掌握了整数除法的计算,所以在该教学情境中,学生较容易把11.5元看作是11元5角,也就是115角,12.6元是126角,并会用115÷5得出A商店单包牛奶的价格,用126÷6得出B商店每一包牛奶的价格,而后再把“角”换算为“元”。
 
  上述创设的数学教学情境与人民币相关,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对“元、角、分”间的关系有一定认知,容易利用单位变换方法把小数化为整数。通过这一问题情境的创设,学生学习积极性被有效激发,会主动投入数学计算当中,进而提升数学教学效果。
 
  通过运用情境教学法开展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活动,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还有助于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在课堂上创设教学情境时,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创设多种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数学知识探究欲,提高学习效果,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王成营.小学数学思想方法指导功能与适用情境的差异性分析[J].教学与管理,2021(26):33-36.
 
  [2]于冬梅,李沐羲.素养导向下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模式的建构策略[J].教学与管理,2022(21):86-90.
 
  [3]张顺学.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9):253.
 
  [4]刘瑞霞.生活情境教学法用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探究[J].新课程,2021(51):123.
 
  [5]王敏.巧用情境教学,灵动数学课堂—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运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9(5):155-156.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9376.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